欺骗行为
欺骗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041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社区、乡镇论坛、中国教育网络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密码学会2012年会、中国密码学会2010年会、2010年中国通信国际会议等;欺骗行为的相关文献由356位作者贡献,包括Bob、任晓龙、刘哲石等。
欺骗行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041篇
占比:98.70%
总计:27398篇
欺骗行为
-研究学者
- Bob
- 任晓龙
- 刘哲石
- 刘秀丽
- 刘金方
- 孙国福
- 尚玉昌
- 崔志超
- 张宇
- 张水英
- 张江
- 李欣
- 林晓虹
- 汪剑东
- 王志
- 王智
- 竟文静
- 翟建军
- 苏彦捷
- 范秀娟
- 蔡淮涛
- 裴钰
- 许丹红
- 车文博
- 陈青民
- Brian
- He Ming-Xing
- JRMinkel
- LI Shundong
- LI Xiao
- LUO Da-Wen
- Matrix
- SteveMirsky
- TerryG.Gibson
- WANG Daoshun
- XU Xingfu
- 一南
- 丁欣
- 严卫林
- 乔文豹
- 亦农
- 仇国玺
- 付小娜
- 任峰
- 任梦梦
- 任蒙
- 伊莲
- 何明星
- 何松新
- 何童1
-
-
覃欣懿;
张玉;
郁傲晨;
赵然
-
-
摘要:
疫情期间人们经常使用口罩,口罩具有遮挡面部的效果,增加了个体的匿名性。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戴口罩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实验一(N=108)采用杯下掷骰游戏范式探究戴口罩对个体自利性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戴口罩的参与者报告了更高的掷骰点数以获得更高的个人利益。实验二(N=77)采用廉价谈话游戏范式探究戴口罩对个体损人利己性欺骗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感知匿名性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戴口罩的参与者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主观匿名感的中介作用并未显著。
-
-
罗克研
-
-
摘要:
近年来,在58同城上出现的虚假信息泛滥、内部机制管理混乱、业绩增速乏力等一些问题,让这家老牌互联网企业不止一次地被卷入舆论漩涡。记者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上整理消费者投诉后发现,消费者在租房、借贷、求职以及一些生活服务上,均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欺骗行为,而租房“保障金”成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
-
谢炳城
-
-
摘要:
【案例】周某是某公司员工。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间,周某提供了20多份某医院诊断证明书及相关病情病历,向公司申请休病假并获得批准,骗取公司发放病假工资共计15000余元。2021年4月,公司发现周某有虚构病情提供假信息的嫌疑,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在公安人员面前,周某对自己所实施的欺骗行为供认不伟,并将所骗取的15000余元退回公司。
-
-
赵伟中
-
-
摘要:
处分意识本身的概念与内容尚不明确。处分意识必要说以主观标准认定诈骗罪的成立存在不足,反观不要说,在判断财产处分时并不考虑被害人的主观因素,重视了规范判断。处分行为指纯粹事实上的处分,是因果流程的一环,证成处分意识不要说需要结合诈骗罪的不法本质。同时,在罪名区分上,不宜将处分行为视作唯一的区分要件,这扩大了其本身的归责功能,应当将视角前移,注重检视欺骗行为。欺骗行为的内容限于交易上的重要信息;对事物状态的操纵不是欺骗的内容,仅是欺骗行为的预备。在冒用“花呗”“借呗”等案件中,对信用卡(资料)和金融机构的解释应当遵从立法目的,采取功能主义的视角:而非假借形式解释之名,行金融法领域相关规则得以在刑法领域直接转介适用之实。
-
-
牛梦倩
-
-
摘要:
《刑法修正案(十一)》限制了骗取贷款罪的打击范围,要求对骗取贷款罪进行合目的性的解释。法益保护理论作为关于刑法目的的重要理论,对骗取贷款罪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法益入手,对骗取贷款罪进行合理解释。更应看到,骗取贷款罪作为行政犯,其本身具有行政违法和刑事不法的双重属性。从行政违法性上,骗取贷款罪侵犯的是贷款管理秩序;从刑事不法性看,骗取贷款罪侵犯的是特定金融机构资金的所有权。故而,骗取贷款罪侵犯的当属双重法益。基于双重法益,不构成民事欺诈的行为不能构成本罪的欺骗行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采实质解释立场,“重大损失”的认定应为侦查机关立案之时。
-
-
程楚涵;
赛李阳
-
-
摘要:
为探究控制感剥夺与欺骗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采用被试间设计,以76名大学生为被试,首先通过概念形成范式操纵个体的控制感水平,然后用自我损耗量表测量被试的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程度,最后采用数字矩阵任务考察被试的欺骗行为.研究发现,控制感剥夺组被试的欺骗行为及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在控制感剥夺与欺骗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这表明,控制感剥夺会增加个体的欺骗行为,但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并不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
-
-
王丽霞
-
-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讨厌谎言,也讨厌说谎成性的人。但撒谎现象却普遍存在于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且在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内都比较常见。有调查研究显示:超过40%的人每天至少要说一次谎,93%的人在工作或学习中有一种或多种欺骗行为,在市场等环境中这一比例也高达93%,此外96%的人承认对家人或者朋友有过欺骗行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上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和间接性,为谎言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方法和途径,使网络空间中的欺骗现象更加普遍。多渠道的欺骗手段更是让人们防不胜防,严重损害了人们的正常利益,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度。
-
-
陈立健
-
-
摘要:
几乎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被家长哄骗的经历。比如“再不吃饭警察叔叔就把你带走了!”“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把你送人!”……发表在《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找来了对许多成年人进行的问卷调查,让他们试图回忆小时候父母对其说过的谎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从小就接受撒谎式育儿的孩子,成年后对家长的欺骗行为也更多,具体表现为对父母不坦诚相待、掩饰自己的行踪以及人际关系等。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近期接到作者反馈,有某些不法分子自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或者责任编辑,要求加作者微信,声称给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或者发表文章收取版面费,已有多位作者上当受骗。为此,本刊严正声明:一、《现代电生理学杂志》未以任何方式委托或授权其他任何机构及个人使用编辑部名义收取、审阅稿件及处理其他工作事宜!从事此项非法活动的相关人员应立即停止欺骗行为。
-
-
XU Xingfu;
徐兴福;
WANG Daoshun;
王道顺;
LI Shundong;
李顺东
- 《中国密码学会2012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在秘密共享方案中,存在欺骗者提供伪造分存参与秘密重构的行为,欺骗者可得到秘密而其他诚实参与者能得不到秘密.靳蕃利用复数旋转码实现了(k,n)-秘密共享方案,本文证明了该方案具有检测欺骗行为的性质,当参与重构的人数为j时,可识别出j-2个欺骗者.为了提高可识别的欺骗者数量,本文在方案的分发过程中,增加一个秘密保留的检验值,利用它可检测与识别出重构参与者中的所有欺骗者;通过对靳蕃的(k,n)-秘密共享方案重构算法的优化,使得重构一个长度为p2的秘密所需的计算次数从2(p-1)p2减少到(p+ 1)p2+ (p-1).
-
-
-
蔡永泉;
史会丽
- 《2010年中国通信国际会议》
| 2010年
-
摘要:
针对传统秘密共享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博弈论引入到秘密共享协议中,提出了一个理性秘密共享方案。文中主要讨论秘密共享的参与者是理性的、自私的,并且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时,参与者在不泄露自己秘密份额的情况下如何检测出欺骗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惩罚策略,从而避免被欺骗。经分析发现,理性秘密共享方案结合了博弈论和传统秘密共享的优点,是可行的、安全可靠的。
-
-
程雷
- 《第二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秘密侦查是侦查机关在相对人并不知悉的情况下实施或完成的各种侦查活动.秘密监控与乔装侦查是秘密侦查的两类基本表现形式.秘密侦查中秘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身份保密与行为保密.身份保密为乔装侦查的核心行为方式,行为保密只是身份保密追求的结果.乔装侦查中行为保密的实现是通过身份保密,更准确地讲是身份欺骗实现的.而在秘密监控进行中,只涉及行为是否公开的问题,并不涉及身份是否隐蔽的问题.
-
-
程雷
- 《第二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秘密侦查是侦查机关在相对人并不知悉的情况下实施或完成的各种侦查活动.秘密监控与乔装侦查是秘密侦查的两类基本表现形式.秘密侦查中秘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身份保密与行为保密.身份保密为乔装侦查的核心行为方式,行为保密只是身份保密追求的结果.乔装侦查中行为保密的实现是通过身份保密,更准确地讲是身份欺骗实现的.而在秘密监控进行中,只涉及行为是否公开的问题,并不涉及身份是否隐蔽的问题.
-
-
程雷
- 《第二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秘密侦查是侦查机关在相对人并不知悉的情况下实施或完成的各种侦查活动.秘密监控与乔装侦查是秘密侦查的两类基本表现形式.秘密侦查中秘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身份保密与行为保密.身份保密为乔装侦查的核心行为方式,行为保密只是身份保密追求的结果.乔装侦查中行为保密的实现是通过身份保密,更准确地讲是身份欺骗实现的.而在秘密监控进行中,只涉及行为是否公开的问题,并不涉及身份是否隐蔽的问题.
-
-
程雷
- 《第二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秘密侦查是侦查机关在相对人并不知悉的情况下实施或完成的各种侦查活动.秘密监控与乔装侦查是秘密侦查的两类基本表现形式.秘密侦查中秘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身份保密与行为保密.身份保密为乔装侦查的核心行为方式,行为保密只是身份保密追求的结果.乔装侦查中行为保密的实现是通过身份保密,更准确地讲是身份欺骗实现的.而在秘密监控进行中,只涉及行为是否公开的问题,并不涉及身份是否隐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