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菌
棉花黄萎病菌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583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棉花学报、中国棉花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棉花黄萎病菌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荷琴、冯自力、赵丽红等。
棉花黄萎病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583篇
占比:99.24%
总计:12680篇
棉花黄萎病菌
-研究学者
- 朱荷琴
- 冯自力
- 赵丽红
- 师勇强
- 李志芳
- 冯鸿杰
- 杨家荣
- 魏锋
- 张亚林
- 简桂良
- 万鹏
- 周燚
- 张莉
- 金利容
- 刘海洋
- 宋培玲
- 李国英
- 李敏
- 毛岚
- 袁媛
- 黄薇
- 刘冰江
- 刘润进
- 刘花粉
- 单文荣
- 姚举
- 孔令甲
- 孙正祥
- 张仁福
- 李俊霞
- 李彩红
- 王伟
- 陈文霞
- 马慧宁
- 高峰
- 高智谋
- 黄民松
- 丁瑞丰
- 丁锦平
- 侯丽娟
- 傅正擎
- 刘大群
- 刘燕霞
- 刘雪英
- 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
- 古丽阿斯曼·米吉提
- 吴蔼民
- 周京龙
- 喻大昭
- 姜卫红
-
-
张洁;
王晓娥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巴东醉鱼草(Buddleja albiflora Hemsl.)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小麦纹枯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巴东醉鱼草对小麦纹枯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都达到了7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在浓度10 mg干样/mL时抑制效果不明显,当浓度为50 mg干样/mL下,抑制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3.90%±0.19%、80.82%±0.36%,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率;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对上述4种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强,在浓度为5mg干样/mL时,对4种病菌的抑制率都达到的70%以上,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到了81.88%±0.23%。由此可以推断巴东醉鱼草抑菌活性物质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
-
-
刘璐;
万伟杰;
郑通文;
龙欣钰;
孙正祥;
周燚
-
-
摘要: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YZU-S377(S377)是前期获得的1株水稻根际细菌,对植物病菌具有广谱抑制作用.为探究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潜力,测定了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效、在棉花植株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相对抑制率为89.22%,盆栽防效为62.53%;经S377无菌滤液处理后,棉花种子发芽率提高了22.22个百分点,棉花幼苗根长增加了27.78 mm,地上鲜质量增加了0.73 g;菌株S377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在OD600等于0.15和0.25时形成生物被膜强度较显著,在棉花植株根部可以持续定殖21 d,其数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上述结果表明,菌株S377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
-
-
金利容;
尹海辰;
万鹏;
黄薇;
许冬;
杨妮娜
-
-
摘要:
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供试菌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结果 表明,2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中,花椒、黄柏和木香的抑菌作用最好,抑制率分别为59.30%、48.29%和45.54%.同时,这3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均显著高于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在室内毒力测定中,花椒、黄柏和木香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株的EC50分别为3.74,13.98和17.02mg/mL.
-
-
李敏;
李彩红;
赵瑞元;
刘冰蕾;
张志刚
-
-
摘要:
[目的]研究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为湖南棉花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及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南省各主产棉县(区)分离的77个黄萎病菌单孢进行培养特性观察,测定其中31个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并以SAS 9.1.3统计分析软件对供试菌株致病力聚类.以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4个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根据微菌核产量及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菌落特性,菌株可划分为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培养类型,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4.28%、42.86%和42.86%.供试菌株生长速率为1.22~2.54 mm·d-1,产孢量为5.3×106~40.6×106 mL-1,各菌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平均病情指数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的Ⅰ型、致病力弱的Ⅱ型和致病力中等的Ⅲ型,分别占3.2%、12.9%和83.9%.[结论]湖南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菌丝型和中间型为主要培养类型,且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致病型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湖南主产棉区黄萎病菌以落叶型为主.
-
-
Chen Ming;
Mukairemu·Abolaiti;
Liu Zheng;
Wang Xiaodong
-
-
摘要:
为了研究放线菌LG-9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本文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放线菌LG-9发酵液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对棉花黄萎菌菌落生长抑制率最大,为76.77%,产孢抑制率为84.35%,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00%;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处理诱导棉花黄萎病菌抗氧化相关酶酶活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培养滤液3次灌根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49.07%.
-
-
朱琦;
张春竹;
顾爱星
-
-
摘要:
为测试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3株菌(kx-4、kf-43-1、kf-5-1)对棉籽发芽的影响及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拮抗、促棉花生长的作用.利用发酵液法对3株拮抗菌抑菌活性、促芽效果进行测定;通过切根蘸菌法、灌根接种法分别测定了拮抗菌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大田防病和促生效果.结果 表明,3株拮抗菌无菌发酵滤液,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5.49%~87.41%,与对照比棉籽发芽率提高2.86%~14.29%;3株拮抗菌在盆栽、大田试验中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对棉株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其中拮抗菌株kf-43-1株防效最好,盆栽防效最高可达80.27%;在大田接拮抗菌20 d后防效为53.95%;kx-4株促生效果最好,发酵液灌根处理的棉株株高、下胚轴直径、始节高、铃数、有效铃数、衣分的测量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余2株拮抗菌发酵液灌根处理的棉株.
-
-
吴倩
-
-
摘要:
采用四种溶剂对番茄茎秆进行系统提取,以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作为供试菌种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各种溶剂相对特定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茄茎秆的乙酸乙酯相对供试的五种病原菌的综合抑制效果最好,均可到达100%,因此乙酸乙酯可以作为番茄茎秆农用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的首选溶剂.
-
-
-
-
朱荷琴;
张亚林;
李志芳;
冯自力;
冯鸿杰;
赵丽红;
师勇强
- 《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建立了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o8o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通过2轮的致病力筛选,得到了25株单拷贝插入的低致病力突变体。本研究从其中1个低致病力突变体出发,克隆得到了致病相关基因VdPR3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l)VdPR3的克隆和基因结构分析。VdPR3全长762by位于V.dahlia。第一条染色体上,包括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的长度为321by,编码106as,为假定蛋白。(2)基于同源重组原理,结合融合PLR,巢式PLR和Uateway技术,构建了致病相关基因Vd-PR3的敲除载体;利用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了VdPR3的互补载体。通过ATMT(Agrobacterium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技术进而获得敲除突变体△VdPR3和互补突变体△VdPR3-C.(3)对致病相关基因VdPR3的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的研究发现,与野生型菌株Vd080相比,敲除突变体△VdPR3的菌落形态发生了变化,菌落中微菌核数量明显减少;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敲除突变体△vdPR3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vdo8o降低了530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敲除突变体△vdPR3能引起发病延迟,且棉株的褐化率降低。野生型菌株vdo8o接种24d后病情指数高达52.11±3.7,且造成多数棉株死亡,而敲除突变体△vdPR3的病情指数则是20.67±3.2-26.71±0.3,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重新将致病相关基因VdPR3导入缺失突变体中获得的互补突变体△VdPR3-C,不仅使其致病力得到了恢复,达到了野生型Vd080的水平,而且使其利用纤维素酶的能力与野生型Vd080相比差异不显著。通过qPCR测定了VdPR3突变体在棉花不同组织部位的生物量情况,结果发现,基因VdPR3也影响了V.dahlia。在根部的定殖侵染和下胚轴中的扩展繁殖能力,呈现出与其致病力显著相关的特性。这表明基因VdPR3对V.dahlia。的致病力有重要贡献。综上所述,致病相关基因VdPR3与V.dahlia。毒力密切相关,参与了调控V.dahlia。的菌丝生长、抱子生产、微菌核的形成及CWDEs的活性,在侵染寄主棉花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V.dahlia。的致病力有重要贡献。
-
-
朱荷琴;
冯自力;
赵丽红;
刘雪英;
师勇强;
李志芳;
尹志新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年发生面积为4500万亩左右,每年造成10%~30%的减产,是发展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2007-2009年,于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少11、天津、新疆13个省(自治区)96个县(地区、点)采集387个棉花黄萎病病株样品,分离获得308个棉花黄萎病野生菌株,单抱纯化216个菌株。以海岛棉PIMA90-51,陆地棉鲁棉研28,中棉所41、中棉所35、豫棉21,冀棉11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接菌液法,对其中有代表性的180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表明一株野生菌株经单抱分离可分离,其单抱后代中同样出现不同的培养类型,表明野生菌株均为杂合体,我国各主产棉省近一半的地区有落叶型菌株的分布,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的产生与否或多少与其致病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
-
徐飞;
李国庆;
姜道宏;
郭小平;
张献龙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湖北省是长江流域棉区重要的棉花生产区之一.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湖北省各个棉区普遍发生,发病程度加重,严影响了湖北棉花经济的发展.对植物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是植物病害控制的基础.本项研究目的在于:(1)阐明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群类型和分布规律;(2)明确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群,致病力分化和分子标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从湖北省21个县(市)36个取样点共分离得到110个棉花黄萎病菌株,测定分离菌株的分子标记类型。结果表明:110个棉花黄萎病菌中,104个菌株(占94.5%)为带有落叶型菌株分子标记,6个菌株(占5.5% )非落叶型菌株的分子标记。
-
-
汪敬鑫;
盛晟;
高智谋;
刘小燕;
邱艳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从安徽各主要棉花种植区采集土样,经室内分离共获得细菌菌株120株,真菌菌株97株;以棉花黄萎病菌HW、WW3为目标菌株,并以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为防效对照,经室内初步平皿对峙试验,发现其中有3株真菌菌株ZXC-9、ZZY-3、ZGC1-1和4株细菌菌株XZY-6、XSZ-5、XXX-4、XGC2-9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复筛试验中,这3种真菌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HF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66.58%、68.30%和76.90%,而4种细菌菌株的抑制作用与枯草芽孢杆菌BS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杯碟法测定结果表明,其中XSZ-5菌株培养液对病原菌菌株HF和WW3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在70%左右。根据形态特征,参照真菌分类手册,将菌株ZGC1-1和ZZY-3初步鉴定为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菌株ZXC-9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
-
-
-
-
许爱玲;
吕云英;
陈耕;
席凯鹏;
史高川;
石跃进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地衣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芽孢杆菌营养条件与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需要一致;棉花枯萎病菌培养至第7天时,两种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5.8%和86.1%;棉花黄萎病菌菌丝培养至20天时,两种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86.2%和84.9%;该菌对枯黄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营养竞争和空间竞争作用.
-
-
石磊岩;
徐荣旗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鄂荆1号(感病)为试材,采用人工接菌,研究了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致害棉株的内源激素乙烯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病菌的侵染促进了棉苗叶片乙烯释放量的增加.其中落叶型菌系致害的病株乙烯释放量的增加大大高于非落叶型菌系,高峰时,三个落叶型菌系V、V、T接种叶片的乙烯释放量分别是7.9、15.8和10.1ul/kg.h,相当于三个非落叶型菌系V、V,SS的3倍、4.9倍和3.5倍.落叶型菌系V侵染的棉苗乙烯释放量高达15.8ul/kg.h,相当于未接种CK的7.2倍.病株乙烯释放量的高峰期非落叶型菌系处理在接种后11天左右,落叶型菌系则在14天左右边时正值接种落叶型菌系的病棉株开始落叶的时期,明确了棉花黄萎病病株乙烯释放量的迅速增加是导致病株落叶的关键因素.
-
-
刘冰江;
李敏;
刘润进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M)真菌聚生球囊霉菌(Glomusfasiculatum,Gf)和珠状巨孢囊霉菌(Gigasporamargarita,Gim)对棉花根内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陆地棉花(GossypiumhirsutumL.)品种李台8号和86-1于播种时接种AM真菌、30d后接种黄萎病菌安阳菌系,可诱导棉花根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POD)等酶的合成,提高了这些防御性酶的活性,并且其活性上升速度和活性峰值均高于接种黄萎病菌的处理,下降速度低于接种黄萎病菌的处理.说明AM真菌激活了棉花的防御反应,使棉花植株对黄萎病菌的侵染产生强烈而快速的反应,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
-
-
刘冰江;
李敏;
刘润进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M)真菌聚生球囊霉菌(Glomusfasiculatum,Gf)和珠状巨孢囊霉菌(Gigasporamargarita,Gim)对棉花根内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陆地棉花(GossypiumhirsutumL.)品种李台8号和86-1于播种时接种AM真菌、30d后接种黄萎病菌安阳菌系,可诱导棉花根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POD)等酶的合成,提高了这些防御性酶的活性,并且其活性上升速度和活性峰值均高于接种黄萎病菌的处理,下降速度低于接种黄萎病菌的处理.说明AM真菌激活了棉花的防御反应,使棉花植株对黄萎病菌的侵染产生强烈而快速的反应,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