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防

生防

生防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微生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18449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生物学杂志、微生物学通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首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等;生防的相关文献由278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坚华、刘勇、陈云等。

生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8449 占比:99.98%

总计:518552篇

生防—发文趋势图

生防

-研究学者

  • 郭坚华
  • 刘勇
  • 陈云
  • 宋纪真
  • 牟文君
  • 奚家勤
  • 刘红霞
  • 姜道宏
  • 张德咏
  • 孟庆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静雅; 李欣雨; 张成; 王伟伟; 张鹏; 侯巨梅; 刘铜
    • 摘要: 本文对木薯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筛选和鉴定拮抗该病原物的木霉菌,并测定了其室内防效。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明确了引起木薯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用平板对峙试验,从15株木霉菌中筛选获得3株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木霉菌LG004-52、LS073-23和ZJB3-12,其抑制率分别为82.69%、83.45%和82.69%;通过挥发性物质和发酵液的抑菌试验,发现3株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木薯炭疽病菌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木霉菌ZJB3-12的发酵液对该病原菌抑制率达到100%;经形态学观察和rpb2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木霉菌LG004-52、LS073-23和ZJB3-12分别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breve、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通过室内防效试验测定,发现长枝木霉ZJB3-12能较强地抑制木薯炭疽病在叶片上的病斑,与对照相比,其抑制率达到75.3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长枝木霉ZJB3-12对木薯炭疽病具有潜在的生防功能,将为开发木霉菌制剂在木薯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 潘梦诗; 郭文阳; 张宗源; 岳丹丹; 亓兰达; 王雪妍; 张英涛
    • 摘要: 贝莱斯芽孢杆菌作为最新发现的潜力生防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生防机制初探和盆栽试验,研究其对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效果。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贝莱斯芽孢杆菌可显著抑制花生白绢病的生长,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1.93%,破坏病菌菌丝结构,抑制菌核的生成。对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进行初探,贝莱斯芽孢杆菌可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嗜铁素,其无菌发酵滤液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盆栽试验结果显示,经菌液处理后均能抑制花生白绢病的发生,降低花生病情指数,对花生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接种病菌2 d后喷洒菌液的处理效果最优,防治效果可达66.15%。贝莱斯芽孢杆菌可用于花生白绢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生防前景。
    • 曹阳; 胡月; 刘彬
    • 摘要: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种类丰富、生物学功能多样的微生物,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在多样性、分离方法、具有增强植物抗病性、促进植物生长、天然药物资源方面的功能,并探讨了内生菌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应用。
    • 曹昆; 高福泉; 董佳伟; 徐洪伟
    • 摘要: 人参主要产于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半岛,因为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被认为是草药中最重要的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种有趣的微生物,它和植物形成互惠共利的联系.不同的内生真菌能够根据寄主及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代谢物质.此外,内生真菌还能够促进宿主种子的萌发、茎的生长和诱导宿主耐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本实验从7个地点进行采样,一共分离获得107株人参内生菌.对其中的29株内生菌进行ITS分子验证,比对后的结果表明主要的内生真菌是镰刀菌和木霉菌.另外还有冻土毛霉和艾米斯托克篮状菌.鉴于木霉菌的生防功能,平板对峙实验的结果表明,木霉菌能够抑制病原镰刀菌和韦状节孢霉的生长.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人参拥有各种不同的内生真菌,这些内生真菌为新的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鉴定以及病原菌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
    • 陈福东; 凌立新
    • 摘要: 我国推出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防治先进理念及绿色防治技术对我国病虫害防治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绿色防控技术改善了农业环境,加强了水稻生产安全,保障了水稻质量,从而使我国农业得以发展。本文针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宋雪雯
    • 摘要: 在我国,水稻每年的播种面积达到3019万平方米,总产量达到2.1亿吨,2018年水稻的总产量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3.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遭受病虫危害,要将水稻的总产量维持在良好的状态,相关的种植人员必须对水稻的病虫危害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刘刚
    • 摘要: 识别和鉴定人侵植物生防昆虫与本地生物存在的可能联系,对预测生防昆虫所产生的间接非靶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生防昆虫可以通过表观竞争(调节共有天敌)或密度介导的利用性竞争(改变本地植物密度)来影响本地昆虫。尽管植物在被昆虫取食后会产生大量的诱导反应,但性状介导的利用性竞争(诱导本地植物的化学反应)是否会影响本地昆虫,进而产生间接的非靶标效应往往被忽视。
    • 董爱菊; 邱慧珍; 魏茹云; 陈兰兰; 庞娅楠; 成志远; 王川
    • 摘要: [背景]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典型土传病害,目前该病害生物防治的菌种资源比较有限,相应菌株生防机制的研究更是缺乏.[目的]明确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solani) JT18的拮抗菌QHZ11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效果,揭示QHZ11对黑痣病的部分防治机理.[方法]在灭菌土壤中分别接种R.solani JT18 (CK),R.solani JT18和普通有机肥(Organic Fertilized,OF),R.solani JT18和氨基酸有机肥(AA+OF)及R.solani JT18和QHZ11生物有机肥(BOF11),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等方法,研究马铃薯全生育期不同处理R.solani JT18在马铃薯根际和植株不同部位的数量变化及拮抗菌QHZ11与R.solani JT18的数量消长规律,同时比较不同处理黑痣病的病情指数及相应的防效.[结果]RT-qPCR结果表明,随马铃薯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根际、根系和匍匐茎R.solani JT18的数量在各处理中均呈现先升高至块茎膨大期到达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而且各部位R.solani JT18的数量为CK>OF>AA+OF>BOF11且根际>根系>匍匐茎;拮抗菌QHZ11的数量变化趋势与R.solani JT18相同,但峰值在块茎形成期,并且同时期同一部位QHZ11的定殖数量均显著高于R.solani JT18,甚至高出2个数量级,说明QHZ11占用了一定的营养资源和生态位点,严重抑制了R.solani JT18的生长和繁殖.病情结果表明:CK病情指数最高,OF、AA+OF和BOF11处理均显著低于CK,其中BOF11处理发病最轻;生防结果则相反,为BOF11 >AA+OF>OF处理,说明普通有机肥、氨基酸有机肥及生物有机肥均可不同程度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效果最显著.[结论]QHZ11以有机肥为载体施入土壤后,可以通过在马铃薯根际及植株不同部位竞争营养和生态位点,从而有效抑制黑痣病病原菌R.solani JT18的生存和繁殖,起到显著的生防效果,这对QHZ11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研究QHZ11的生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李宝通; 黄岚珂; 刘慧芹
    • 摘要: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虫害发生也非常普遍,已影响到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种类和生物技术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常规途径,以期为食用菌绿色生产和病虫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王生萍; 张文怀; 陈娟; 蒋先芝; 旺姆
    • 摘要: 为探究青稞种子内生真菌生防菌株的促生防病效果,本研究对青稞种子内生真菌进行系统分离,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对3种病原菌进行拮抗真菌筛选,并对其进行促生及防病实验.结果表明,在分离出的真菌中,有两株真菌拮抗效果明显,经ITS测序鉴定,F2菌株为Actinomucor elegans,F3菌株为Penicillium bilaiae.促生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3菌株对株高的促生效果达64%,F2菌株对株高促生效果为26%.防病实验结果表明,F2菌株相对防治效果为13%,F3菌株达到50%.综合以上试验,F2、F3菌株对青稞幼苗促生及对赤霉病具有抑制效果,F3抑菌促生效果好于F2菌株,F3菌株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可作为生物防治潜在菌株,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