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59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3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613066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齐鲁护理杂志、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等;机械通气治疗的相关文献由1209位作者贡献,包括简福霞、张莉、梁泽平等。

机械通气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3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13066 占比:99.90%

总计:613653篇

机械通气治疗—发文趋势图

机械通气治疗

-研究学者

  • 简福霞
  • 张莉
  • 梁泽平
  • 俞小卫
  • 刁秀芳
  • 刘芝芳
  • 商璀
  • 孙伟
  • 张新
  • 杨敬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盛先
    • 摘要: 目的 评估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2018年9月—2021年5月于该院行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差异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予持续有创通气,观察组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清CRP浓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ICU治疗时间(9.49±8.28)d、有创通气时间(5.85±3.97)d、总机械通气时间(10.36±5.81)d及住院时间(14.72±5.33)d短于对照组(17.51±10.76)、(10.93±6.32)、(15.27±7.63)、(22.89±7.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0、4.955、3.727、6.557,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浓度(19.32±8.45)mg/L低于对照组的(37.17±11.1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83,P<0.001)。观察组VAP发生率(3.77%)与病死率(1.89%)均低于对照组(22.64%、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9.397,P<0.05)。结论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效果理想。
    • 杨敏; 陈芳; 王小梅
    • 摘要: 重症肺炎是呼吸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均可能导致该病发病风险升高[1]。患者发病后多具有咳嗽、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随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症状,最终威胁其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该治疗模式通常可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其呼吸功能[2]。
    • 周极新; 傅亚君; 谢湘梅
    • 摘要: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ICU)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支持方式。在ICU中,约2/3的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1]。而机械通气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患者通气及氧合功能的同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2](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 dysfunction,VIDD)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吴巧利; 陈晓涵; 曾丽梅
    • 摘要: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联合舒适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建立人工气道的8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在呼吸机撤机时,对照组采用舒适护理,观察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干预联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撤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撤机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时的心理、生理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给予高流量湿化治疗仪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并有助于提高患者撤机舒适度。
    • 田晓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130 例进行急诊抢救的重症哮喘患者,均接受急诊常规治疗,病情在接受药物治疗、心电监护、吸氧未改善后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比患者上机前后的生命体征 ( 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 )、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_(2))、pH 值]。结果 上机后,呼吸频率 (17.3±1.8) 次 /min、心率(91.6±24.1) 次 /min、收缩压 (121.5±33.1)mm Hg(1 mm Hg=0.133 kPa) 均低于上机前的 (30.4±5.5) 次 /min、 (119.8±32.6) 次 /min、(137.4±37.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机后,PaO_(2)(93.1±6.9)mm Hg、 pH 值 (7.5±0.1) 高 于 上 机 前 的 (46.2±7.4)mm Hg、(6.9±0.2),PaCO_(2)(37.4±3.1)mm Hg 低 于 上 机 前 的(64.9±4.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急诊抢救的重症哮喘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对患者病症体征、动脉血气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为患者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参数,把握上机、拔管脱机时机,充分掌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适应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卢剑萍; 范杏怡
    • 摘要: 目的评价分析机械通气治疗中联合体位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62例肇庆市广宁县人民医院在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作为分组工具,分成对照组(n=31例,仰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31例,体位干预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治疗后并发症(腹胀、败血症、肺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干预后pH值、OI、PaO_(2)三项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采取体位干预,变化侧卧、仰卧、俯卧等不同体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更好的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实现良好氧合状态,抑制并发症,更适用于现代临床,值得推广。
    • 章文莉; 汪芬华; 陈梅
    • 摘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属于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或撤机48 h内出现的肺部感染,为ICU危重症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时的常见并发症[1-2]。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接受机械通气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最高可达48.4%,且病死率高达43.2%,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引起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5]。目前,临床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采用抗感染、化痰等常规西药治疗,必要时配合解痉平喘、营养支持等治疗[5]。
    • 胡茜; 廖红伍
    • 摘要: 《呼吸内科护理手册(第2版)》一书由吴小玲、万群芳、黎贵湘编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书中内容分六篇,共41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与护理、呼吸专科护理技术、机械通气治疗与护理、常见诊疗技术的护理、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安全管理、专科应急预案与流程。该书不仅能够作为开展科学呼吸内科疾病护理的指导参考书。
    • 田雪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70例,其中贵州航天医院21例,其他医院49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密闭式吸痰,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可改善患儿生命体征,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 谢晨; 丁洁; 刘仁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对重症医学科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取传统俯卧位,观察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取改良式俯卧位。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1周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压力性损伤等级和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观察组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对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具有确切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其压力性损伤等级和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