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合功能

氧合功能

氧合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1358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医疗装备、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国际普通外科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交流大会、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术会议等;氧合功能的相关文献由46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何伟、冼增炎等。

氧合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3587 占比:99.99%

总计:1213745篇

氧合功能—发文趋势图

氧合功能

-研究学者

  • 刘东
  • 何伟
  • 冼增炎
  • 刘励军
  • 刘玉华
  • 吾柏铭
  • 唐忠志
  • 姜徽
  • 姜莉
  • 宋仕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江东; 杜学柯; 陈丽妮; 冼海燕; 赵秀霞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合并轻中度COPD的90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压力控制通气(PCV)组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组,每组30例。3组患者术中采用相应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呼吸调控。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输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机械通气时间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_(0))、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T_(1))、术后第1天(T_(2))、术后第2天(T_(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及PaCO_(2)。结果3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V组和PCV-VG组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短于VCV组(均P0.05)。3组患者的MAP、心率、氧合指数及PaC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的MAP、心率及氧合指数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P0.05),其中3组患者T_(1)时的MAP和心率均高于T_(0)时,VCV组患者T_(1)、T_(2)时的氧合指数均低于T_(0)时,而PCV组和PCV-VG组患者T_(1)时的氧合指数均低于T_(0)时(均P0.05),氧合指数的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5)。结论术中采用PCV模式或PCV-VG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有利于合并轻中度COPD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肺氧合功能的恢复。
    • 周极新; 傅亚君; 谢湘梅
    • 摘要: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ICU)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支持方式。在ICU中,约2/3的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1]。而机械通气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患者通气及氧合功能的同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2](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 dysfunction,VIDD)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司翠; 梅雷
    • 摘要: 目的分析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作用及氧化应激机制。方法选择400例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2组,每组200例。2组患者均接受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 10 min内泵注完成,之后以0.6μg·kg;·h;持续泵注于手术结束。对照组则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注。比较2组患者术中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1 h(T2)、单肺通气2 h(T3)、术后2 h(T4)、术后24 h(T5)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氧合指数(OI)水平变化,统计患者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输胶体量、出血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5时,2组患者的TNF-α、IL-6、MPO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5时,2组患者的SOD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MDA表达水平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2~T5时,2组患者的PaO;、PaCO;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T2~T5时,2组患者的OI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0%)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及氧合功能,同时也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 卢艳华; 肖清芳; 黄晓; 连少蓉
    • 摘要: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干预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氧合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1日~2018年7月31日收治的40例NRDS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仰卧位机械通气干预护理;将2018年8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40例NRDS患儿作为观察组,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干预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前、6 h后氧合指标[包括血氧张力(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变化,预后相关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包括胃潴留、呼吸暂停、鼻黏膜糜烂、压力性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机械通气6 h后PaCO_(2)、PaO_(2)、OI均优于通气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胃潴留、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干预模式可改善NRDS患儿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 卢玉朱; 陈求凝; 张雪梅
    • 摘要: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功能、氧合功能、血清指标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治疗的RDS早产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观察组采用PS联合BiPAP治疗。观察两组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氧交换指标、血清因子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每分通气量[(0.53±0.04)L·min^(-1)·kg^(-1)比(0.44±0.05)L·min^(-1)·kg^(-1)]、潮气量[(6.49±1.30)mL/kg比(5.48±1.15)mL/kg]均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42.51±3.94)次/分钟比(49.32±4.02)次/分钟]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12 h观察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PaO_(2)/PAO_(2)、PaO_(2)/FiO_(2)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可有效改善RDS病儿氧合功能与肺功能,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 张振忠; 王雷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参数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方法从2015年6月—2020年10月在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139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患者均在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SPAP),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动脉血-肺泡气氧分压比值、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_(2)]。根据术后24 h SPAP是否>30 mmHg分为高压组和正常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Pearson相关系数法评价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术后肺氧合功能参数与继发性PH的关系。结果139例患者术后继发性PH发生率为45.32%。高压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占比、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术后24 h OI、动脉血-肺泡气氧分压比值低于正常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均长于正常组,术后24 h SPAP、RI、P(A-a)O_(2)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VEF、NYHA分级Ⅳ级、NT-ProBNP水平与术后24 h RI、OI、动脉血-肺泡气氧分压比值、P(A-a)O_(2)均是影响术后继发性P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24 h RI、P(A-a)O_(2)与SPAP呈正相关(r=0.520、0.381,P<0.05),OI、动脉血-肺泡气氧分压比值与SPAP呈负相关(r=-0.539、-0.411,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继发PH风险较大,且术后24 h RI、OI、动脉血-肺泡气氧分压比值、P(A-a)O_(2)是继发性PH的危险因素,且与SPAP值密切相关。
    • 贺红岩; 王梦莹; 郝新华; 常晓丹; 严士杰
    • 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通气(NHFV)联合吸入一氧化氮(NO)对呼吸衰竭早产儿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呼吸衰竭早产儿1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NHFV组和联合治疗组,各76例,NHFV组给予NHFV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NHFV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吸入NO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第1、2天患儿氧合指数(OI)、血红蛋白50%饱和时的氧分压(P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肺泡气氧分压(PaO_(2))水平,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2天的OI、P50、PaO_(2)高于NHFV组,PaCO_(2)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低于NHF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2天总有效率高于NHF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V联合吸入NO对呼吸衰竭早产儿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提高患儿的氧合功能
    • 毛庆花; 李朝晖; 郭瑞; 曹修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氧合功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影响,为NRDS的早期防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0年9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需要进行机械通气(CMV)治疗的NRDS患儿,分为两组。25例出生后12 h内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为PS组。25例未使用PS的患儿作为CMV组,分别于出生后0 d、1 d、3 d、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两组患儿血清中TGF-β1及BMP-7的表达情况并监测氧合功能指标。结果:(1)PS组与CMV组患儿血清TGF-β1与BMP-7含量在出生1 d后均出现升高趋势,出生后7 d则较前有所下降。出生后3 d、7 d TGF-β1含量及出生后7 d BMP-7表达水平CMV组明显高于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的6 h、12 h、24 h、48 h氧指数(OI)、呼吸指数(RI)值比较,PS组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S组的机械通气时间(81±25)h短于CMV组的(102±24)h,PS组用氧时间(99±37)h短于CMV组的(122±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组与CMV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84%,PS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PS联合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肺顺应性,提高氧合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效治疗NRDS,检测血清TGF-β1及BMP-7水平的变化情况,对NRDS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刘飞; 李立英; 候俊德
    • 摘要: 目的研究监测功能残气量(FRC)指导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肺复张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7例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55)、B组(n=54)、C组(n=54)、对照组(n=54)。对患者进行充分肺复张,对照组使用基础呼吸机设置,在PEEP下调过程中A、B、C组分别使用最佳氧合法、功能残气量(FRC)、最大顺应性法确定PEEP。记录4组的最佳PEEP值,并记录各组取得最佳PEEP时的呼吸力学指标[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平台压(Pplat)、死腔分数(Vd/Vt)];记录肺复张治疗前和治疗后1 h的4组气体交换指标[氧输送(D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水平;检测不同时点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结果4组最佳PEEP相比,A、B、C组均高于对照组,并且B组高于A、C组,其中B组最佳PEEP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最佳氧合法和最大顺应法相比,FRC指导的最佳PEEP水平最高,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复张可改善肺顺应性,提高PaO_(2)/FiO_(2),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有利于减轻气道受损,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但也可能导致DO_(2)水平降低,临床应当综合考量。
    • 王凌莉; 段会会; 刘玉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6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60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仰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研究组30例予以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比较两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标。结果研究组振动排痰干预后4h时刻HR低于改变体位前时刻,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刻HR、CVP、MA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刻PaCO_(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振动排痰干预后1h、振动排痰干预后1h、振动排痰干预后4h时刻PaO_(2)、PaO_(2)/FiO_(2)、SPO_(2)水平均高于改变体位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振动排痰干预后4h、转复为仰卧位后1h时刻PaO_(2)、PaO_(2)/FiO_(2)、SPO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治疗应用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氧合功能,且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