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410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02篇、会议论文107篇、专利文献144814篇;相关期刊803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8503位作者贡献,包括邱海波、封志纯、梅花等。

呼吸窘迫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02 占比:2.82%

会议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44814 占比:97.11%

总计:149123篇

呼吸窘迫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呼吸窘迫综合征

-研究学者

  • 邱海波
  • 封志纯
  • 梅花
  • 钱桂生
  • 赵金垣
  • 刘敬
  • 毛宝龄
  • 杨毅
  • 刘春枝
  • 武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宇敏
    • 摘要: 目的 分析低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的价值.方法 以随机样本抽样法,于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所致ARDS患儿中抽取94例,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7)、观察组(n=47),分别采用常规潮气量机械通气、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参数.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后24h,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24h,组间对比,P<0.05.结论 对于急性肺损伤所致ARDS患儿,采用低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与呼吸机参数.
    • 席慧芳; 唐成和; 何红利; 郭慧峰; 孙亚洲; 曹银利; 尚云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护理模式对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思维导图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Apgar评分、血气分析指标;采用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PNSQ量表)评价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思维导图护理模式后,观察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72 h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72 h PaO2及pH逐渐升高,PaCO2逐渐降低,且PaO2及pH均高于对照组(P<0.05),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医疗环境、服务态度及操作水平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程,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增加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马四清
    • 摘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导致患者右心后负荷过高,继而并发急性肺心病(ACP),加重右心功能损害,出现严重肺水肿及低氧血症。长期暴露在高原慢性低氧环境的健康人,极易出现生理性肺动脉高压及血液黏滞度改变等,这些因素会加重高原ARDS的严重程度。因此,高原ARDS与平原ARDS的病理生理变化有所不同,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也不一致。本文从高原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出发,探讨右心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提出高原慢性低氧暴露下的ARDS更应关注右心功能的监测与保护,优化呼吸支持治疗、肺血管扩张治疗、抗凝治疗等,以减少治疗中的再损伤,提高ARDS救治的存活率。
    • 林霞
    • 摘要: 目的:探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新生儿上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儿分为持续组和间歇组,各42例。持续组采用NCPAP进行呼吸干预,间歇组采用NIPPV进行呼吸干预,在治疗前、治疗后1 h对两组患儿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对比两组患儿pH值、氧分压(Pa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变化情况,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与救治成功率,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 h间歇组患儿的pH值和PaO_(2)均明显高于持续组,间歇组的PaCO_(2)则明显低于持续组(P<0.05);间歇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低于持续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持续组(P<0.05);间歇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持续组。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控制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杨瑞琴; 朱宏瑞; 崔岢丰
    • 摘要: 目的:调查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医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8例RDS早产儿为调查对象,统计其VAP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RDS早产儿VAP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策略。结果:108例RDS早产儿中有39例发生VAP,发生率为36.11%(39/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窘迫评分、新生儿窒息情况、新生儿抢救情况、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拔管后无创通气时间、吸入氧浓度>60%时间、重复插管上机次数是RDS早产儿VAP发生的相关因素(P3次、有创机械通气时间>92.06 h、拔管后无创通气时间>67.04 h均为RDS早产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DS早产儿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VAP的风险较高,且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抢救、重复插管上机次数多、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拔管后无创通气时间长等均为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性护理策略,以减少VAP发生,促进患儿恢复、转归。
    • 乐世俊; 谢婷; 陈晓琴
    • 摘要: 目的探讨加温加湿高流量经鼻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观察组给予加温加湿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呼吸暂停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48 h,两组PaCO_(2)低于治疗前,PaO_(2)、OI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O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加湿高流量经鼻正压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可减少呼吸暂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夏丽娟
    • 摘要: 目的分析HHFNC(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6例NRDS患儿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为48例。A组给予HHFNC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临床指标均优于B组,对比有差异显著(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B组为20.83%,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NRDS患儿行HHFNC治疗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并发症情况,并能缩短其治疗时间,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 于波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机械通气组和联合组,各54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机械通气组,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患儿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结果:相比机械通气组的79.63%,联合组总有效率96.3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程光清; 吴永钦; 孙颖博; 张森山; 张雪; 孙锋; 赵启伟
    • 摘要: 目的:探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及新生儿湿肺(transient tachypnea of the newborn,TTN)运用肺脏超声及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以安康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疑似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6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存在呼吸异常情况,已确诊呼吸窘迫综合征130例,新生儿湿肺30例),对患儿分别行X线诊断以及肺脏超声诊断,观察两组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以及特异度。结果:研究中160例患儿经过综合诊断确诊1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新生儿湿肺,通过X线诊断结果显示NRDS 134例、TTN 26例(漏诊4例,误诊8例),肺脏超声诊断结果显示NRDS 131例,TTN 29例(漏诊2例,误诊3例),肺脏超声诊断符合、特异度分别为96.88%、90.00%优于X线诊断92.50%、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湿肺病症运用超声诊断临床效果更明显,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并减少X线的应用,进而减少X线对新生儿的辐射损伤,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王黛婧; 张倩薇; 孙启斌; 单若冰
    • 摘要: 目的:探讨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是RDS早产儿发生BPD的保护性因素,而机械通气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34周RDS早产儿临床上适当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积极规范使用产前地塞米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是预防RDS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