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
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

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3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其及时有效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3520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儿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高位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真菌病原菌谱、药敏结果及预后。结果:3520例早产儿中确诊真菌感染104例,104例患儿中出生体重(BW)<1500g的39例,病死率为38.5%(15/38),胎龄(GA)<32周的63例,病死率为22.2%(14/31),真菌感染集中在7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占全年真菌感染的96.2%(94/104);91例应用广谱抗生素,其中71例使用时间≥7天;75例接受PICC,46例置管时间≥14天;100例输注脂肪乳,其中47例使用时间≥30天;31例使用激素。血培养提示白假丝酵母菌54例。66例白细胞计数≥10×109/L,62例患儿血小板≤100×109/L;68例患儿CRP在3-40g/L.药敏结果84.6%(88/104)患儿对氟康唑敏感,59.6%(62/104)患儿对两性霉素B敏感,104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1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结论:低出生体重儿、夏秋冬季、使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静脉内插管、胃肠道外营养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是早产儿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及CRP升高、血小板降低。大部分真菌对5-氟胞嘧啶及氟康唑敏感,常用抗真菌药为氟康唑。
  • 摘要:Apert综合征又称为尖头并指(趾)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疾病,发病率约为1/65000。该病遗传方式常见于散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为隐性遗传。其主要表现为颅缝早闭所致尖颅畸形,突眼和面部严重发育不良,也可伴有脑发育不良或畸形、眼距增宽、眼睑下垂、耳发育异常、听力障碍、牙形态或牙列异常、手足指趾并指(趾)畸形等表现。根据根据遗传学研究Apert综合征患者后代有50%的遗传率,其致病是由1Oq25-10q26的FGFR2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发现有FGFR2 Ser252Trp或Pro252Arg两种突变。但是FGFR2 Ser252Trp突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颅面部骨骼畸形,而FGFR2 Pro252Arg突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手足并指/趾畸。该患儿表现为头面部畸形与手足指(趾)畸形同时并存,考虑与两种基因突变同时存在。为了澄清患儿是否存在患有Apert综合征家族史,经反复询问,其家长否认在家族系谱中有此类疾病发生,该患儿属于家族中首次出现的病例,因此,考虑其它因素导致患儿发生了基因突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其母亲为“乙肝小三阳”,在孕期未做正规孕期检查,并曾服用保肝药物,是否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患儿Apert综合征发生,提示孕期正规产检的重要性,如在孕期应用三维超声可早期发现胎儿的四肢及颅面部畸形,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保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大孕检宣传,势在必行。
  • 摘要:目的:探讨氨茶碱在不同孕周、不同体质量及不同日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式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2011~2012年在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孕周<34周,出生体质量<1500g,临床有呼吸暂停症状。所有患儿均接受负荷剂量为5mg/kg氨茶碱静脉治疗,在给予首次负荷剂量后8h、5d给药前半小时采血检测氨茶碱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停止治疗前每周定期复查氨茶碱血药浓度(与上次采血时间间隔7d)。采用MWPHarm3.6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同时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104例,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0.23) kg,孕周为(31.19±2.5)周。氨茶碱血浆清除率为(17.88±5.61) ml/ (kg·h),表观分布容积为(0.93±0.18) L/kg,半衰期为(28.6±7.59)h。氨茶碱血浆清除率与内生肌醉清除率、孕龄及出生后日龄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0.62和0.56,P均<0.05),表观分布容积与出生体质量相关(相关系数R为0.82,P<0.05)。建立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氨茶碱的血药浓度。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氨茶碱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成年人具有较大差异,临床治疗及对氨茶碱进行剂量调整时应考虑患儿孕龄及生后日龄,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
  •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生后生长发育迟滞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影响。方法:孕18dC57BL/6母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长发育迟滞组、氧诱导视网膜病(OIR)组、生长发育迟滞+ OIR组。母鼠被给予等热卡低蛋白饮食(9%酪蛋白),持续至出生21d每天给母鼠及幼鼠称体质量,诱导生长发育迟滞小鼠。新生鼠与哺乳母鼠一起置于密闭容器内,以45%(体积分数)氧气24h,12.5%(体积分数)氧气24h,为1个循环,共7个循环诱导视网膜病。每周同一时间点检测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统计分析比较3组间的变化。在小鼠出生14d、21d留取视网膜组织,检测精氨酸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在小鼠出生70d,应用视网膜电流图评估视网膜功能,测定视杆细胞光反应及双极细胞接收光反应功能。结果:生长发育迟滞小鼠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小鼠( P=0.002 ),在出生14d,在空气中及氧诱导饲养小鼠,生长发育迟滞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小鼠体质量(P=0.02, P=0.04)。在出生21d,在空气中生长发育迟滞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小鼠(P=0.03)。生长发育迟滞组小鼠及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在14d、21d胰岛素、IGF-I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OIR、生长发育迟滞、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指数增加,以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增加最显著(P<0.001)。OIR、生长发育迟滞、生长发育迟滞+OIR组小鼠在出生17d及21d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显著降低,对于精氨酸2的表达则相反。对70d小鼠,应用视网膜电流图分析比较生长发育迟滞小鼠视网膜功能发现,生长发育迟滞小鼠视网膜电流图反应减弱,RmP2振幅(双极细胞)及8 Hz频闪振幅(R8:视网膜内功能)显著减小。结论:生长发育迟滞小鼠影响IGF-1, VEGF,及精氨酸2的表达,对视网膜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 摘要:心脏横纹肌瘤,临床罕见,多在1岁内起病,病因不明,小的肿瘤一般无症状,常表现为心脏杂音和心律失常,常见多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次是房室传导阻滞,常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主要依靠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但最终诊断还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患儿产前已被诊断,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多发横纹肌瘤,多数主张终止妊娠。心脏横纹肌瘤可以随时间进展而退化消失,特别是小的单发肿瘤,常在2岁之前自行消失,体积较大的肿瘤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因此,一般保守治疗,对于多发的、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应手术治疗。本病可伴有结节性硬化症,有报告5O%~60%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伴有心脏横纹肌瘤,51%~86%的心脏横纹肌瘤患儿伴有结节性硬化症两例患儿曾于医院诊断为心脏横纹肌瘤,均于婴儿期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提示人们在新生儿期如出现心脏横纹肌瘤,应注意结节性硬化症,必须坚持长期随访。本文病例1心脏随访无明显变化,病例2心脏横纹肌瘤瘤体明显减小,因这两例患儿目前随访时间尚短,尚有待于动态观察心脏横纹肌瘤转归。
  • 摘要:目的:对多种疾病的高危新生儿检查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早期识别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新生儿脑损伤,对其异常aEEG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对高危新生儿脑损伤进行深入探讨。意义:如何对缺乏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却存在脑损伤高危因素的高危儿,开展床旁、连续、无创脑功能监测,以达到早期识别脑损伤以及动态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对712例高危儿(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在生后或起病7天内,在自然睡眠状态下采用Olympic CFM6000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记录120~180min,根据不同病因及脑电图结果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性别、受孕龄、宫内窘迫、低血糖是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aEEG结果会随着危险因素的逐级增加而有差异,尤其结果中“不连续性活动”随着危险因素逐渐增加发生率增高。黄疽和感染这类临床容易忽视的疾病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危险因素后aEEG的异常率明显上升且由“不连续性活动”这类轻度异常结果演变成较多见于“亚临床惊厥”、“暴发抑制”及“连续性低电压”等严重脑损伤结果。“不连续性活动+惊厥”100%见于窒息+感染十低血糖,“连续性低电压+暴发抑制”100%见于窒息,“连续性低电压”最常见于窒息、黄疽,少部分见于早产+感染+黄疽。结论:对高危儿,尤其多种潜在脑损伤高危因素并存情况下,将aEEG象许多生理参数如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体温整合进新生儿重症监护系统,早期、床旁、直接、连续、动态的监测脑功能变化,早期发现疾病所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判断神经发育成熟度以及发现亚临床惊厥,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防止惊厥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 摘要:目的:提供健康黄种新生儿生后120小时内经皮胆红素(TCB)随时间变化的TCB-时间百分位曲线图,并根据不同产式、不同胎龄及是否需要光疗将新生儿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组别的TCB改变情况做相关分析。方法:3118例健康新生儿,根据不同产式、不同胎龄及是否需要光疗分别分为顺产和剖宫产组;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组;非黄疸和黄疸组。所有样本均在出生后12小时至120小时内定时测得TCB数据。针对不同组别的TCB改变情况做相关分析,同时绘制TCB-时间百分位曲线图。结果:1.TCB-时间百分位曲线图反映了健康黄种新生儿生后120小时内TCB水平的自然演变过程。2.不同分娩方式对健康新生儿TCB水平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3.足月儿与过期产儿组各个时间点TCB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早产儿组TCB均值于出生96小时后明显大于足月儿及过期产儿组(P<0.05)。4.黄疽组TCB增长速率虽明显大于非黄疽组(P<0.05),但其百分位曲线也有潜在的重叠部分。结论:1.TCB-时间百分位曲线反映了健康黄种新生儿生后120小时内的TCB水平自然演变过程。此变化过程与血清胆红素(TSB)相互吻合。2.即使是健康新生儿,尤其是接近足月的健康早产儿在出院后应进行TCB定期随访,以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 摘要: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新生儿护理专科技能培训教材,在进行专科技能培训时基本参考卫生部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进行,这两本指南主要以成人为操作对象书写,其中单独针对新生儿的仅有暖箱、沐浴、光疗、脐部护理、复苏、氧疗等不到10项技术。而实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及新生儿特护病房中,涉及急救技术操作、专科护理操作的项目经统计达到近80项。每一项的操作效果都直接影响着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护士对新生儿护理专科技术操作的掌握率,保证临床实施操作的准确性、科学性、灵活性,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科室对新生儿专科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的内容、模式及方法进行进一步探讨。共规范了79项与新生儿相关的护理专科技术操作,可操作强。经调查,护士认为对临床操作涵盖临床的全面性达到99%,保证了临床的实用性。2012年7月-2012年12月培训的操作项目考核的成绩由2012年,1-6月的94.22分升至97.56分。规范的新生儿护理操作流程为临床实施操作及考核提供了理论保障,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了技术操作的掌握准确度及灵活性,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对新生儿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保证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优质护理。
  • 摘要: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大型室间隔缺损新生儿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时期内于本院NICU住院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16例大型室间隔缺损新生儿为观察组,于本院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随机选择同期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择期行室间隔修补术年龄6月以上婴幼儿1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体重、年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中乳酸水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体重分别为3.69±0.72kg,8.27±3.39kg,对照组患儿体重要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儿在室缺大小直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基本一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中乳酸水平分别为2.76±1.12mmol/L和1.65±0.34mmol/L,观察组患儿术中乳酸水平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监护室停留时间分别为3.69±1.66天和9.75±3.44天,都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0±0.89天和6.17±1.98天(p<0.05)。但两组患儿的近期预后没差异,全部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在新生儿期即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症状的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在新生儿期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 摘要:本文探讨健康早期足月新生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动态变化,以期建立早期新生儿血浆NT-proBNP参考值范围。结果表明,早期足月新生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与日龄密切相关,生后第1天最高,逐渐降低,不受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制定了早期健康足月新生儿血浆NT-proBNP参考值范围,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缺氧缺血导致的钙内流致钙超载是神经元凋亡的重要途径,AMPA受体在调控钙内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GluR2亚基最为重要。衔接蛋白AP4可选择性的介导AMPA受体的运输,AP4M1基因编码的AP4蛋白的μ亚基的缺失可导致多种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该亚基与GluR2结合参与突触可塑性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探讨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对海马神经元内AP4M1表达的影响,从而探寻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P4M1的mRNA及蛋白在氧糖剥夺的原代海马神经元中表达下调,可能是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 摘要:目的:分析近4年来由外院转入新生儿中发生不良结局者相关因素,为提高本地区围产儿的生存质量及降低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转运病例中发生不良结局病例255例,并分为A、B两组(A组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124例患儿,B组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31例患儿),分析其基本资料、围产期因素及主要疾病等情况,并比较在不同时间段相关因素的变化。结果:不良结局者中男性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为3.05∶1);早产儿比例高(73.3%);剖宫产比例高(49.0%);主要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71.4%),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0.4%)及严重先天发育异常(26.3%)等疾病;发生不良结局的时间在入院后24小时内者比例高(48.2%).B组与A组比较:①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所占比例显著增加;②主要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及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循环系统疾病及先天发育异常者所占比例显著上升;③患儿来源中三级甲等医院比例显著上升,经过2次以上转院者显著增加;④住院时间<24小时者比例显著上升;⑤机械通气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显著增加;⑥血液制品使用率显著下降;⑦因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者显著减少。结论:①提高早产儿疾病的救治能力是减少危重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的关键;②应重视危重新生儿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③加强机械通气技术应用培训及普及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④重视产前检查,降低剖宫产率;⑤基层医院应重视转运前患儿的稳定病情工作,把握好转运时机。
  • 摘要:目的:应用RetCamⅡ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观察新生儿眼底病变情况,探讨筛查足月儿视网膜疾病的必要性,研究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在医院眼科门诊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RetCamⅡ眼底筛查及定期复查的新生儿,记录其性别、胎龄、分娩方式、窒息史及母孕史等临床资料及病变发展与转归。最后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404例新生儿中,视网膜出血27例,ROP21例,角膜白斑1例,瞳孔残膜1例,巩膜异色1例,结膜炎1例,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经阴产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病率高于剖宫产新生儿,有统计学差异(P<0.05)视网膜出血发病率高于足月儿大于早产儿,有窒息史的新生儿发病率高于无窒息史的新生儿,母孕期有妊高症的患儿明显高于母孕期无妊高症的患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氧史新生儿ROP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吸氧史,有机械通气史新生儿ROP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机械通气史,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发病率在性别、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史、母孕期有无妊高症、母亲分娩史及出生体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出血及ROP发病率在早产儿及足月儿中均较高,足月儿眼底病变的筛查应引起高度重视。
  • 摘要:本文探讨不同的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撤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影响。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27+0~31+6周、出生体重<1500g,符合入选标准的RDS早产儿92例,做两年期前瞻性研究。将纳入对象随机分组,即阶梯式撤离组(n=47)和直接撤离组(n=45)。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等早期常规治疗,拔除气管导管撤离机械通气后接受nCPAP治疗,待病情允许后采取不同的方式撤离nCPAP,即阶梯式撤离和直接撤离。结果表明,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阶梯式的方式撤离nCPAP的失败率较低,且能使早产儿接受氧疗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 摘要:本文探讨小剂量胰岛素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血糖症的疗效。选取郑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时发生高血糖症极低出生体重儿病例共64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两组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胎龄、Apgar评分、性别比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各种相关疾病发生例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64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进行胃肠喂养(鼻饲口服或)加部分静脉营养,或全静脉营养。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血糖仪及配套试剂进行外周血微量血糖监测,由专人测量各研究对象出生时及生后每日体重、身长。当发生高血糖(血糖)8.3mmol/l)时,观察组在维持原糖速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针(0.02~0.2μ/kg.h)持续静脉泵入控制血糖,对照组采取限糖速的方法控制血搪,观察两组患儿生长发育、发生低血糖情况。研究表明,发生高血糖症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小剂量胰岛素针较限制糖速能够更早的开始胃肠营养、达到足量喂养,能够更快恢复出生体质量、减少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持续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使纠正胎龄37周时患儿体重重于高血糖时限制糖速组,且应用小剂量胰岛素组较对照组更不易发生低血糖,提示在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高血搪时,应用小剂量胰岛素针控制血糖较限制糖速更有利于患儿生长发育、减少低血糖发生。
  • 摘要:本文探讨血小板相关指标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中的作用及其意义。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期间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早产儿120例,年龄1~3d,男65例,女5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48例为伴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组,72例为无动脉导管未闭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提示导管内部直径大于1.5mm或左心房/主动脉比值大于1.5诊断伴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动脉导管未闭。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两组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高危因素。对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洛芬(首剂10 mg/kg,之后5 mg/kg)治疗,治疗后72h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导管关闭情况。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小板计数减少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血小板计数与导管的是否关闭无关。
  • 摘要:目的:研究巯乙磺酸钠(Mesna)对大肠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影响,以及单独及联合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对大肠杆菌BF的作用。方法: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Mesna、CIP的最低抑菌浓度,扫描电镜观察Mesna对大肠杆菌BF形成的作用,平板计数法检测Mesna单独及与CIP联用后BF内活菌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Mesna对已形成的大肠杆菌BF空间结构的影响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 ISA)定量分析BF结构参数。结果:Mesna能减少BF中基质样物质以及被膜的厚度;单用Mesna(8 mg /ml)才能使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单用CIP1MIC才可使BF中活菌数降低(P<0.05),小剂量Mesna(1 mg /ml)与1/2 MIC的CIP联合应用就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CLSM图像显示经Mesna作用后的BF厚度逐渐减少,密度逐渐稀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5 mg /ml Mesna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2 mg /mlMesna干预后,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结论:Mesna能够抑制大肠杆菌BF形成,破坏成熟大肠杆菌BF形态结构;Mesna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增强其杀菌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巯乙磺酸钠(mesna)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F)的影响及其联合环丙沙星(CIP)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方法:微量稀释法检测mesna和CIP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后分为对照组、低浓度mesna组及高浓度mesna组,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采集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定量分析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BF作用后的结构参数;铜绿假单胞菌BF再次分为mesna组、CIP组及CIP联合mesna组,用CLS M采集BF图像并结合Amira5.2三维重建软件定性分析mesna单独及联合CIP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以棋盘设计,将不同浓度的mesna(0、0.5、1.0、2.0、4.0g·L-1)和不同浓度的CIP(浓度依次为(0、1/2、1、2、4和8MIC)两两组合,平板计数法检测mesna单独及与CIP联用后BF内活菌数。结果:mesna对PAO1的MIC为lOg·L-1,CIP对PAO1的MIC为0.125mg·L-1;CLSM图像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esna能使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和结构嫡均减少(P<0.O1),区域孔率增加(P<0.O1),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效应更明显(P<0.01);CLSM图像经三维重建后可见,单用mesna(2g·L-1),BF内细菌密集层叠,厚度较厚,可见大量活菌,未见明显死菌;单用CIP(2MIC),BF内仍可见大量活菌,死菌数少;mesna(2g·L-1)联合CIP(2MIC)组可见BF细菌稀疏、厚度薄,活菌数少,BF内可见大量死菌;单用2g·L-1 mesna能使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单用2MICCIP可使BF中活菌数降低(P<0.05),1g·L-1 mesna与1MIC的CIP联合应用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mesna能破坏铜绿假单胞菌BF形态结构,mesna与CIP存在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杀菌能力。
  • 摘要:目的:产时手术是指胎儿在娩出过程中及娩出后立即对其进行的缺陷矫正手术,包括(1)产时胎儿手术:将胎儿取出宫外,不断脐带,在保持胎儿胎盘循环的情况下,直接对出生缺陷儿进行处理或手术治疗;(2)子宫外产时处理(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 后行产房外科手术:在不断脐带保持胎儿胎盘循环的情况下去除阻碍胎儿呼吸诱因,解除呼吸道梗阻,然后切断脐带,在产房对出生缺陷新生儿进行的手术口;(3)产房外科手术:分娩后在产房对出生缺陷新生儿立即进行的手术.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产时处理及产房外科早期治疗新生儿部分出生缺陷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妇女儿童医院超声科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筛查出有严重胎儿出生缺陷的病例,均行胎儿心脏彩超检查和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查,部分诊断可疑患者,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行胎儿MRI检查。诊断确立后行产前咨询,产前多科会诊,制定个性化及详细产时手术方案并对其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和随访。结果本组14例,其中先天性隔病4例,腹裂2例,颈部巨大淋巴管瘤4例,双侧乳糜胸1例,脐膨出2例,左胸肺巨大囊腺瘤样畸形1例。9例行子宫外产时处理,5例行子宫外产时处理后产房外科手术(胸腔闭式引流术,腹裂一期修补术,脐膨出一期修补术)。术后死亡1例(重症先天行隔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例(先天行膈疝,腹裂-合并严重先天行心脏畸形),其余患儿现无病存活。结论:由于准确的产前诊断,产前准备和产时外科治疗,使以往生后无法存活的患儿得以治愈,从而提高先天性重大出生缺陷的治愈率和改善预后;早期手术,局部瘢痕小美观,早期解除患儿家属的精神痛苦;多学科协作(产科,影像学科,麻醉科,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手术室,NICU等)治疗重大出生缺陷模式可推广用于小儿外科其他疾病治疗。
  • 摘要:随着孕期检查的普及和产前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胎儿畸形和缺陷得到了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而子宫外产时处理(EXIT)和产房外科手术在胎儿娩出早期进行外科干预,可避免部分先天畸形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改善这部分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n EXIT和产房外科手术是需要开展这些治疗应具备以下条件:①需要超声、MRI、胎儿染色体检查等产前诊断明确为可纠正的胎儿外科畸形,并且定期复查监测畸形病理状况:②需要专业过硬的影像科、麻醉、新生儿外科、新生儿内科、产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付诸实施。rn 医院近年来对以下几种疾病的部分先天畸形患儿实施了EXIT或产房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包括先天性隔疮、颈部巨大囊性包块、脐膨出、腹壁裂、骶尾部巨大畸胎瘤、巨大囊性脊膜膨出,除一例先天性隔病患儿死于肺发育不良其余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rn EXIT及产房外科手术明显的优点在于:①实现“无菌转运及零转运”,外来感染机会明显降低;②简化了术前准备。较少的胃肠道气体为横隔及腹壁缺陷性疾病的内脏复位或其他消化道梗阻疾病手术提供有利条件。保留胎儿胎盘循环为麻醉师或耳鼻喉医生从容进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赢得了时间、创造条件;③及早干预,去除病因,中断了病理状态的进一步发展,术后管理明显简单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 摘要:本文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应用价值。收集了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NICU住院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90例(高频组A组)高频通气,100例常频通气(常频组B组),通过比较两组在通气前、通气2小时、通气6小时、通气12小时、通气24小时的血气分析和临床过程及并发症。结果表明,高频振荡通气能有效改善氧合,且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有效方法。
  • 摘要:通过观察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脑形态学和脑代谢改变,探讨二者相关关系及对HIE预后的判断价值。以临床确诊的26例HIE患儿为HIE组,同期出生的无围产期窒息缺氧的10名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新生儿期(平均8.6±1.9天)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和氢质子波谱检查,9例HIE组患儿随访复查,于生后4个月随访Gesell发育量表检查,其中4例复查头颅磁共振。研究表明,常规MRI结合1HMRS对新生儿HIE的预后判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尤其是1H MRS对HIE预后的判断更值得人们进一步临床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一定量静脉营养和既往较晚少量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早产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照组82例。治疗组给予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第一天给予氨基酸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g/(kg·d);脂肪乳第一天用量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对照组按传统肠外营养较晚给予少量营养支持,出生后第3天开始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各0.5 g/(kg·d),以后按0.5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为止。观察早产儿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临床资料以及血糖、电解质、血脂、胆红素、胆汁酸和肝肾功等生化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日增长量明显增多,住院天数减少,EUGR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糖和低血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总胆红素、胆汁酸和肝功能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定量肠外营养能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临床应用较为安全,但尚未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 摘要:无创通气(PPV)是指采取经鼻或口鼻面罩等作为连接方式进行的机械通气,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的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及呼吸衰竭的治疗,使部分患者免于插管.无创通气可以减少气管插管引起的副作用,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DP)、肺脓肿以及气道损伤。鼻塞与鼻罩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呼吸机与新生儿之间的连接界面,与患儿直接接触,在治疗过程中举足轻重。研究人员结合面部工程学特点及鼻塞/鼻罩材料的改进,设计出更舒适、密封性更好的鼻塞/鼻罩,以提高其疗效。文章介绍了鼻塞/鼻罩的结构,在无创通气中的应用,固定方式,在无创通气中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方法等问题。
  • 摘要: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是尿素循环障碍的一种严重类型,它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由于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基因突变后造成该酶活性下降或消失,鸟氨酸和氨甲酰基磷酸生成瓜氨酸受阻,导致血氨异常升高临床出现中毒性脑病表现,通常在新生儿喂养后发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本研究通过对3例临床疑诊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新生儿分析血代谢谱变化及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类型,在基因水平进一步了解OTCD的致病机理,以期达到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神经发育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并救治成活的VLBWI和ELBWI,纠正胎龄18~42个月时完成贝利婴儿发育量表Ⅱ(Ba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Ⅱ,BayleyⅡ)测试的患儿共140例,纳入研究。根据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新生儿研究工作组对神经发育损害的定义,将140例患儿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损害组,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40例患儿平均胎龄(30.1±2.3)周,胎龄<28周28例,~32周79例,>32周33例。出生体重平均(1194.3±196.6)g, <1000 g28例(20.0%),~1500 g112例(80.0% )。运动发育落后14例(10.0%);发生神经发育损害者22例(15.7%),其中BayleyⅡ测试中单纯精神运动发育指数<70分者11例(7.8% ),单纯智力发育指数<70分者2例(1.4%),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及智力发育指数均<70分者8例(5.7%),脑性瘫痪6例(4.3%)。无一例发生单眼、双眼失明或需要助听器的听力损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使用机械通气与YLBWI和ELBWI发生神经发育损害相关(OR=2.943,95%CI:1.143~7.575,P=0.025)。结论:VLBWI和ELBWI发生神经发育损害的比例较高,尤其是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
  • 摘要: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原因,以及感染病原菌种类。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500g、1500-2500g、≥2500g组,根据胎龄分为<32w、32-34w、34-37w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区别,以及感染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1)早产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有关,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越小,发生率越高。(2)早产儿死亡原因除与自身发育不成熟有关外,还与家长担心早产儿的远期并发症、经济问题及发育畸形有关。(3)病原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且胎龄及出生体质量越小,阳性率越高。复感染。
  • 摘要:探讨miR-26a在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miR-26a腺病毒过表达载体感染AECII48h后,几乎95%的细胞均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用RT-PCR法检测成熟miR-26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26a水平较空载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表明miR-26a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Ad-26a转染ASCII后能有效表达:通过RT-PCR,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组SP-B, SP-C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同样,在蛋白水平,发现SP-C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表明过表达miR-26a抑制了ASCII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合成;MTT检测显示过表达miR-26a对ASCII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实验进一步表明SMAD1是MiR-26a直接的功能靶标,RT-PCR显示过表达miR-26a组SMADI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样,在蛋白水平也显示过表达miR-26a组SMAD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miR-26a通过调节靶基因SMAD1的表达来调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为RDS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学说,对于其防治及药物研发等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人群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UGT1A1)基因第1外显子A1及其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突变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关系,并探究可能存在的新突变及其致病机理。方法:76例广西籍新生儿分为病理性黄疸组51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UGT1A1的G71R、F83L、启动子TA基因型,分析比较病理性黄疸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比较基因型与72小时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值(TSB)关系。结果:(1)本研究人群,共检出UGT1A1三种基因突变型分别是:编码区G71R错义突变、715C→T杂合无义突变和启动子区(TA)7突变。(2)发生G71R错义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理性黄疽组为22.55%,健康对照组为4.0%,病理性黄疽组G71R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01, p<0.05)。(3)病理性黄疽组G71R纯合子的TSB均值高于野生型及杂合子(P<0.05)。(4)未检出F83L,P229Q突变,只检出一例(TA)7突变,新发现一例715C→T杂合突变。结论:(1)G71R突变是广西地区UGT1A1突变的主要类型,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发病密切相关,(2)UGT1A1启动子(TA)7突变及编码区F83L,P229Q突变与本地新生儿高胆发生可能无直接相关性。(3)新发现的715C→T无义突变,是黄疽的致残致死基因,可能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主要死因和致残原因近年发达国家发生率为0.53%~0.94%,国内报道发生率为1.2%~2%。新生儿复苏已有国际规范化的指南可循,其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规范本病的诊断,作好复苏的后续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病死率、致残率十分重要。本文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作解读。提出了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答了复苏后有必要明确病因诊断的原因,探讨了新生儿窒息诊断的研究现状和诊断标准等问题。
  • 摘要:新生儿专科是儿科学中一个规模较大的三级学科,随着新生儿专业的快速发展,新生儿专科医师需要掌握较全面的本专科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专科临床基础和临床技能,还要掌握许多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新生儿专科医师培训有许多自身特点。根据新生儿专业的特点,尽快建立新生儿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今后所有新生儿专科医师都必须完成该培训计划,才能取得新生儿专科医师资格。提出要通过3年培训,成为新生儿专科医师。掌握较全面的新生儿一围产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新生儿专科临床基础和临床技能,要掌握新生儿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培训结束时能承担新生儿专科主治医师工作。
  • 摘要:围生期缺血性脑卒中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脑梗死,是导致儿童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神经影像学和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逐渐深入,围生期缺血性脑卒中已经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但是,围生期缺血性脑卒中有别于其他年龄组脑卒中,其发生发展涉及母亲、胎儿、胎盘和新生儿等多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相对困难,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因此,本文进一步了解其病理学改变特点、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干预、诊断和治疗进展等,对解决临床问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 摘要:目的:晚期早产儿是早产儿群体构成最主要部分,最近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而脑损伤发生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MRI诊断为标准探讨高危晚期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以及脑损伤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49例高危晚期早产儿接受了头部常规磁共振(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记录其产前、产时高危因素及生后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分析晚期早产儿早产原因、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不同损伤类型的临床特点。结果:晚期早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小于胎龄儿、胎膜早破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晚期早产儿发生脑损伤332例(51.2%),其中脑白质损伤271例(81.6%),以局灶型脑白质损伤为主,颅内出血112例(33.7%),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5.4% (62/112)。其中,非出血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是男性(OR=1.510,CI(1.067,2.136),P=0.020)、阴道分娩(OR=2.367,CI(0.251,22.294),P=0.000)、早发型败血症(OR=2.194,CI(1.159,4.155),P=0.016)及抢救复苏史(OR=3.784,CI(1.908,7.506),P=0.000)。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阴道分娩(OR=7.195,CI(4.249,12.184),P=0.000)和早发型败血症(OR=2.692,CI(1.185,6.117),P=0.018)。非出血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为晚发型败血症、循环障碍、抽搐、喂养困难及需要机械通气,生后不久血气离子分析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高血搪及抽搐。生后不久出现低钠血症(OR=5.193,CI(1.668,16.173),P=0.004)、低钙血症(0R=2.864,CI(1.316,6.235),P=0.008)等电解质紊乱或发生抽搐(OR=2.910,CI(1.259,6.727),P=0.012)是重度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论:晚期早产儿仍然容易受产前产时因素而发生不同类型的脑损伤,仍是关注的重点。对有高危因素,或早期出现临床表现或异常血气及电解质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头磁共振检查,对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
  •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危重型肺动脉狭窄及肺动脉瓣膜性闭锁的镶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及2例危重型肺动脉狭窄(PS)患儿镶嵌治疗手术资料和术后监护数据。患儿右心室发育尚可,三尖瓣Z值>-2,均采用常规正中开胸术非体外循环下右心室前壁穿刺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患儿的平均血氧饱和度达到(91±3)%,无球囊扩张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3-6个月,所有患儿仍均伴有轻度肺动脉狭窄,但均无需治疗。结论:镶嵌治疗方法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危重型肺动脉狭窄及肺动脉瓣膜性闭锁,可提供足够的肺血流促进三尖瓣以及右心室发育,可消除常规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对于心肺和全身脏器的创伤,避免导管产生并发症,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摘要:目的:阐述生命统计在新生儿学科发展中重要的标杆作用及其主要指标正确的计算法理。方法:从新生儿生命统计的起源和概念、主要指标和计算、坚持统计的良好作用以及中国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逐层阐述,层层分析而触及本原。结果:突出并阐明了以下4组指标的正确算析方法:①三对最易混淆的指标(死亡率和病死率;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娩数和活产数)、②几个有悖计算法理的指标(婴儿死亡率IMR、新生儿死亡率NMR等;孕产妇死亡率MMR)、③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指标(放弃率)、④其它诸多常用生命统计指标,进而举例说明了坚持生命统计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良好作用,指出了目前中国比较国外相应指标的明显差距和不足。结论:生命统计是国际上衡量新生儿学科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甚至是最后标杆,其诸多概念的正确计算和自觉运用极为重要,却常常被忽视或误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 摘要:目的: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评价晚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CWMD),探讨不同类型CMD的MRI变化规律,并根据MRI表现客观评价其预后。方法:649例晚期早产儿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对271例确诊早产儿CWMD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类型CWMD早期MRI信号特点,并对其中76例随访,比较不同类型CWMD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1)271例患儿确诊早产儿CWMD,其中局灶型CWMD 170例,广泛型CWMD 77例,弥漫型CWMD 24例。第一次行头磁共振检查的时间8.3±6.4(1.7-14.7)天,复查时间19.9±5.2(14.7-25.1)天,38例病灶范围减少,23例病灶消失,15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软化,软化的发生率5.5%。(2) MRI异常信号呈动态变化。损伤1周内,表现为DWI高信号,T1WI信号正常或稍高信号,伴有/不伴有T2WI高信号;弥漫性损伤仅能看到DWI高信号,常规MRI常无信号改变。1-3周复查,如病变较轻可见两种情况:①病灶消失②DWI信号正常或稍高信号,T1WI高信号,伴有/或不伴有TZWI高信号;如病变较重者,发生囊性PVL,表现为T2WI高信号/高低混杂信号,而T1WI与DWI异常信号消失/高低混杂信号。4周后复查,囊性PVL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及DWI低信号。(3)损伤类型与患儿神经发育结局有较好相关性。局灶型CWMD预后较好,而弥漫型脑白质损伤预后极差,100%发生软化。结论损伤早期(1周以内),DW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提早发现常规MRI尚未发现的病变。传统MRI和DWI相结合的动态观察对新生儿期鉴别出各种类型CWMD,评估预后及对高危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 摘要:目的:检测新生大鼠窒息后肾细胞凋亡的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将45只7-10日龄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窒息组和ucf-101组,每组15只。建立常压窒息模型,采用原位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窒息后2、24、48h左肾凋亡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窒息后不同时点肾脏皮质、髓质均有凋亡细胞分布,多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核呈棕褐色,形态不一;窒息后2h开始出现细胞凋亡,于24h达高峰;各时点与对照组比较,肾细胞凋亡指数均增加(P<0.05);与窒息组相比,ucf-101组各个时相点凋亡细胞均有明显减少(P<0.01).结论:窒息后肾损伤诱发肾细胞凋亡,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同时凋亡参与了肾损伤过程,ucf-101能明显抑制凋亡发生。
  • 摘要:新生儿乳糜胸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胸导管或胸腔内大淋巴管破裂或阻塞,使淋巴液即乳糜在胸腔的异常积聚,可引起呼吸、营养和免疫障碍。新生儿乳糜胸的病因有:先天性、创伤性、栓塞性、自发性(原因不明,占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通常报道单侧乳糜胸多见于右侧,但国内有文献报道左侧更常见,认为可能与国人胸导管的解剖特点有关,本两例亦为左侧。本组患儿以“气促,青紫”起病,胸水常规与生化结果均提示乳糜胸(外观呈牛乳状,积液中甘油三酯>1.1mmol/L,细胞数>1.0*109/L,其中淋巴细胞占80%以上)。第1例患儿无外伤、手术史,伴咳嗽,胸片、胸部CT提示双肺炎症,痰培养示大肠埃希氏菌。推测该患儿胸导管、胸腔内大淋巴管可能有先天发育异常,双肺炎症为其诱因。周致远也有肺炎后出现乳糜胸的相关报道。第2例患儿胎儿时期就出现左侧胸腔积液,考虑该乳糜胸引起原因为先天性。此型主要由于淋巴系统先天性发育结构异常导致淋巴液外渗,造成大量乳糜液。由于产前超声广泛的使用,先天性乳糜胸经常于产前就可诊断。有文献报道胎儿单纯的胸腔积液大部分见于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乳糜胸。先天性乳糜胸常误诊为肺炎伴胸腔积液等,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鉴别主要是胸水常规和胸水生化。此两例患儿经过多次胸腔穿刺抽液乳糜液明显减少,呼吸困难症状显著好转,痊愈出院。出院三个月后随访,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可,复查双侧胸腔B超均未见异常。
  • 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ATP)在早产鼠高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早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和二氮嗪组。二氮嗪组在高氧暴露前30min,按10mg/kg腹腔注射二氮嗪,其余两组在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高氧组和二氮嗪组置于95%氧气中,对照组置于同一条件常压空气中。分别于空气或高氧暴露1、3、7d时收集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组织半肤氨酸蛋白酶-9 (caspase-9)、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和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激光共聚集显微镜下观察间接免疫荧光双染色Omi/HtrA2的胞内转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氧组肺组织受损明显,形态改变,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O1),Caspase-9,Omi/HtrA2表达增多(p<0.01),Omi/HtrA2胞内转位率明显增高(p<0.O1),XIAP表达减少(p<0.O1)。与高氧组比较,二氮嗪组肺组织受损得到改善,细胞凋亡率减少(P<0.O1),Caspase-9,Omi/HtrA2表达减少(p<0.01),Omi/HtrA2胞内转位率明显减少(p<0.01),XIAP表达增多(p<0.O1)。结论:二氮嗪可能通过开放mitoKATP减少caspase-9和Omi/HtrA2的表达,减少Omi/HtrA2在细胞内转位,从而减轻早产鼠高氧肺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换血对新生儿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59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为2组,换血组(137例)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光疗组(222例)每天蓝光治疗12小时,连续光疗2-3天。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时以及换血或光疗结束后检测血尿素、尿酸、肌酐和胱抑素C及总胆红素。结果:光疗组血尿素、尿酸、肌酐和胱抑素C光疗前分别为(2.90±1.35) mol/L、(177.70±70.21)μmol/L、(32.54±11.59)μmol/L,(1.67±0.41)mg/L。光疗后分别为(4.81±1.83) mmol/L、(196.79±80.97)μmol/L、(38.94±12.34)μmol/L、(1.83±0.43) mg/L。光疗后均进一步升高(P<0.01)。换血组换血前分别为(3.69±1.85) mmol/L、(195.68±86.26)μmol/L、(38.16±14.20)μmol/L、(1.71±0.43)mg/L。换血后分别为(3.44±1.50) mmol/L、(176.75±59.18)μmol/L、(35.98±9.99)μmol/L、(1.03±0.27) mg/L。换血后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存在肾功能损害,换血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新生期母婴分离后,大鼠海马组织Caveolin-1,GFAP,BDNF表达水平变化,探讨母婴分离导致大鼠成年后行为异常的早期存在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分离组和对照组,分离组于出生后第2~21d与母鼠每天分离3h,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大鼠出生后第7d,第14d,第21d处死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检测Caveolin-1,GFAP,BDNF.Image-Pro Plus (IPP)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分离组出生后7d Caveolin-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GFAP和BDNF的表达出现明显增加(P<0.05);出生后14d和21d,分离组Caveolin-1,GFAP,BDNF的表达均呈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可致大鼠海马Caveolin-1,BDNF,GFAP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可能与母婴分离致成年后行为异常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Omi/HtrA2在高氧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以人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待其在37℃,5%CO2培养箱中生长至接近融合时,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和Ucf-101组。高氧组换液后通入3L/min的900ml/L氧气和50ml/L二氧化碳高纯混合气,10分钟后密闭培养。Ucf-101组加入Omi/HtrA2的特异性阻断剂Ucf-101(终浓度为10uM)预处理20min组后再用高氧诱导,对照组仍置于5%CO2培养箱中。三组于培养48小时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A549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照相,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内Omi/HtrA2,Caspase-3及XIAP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细胞形态良好,数量多,分裂相多。与对照组相比,高氧组细胞受损明显,形态改变,胞浆Omi/HtrA2, caspase-3表达增多,XIAP表达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高氧组相比,Ucf-101组细胞损伤状况明显得到改善,细胞生长状况明显好转,形态明显变好;胞浆caspase-3表达降低XIAP表达明显增多(p<0.05),细胞凋亡率减少(p<0.05),但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Omi/HtrA2参与了高氧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Omi/HtrA2的活性可以明显减轻高氧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
  • 摘要:本文主要就早产儿贫血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贫血是早产儿常见的病症。出生体重越低,贫血出现越早,程度越重,持续时间也越长。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医源性失血、早产儿原发病及营养素缺乏等因素是早产儿贫血的主要原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措施包括减少医源性失血、合理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掌握规范严格的输血指征等。
  • 摘要:目的:研究来源于人脂肪组织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移植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培养至第2-3代,DAPI标记后用于移植。7日龄SD大鼠根据Rice法进行改进,制作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模型分为三组:模型组(Ⅰ)、因子联合细胞移植组(Ⅱ)及移植组(Ⅲ)。建模后24小时,Ⅱ行右侧颈总静脉注射50ul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Ⅲ注射等体积50u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止血后,Ⅱ、Ⅲ于左侧海马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Ⅰ为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注射和移植。分别于移植后24、48小时,三组脑组织冰冻切片行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提取左侧损伤侧脑组织蛋白质,测定裂解的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Ⅱ、Ⅲ脑组48小时差异有统织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凋亡数,于移植后24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计学意义。三组左侧损伤侧脑组织蛋白质裂解的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于移植后24小时差异无统计学移植;移植后48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降低其凋亡;降低裂解的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
  • 摘要: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体外标记入神经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取人胚胎脑海马组织,机械法分离单细胞悬液,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体外培养。取11.2 g/L超顺磁性氧化铁,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稀释成28mg/L后,加入1.0 mg/L多聚赖氨酸8μL混匀,制成超顺磁性氧化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的标记培养基。取增殖活跃的神经干细胞球,机械吹散制成浓度为1×109/L的单细胞悬液,加入等体积的含超顺磁性氧化铁的无血清培养液。1周后撤除各种细胞因子,添加体积分数为5%的胎牛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24h。主要观察指标:普鲁士蓝染色鉴定标记阳性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分化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丝的表达。结果: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球颜色微黄,与未标记细胞比较,其克隆形成的速度并没有减慢。经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20 h后,神经干细胞胞浆中含有蓝色铁颗粒,阳性率达90%。诱导后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在体外超顺磁性氧化铁能够高效标记神经干细胞,且标记后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仍可以正常扩增和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21羟化酶缺陷型CAH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8月医院收治的19例确诊新生儿CAH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早期临床表现特点,根据血17羟孕酮、睾酮、孕酮及ACTH水平进行诊断和激素治疗,比较激素治疗前后血钠、血钾变化。结果:21羟化酶缺乏失盐型CAH14例,均发生肾上腺危象,单纯男性化型5例。100%患儿皮肤粘膜色素加深,拒奶、反应差、喂养困难有15例,入院体重较出生体重下降8例,以频繁呕吐、腹泻5例。激素治疗后失盐型患儿低钠血症及高钾血症有明显改善(p均<0.01)。结论:应提高对新生儿CAH的认识和诊断水平,21羟化酶缺乏容易发生肾上腺危象,应尽早通过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必要的生化检查尽早诊断该病,激素治疗有确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脑脊液中Olig1转录因于水平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关系。方法:对生后1周内行头颅彩超发现有侧脑室周围强回声的早产儿分别在生后第7天及14天取脑脊液标本,通过头颅彩超和多次MRI确诊PVL8例,正常早产儿3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PVL患儿在生后第14天脑脊液中Olig1转录因子水平较第7天明显下降(P<0.05);同时PVL患儿在生后第14天脑脊液中MBP、PLP和MAG均较第7天明显降低;而正常对照组在生后第14天脑脊液的Olig1转录因子水平较第7天明显增加(P<0.05),同时第14天脑脊液MBP、PLP和MAG水平也较第7天显著增加(P<0.01);在生后第14天PVL患儿脑脊液Olig1、MBP及MA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Olig1转录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与PVL发生发展有关。
  • 摘要:尽管胎龄<25周早产儿救治存活且无显著后遗症者在国外已经较为常见,国内尚少报道;本文中两例24周+5早产儿救治成功,分别随访至校正年龄9个月和1岁未发现显著后遗症。显示国内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通过规范呼吸、营养、循环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管理,完全能够实现胎龄24~25周早产儿存活且无明显缺陷。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外营养方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72h内电解质紊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01.01-2011.12.30年收治的ELBWI的胃肠外营养方案,根据营养方案不同分为早期胃肠外营养组(EPN组)和延迟胃肠外营养组(LPN组),EPN组生后4h内开始予以6.7%小儿氨基酸1.6g/(kg·d),1g/(kg·d)递增,10%葡萄糖酸钙1mmol/100ml,24h内开始予以20%脂肪乳1g/(kg·d),1g/(kg·d)递增;LPN组出生8~24h开始予以6.7%小儿氨基酸0.5g/(kg·d),0.5g/(kg·d)递增,20%脂肪乳0.5g/(kg·d),0.5g/(kg/d)递增,根据血清钙水平决定是否补钙。分别于出生后24h、48h及72h检测血清钾、钠、游离钙水平,记录每日液体摄入量、尿量及死亡例数等。结果:与EPN组相比,LPN组72h内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均增加(分别为3.6%:33.3%、10.7%、80.0%。P<0.05),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产前激素使用、每日液体入量、血气PH值、血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BWI采取早期予氨基酸、钙剂以及24h内开始脂肪乳可减少早期电解质紊乱,尤其早期非少尿性高钾血症,预防致命性高血钾的发生。
  • 摘要:新生儿肠造口为抢救肛肠先天畸形、肠坏死合并休克以及腹腔广泛感染所致肠穿孔、先天性巨结肠不能一期手术者而进行的暂时性粪便改流术,是挽救患儿生命、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与成人肠造口最大的区别是临时性,在肠造口术后3-6个月,待临床症状消除或缓解后即施以造口闭合术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但由于新生儿自身特点,如肠管细小、无法自主表达、及护理水平等的影响,其并发症的发生较高;同时,由于其家长需要在一期造口术后居家照顾患儿至二期手术,如护理不当,患儿可因多种造口并发症而增加痛苦,不仅影响手术的效果,还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失去生命。科室自2008-2012年共收治50余例术后患儿。分析了5种新生儿肠造口常见并发症(伤口裂开,肠道口周围皮肤糜烂及感染,肠道口狭窄,腹胀腹痛,腹泻)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 摘要:新生儿脾破裂少见,为产伤中少见病例。本病多发生于体重过大儿,原因为分娩过程中,通过耻骨联合时,患儿腹受到挤压力过大所致,或婴儿本身存在病理因素:如因胎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或胎儿本身存在发育不全、血管脆弱、凝血功能障碍等,但不能排除接生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技术性因素导致脾破裂的可能,有临床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新生儿产伤发生率,甚至比正常体质量新生儿产伤发生率还高,本文患儿亦为低体质量早产儿,本身并不存在常见的导致产伤的因素,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的可能;当然,早产儿腹壁和胸壁肌肉和骨骼发育不全,对腹腔内实质性脏器保护作用较差,可能也是其发生的原因之一。rn 本病主要表现为出生后面色苍白、进行性贫血、腹胀伴呕吐、反应差,阴囊呈蓝色改变或脐周皮肤呈蓝色改变(Cullen征)、血色素低、且进行性下降、B超提示腹腔液性暗区,结合腹腔穿刺有不凝血,可确诊。本文强调腹腔穿刺简便、易行、实用,如穿刺阳性,原则上须及时剖腹探查。由于新生儿体质量小,血容量有限,因此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容易导致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治愈关键在于及时明确诊断,及时行剖腹探查术。新生儿大量出血后,术中对破损部位压迫止血效果不理想,即使浅小破损也需修补,如修补后给予生物蛋白胶等喷涂破损处,效果更佳。对破损严重,修补困难者,行脾切除是不得也的选择,术后需防暴发性感染。
  • 摘要:目的:通过药物诱导建立妊娠糖尿病大鼠模型,了解心肌转录因子Nkx2.5在妊娠糖尿病子鼠心肌组织的表达变化情况,从而推断Nkx2.5在妊娠糖尿病胎儿心脏发育异常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0只SD雌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与雄性大鼠合笼,明确受孕后,在实验组雌鼠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在对照组雌鼠的腹腔注射等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给药72小时后,每天采尾静脉血测血糖,两组分别于孕12、15、19天随机分组并剖腹,取子鼠心肌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kx2.5蛋白在子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组雌鼠给药三天后血糖值(15.00±0.76 mmol/1vs4.00±0.62mmol/l,P<0.01)明显升高,且持续至妊娠后期,同时出现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同一时间点血糖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雌鼠体重随胎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孕9天始,同一孕期实验组雌鼠体重相对对照组减轻((P<0.01)。实验组雌鼠孕12天流产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 )。实验组子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O1),且巨大胎、心脏发育异常及畸型胎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O1)。2.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对照组Nkx2.5心肌蛋白表达随胎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过程,上升幅度不大。实验组Nkx2.5心肌蛋白表达亦随胎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过程且孕12至15天Nkx2.5蛋白表达上升幅度较大。同一孕期实验组Nkx2.5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糖尿病雌鼠所生子鼠心脏发育异常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Nkx2.5蛋白于孕12、15、19天在妊娠糖尿病子鼠心肌组织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Nkx2.5可能参与了妊娠糖尿病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过程。
  • 摘要: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轻中度肺透明膜病临床治疗手段及其疗效分析。研究表明:1.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胎龄<32周早产儿轻中度肺透明膜病,能迅速改善患儿肺通气及氧合,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7d内病死率,明显改善早产儿转归,提高早产儿存活率。2.对于发生HbID的极不成熟儿应予早期并足量给予PS治疗,因其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争取早撤机,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早产儿远期生存质量,减少病人家庭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
  • 摘要:通过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头颅MRI影像检查,结合临床分析包括矫正年龄3月时GESSEL智能发育检测,探讨MRI在早产儿脑发育、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表明:1.在矫正胎龄40周时行MRI检查对于判断早产儿脑损伤及脑部发育具有临床意义;2.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产前出现胎膜早破、经阴道分娩、脐带异常者及生后低胎龄、低体重、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低、使用呼吸机治疗者为出现脑损伤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分娩方式、脐带异常、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低、使用呼吸机治疗均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3.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产前出现胎膜早破、经阴道分娩及生后使用机械通气者是影响早产儿脑发育的高危因素。4.综合TMS评分与神经行为学检查,早产儿出现脑损伤者对其大脑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 摘要: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作为一种新型的通气模式,膈肌电活动(electrical activityof the diaphragm,Edi)来控制通气,使神经中枢触发和辅助通气引起的呼吸频率保持一致,不受漏气的影响,人机同步性更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膈肌的工作负荷;避免肺泡过度膨胀;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机械通气时的急性肺损伤,具有肺保护作用;并可利用EAdi的动态变化指导PEEP选择。但目前新生儿NAVA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来发现其优势和缺陷,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
  • 摘要:目的: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小于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共67例,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组为SNIPPV组33例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3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拔管失败率及各种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无创通气3h及12h血气分析显示,SNIPPV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NCPAP组,动脉血二氧化碳氧分压低于NCPAP组(P<0.05);拔管后SNIPPV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0.05),呼吸暂停发作频率低于NCPAP组(P=0.000),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氧疗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IPPV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N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 摘要:目的:评价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蛋白琥珀酸铁组和多糖铁组,各30例。早产儿生后2周在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蛋白琥珀酸铁和多糖铁,于治疗后的第14、28、42和60天,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及铁蛋白等指标,并评价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及对输血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28及42天Hb、RBC、HCT、血清铁及铁蛋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60天,蛋白琥珀酸铁组的Hb、RBC、HCT及血清铁及铁蛋白均高于多糖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R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对输血次数无显著影响。结论: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在防治早产儿贫血中疗效更显著,耐受性好。
  •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至新生儿心房扑动的病因、机制、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从胎儿期延续至新生儿期的心房扑动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病例为从胎儿延续至新生儿期的心房扑动,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经食道心房调搏1次即成功转为窦性心律,每周复查心电图至生后1个月,均未复发。结论:胎儿及新生儿心房扑动虽不常见但病情危重,一旦诊断,应及时治疗,可选择药物治疗、经食道心房调搏及同步直流电复律等,转律后预后较好。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急性期的变化以及在其临床诊断和临床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间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0例胆红素脑病的患儿进行以aEEG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神经电生理体系进行多项脑功能指标监测,将脑功能监测结果与胆红素脑病临床分期及脑干诱发电位和头颅MR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EEG背景活动识别:10例中连续正常电压5例;不连续电压4例;BS+1例。癫痫性活动记录到8例,单次惊厥2例,反复惊厥2例,癫痫持续状态4例。睡眠觉醒周期(SWC)记录分类:3例无SWC;5例不成熟SWC;2例成熟SWC.6例记录到暴发抑制平均暴发次数为3.5-4次/分,IBI均超过收孕龄(PCM)对应的最高值。程度判定:1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重度脑功能异常(包括不连续电压,BS+,癫痛持续状态)者8例,轻度异常者2例。重度脑功能异常者8例临床表现均中期或极期,2例轻度脑功能异常为早期。7例接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5例脑功能监测重度异常者中4例双耳V波反应阈高于99dBnHL,1例单耳V波反应阈高于50 dBnHL;2例脑功能监测轻度异常者中1例双耳V波反应阈高于99dBnHL,1例单耳V波反应阈高于50 dBnH;6例患儿在生后2周内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2例为轻度脑功能监测异常病例中1例MRI正常,1例有苍白球信号改变;余4例均为重度异常脑功能监测的患儿的头颅MRI检查均存在苍白球或小脑齿状核的信号改变。结论:以aEEG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神经电生理体系的多项脑功能指标监测可以用于胆红素脑病急性期的脑功能监测,并与临床分期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头颅MRI检查有一定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评价新生儿危重评分SNAP-Ⅱ和SNAPPE-Ⅱ预测NEC手术风险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1年10月至2011年10月10年期间收住的62例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接受手术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患儿的一般资料、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后,并根据每例患儿诊断NEC当日的指标进行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结果:腹胀是NEC早期最常见症状,占91.9%,其次常见症状包括胃潴留、血便等。手术组的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42.78,41.32)均高于非手术组(26.13,26.82)(P<0.05),死亡组的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42.48,41.64)均高于存活组(25.88,26.30) (P<0.05)。手术/非手术组SNAP-Ⅱ和SNAPPE-Ⅱ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68(CI 95% 0.645-0.892)和0.734(CI 95% 0.604-0.864);存活/死亡组SNAP-Ⅱ和SNAPPE-Ⅱ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768(CI 95% 0.640-0.895)和0.747(CI 95% 0.615-0.880)。结论:SNAP-Ⅱ及SNAPPE-Ⅱ作为疾病严重度的指标,能预测NEC的预后及手术风险,对于NEC诊断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在浙江省的县级医院实施ACORN培训,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以探讨该培训模式在中国进行推广的可行性和社会效益。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对浙江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15家县级医院的产科、儿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ACoRN初步评估法、各系统疾病规范化流程图的使用、典型案例讨论和临床技能实践等。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培训前后分别完成调查问卷,对处理危重新生儿时的自信度和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进行自我评估。自信度评估采用五点计分的Likert量表,共14个问题,总分70分。知识和技能的评估通过4个临床典型病例完成,每个病例设有10个是非问题,总分40分。对培训前后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研究的15家项目医院共有216名接受培训的医护人员纳入研究并完成所有评估问卷。医护人员处理危重新生儿的自信度评分在培训前为47.56±10.37(范围:22-69)分,培训后得分上升至59.21±7.65(范围:27-70 )分(p<0.01);每一单项的培训后得分也比培训前显著提高。培训前自信度评估得分最高的单项是“判断是否存在呼吸窘迫”,其次为“识别危重新生儿”和“维持危重新生儿体温稳定”;培训后得分最高的前三项除了“维持危重新生儿体温稳定”,还有“区分惊厥和抖动”以及“决定低血糖是否需要治疗”。培训前医护人员临床知识评估的总得分为30.55±5.05,培训后总得分上升至33.91±3.53(p<0.01)。受训学员们普遍认为ACORN教程非常贴近临床,实用性很强,ACORN教程教授的是危重新生儿转运前稳定的相关临床技能,并不要求学员具有丰富的新生儿管理经验,因此十分适合基层医院的工作现状。结论ACORN教学使基层医护人员处理危重新生儿的临床实践能力短时间内显著提高,值得在中国进行推广。
  • 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聚合酶联法(RT-PCR)检测粪便、脑脊液的肠道病毒,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10月收治的87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病例中,均有发热;所有病例粪便肠道病毒阳性,脑脊液肠道病毒阳性30例,无菌性脑膜炎50例(57.5%),血小板减少10例(11.5%)例,肝功能异常4例(4.5%),心肌酶谱(CK-MB)60例(68.9%),心律失常6例(6.8%)。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此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以无菌性脑膜炎多见,也有其他脏器损伤,但临床经过较好,经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 摘要:目的:研究TP-EGCG对感染/炎症后未成熟星形细胞增殖和胶质化行为的作用及这一作用是否影响炎症信号及Notch1信号。方法:以LPS (5μg/mL)刺激1天和3天,同时予TP-EGCG干预后,免疫荧光法检测GFAP+/BrdU+表达变化;以及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星形细胞TLR-4、NF-κB以及细胞因子(TNF-α、IL-1β、MIP-1α、MIP-1β)mRNA的表达变化和Notch1、Hes1、Hes5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予TP-EGCG干预后星形细胞GFAP+/BrdU+细胞数较LPS组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LPS组与LPS+EGCG组比较星形细胞TLR-4mRNA表达差异无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星形细胞NF-κBp65 mRNA表达减少均差异有意义(P<O.05),而两组比较星形细胞TNF-α、IL-1β、MIP-1α、MIP-1βmRNA表达差异均无意义(P<O.05)。LPS组与LPS+EGCG组星形细胞Natchl、Hes1 mRNA表达差异有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星形细胞Hess mRNA表达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TP-EGCG对LPS刺激3天后的星形细胞增殖能力有一定的改变,但对TLR-4mRNA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影响不明显,TP-EGCG对感染/炎症时星形细胞NF-κBp65 mRNA表达抑制有改善作用,而且TP-EGCG对感染/炎症条件下星形细胞的Notchl、Hesl mRNA的表达减少有影响。
  • 摘要:目的:了解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及其与总胆红素、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A)、颅内核磁共振表现、ABR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收治的60例足月、出生体重大于2500g新生儿,分为严重高胆组和对照组。测定其总胆红素、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DNF水平、出院前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和ABR,2-3年随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严重高胆组和对照组BDNF的变化,及BDNF与TBC、颅脑核磁、ABR、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严重高胆组BDNF含量9.72±3.93高于其对照组6.89±1.76(P<0.05),但高胆组内BDNF与TBC、B/A、颅脑核磁、ABR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面临高胆红素引起的脑损伤,机体可分泌内源性的BDNF参与神经保护作用,但这种代偿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作为判定脑损伤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变化特点,结合颅脑MRI,探讨aEEG在预测低血糖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2年10月在本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24例低血糖患儿,其中男13例,女11例,早产儿14例,足月儿10例,入院日龄为37.3±1.2W (32+3~41)W,出生体重2386±535g (1020~2930g)。24例患儿平均低血糖持续时间为(37.3±41.4)h,最低血糖值为0.8mmol/L.将临床表现有低血糖抽搐发作且aEEG表现为频繁惊厥发作或惊厥持续状态发作的患儿作为低血糖脑损伤组,其余归在无低血糖脑损伤组。采用CFM3000脑功检测仪。电极位置:双顶骨(相当于10/20国际电极安放法电极位置的P3和P4处)参考电极位于头顶中央向前25mm额中线上。分别在诊断低血糖当天和血糖稳定后5天或诊断低血糖10天左右进行aEEG描记,监测时间为12h。分析aEEG的背景波的变异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及振幅等。结果严重低血糖脑损伤的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癫痛发作,并在血糖纠正后继续存在。低血糖脑损伤时aEEG的表现为帽状或锯齿形癫痛发作,睡眠-觉醒周期的消失,而对下边界及振幅的影响不大。睡眠-觉醒周期的恢复提示脑功能恢复良好。在监测低血糖脑损伤方面,aEEG与MRI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aEEG在监测低血糖脑损伤时有其特征意义的变化,可用来动态监测低血糖脑损伤。
  • 摘要:目的:本文报道了新生儿胼胝体长度及各部位厚度(或宽度)的超声测量值,并对影响胼胝体上述指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分析了小于34周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发育与胼胝体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了152名新生儿,男80名,女72名,平均孕周36.4±3.4周(Mean±SD),平均出生体重2620±760g。超声诊断仪为飞利浦M2540A,探头为C8-5新生儿颅脑专用探头,探头中心频率7MHz。所有新生儿子出生当天行超声检查,测量新生儿胼胝体正中矢状位长度、膝部厚度、体干部厚度、压部厚度,还测量胼胝体冠状位厚度。小于34周早产儿于纠正胎龄40周接受第2次颅脑超声脐服体测量以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结果:(1)在胼胝体正中矢状位,新生儿胼胝体长度为42.9±2.7mm,膝部厚度为5.0±0.7mm,体干部厚度为2.7±0.4mm,压部厚度为4.9±0.8mm。胼胝体冠状位厚度为2.7±0.3mm;(2)分析显示随着孕周和体重的增加,胼胝体长度、膝部厚度、压部厚度逐步增加(P<0.05);(3)男婴胼胝体体干部厚度、膝部厚度以及胼胝体冠状位厚度大于女婴(P<0.05);(4)在40名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中,校正胎龄40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37分有29人,<37分有11人。两组早产儿孕周和出生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当天颅脑超声胼服体长度、膝部厚度、压部厚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校正胎龄40周第2次胼低体测量发现,神经行为评分<37分的早产儿,胼胝体长度、膝部厚度、压部厚度均小于神经行为评分<37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胼胝体正中矢状位长度、膝部厚度、压部厚度三个指标适合超声实时评价早产儿胼胝体的发育。胼胝体的大小或许象身高、体重,头围一样,即便是在新生儿期也有性别的差异。在早产儿早期宫外生长阶段,胼胝体的生长与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相关联,监测胼胝体的发育可以拣选出未来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早产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拓展,超声检查技术开始应用于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超声检查简单、快捷、无创,并能够床边检查危重患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依赖。超声联合助显剂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文将近一年医院经过腹部超声确诊的几种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报道:完全型环状胰腺;食道裂孔疝;肠旋转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穿孔。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经后龄(PMA)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医院新生儿病区108例不同孕周的早产儿,采用国产脑功能监护仪CFM3000)分别在生后12小时内连续监测其aEEG波谱带的变化,分析不同经后龄(PMA)早产儿aEEG背景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电压振幅和窄带宽度,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104例早产儿aEEG波形连续性显示:随着PMA增高,连续电压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不同PMA早产儿连续电压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8w(0)、29w(8.33%)、30w(25%)、31w(25%)、32w(83.33%)、33w(91.67%)、34w(100%)、35w(100%)、36w(100%)(X2=161.52,P=0.00)。PMA30~32w偶有出现睡眠一觉醒周期,但多数为不成熟周期,34w以上均有睡眠一觉醒周期(X2 =146.72,P=0.00)。随PMA增长,脑电波下边界逐步增高,下边界从28w后的(4.29±1.08)μV逐步上升到36w的(9.68±1.63))μV(F=8.211,P<0.01)。结论:早产儿脑发育过程中aEEG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对判断脑发育成熟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引起的难治性感染是现代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密度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调节着细菌群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已成为控制BF相关性感染的新靶点。本研究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01,以及群体感应缺陷株菌株(△lasI△rh1I基因缺陷)生物膜细菌活力及早期黏附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3天,得到成熟BF,将BF内的细菌振荡下来后,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氨溴索对生物膜的清除效应;荧光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各组96孔板中PA01菌株、△lasI△rh1I菌株的荧光强度,计算黏附率以表示干预对细菌黏附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1.875 mg/ml,3.75mg/ml)的氨溴索作用后,两种菌株的活菌生存率粘附率,均出现下降;QS系统缺陷株活菌生存率(76.1%±2%,68.8%±1%)较PA01(84.3%±0.3%,72.9%±0.6%)下降更明显(P<0.05)。然而PA01粘附率(23.8%±1.8%,17.1%±3.4%)较QS系统缺陷株(52.3%±1.7%、35.3%±5.7%)下降更明显(P<0.05)。提示氨溴索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系统。由于QS系统缺陷株粘附率也出现了下降,提示QS系统并不是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唯一的因素,其他的调节因素也起到作用。结论:氨溴索具有拮抗密度感应系统lasI rh1I的特性,提示其在降低生物膜形成以及肺囊性纤维化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时也可为新生儿临床导管相关性铜绿假单胞菌BF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了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肺动能的特点,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体重<1.7kg,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分为BPD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体重>1.8kg以上、出院时进行潮气肺功能测定,比较两组差别。结果:BPD组在VPEF/VE(23.96%±6.3%)和TPEF/TE (21.03±7.356%)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提示阻塞型通气障碍。其他肺功能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的潮气肺功能变化提示阻塞性通气障碍,与BPD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于BPD的早产儿出院后动态肺功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后期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对高氧肺损伤早产大鼠体内谷胱甘肽(GSH)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高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早产新生SD大鼠生后1d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空气暴露+生理盐水、Ⅱ组空气暴露+红霉素、Ⅲ组高氧暴露+生理盐水、Ⅳ组高氧暴露+红霉素。高氧暴露组持续暴露于常压氧舱中,氧质量浓度>85%;空气暴露组置于同一室常压空气中。四组分别于高氧或空气暴露后1、7、14 d提取肺组织标本。采用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HE)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析血清细胞因子GSH和IL-1β的水平。采取BCA (二喹啉甲酸)方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浓度的变化。结果:1.与空气组相比较,高氧暴露组1、7d早产鼠肺组织中GSH表达显著增强,14 d明显减弱(p<0. 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红霉素组1、7、14 d GSH表达水平显著增强(p<0.05);但14d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与空气组相比较,高氧暴露组7d早产鼠肺组织中IL-1β表达显著增强,14 d明显减弱(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红霉素组1、7、14 d IL-1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红霉素可能通过提高GSH的活性,抑制氧化爆发诱导的炎症介质IL-1β释放,在减轻高氧肺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抗氧化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1年9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08例,根据先后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常规组、小剂量红霉素组(简称红霉素组)和小剂量红霉素+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组(简称配方奶组),常规组采用治疗原发病、静脉营养及管饲喂养等常规治疗;小剂量红霉素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小剂量红霉素+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代替普通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治疗后比较三组早产儿症状消退时间、体重增长及静脉营养天数,同时观察胃肠动力成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红霉素组和配方奶组早产儿症状消退时间、理想体重增长时间、静脉营养天数及胃肠动力成熟时间显著缩短(p<0.01),配方奶组最短。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游离氨基酸配方奶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改善胃肠吸收,促进胃肠动力成熟,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
  • 摘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在儿科疾病中并不稀奇,但在新生儿时期发生溶血尿毒综合0征(HUS)确实罕见,既往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取得一定效果,近年来采用新生儿换血疗法结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综合早期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病情。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方法:通过2012年10月检索中国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Medline/PubMed数据库,根据建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符合标准的46例和2001年1月-2012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新生儿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新生儿HUS均具备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但是大多没有明显前驱期症状及体征,新生儿HUS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极高。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改善肾功能不全、及时纠正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其中17例早期应用新生儿换血疗法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16例迅速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取得满意疗效。其余35例采用血液透析治疗,32例取得满意效果。对比2组无显著差别。结论:新生儿HUS大多没有明显前驱期症状及体征,新生儿HUS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极高。早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改善肾功能不全、及时纠正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早期采用新生儿换血疗法结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病情。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单侧及双侧结扎颈总动脉的不同缺血方式,创建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病理相似的可靠PVL大鼠模型,并探讨本研究中PVL模型所伴随的眼部病变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随机将2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单侧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双侧组)以及假手术组,单侧及双侧组缺血后予8%O2缺氧1小时处理。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眼部情况;术后21d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术后4天、11及18天行脑组织病理检查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术后4天内囊区04、O1的表达情况。结果:1.眼部情况:术后1天,双侧组两眼或单眼出现青紫肿胀,之后逐渐缩小;术后2周,发现双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眼部病变,如白内障、眼裂小、眼球萎缩、单或双眼瞎。术后3周行眼部裂隙灯检查,也可见白内障改变,且可见眼睑、眼结膜、角膜充血、水肿,晶状体浑浊等病变。单侧组及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2.脑组织光镜下病理改变:病变主要发生在脑室周围白质区,皮质下、扣带回、内囊、外囊区。假手术组未见异常,双侧组较重,术后4天,单侧及双侧组均可见组织结构疏松,神经细胞水肿、坏死,小胶质细胞较多,白质区神经纤维生成减少,且走形紊乱,皮质损伤轻微,层次清楚;双侧组可见皮质下及脑室周围白质区可见液化性坏死。术后11及18天,单侧及双侧组神经细胞水肿渐消退,有胶质增生,脑室周围白质减少,双侧组明显,白质局部甚可见软化灶及囊腔形成。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04阳性细胞数,双侧及单侧组均较假手术组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侧组阳性细胞数最低;O1阳性细胞数,单侧组最低,双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2日龄新生鼠进行双侧或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吸入8%02+92%N2缺氧1小时的方法,均成功制作了与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相似的新生大鼠模型,同时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吸氧还成功制作了眼缺血综合征新生大鼠模型。
  • 摘要:目的:研究ABCA3基因第22外显子突变情况,探讨该外显子变异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关系。方法:收集住院的NRDS患儿52例作为病例组,52例同期住院同性别及胎龄接近的非NRDS患儿作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BCA3基因第22外显子,将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分析比较两组的变异情况。结果:(1)在病例组发现3例1033编码位点单个碱基G>A的杂合突变(3097A/G),密码子GGA变成AGA,第1033编码位点由甘氨酸变成精氨酸(G1033R),对照组未发现变异。(2)病例组和对照组GG,GA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23%,5.77%和100%,0%,具有GA基因型者发生NRDS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1.061(95%CI0.992-1.135),未检测出从基因型;G和A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12%,2.88%和100%,0%,具有A等位基因者发生NRDS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1.030(95%CI:0.996-1.064).结论:ABCA3 G1033R变异可能与NRDS相关,ABCA3 G1033R A等位基因可能是NRDS发生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性粒细胞吞噬氧化功能。方法:取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血和20例正常足月儿脐带血进行中性粒细胞吞噬氧化功能检测,使用佛波脂(PMA)刺激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可吞噬二氢若丹明123 (DHR),并可将其氧化为发出绿色荧光的若丹明123,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细胞以评价中性粒细胞吞噬氧化功能,使用荧光标记的细胞色素b558单克隆抗体(705)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静息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蛋白gP91Phox的表达情况。结果:1、无刺激下VLBWI组中性粒细胞活化比例(( 44. 12±20. 98 )%)较足月儿组中性粒细胞活化比例(( 18. 73士6.81)%)高(( P=0. 000 )。PMA刺激后VLBWI组中性粒细胞活化比例(( 96. 33±3. 54 )%)较足月儿组中性粒细胞活化比例(( 99. 20士0. 62 )%)低(P=0.000)。VLBWI组中性粒细胞刺激指数(201. 72±210. 65)低于足月儿脐带血中性粒细胞刺激指数(306. 30±138. 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2、 VLBWI组和足月儿组的gP91Phox荧光几何均数分别为(24. 42±18. 67)和(18. 63±8. 51),VLBWI组较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79 )。VLBWI组和足月儿组表达gP91Phox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65. 56±30. 16 )%)和(( 76. 35±19. 37 )%),足月儿组较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189 )。3、无刺激下NRDS组中性粒细胞活化比例(PBS对照)(( 58. 19±20. 09 )%)高于无NRDS组((31. 80±12. 45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87 ),NRDS组中性粒细胞刺激指数(116. 36±76. 19)低于无NRDS组中性粒细胞刺激指数(276. 43±260. 78 )( P=0. 002 )) NRDS组表达gP91Phox中性粒细胞比例(( 60. 03±33. 78)%)低于无NARDS组((72. 08±23. 39)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74)。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足月儿中性粒细胞均处于自身活化状态,极低出生体重儿更为明显,且PMA刺激后均有反应,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儿中性粒细胞均表达蛋白gP91Phox=。 NRDS患儿中性粒活化及表达gP91Phox,与无NRDS患儿比较有降低趋势。
  • 摘要:目的:比较新生儿桡动脉置管与肱动脉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科室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行桡动脉置管(桡动脉组)55例,肱动脉置管(肱动脉组)51例。比较两组间患儿的日龄、胎龄、体重,动脉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性别、持续静滴封管液体、是否首次穿刺、是否一次穿刺成功构成比;比较两种动脉置管的并发症。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的无并发症率(83.6%,46/55)低于肱动脉组的(90.2%,46/51),但无统计学差异。桡动脉组的局部感染率及局部血肿率较肱动脉组低,置管脱出率,置管堵塞率及短暂性缺血率较肱动脉组相应指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桡动脉置管相比,肱动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且置管脱出率、堵塞率及短暂性缺血率低,是安全、可靠、便捷的置管动脉选择。但桡动脉仍是上肢外周动脉置管的首选,如果穿刺失败或发生并发症后,可以选择行肱动脉置管。
  • 摘要:目的:新生儿访视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围生期和新生儿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访视了解高原地区新生儿的出生时SP02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份资料完整的649例新生儿进行访视和SP02检测同时进行了认真分折,结果新生儿接受访视率为99.8%。纯母乳喂养占总人数的89.2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明显降低,2009年-2010年2年新生儿窒息23.37%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占24.16%。2012年患病率:新生儿窒息占13.67%,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占12.90%,两者比较窒息,HIE有明显降低。新生儿生后均注射乙肝疫苗,父母HBsAg阳性占5. 15%。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随访时只有二例婴儿为乙肝患儿。2012年1月-12月份对649例出生后新生儿进行了SP02检测男261例,SP02 87. 43±4.86P(心率)127. 39±13. 87。女388例、SP0285. 67±4. 64 P(心率)126. 72±17. 35。结论:649例出生新生儿Spo2检测值均较内地文文献报道低。心率比内地新生儿快,可能与高原低氧环境有关。新生儿访视可以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预防感染: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存活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示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的阻断母婴传播。
  • 摘要:目的:新生儿访视是妇幼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围生期和新生儿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母婴保健工作。通过访视了解高原(拉萨)地区新生儿的出生时情况,方法:对2011年资料完整的3692例新生儿进行访视分折。结果:3692例新生儿访视发现病因以缺氧为主,感染性疾病通过对家长的访视教育明显减少,通过产后访视避免了新生儿异常情况的发生,降低了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论:新生儿访视可以指导与协助家长做好新生儿或早产儿的护理工作,预防感染;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提高母乳喂养率;早期发现新生儿疾病,做到及时治疗,保证新生儿和早产儿的健康成长,提高存活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健康教育能及时帮助母亲纠正不良习俗,提高产妇自我管理及新生儿护理能力。提高妇幼保健两个系统管理率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复习文献并对1例21-三体综合征(嵌合型46/47+21)合并M2a伴M7型先天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论:21-三体综合征(嵌合型46/47+21)合并M2a伴M7型先天性白血病没有相关文献报道,该病例的确诊提示对生后有特殊外貌的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白细胞异常增高伴肝脾肿大患儿应行骨髓穿刺检查;对高龄孕产妇仅行唐氏筛查是不够的,应进行羊水穿刺才能有效降低21-三患儿的出生风险。
  • 摘要:目的:了解高压氧(HBO)对新生SD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皮质细胞线粒体膜电势(△Ψm)是否产生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7日龄SD大鼠1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高压氧治疗组(HIBD+HBO),后两组按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大脑左侧为损伤侧)。HIBD+HBO组动物在缺氧缺血(HI)后予以1~7天的HBO治疗,HIBD组及HIBD+HBO组动物按照处死时间点再分为1d,2d,3d,4d,5d,6d,7d亚组(各组n=10)。各组动物断头处死后,制备脑皮质细胞悬液,给予△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odamine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为△Ψm,分别记录各组左侧大脑皮质△Ψm绝对值。结果:(1)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Ψm为(4.66±0.80)MFL,HIBD组各组脑皮质细△Ψm均低于正常组,最低为1d时间点时(3.02±0.48)MIFL,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2)HBO组各时间点△Ψm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4天治疗后各时间点△Ψm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最低为1d时间点时(2.32士0.77)MFL,而5、6、7天治疗后各时间点△Ψm均接近正常组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3)HIBD+HBO组1~3天治疗后相应时间点△Ψm低于HIBD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6~7天治疗后相应时间点△Ψm高于HIBD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最高为6d时间点时(4.55±1.41) MFL。结论:HI能导致脑皮质细胞△Ψm的降低,HBO对HIBD后脑皮质细胞△Ψm的影响呈现量效关系,即HBO组前3天脑皮质细胞△Ψm反而降低,到但6~7天后脑皮质细胞△Ψm开始高于HIBD组且接近正常。重复多次的HBO干预可能通过改善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而起到减轻脑损伤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时,在不同情况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规律。方法:监测机械通气后不同情况下PETCO2变化,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当时平均气道压(MAP)、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比值(a/A)及动脉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a-ADCO2).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PETC02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结果:(1)整体的PaCO2与PETCO2呈正相关关系(r=0.693,P=0.000);机械通气后各个时间点PaCO2与PETCO2均呈正相关关系:6h(r=0.790,P=0.000),12h(r=0.688,P=0.000),24h(r=0.677,P=0.000),48h(r=0.814,P=0.000),72h(r=0.904,P=0.000);其相关系数和PETCO2在12h和24h较低,72h最高。(2) PETCO2变化呈3次幂曲线,曲线方程为:Y=26.616+0.521X-0.014X2.(3)OI在<10(r=0.650,P=0.00),10~15 (r=0.524,P=0.045)及15~25 (r=0.496,P=0.048)范围时,PaC02与PETCO2均呈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随着OI增加,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PETC02呈下降趋势。(4)a/A在<0.2(r=0.426, P=0.013),0.2~0.3(r=0.542,P=0.013),0.3~0.4(r=0.700,P=0.001)和>0.4(r=0.789,P=0.004)范围内时,PaC02与PETCO2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a/A增加,相关系数呈增加趋势,PETCO2呈增加趋势。(5)根据PETCO2判断PaCO2是否超出范围(>60mmHg,<35mmHg),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在早产儿RDS机械通气中,实时动态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可估计PaC02值和判断病情,指导呼吸机参数设置。
  •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0)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预后和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被随机分做治疗组(吸入NO51例)和对照组(不吸入NO48例),均由常频机械通气改为高频通气,按照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气漏(气胸和肺间质气肿)、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严重颅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及出生28天内的病死率。出院后进行随访,评价18-24月时两组生存儿脑瘫的发生率、听力、视力情况和神经发育评价等。结果:1、治疗组死亡4例(8%);对照组死亡11例(22.996),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P<0.05)。2、治疗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5.84±3.36d)明显低于对照组(8.05±5.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 P<0.05);氧疗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8.02±4.31dvs12.45±5.14d, t=4.63,P<0.001)。但两组患儿气漏、肺出血、NEC、严重IVH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18-24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患儿脑瘫、听力、视力损害和严重神经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DI和MDI指数相近。结论:在没有体外膜肺(ECMO)的情况下,吸入一氧化氮联合高频震荡通气能明显降低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的死亡率,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不增加早期并发症,对18-24月的神经发育无不良影响。
  • 摘要: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半年内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胆固醇血症四大特点的肾病。根据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芬兰型,弥漫性系膜硬化型,其他早发型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继发于全身疾病的婴儿肾病综合征如梅毒)。其中芬兰型是最多见的一种。rn 目前肾活检是肾脏内科疾病诊断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疾病的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它在先天性肾病诊断方面应注意众多先天性肾病的病理结果可能存在重叠现象,即不同的先天性肾病可表现为相同的病理类型,因此该类疾病的诊断尚需结合病史体征,进行全面的评估。虽然先天性肾病预后差,但及早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对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rn 先天性肾病的治疗目前仍然比较棘手,缺乏特效治疗方案,治疗前首先要分清疾病类型,即在疾病早期区分出原发性先天性肾病和继发性先天性肾病,根据分型,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疾病的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蛋白尿、防治肾功能衰竭、防治感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营养,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无效。当常规的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时,则应行单侧或双侧肾脏切除术,从而减轻或消除蛋白尿,用透析维持生命,于3岁后行肾移植术。尽管肾移植疗效确切,但是部分芬兰型肾病仍存在复发的可能,故先天性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给药时程,观察苯巴比妥(PB)对幼鼠认知功能影响;并探讨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将40只(雌、雄不分)日龄18天的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PB组(B组)。根据给药时程又将每个给药组分为2周短程及4周长程给药组,共4组,每组10只。B组给予PB30 mg/(kg.d)灌胃;A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满时程后运用Y-型迷宫观察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变化和病理学改变,于停药当天处死,取脑重,脑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切片海马及额叶皮层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短程服药后,PB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其体重、脑重及脑组织结构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O.05)。而长程服药后,PB组幼鼠脑重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额叶皮层神经细胞减少,且神经元结构明显异常。治疗血浓度下长程服药后,光镜下观察,PB组幼鼠脑组织额叶皮层Bax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Bcl-2蛋白的表达则无明显改变,Bax/ Bcl-2比值明显升高。结论:长程服用PB可引起发育中脑组织明显的组织学损伤及神经元坏死与过度凋亡,而且这种损伤可能是不易恢复的。长程服用PB后幼鼠脑组织额叶皮层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和Bax/ Bcl-2比值增高可能是未成熟鼠脑重减轻和引起脑功能障碍重要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表面活性蛋白B (SFTPB)基因rs1130866 (sp1580C/T)和rs2077079(sp18A/C)两位点多态性及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3基因(ABCA3) rs13332514 (C.1059G/A)、rs117515055 (C.213C/T)和rs74002800(C.450G/A)三个多态位点与陕西汉族人群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遗传易感性。结果表明,rs1rs1130866位点及rs2077079位点可能是陕西地区汉族人群LARDS的遗传风险因子,并且rs1130866位点与女性LARDS发病关系更为密切,rs2077079位点与男性LARDS的发病更为密切。
  • 摘要:本文研究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测定新生儿脐血及其母血、母尿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含量,并探讨其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的强度。选取2010年10月1日-3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育英儿童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病例组为30例单胎活产的(36周~42周)小于胎龄儿,对照组为同期出生(分娩时间差别不超过1周)、同孕龄、同性别的无出生缺陷的单胎活产适于胎龄儿。在新生儿娩出后24小时内,征得孕妇同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婴儿基本情况:性别、出生时间、出生体重、身长、脐带情况等;(2)母亲基本情况:年龄、民族、职业、教育情况、身高、体重、月经周期、过敏史、既往疾病史、吸烟饮酒史等;(3)母亲孕期情况: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孕期活动、孕期疾病史、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营养状况、产检次数、孕期并发症等;(4)父亲基本情况:吸烟饮酒史、年龄等;(5)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饮水情况、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等。胎儿娩出后,胎盘未娩出前,由专业医护人员收集脐血标本8ml,24小时内收集孕母静脉血8ml,孕母尿液20ml.运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液样本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及其代谢物邻苯二甲酯单乙基己酯(MEHP),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尿液样本中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MEHP)的含量,并探讨其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相关性。
  • 摘要:了解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情况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98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173株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新生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呈递增趋势,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逐渐增多;新生儿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死亡率较高,低胎龄和有手术史的患儿需警惕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缺血缺氧性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4日龄SD大鼠17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WMD组和GM1治疗组(GM1组).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再缝合颈部伤口,其余两组予以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分别予以生理盐水(saline,NS)0.01ml/g和等体积的GM10.02 mg/g腹腔内注射,NS和GM1均间隔24h重复给药,共给药5次。分别于术后(假手术组于对应时间)24h、48h、72h、7d、26d断头处死。常规H-E染色观察脑白质损害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时间点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B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表达。术后26d(生后30d)采用悬吊、斜坡和旷场试验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缺血缺氧后大鼠出现脑白质损伤,与假手术组比较,免疫组化染色MBP阳性细胞百分率减少,GFAP, APP阳性细胞百分率增多。GM1组术后72h、7d MBP阳性细胞百分率较WMD组增多,术后72h、7d、26d APP阳性细胞百分率和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较WMD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0日龄时,GM1组大鼠悬吊试验、斜坡试验和旷场试验的结果均明显优于WMD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给予GM1干预治疗能够促进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修复,改善其神经行为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刚出生的新生大鼠(出生体重>5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NEC模型组:生后即与母鼠隔离,采用代乳品人工喂养,并给予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天;干预组:在NEC模型组基础上予以HB-EGF800μg/kg/次,每天4次,连续3天。正常对照组:母乳喂养3天。3天后禁食12h处死。取回肠末端组织,做病理检查,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量细胞色素C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凋亡诱导因子(AIF)及凋亡肽酶激活因子(Apaf-1)的表达。结果:(1)干预组NEC发生率为20%,模型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7,P<0.01); (2)电镜下干预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保护;(3)干预组回肠组织细胞色素C的表达为(0.0138±0.0175),与模型组(0.0299±0.01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P>0.05);(4)干预组APAF-1的表达为(0.455±0.123)模型组为(1.364±0.2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8,P<0.01):干预组AIF的表达为(0.289±0.045),模型组为(0.181±0.0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P<0.01)。结论:HB-EGF能降低新生大鼠NEC发生率,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下调APAF-1表达而减少新生大鼠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
  • 摘要:文章制定了早期早产儿血浆NT-proBNP参考值范围。研究对象按下列标准纳入:(1)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生后24h内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2)母亲孕期健康;(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出生当天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及传染病四项(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等实验室辅助检查无异常者。剔除标准: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感染史、窒息史、呼吸暂停、抽搐等任一项者;(2)生后3d内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畸形、心脏以外严重先天畸形、颅内损伤任一项者;(3)资料不完整者。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于生后1d、3d、7d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量变资料选用Shapiro-Wilk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时间点早产儿组NT-proBNP表达的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NT-proBNP表达的影响因素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参考值区间:包含95%的参考总体的参考值范围。双侧正态(均数法):X—±1.96s,即(X—-1.96s)~(X—+1.96s)。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果表明,早产儿血浆IVT-proBNP水平出生第1d达高峰,之后随日龄增加而下降,二者呈负相关;不受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及营养方式的影响。制定了早期早产儿血浆NT-proBNP参考值范围,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并发心力衰竭(HF)的诊断或排除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RDS115例;并分为HF组(56例)、无HF组(59例).对2组患儿生后24小时内心脏生化标志物及床旁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诊断HF的独立指标,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找出诊断HF的敏感度及特异度90%以上的界值。结果:对两组RDS患儿的心脏生化标志物及超声心动心功能指标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浆肌钙蛋白、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组患儿生后24小时内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以及肺动脉高压合并症发生率、血浆NT-proBNP,肺动脉收缩压力水平均高于无HF组患儿(P<O.05 ),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均低于无HF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提示这7个因素可能与早产儿RDS心力衰竭有关,将上述相关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强行进入分析,只有血浆NT-proBNP水平是H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9,P=0.000。以血浆NT-proBNP水平描绘诊断HF ROC曲线,AUC为0.997,AUC 95% CI 0.962-1.000,P=0.000, NT-proBNP在16379pg/ml水平时,诊断HF敏感度为91.1%,特异度为98.3%。8例死亡组患儿于24h时及最终血浆NT-proBNP水平均为35000pg/ml,显著高于同期存活患儿水平(P=0.000)。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具有诊断或排除RDS早产儿儿HF并发症的价值,而且动态观察HF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早期预测死亡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出院后早产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合理喂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医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出生的早产儿97例定期到早产儿门诊随访,出生体重均在1500g以上。按家长自愿选择将喂养方式分为5组:1组为早产儿配方,2组为足月儿配方;3组为早产儿配方+母乳;4组为母乳;5组为足月儿配方+母乳。在矫正月龄4~6个月时监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肾功、微量元素等指标。结果:4组血清尿素氮低于其余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3、4、5组(P<0.05),和1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26);1组和5组的白蛋白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别(P=0.947),但均明显高于3组和4组(P<0.05);3组的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锌的水平高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血清学指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纯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喂养方式低,提示单纯母乳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需要;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血清尿素氮偏高,其机制和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3、母乳和早产奶混合喂养的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组。4、早产奶喂养组的锌含量高于其他组。
  • 摘要:探讨孕母合并妊娠高血压(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对新生儿多系统的影响。随机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孕母合并妊娠高血压新生儿100例,根据其母PIH程度,分为孕母子痫前期组53例,孕母PIH组47例,选取同期NICU收治的孕母无妊娠高血压新生儿100例为对照组,记录各组新生儿生产方式、出生时指标评估(体重、身长、头围、阿氏评分、羊水污染、胎盘早剥、宫内窘迫情况)、神经发育评分、血清肌酸激酶、肺动脉压力、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常规、头颅MRI表现等各系统参数指标,比较各组结果。结果表明,孕母妊娠高血压可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内分泌系统紊乱、心功能减退、血液粘滞度增加、神经发育迟缓,孕母妊娠高血压病情愈重,对新生儿各系统影响愈大。
  • 摘要: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一天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变化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从而明确生后第一天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变化对NEC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了2011年1月~2011年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VLBWI71例,生后24小时常规检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时间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并按早产儿管理指南对患儿进行临床诊疗。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患儿是否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较NEC组及非NEC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出生体重、性别、出生方式、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差异是否有显著意义,对差异有显著意义者进一步行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71例患儿纳入研究,男48例,女23例,胎龄25~32+6周之间,体重1328±152g。其中有10例发生NEC;1例为NECITI级,手术中证实肠穿孔;7例为NEC II级,2例为NEC I级。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NEC组患儿经胃肠道喂养达60m1/kg所需时间[(14.4±4.5) d vs (11.6±3.8) d, P<0.05]、全肠道喂养时间[(26.6±7.3) d vs (20.6±7.1) d,P<0.05]相对较长,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儿舒张末期血流速度[(5.4±3.9) cm vs (12.2±6.2) cm]、搏动指数[(2.37±0.65) d vs (1.61±0.44) d]、阻力指数[(0.86±0.08) d vs (0.74±0.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催患NEC的高危因素。结论:生后第一天肠系膜上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低甚至逆向、搏动指数增高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NEC的可能性增加。
  •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珂立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搜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7家医院新生儿病房176例防治性使用珂立苏患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住院、家长拒绝使用珂立苏患儿80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儿:(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呼吸、心率、血压、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血气分析;(2)用药前后6h胸部X线摄片;(3)用氧方式及使用时间;(4) RDS及相关并发症;(5)住院时间、费用及其转归。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1)不同时间点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均<0.01; (2)1h和4h PO2明显提高,P<0.01;(3) RDS发生率(26/176例vs32/80例)、需接受辅助通气患儿数(17/176例vs18/80例)以及氧疗持续时间(15.6±6.7) d vs (12.5±4.6) d明显降低(P均<0.01); (4)继发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损伤(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死亡或放弃治疗例数明显降低(20/176例vs25/80例),P <0.O1; (6)存活患儿住院时间(35.8±17.4) d vs (42.6±15.7) d及住院费用(46568±26533)元vs (50358±26334)元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防治性使用国产坷立苏能显著降低小早产儿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 摘要: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死亡率高,存活者预后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前期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二者均在一定程度改善HIE预后;而联合两种药物对HIE有协同保护作用。与丙酮酸钠相比,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具有物理特性更稳定,副作用少等优点,前期研究已证实,EP联合IGF-1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糖氧剥夺损伤(OGD)有协同保护作用。因此推测,早期EP联合晚期IGF-1对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更好的协同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培养及OGD模型;体内试验采用新生大鼠生后7天结扎一侧颈总动脉,同时放置在8%氧环境下2.5h (HIE模型)。结果:TTC染色和Foot-fault结果显示,EP和IGF-1单独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HIE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联合治疗组可进一步改善预后,优于单一治疗结果。从对神经元凋亡的染色结果来看,联合治疗组FJB+细胞数目明显少于安慰剂组和单一治疗组;从神经元增殖的结果来看,损伤早期,联合治疗组DCX+/BrdU+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安慰剂组和单一治疗组;而损伤晚期,联合治疗组NeuN+/BrdU+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安慰剂组和单一治疗组。结论:联合治疗通过减少神经元凋亡和进一步促进神经元增殖发挥其保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L-Arg)对低出生体重仔鼠肝脏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 (PKB)表达的影响,探讨左旋精氨酸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孕期给予孕鼠10%低蛋白饲料建立IUGR仔鼠模型。低蛋白饲料模型组:在生后哺乳期(21天内)给母鼠含21%蛋白的正常饲料;低蛋白饲料干预组:在生后哺乳期给予母鼠富含L-Arg(200mg/kg/d)的饮用水喂养,哺乳期母鼠及断乳后仔鼠均给予21%正常蛋白饲料喂养;正常饲料对照组:母鼠全程给予21%正常蛋白饲料喂养。于生后1周、3周、8周时,分别留取仔鼠肝脏标本,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PI3K和PKB的蛋白表达。鼠肝脏标本,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PI3K和PKB的蛋白表达。结果1周时干预组肝脏PI3K的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45),且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3);3周、8周时干预组介于正常组、模型组之间,与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3周时三组间仔鼠肝脏PKB蛋白表达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干预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39),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早期补充L-Arg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肝脏PI3K及PKB的蛋白表达,促进胰岛素信号传导,改善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分析应届护生试工期的主要压力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方法:采取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对郑州市某三级医院新进的60名处于试工期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届护生在试工期有许多压力因素,其中有工作中沟通压力的占76.7%,有工作不满意心理压力的占13.3%,有新环境中适应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占71.7%,有毕业考试压力的占63.3%,有毕业论文及答辩压力的占63.3%,有护士资格证考试压力的占85.0%,有试工期结束理论考试压力的占46.7%,有试工期结束操作考试压力的占66.7%,有担心试工期结束被解聘压力的占83.3%,有不能很好的处理医院与学校事情在时间冲突方面压力的占21.7%。结论:应届护生试工期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面临考试、学校、医院多重来源的压力,使得身心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不但要求应届护生要妥善安排时间,调整好心态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学校和医院的老师要多加关注处于特殊时期的护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护生相应的指导及最大可能的提供方便,对应届护生顺利的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有很大的意义。
  • 摘要:探讨了多样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早产儿家属家庭照护行为的影响。从医院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住院的早产儿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儿家属,按照胎龄、孕周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采取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理论指导、操作示范、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调查观察组患儿家属的健康知识需求及干预前后对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两组患儿出院后1月的体重增长情况、再入院率以及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研究表明,多样化健康教育坚持了系统化、个体化、持续化三大原则,采用理论讲解、操作示范、电话咨询等形式对早产儿父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保证了出院后的早产儿能得到延续的高质量的家庭护理,从而促进早产儿的良好生长发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