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
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

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5

主办单位:卫生部;中国脑卒中杂志

会议文集: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gentIschemic Attack,TIA)后的卒中风险及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卒中单元病房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1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9例,女97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8±4)岁。TIA诊断依据2002年美国TIA研究组Albers等提出的TIA新定义:即由于局部脑/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h,并且在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应用Rothwell等建立的预测TIA后7 d内卒中风险的回归模型。结果及结论:ABCD2评分法是对TI A患者进行卒中危险性预测,从而筛选出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治疗。TIA患者不同的ABCD2评分值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随访3个月、1年的预后也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3个月、1年的预后也越差.。反之,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预后也越好。Rothwell的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全面和科学的方法。但对于反复发作的TIA患者还需在完善辅助检查时注意寻找其他危险因素,并根据其近期卒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级并开始二级预防及干预。尤其对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以及伴有颈动脉狭窄等高危人群要高度警惕。
  • 摘要:目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术式,自1951年Spence首次手术成功以来,经过40多年大量手术病例总结,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我院神经外科从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开展CEA手术13例。结果:患者手术治疗后,疗效显著。结论:颈动脉分叉部的粥样硬化斑主要引起两方面脑损害。第一,脑供血减少。第二,脑栓塞。尤以后者最具危险性,栓子来源于脱落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附着的血小板凝块、附壁血栓或胆固醇醉片。手术既解除了颈动脉的狭窄,又消除了脑栓子的来源。
  • 摘要:目的:对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救治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一例进行探讨。方法:对一例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结果:通过这一例患者的救治也同样体会到Solitaire支架应用于颅内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机械取栓有良好的效果,血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再通,能够使神经功能的缺血性损害明显降低。结论:Solitaire支架取栓技术缩短了闭塞血管的开通时间,提高了开通率,减少甚至不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能促进血管病变而致组织器官缺血,晚期可发生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对糖尿病个体患者脑、颈动脉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并发症预防及改善预后十分必要。血管超声能够客观评价糖尿病个体或群体患者颅内外动脉、肢体大血管病变的存在与进展,在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血管超声对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检测特点做一综述。
  • 摘要:背景与目的: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诊断中,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价值已公认;注射造影剂的动态磁敏感灌注增强成像应用也较广泛,但MR灌注成像中另一技术-不用注射造影剂的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法近几年在国内也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我科收集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联合应用DWI及ASL技术,评价两种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优缺点及联合应用两种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8月以后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脑血管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9岁,平均63岁,其中临床诊断急性脑梗塞患者22例,TIA患者8例,所有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结果及结论:SDWI
  •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的中枢性视野缺损的临床表现和病因。方法:回顾分析3例以视力及视野改变为表现的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预后。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中枢性视野缺损,但不伴有同期的视乳头水肿。结论:中枢性视野缺损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之一,往往出现于视乳头水肿之前,如果同时伴有头痛和轻度颅内压升高,则需要高度警惕CVST。
  •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男73例,女95例。年龄29~71岁,平均49岁。168例共有动脉瘤175个,其中多发动脉瘤6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164例前循环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71个(前交通动脉瘤72个,后交通动脉瘤81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个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个,大脑前动脉AI段动脉瘤1例、A3、A4段动脉瘤4个)。后循环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大脑后动脉P2段起始部动脉瘤1个、P4段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末端动脉瘤1个)。164例破裂动脉瘤病人148例出血后3—72h内手术,4例未破裂动脉瘤择期手术,4例后循环动脉瘤均为破裂动脉瘤,1例P4段动脉瘤急诊手术,其余3例延期手术.其中翼点入路149例,扩大翼点入路12例,纵裂人路4例,后正中人路1例,乙状窦后人路1例,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168例动脉瘤夹闭术后死亡4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重度残疾6例,中度残疾2例,轻度残疾11例。术后继发进行性脑积水3例(1.7%),分别在术后3月-1年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正常。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良好率85% )。结论: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损害脑组织,严重者形成脑内血肿或出血破入脑室,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危及生命。致残率和病死率高。2周内再次出血率为25%,再出血病死率增加约40%。对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伴有颅内血肿病人应尽早清除血肿,并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一方面可防止病人在等待手术中动脉瘤再次出血,另一方面清除血肿,消除占位,打通脑室,彻底引流脑脊液。对动脉瘤夹闭后脑组织仍然肿胀。脑搏动差的病人切除颜极、额极后去骨瓣减压。
  •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近年来,随着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治疗前后应用血管超声综合评估狭窄血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成功率及远期疗效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与操作者的经验和手法、相关医学影像及临床医学领域的综合理论基础密切相关,多重因素的影响将导致诊断的准确性下降。本文针对血管超声在评估双侧颈动脉、椎动脉狭窄中存在的高估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引起相关学科医师的重视。
  • 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上头颅CT和腰穿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途径,但均有其局限性,随着MRI技术的发展,MRI在SAH诊断中的价值逐渐被认识和肯定,并显示出其优越性。本研究对50例确诊为SAH的患者进行了头颅CT和磁共振FLAIR、GRE—T2*WI、PdWI对比研究,探讨磁共振液体反转恢复(FLAIR)序列、梯度回波T2*加权像(GRE-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结论:(I)磁共振FLAIR, GRE-T2*WI,PdWI各序列、序列组合和CT对急性期SAH均有较高的敏感性。(2)磁共振FLAIR, GRE-T2*WI,PdWI各序列、序列组合对亚急性、慢性期和不典型SAH的诊断明显优于CT,弥补了CT的不足,(3)磁共振FLAIR, GRE-T2*WI是诊断SAH的最佳序列组合。
  • 摘要:目的: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睡眠障碍对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有研究报道,85因脑梗死患者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消失的现象,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加重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进一步损伤。本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和昼夜血压变化进行评估,并对睡眠障碍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恢复患者血压正常昼夜变化节律。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将26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167例和非睡眠障碍组98例,同时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评价两组患者综合护理前、后的血压情况,对睡眠障碍组综合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相关数据进行评估。结果:综合护理前合并睡眠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夜间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p<0.O5 )。综合护理对于合并睡眠障碍组的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更明显,可使其更加平稳,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O5 )。结论:综合护理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恢复卒中患者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具有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