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学科

教育学科

教育学科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4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0456篇;相关期刊464种,包括高教探索、比较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社会变革中教育研究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教育学科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项建英、孙岩、蒋凯等。

教育学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3 占比:3.9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0456 占比:96.06%

总计:21296篇

教育学科—发文趋势图

教育学科

-研究学者

  • 项建英
  • 孙岩
  • 蒋凯
  • 许露
  • 黄牧航
  • 刘尧
  • 刘捷
  • 张小丽
  • 张睦楚
  • 林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小丽
    • 摘要: 考究教育学科在各时期图书分类体系中的变迁,可以从类别知识的角度折射教育学科的中国问题。西学东渐之际,以《西学书目表》为代表的书目将新学分为“学”“政”两部。“教育”一词流行后,取代了“学制”“学校”成为图书分类法中“政”的一个类目。随着新式图书馆的建立,作为西学的教育学科通过图书分类在调整期的中国知识系统中扎根。20世纪20年代,“杜威十进分类法”中的“370教育”类目成为中国教育学科图书分类的主要依据。然以此为摹本的教育学科的图书分类细目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这种图书分类法塑造了教育学科知识偏向制度、实践的西学形象;分类法中“教育”与“教育学”概念混用则反映了教育学科性质未定、内容庞杂的现实。
    • 鲍红玉; 栾学东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加快,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共荣共生的耦合关系加强。北师大出版社为服务、支持和促进教育学科发展在四个方面作出了实践探索,通过出版优质教材服务人才培养,通过出版精品著作服务科学研究,通过推进融合出版助力社会服务,通过聚焦主题出版服务文化传承。
    • 张小丽
    • 摘要: 1915年设置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攻科,是中国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制度起点。“专攻科”的名称来自日本的高等师范学校,但“教育专攻科”的各项制度是借用日本“专攻科”之名的创造。与北高师本科六部课程相比,教育专攻科的德语与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占绝对优势。德国人梅约翰用德语讲授的教育学及西洋教育史在内容上侧重德国精神,这是教育专攻科教育类课程的主要特点。“废止高师”议论初起时,北高师设置的教育专攻科及其“尚德制”的学术倾向皆遭遇非议。1919年后,随着学制潮流倒向美国,“尚德制”的教育专攻科作为一种制度结束。
    • 宋萑; 付钰
    • 摘要: 教育学科从服务教师教育实践的历史溯源和向善的价值原点上充分体现了实践属性的鲜明特征。参照专业性学科构建的三个主轴来分析教育学科的实践属性可以发现,回归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学科要在知识谱系上扩展立德树人知识,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教育学理论;在专业使命上倾力培育立德树人主体,重点培养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实践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在学术人才培育上引领立德树人典范,在本土理论研究、实践关怀和世界眼光等领域实现内在超越。
    • 田虎
    • 摘要: 新文科在教育学科领域的展开就是“新教育学科”,课程建设是“新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当前,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存在着课程知识交叉融通不足、课程话语中国底色不够、课程价值导向体现不强等问题。基于新文科视域的教育学科课程建设,要求课程内容能够体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体现教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课程表达能够基于中国文化阐释世界,形成中国特色的课程话语;要求课程导向能够强化价值导向功能,培植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 张晓报; 庄佳琪
    • 摘要: 预答辩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研究生培养中,该制度可以起到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程、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促进非毕业年级研究生学习及营造学科和院系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预答辩制度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基于对某高校教育学科预答辩相关主体的访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位不准,预答辩沦为中期检查;组织不力,预答辩活动不规范;投入有限,预答辩质量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预答辩制度效用的最大化,须明确预答辩制度的独立定位、完善预答辩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 刘振天; 肖瑜
    • 摘要: 教育部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产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以教育学科为例,从论文被引、政策咨询报告与著作、科研团队等维度着重分析重大攻关项目产出对学科知识、教育实践、学科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重大项目成果实现了预期效应:在学科知识扩散方面,项目的论文成果呈现出转载率高、被引高端、学科扩散程度高、学术影响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推动教育实践方面,项目的政策咨询报告成果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著作则起到了重要的观念引领和技术支撑效果;在学科组织方面,围绕重大项目形成了凝聚力高、影响力大的科研团队,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提升。研究还发现,某些重大项目成果产出少、凑数、契合度低,未达到预期目标,宜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
    • 张祥云; 姚安宁
    • 摘要: 教育学科之科学与人文,是不同维次上性质各异之存在的相互耦合关系。教育学科若不能“依附”于科学性,宛如灵魂失去躯体;反之,教育学科之科学性一旦离开了人文性,就可能变成“僵尸”,或变成“植物人”,或变成“空心人”。教育学科完全无视人文性,就像围棋棋局只顾棋子塞得满满的,失去最起码的“两口气”,终将成为死棋。要使教育学科鲜活灵动,必须在科学性中灌注人文之魂。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学和教育之行相互关系的聚焦点。师生关系由理论到实践,存在“知道”“悟道”“践道”三重境界。思想上的“所知非真”和价值上的“个人本位”,是理想型师生关系难以发生发展的内因;重“事”轻“人”的制度导向和外在条件的客观限制,是理想型师生关系样态难以实现的外因。
    • 石中英; 许路阳
    • 摘要: 一些综合性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裁撤与调整曾给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带来危机感,但综合性大学迈入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趋势又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访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勾勒出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1)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一定要扬长避短,在利用大学平台和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促进交叉创新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用力;(2)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是否要办本科及师范教育不能一刀切,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历史、学科布局及教师队伍状况;(3)服务学科与服务学校之间必然存在矛盾是伪命题,清华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将自身建设与大学建设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同向同行;(4)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要提高站位,研究初心不应止于教育知识的生产,更应通过更加有解释力的教育理论建构,指向教育实践的改进和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 石中英; 许路阳
    • 摘要: 一些综合性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裁撤与调整曾给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带来危机感,但综合性大学迈入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趋势又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访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勾勒出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1)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一定要扬长避短,在利用大学平台和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促进交叉创新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用力;(2)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是否要办本科及师范教育不能一刀切,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历史、学科布局及教师队伍状况;(3)服务学科与服务学校之间必然存在矛盾是伪命题,清华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将自身建设与大学建设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同向同行;(4)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建设要提高站位,研究初心不应止于教育知识的生产,更应通过更加有解释力的教育理论建构,指向教育实践的改进和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