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音乐、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8615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社科纵横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等;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怀银、王艳莉、胡光华等。

20世纪上半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615 占比:99.54%

总计:58883篇

20世纪上半叶—发文趋势图

20世纪上半叶

-研究学者

  • 侯怀银
  • 王艳莉
  • 胡光华
  • 薛其林
  • 丁德超
  • 乔志强
  • 何婷
  • 侯建新
  • 刘爱君
  • 姜方燕

20世纪上半叶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小丽
    • 摘要: 考究教育学科在各时期图书分类体系中的变迁,可以从类别知识的角度折射教育学科的中国问题。西学东渐之际,以《西学书目表》为代表的书目将新学分为“学”“政”两部。“教育”一词流行后,取代了“学制”“学校”成为图书分类法中“政”的一个类目。随着新式图书馆的建立,作为西学的教育学科通过图书分类在调整期的中国知识系统中扎根。20世纪20年代,“杜威十进分类法”中的“370教育”类目成为中国教育学科图书分类的主要依据。然以此为摹本的教育学科的图书分类细目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这种图书分类法塑造了教育学科知识偏向制度、实践的西学形象;分类法中“教育”与“教育学”概念混用则反映了教育学科性质未定、内容庞杂的现实。
    • 毕丹
    • 摘要: 在百老汇音乐剧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初期的舞蹈以配角身份,经历了顺从娱乐思潮的表演阶段,但随着一众杰出编舞家的思考、磨砺和不屈不挠的践行,舞蹈终成为跟从音乐歌曲风格,服从剧本创作理念,遵从时代发展主题的存在状态,成长为独立的艺术个体。而“多舞种”作为音乐剧舞蹈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其“从大众中来”的形成本质和“到大众中去”的表演服务属性,也成为音乐剧舞蹈表现的重要标志和主要特色。
    • 任谢元
    • 摘要: 自开商埠后,济南城市发展开始转型,商埠区迅速成长为有别于旧城区的新区,并带动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此,市政当局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历经起步、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城市路网系统逐步贯通与形成。期间,道路建设的材料和经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来源与嬗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市政当局与民众由于认知层面的分歧,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互动的博弈或争论,折射出近代济南城市转型的艰难步伐。
    • 赵春婷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主要沿着郑瑾文先生及其创办的"大同乐会"的乐器改革思想和刘天华及其"国乐改进社"对于民族乐器改革的思想,即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要求具有创建性地进行改革。"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20世纪上半叶京沪浙三地乐器改革,一方面是在一些乐器改革家(例如:郑瑾文、刘天华)的倡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在三地的乐器制作作坊中展开的。三地的乐器行业都是以乐器制作作坊的生产模式出现,都是前店后厂或店厂合一。店面规模也都很相似,没有销售柜台,只有一间门脸,而且多集中在一个区域。北京乐器作坊多以京胡铺子为主,因此,在对胡琴(二胡、京胡)的音质、形制的改革较多,品质提升显著。上海多丝弦作坊,并且是全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的原料集散地。因此,上海的乐器改革则主要体现在郑瑾文先生的乐器改革思想及其所创立的"大同乐会"的音乐实践中。苏州乐器作坊主要生产与说唱、戏曲相关的丝弦乐器、笛管笙、锣鼓等乐器,同时对丝弦的制作有着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京沪苏三地乐器制造业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改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乐器改革的开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李书豪
    • 摘要: 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南调查,学界局限于民族史或边疆史学科的单维度研究,使人们很难得到关于西南调查完整、系统的认识。通过对西南调查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深入边疆史和民族史针对西南调查问题不同论述的内部,试图从"西南"的主体视角分析边疆史和民族史单一研究路径的视野局限,进而提出"边疆性"与"民族性"整合在全面、系统把握西南调查问题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期为西南调查研究提供新的可能与方向。
    • 王琳
    • 摘要: 文章围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歌观念的变迁及其相关行为,从三个阶段论述了民歌是如何从最初被视为“淫亵”之音到广泛接受的过程,同时将民歌置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阶层认同角度阐明了民歌观念变迁的原因。
    • 肖菊梅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论学者群体率先在师范学堂开设教学论课程,后藉助教育学会、教育期刊、教育研究机构等实践平台,引介日本及欧美教学论,并继承中国传统教学论思想,成为推动教学论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坚实力量。就其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师范学院及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及研究者以及文化出版界的学者。这些学者大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深受国外教学论思想影响、学者来源多元化并践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理念。
    • 叶农; 李鼎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草席成为广东省外销手工业产品之一,其中的包装用席产销量最大,形成以雷州和肇庆为中心的蒲草种植与草席编制生产中心.草席业在雷州半岛和肇庆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穗港澳是草席的主要销售中心和输出港,雷州草席大都途经澳门转运至香港出口,而肇庆草席则是途经广州或九龙关转运至香港出口海内外.一战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广东草席出口兴盛.1931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草席业走向衰落.
    • 袁鑫帅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思想、文化、经济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也有着不同以往的发展势态.在音乐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思潮,同时它们又反作用于音乐实践活动.本文将研究范围规定在20世纪上半叶,以五四运动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试图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论述以下七种音乐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 董燕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在理论层面为法治建设摇旗呐喊、声援助威,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启超、胡适、林语堂.他们态度鲜明而坚定,具有目的 上的一致性,即以法治作为医治中国弊病的良药,为建设法治国而鼓与呼.他们一方面揭示出中国社会法治建构的历史因袭与重负及所处时代关于法治在实然层面的种种真相,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性;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法治在应然层面所应具有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对法治的推崇与想像,带有理想主义情怀.由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现实的复杂性,中国作家对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都存在不足,主要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功利主义解读及其内在矛盾,对开明专制的矛盾态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