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史

民族史

民族史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5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民族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11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思想战线、文史哲、青海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东亚人文学论坛(暨两岸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讨会)等;民族史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光、田卫疆、周伟洲等。

民族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2 占比:40.5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811 占比:58.56%

总计:1385篇

民族史—发文趋势图

民族史

-研究学者

  • 王文光
  • 田卫疆
  • 周伟洲
  • 李丽双
  • 李绍明
  • 王娟
  • 吴元丰
  • 杨正光
  • 付志刚
  • 傅朗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文光; 马宜果
    • 摘要: 在中国的正史系统中,绝大部分正史都有专门的民族列传,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和陈存在的时间短、辖境小,在《北齐书》和《陈书》中就没有专门的民族列传。因此,民族史学界对北齐和陈的民族历史研究不多,研究成果也很少。实际上,在《北齐书》《陈书》的相关本纪、列传中都有诸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北齐和陈与相关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方向性特征,北齐和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多,陈主要是和辖境内的山越、僚人进行交往。陈与海外民族的交往,则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
    • 叶之声;
    • 摘要: 方国瑜(1903-1983),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五一街人,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曾任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云南省民委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等职。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云南地方史奠基人”“纳西历史文化研究之父”。
    • 李书豪
    • 摘要: 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南调查,学界局限于民族史或边疆史学科的单维度研究,使人们很难得到关于西南调查完整、系统的认识。通过对西南调查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深入边疆史和民族史针对西南调查问题不同论述的内部,试图从"西南"的主体视角分析边疆史和民族史单一研究路径的视野局限,进而提出"边疆性"与"民族性"整合在全面、系统把握西南调查问题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期为西南调查研究提供新的可能与方向。
    • 肖徽徽
    • 摘要: 《破阵乐》是唐代著名祭祀宴享用大曲之一,也是著名唐代“三大舞”之一,《破阵乐》是对这系列乐舞的总称,其最初来源是有胡化倾向的民间军乐,随着唐礼乐制度改制,经历了复杂的燕乐化过程,演出形制也多经改易。其流传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变衍版本之繁,其他唐大曲难以比拟。《破阵乐》影响极大,承载着唐代几代皇帝的明显政治目的:制造国乐,弘扬国威,扩大国际威望。
    • 龚梦川; 龚荫
    • 摘要: 《土官底簿》上、下两册记载明代西南六省土官共二百五十七家。该书虽存在错、别、掉字和记载混乱等问题,但其保存了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史料,是民族历史学者的必读书。
    • 汪正一
    • 摘要: 由杨富学、张海娟、胡蓉、王东合著的《敦煌民族史》于2021年12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反映古代敦煌民族历史的通史著作,围绕敦煌各历史时期的民族脉络,分作:导论、史前河西先民及其活动、汉代的敦煌诸族、吐谷浑在敦煌的活动、五凉时期的敦煌诸胡、吐蕃在敦煌的统治及其文化遗产、粟特与敦煌、归义军时代的敦煌诸族、回与敦煌、西夏与敦煌、蒙古统治时期的敦煌、裕固族对敦煌文化的贡献等十二章。
    • 杨伟兵
    • 摘要: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其在历史上的实施,以西南地区最为广泛,这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长期以来,土司研究重其名实、性质、职分、世系等讨论,对其置废、分布,特别是长官驻地、辖境范围等历史地理状况研究较少。基于从事《清史•地理志》编撰和《清史地图集》编绘工作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推进土司历史地理研究可弥补学术界在土司驻地、建制、管理层级和辖境范围等方面上考察的不足,也是从更高、更深视域的疆土管理等中央与地方关系审视土司制度的需要。具体上,可以采取“世袭职授查其沿革,政体建置考其地理”,纵横经纬结合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并在一手档案资料基础上重视制度史与实际运作的过程讨论,积极开展土司历史地理研究乃至编绘土司历史地图,全景式展示土司演变状况,对民族史、边疆学和地方治理等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多学科建构起到推动作用。
    • 王娟
    • 摘要: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晚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知识精英主导或参与的民族史重建工作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0世纪重要的民族史论著,提炼了三种关于"多民族中国"形成和演变逻辑的叙事方案.尽管这三种方案在叙事结构和价值立场上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它们却隐含了共同的理论焦虑——汉族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与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张力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直到今天依然为我们理解和讨论中国的民族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 黑龙; 关佳琪
    • 摘要: 民族史学科是民族学二级学科之一,也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优势学科."十三五"期间,我国民族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受到重视,研究条件日益改善,民族史研究呈现出值得关注的一些新变化和新气象,主要表现为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中华民族史、汉民族史、民族关系史、民族文化史研究领域继续得到拓展和深化;重大项目成果迭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新疆项目""北疆项目"等工程项目凝聚了大批民族史专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文献史料整理研究成果突出,特别是域外文献整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俄藏黑水城文献》《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蒙古文文献丛编》《欧洲所藏蒙古文古籍文献总目提要》等相继问世;理论探索进一步加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凝聚力"等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范式.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史研究存在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标志性成果产出乏力、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也面临着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研究重心调整、理论范式创新、研究方法多元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 王娟
    • 摘要: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晚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知识精英主导或参与的民族史重建工作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0世纪重要的民族史论著,提炼了三种关于"多民族中国"形成和演变逻辑的叙事方案.尽管这三种方案在叙事结构和价值立场上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它们却隐含了共同的理论焦虑——汉族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与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张力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直到今天依然为我们理解和讨论中国的民族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