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史

城市史

城市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3397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城市史研究的新疆域:内陆与沿海城市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厪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城市史的相关文献由3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惠民、李浩、丁一平等。

城市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3397 占比:99.35%

总计:53744篇

城市史—发文趋势图

城市史

-研究学者

  • 李惠民
  • 李浩
  • 丁一平
  • 何一民
  • 李百浩
  • 熊亚平
  • 隗瀛涛
  • 冯骥才
  • 刘海岩
  • 吴庆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浩
    • 摘要: 针对建筑规划口述史作品中常见的可靠性问题,在辩证认识各类史料的可靠性特点的基础上,从人类记忆的固有特点、口述史工作组织和口述记录稿整理加工三个方面分析可靠性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而从多渠道史料互证的角度提出建筑规划史研究工作的应对思路,并对建筑规划口述史工作提出多项建议。
    • 任谢元
    • 摘要: 自开商埠后,济南城市发展开始转型,商埠区迅速成长为有别于旧城区的新区,并带动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此,市政当局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历经起步、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城市路网系统逐步贯通与形成。期间,道路建设的材料和经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来源与嬗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市政当局与民众由于认知层面的分歧,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互动的博弈或争论,折射出近代济南城市转型的艰难步伐。
    • 刘爽
    • 摘要: 16卷本《苏州通史》的出版,堪称当今苏州历史文化界的盛事,对于进一步发掘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这部卷帙浩繁的通史性著作,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方法创新突出时代特征,以厚重史料为撰写依据,成为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经典之作.《苏州通史》的出版将为苏州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对于苏州市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 朱从兵
    • 摘要: 《苏州通史》是在走向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应势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强烈的文化建设的集成性意义.它的编纂和出版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符合史学研究的发展大势,是苏州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积累发展到新时代的必然性学术现象和文化现象,实现了几代苏州学人对于苏州历史通史化的学术梦想.其学术团队的创新意识贯穿始终,学者们努力挖掘新的史料,在断代史各卷中均有新见,在多点、多面实现了创新的目标.其学术成果价值的显现依然任重道远.
    • 李良玉
    • 摘要: 《苏州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堪称是一部"地方通史的经典之作",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它的现实意义、文化意义、政治意义及学术意义四个方面.它的成功编纂,对编写地方通史著作有着规范性意义:要处理好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在突出地方特色和元素的同时,深刻、准确地揭示其典型价值.沿着已有的成功之路,继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将会被逐步克服.
    • 李浩
    • 摘要: 本文针对“梁陈方案”究竟为何未能获得政府采纳的问题,结合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访谈,从规划技术、财政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和外交等几个方面,对规划决策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和讨论.各方面因素对规划决策产生影响的程度以及优先次序是截然不同的,呈现出分层现象.在70年前的时代条件下,“梁陈方案”未能获得政府方面采纳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透过“梁陈方案”事件,启示城市规划工作者要强化政治意识和政策观念,能够从社会和政治角度更全面地考虑有关规划问题,从而提升城市规划工作对接公众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 李浩
    • 摘要: 以新发现的一批规划史料为基础,对抗战胜利后南京首都政治区规划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这一时期主要形成了两项代表性规划成果,分别为陈占祥和娄道信等合作于1947年1月完成的《首都政治区建设计划大纲》,以及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于1947年12月底完成的另一份首都政治区计划方案.就规划实施情况而言,南京首都政治区规划的建设长期进展缓慢,除了选址方面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之外,更突出的制约因素表现在是否有必要划定首都政治区这一专门区域以及国防安全等政治或政策方面的综合考量.
    • 李浩
    • 摘要: 首都北京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改建与扩建方针的特殊类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广泛查阅原始档案及老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1953年第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编制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等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其重要的划时代意义.1953年版总规是现代意义上首都北京的第一份由多部门协作完成的综合性、规范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它领先于同时期国内其他一些重点城市的规划工作,并具有鲜明特色;它的出台,结束了北京城市规划工作中长期意见纷争的不利局面,初步实现了首都规划指导思想的统一,并奠定了首都北京数十年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框架.
    • 李浩; 李百浩
    • 摘要: 在广泛查阅一批原始档案和老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长安街红线宽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梳理了苏联规划专家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不同意见、长安街宽度的多方案比较以及长安街改建规划的实施情况.透过长安街红线宽度确定过程中的争论及决策情况,反映了中国一些领导者和苏联专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既相互尊重又坚持原则的基本事实,并揭示出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
    • 王之昊; 王彪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于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唐宋时期作为封建社会中城市的重要转型时期,其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时期可以浓缩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隋朝规划建设的大兴城作为市坊制鼎盛时期的代表和没落的开始;第二,隋唐年间萌芽一直到五代期间,民间开始频繁出现突破规划限制的侵街现象;第三,后周世宗改造开封,采用适合时代的规划方法,最终形成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并在随后的封建社会中长期沿用.社会环境的前后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城市管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改变着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