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提升管

提升管

提升管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6918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68789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炼油技术与工程、石化技术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流态化会议等;提升管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伟、朱真才等。

提升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6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8789 占比:99.42%

总计:69188篇

提升管—发文趋势图

提升管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伟
  • 朱真才
  • 曹国华
  • 张伟
  • 周公博
  • 彭玉兴
  • 张磊
  • 王勇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智亮; 牟沛; 李文军; 陈海军
    • 摘要: 良好的相间传热与油雾蒸发效率是提高提升管内油剂之间催化裂化效率的关键。为了研究双层喷嘴提升管内油雾的传质传热与混合特性,采用SCDM软件建立了双层喷嘴提升管几何模型,并基于颗粒完全流态化理论,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离散相油雾液滴轨迹进行追踪,模拟了提升管内油剂分布与传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管轴向位置0.6~0.8 m区段内温度和油雾蒸汽体积分数沿径向分布变化最大,温度呈现边壁高、中心低的“U”形分布,体积分数呈现边壁低、中心高的“环-核”分布,最后在提升管轴向位置0.8 m以上温度逐渐不变,稳定在620 K左右且分布均匀,油雾蒸汽体积分数稳定在0.7左右;在轴向位置0.7~0.8 m区段内油雾粒径变化剧烈,平均粒径最大值出现在轴向位置z=0.75 m的径向截面,在此区段内最不利于油雾催化裂化;副喷嘴应当安装于主喷嘴下方0.5 m处,此时催化裂化效率最高。所得结论可为双层喷嘴提升管的结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 刘梦溪; 范怡平; 闫子涵; 姚秀颖; 卢春喜
    • 摘要: 射流促使提升管反应器中产生了重要的介尺度流动结构,对产品的收率、选择性以及提升管内壁的结焦都有重要的影响。对近年来提升管进料区内射流流动行为及调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二次流是造成传统进料区原料-催化剂浓度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基于Kutta-Joukowski升力定律,从理论上介绍了二次流形成的机理以及主流、二次流轨迹的预测模型,给出了油剂逆流接触这一强化手段。针对常规催化裂化、吡啶碱合成等工艺,分别介绍了油剂逆流接触、双层喷嘴等不同的进料区流场强化方法、实验室研究结果和工业应用结果。结果显示,采用进料区强化方法后可以提高目标产品的收率并显著缓解反应器内部的结焦现象。
    • 石孝刚; 王成秀; 高金森; 蓝兴英
    • 摘要: 提升管反应器存在典型的颗粒聚团介尺度结构,其分布特性对气固流动、反应有重要影响,对介尺度结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有助于为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操作提供基础信息。采用基于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方法的曳力模型建立了提升管气固两相流动模型,考虑了颗粒聚团对气固相间动量传递的影响。此外,进一步通过考虑颗粒聚团的存在以及颗粒聚团的非均匀性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提出了描述介尺度结构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修正因子,与气固流动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基于介尺度结构的流动-反应综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进一步应用该模型,对工业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的流动-反应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合理描述提升管气固相互作用,能够预测出壁面附近存在较多介尺度结构的分布特性,由于聚团的存在使得重油组分难以与催化剂充分接触,生成汽柴油的反应速率较低,转化较慢,聚团的分布特性导致靠近边壁处的重油组分浓度较高,汽柴油组分浓度较低;汽柴油在聚团内部的流动阻力较大,在聚团内发生过量的二次反应生成较多焦炭,导致壁面处焦炭浓度较高。与传统基于平均化而未考虑聚团影响的模型相比,基于介尺度结构的模型所预测的汽油收率最佳值与工业实际相接近。因此,基于介尺度结构的流动-反应综合数学模型可以合理描述提升管内进行的流动-反应耦合特性,并能揭示介尺度结构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的影响,有望为工业提升管装置反应终止剂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 王成秀; 裴华健; 苏鑫; 金楠; 吴贤;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 摘要: 为研究高密度提升管气固流动结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特性,在自建的18 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系统中测定了不同气速和固体循环速率下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低颗粒循环速率(Gs)下颗粒浓度由底部浓相区单调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高Gs下颗粒浓度在底部浓相区内先增加后降低,沿提升管向上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径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呈现"中心低边壁高"的特点且在不同径向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中心区域发展快且可以实现充分发展,并逐步向边壁区域延伸.颗粒速度轴向分布特性受表观气速影响较大.表观气速较小时颗粒速度基本呈指数型分布且很快进入恒速区,表观气速较大时颗粒速度轴向分布呈现出"倒C型".颗粒速度在不同径向区域上发展特性与颗粒浓度基本一致.较低提升管内颗粒进入提升管时可能受气固入口结构影响,沿提升管向上运动时流动结构未得到充分发展又可能会受到提升管出口约束,会呈现多段式流动发展特性.本实验18 m高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结构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轴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基本呈现指数型分布.
    • 王东华; 包忠臣; 王峰
    • 摘要: 介绍某公司180×104 t/a ARGG装置提升管内漏的现象及调整汽提段料位后的结果.汽提段料位由60%降至50%时,干气+生焦较调整前下降0.04%,液收上升了0.11%;汽提段料位由50%降至40%时,干气+生焦又下降了0.23%,液收又上升了0.09%;汽提段料位由40%降至30%时,干气产率和液收变化不大,焦炭产率反而略有上升;汽提段料位由30%提至35%时,产品分布最好.实践表明内提升管出现内漏后,可通过调节汽提段料位来平衡提升管内外压力,减少汽提段内催化剂向提升管内的泄漏量,从而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改善产品分布.
    • 贺娇; 王迪; 孙立强; 王江云; 魏耀东
    • 摘要: 为了控制催化裂化装置(FCCU)提升管内油气流率与催化裂化反应的深度,需要对提升管内剂油比进行实时检测和调节.针对FCCU提升管出口 T型弯头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T型弯头压降与颗粒质量流率关系进行提升管内剂油比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不改变提升管结构,直接利用T型弯头的阻力特性,测量过程安全简单;通过试验装置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测量数据的可信性.
    • 摘要: DCC-PLUS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以重油为原料多产轻烯烃的技术。在DCC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补剂管线,利用加工装置自产或外来的碳四馏分和/或轻汽油馏分作为提升介质,根据反应需求将从再生器来的高温催化剂输送至第三反应器密相床层,调节第一提升管的温度梯度分布以及床层反应器的反应环境,提高低碳烯烃产率和选择性,同时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
    • 陈然; 张大波; 卓浩廉; 胡瑞林; 郜小萌; 刘朝贤; 鲁端峰; 李斌
    • 摘要: 为定量检测提升管中烟丝运动速度,研究提升管中烟丝运动特性,针对烟丝的弹性丝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配准算法检测烟丝在提升管中速度的方法,即利用高速摄像机连续采集提升管中烟丝群图片,利用不变中心矩算法对图片中的烟丝运动状态进行配准,并计算相同颗粒的像素位移,通过相机标定技术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位移,最后根据位移和图像时间间隔来确定物料速度.结果表明:①同等条件下,当气速在12.5 m/s至17.5 m/s范围内等差增加时,烟丝速度的增长幅度会小于气速的增加幅度,而烟丝结构会随加工时间增加而迅速衰变;②当气速为15 m/s时,烟丝提升过程是一个由加速到匀速的过程,加速度逐渐变小,直至为0;③同等条件下,对于特征尺寸在3.29 mm至3.67 mm范围内的烟丝,不同长度的烟丝在管道两侧的边壁附近存在速度差,且烟丝尺寸越短,速度越慢;在同一水平截面上也存在速度差,烟丝尺寸越短,平均速度越慢.
    • 摘要: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与沙特阿美(Saudi Aramco)研究团队利用多区流化床反应器(MZFB)将原油一步转化为轻质烯烃的研究获进展。流化催化裂化(FCC)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FCC技术采用管式反应器(通常是提升管)用于裂解反应,再生反应器用于催化剂燃烧再生和活化,可最大化生产乙烯、丙烯和芳烃。
    • 贺翔宇; 王景效; 许建良; 刘海峰; 龚剑洪
    • 摘要: 采用欧拉-欧拉方法对催化裂解提升管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与催化裂解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12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裂解反应过程,并使用焦炭生成量与催化剂质量比例函数来模拟催化剂失活动力学;考察了提升管轴向和径向的产物分布特征,分析了剂油比CTO、原料中沥青质含量和入口蒸气量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物和催化剂有壁面富集现象;随着CTO增大,反应器出口柴油比例减小,烯烃比例增大;原料中沥青质增大,出口烯烃产量降低,但影响较小;入口蒸气量越高,烯烃出口产量越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