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籽粒

小麦籽粒

小麦籽粒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752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四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小麦籽粒的相关文献由1085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先春、何中虎、张波等。

小麦籽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7752 占比:98.72%

总计:17983篇

小麦籽粒—发文趋势图

小麦籽粒

-研究学者

  • 夏先春
  • 何中虎
  • 张波
  • 郭波莉
  • 陈锋
  • 魏益民
  • 耿洪伟
  • 王锋
  • 任毅
  • 史卫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平; 郑颖; 冯继克; 李艳翠; 马玉琨
    • 摘要: 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小麦籽粒识别和分类是谷物质量评估的重要任务.小麦在视觉上的表现因为角度不同而差别较大,为精确提取小麦特征,在已有数据集构建方法基础上采用同一小麦籽粒多幅图片,增加了分角度处理,基于小麦籽粒腹沟向上、腹沟向下和腹沟朝前3个角度构建了分角度小麦籽粒品种图片库.首先采集黄淮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小麦品种各1000粒,分别拍摄每粒小麦,对所有图片进行自动更名和预处理得到包含18000张图片的分角度小麦籽粒分类数据库.为验证分角度数据采集的合理性,采用VGG16网络进行小麦籽粒识别,实验结果中角度统一后识别效果较好,特别腹沟朝前角度性能优于其他两个角度,数据增强后其准确率可达98.7%,优于角度混合数据集的识别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多幅同一小麦籽粒图片分角度小麦籽粒分类数据库有助于分类模型更准确地提取小麦籽粒特征,避免了已有数据集中采集角度不统一造成的特征干扰问题,以较少数据量获得较高识别率,提高了品种识别的兼容性和准确性.
    • 刘根
    • 摘要: 为了研究小麦花期低温对其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中麦175为试验对象,设置不同温度处理进行对照试验,在成熟期时对小麦的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稳定时间和出粉率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花期随着温度的递减,蛋白质含量递减,温度处理3的蛋白质含量和对照组相比降低显著,温度处理2和温度处理1未达显著水平;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稳定时间的变化则随着温度降低呈逐渐增加趋势,温度处理3增加趋势达到显著水平;各组间的出粉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由此可知,低温对小麦籽粒品质存在显著影响,温度越低影响越大。
    • 刘炜; 刘行; 杨晓凤; 尹全; 张义蓉; 张富丽; 刘茜
    • 摘要: 通过改进QuEChERS前处理方法,建立同时测定小麦籽粒中25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小麦籽粒样品经含1%甲酸的乙腈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以Waters ACQUITY UPLC CSH C18 Column(100 mm×2.1 mm,1.7μm)进行液相分离,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以正离子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检测浓度范围内,25种除草剂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6 2~0.999 4之间。在1~100μg/kg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5.9%~107.2%,相对标准偏差(RSDs)0.9%~6.8%,检出限为0.006~0.21μg/kg,定量限为0.019~0.71μg/kg,基质效应为0.83~1.13。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适合小麦籽粒样品中25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实际检测需要。
    • 摘要: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它因能制作出多种花样的面制食品如面包、烙饼、饼干、馒头、面条及糕点等,深受中国北方老百姓的喜爱。小麦籽粒中蛋白质约占12%~14%,淀粉在小麦籽粒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淀粉约占60%。但多年来,国内外对小麦内部淀粉的研究深度及广度远不及蛋白质,小麦籽粒成分的研究多集中在蛋白质上,小麦育种也多注意蛋白质品质改良。随着小麦品质与食品加工相关性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小麦淀粉在食品加工和品质育种中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小麦淀粉对小麦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以及小麦面粉制品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 代美瑶; 张影全; 潘伟春; 张波; 郭波莉
    • 摘要: 目的:探索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形貌和流变特性及其分布规律,为解释磨制所得不同粉路粉质量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碾米机、三皮三心实验磨和六皮八心磨粉机制备参试粉,采用亮度值(L*)与灰分的比值定量表征籽粒的部位。参试粉在检测蛋白组分含量和质量指标的基础上,检测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溶蛋白的形貌和谷蛋白大聚体动态流变学特性。结果:结果表明,从小麦籽粒外围到胚乳中心,粗蛋白的含量从205.9 mg/g降低至93.4 mg/g;干面筋在总蛋白中的占比从0 mg/g蛋白升高至1210.2 mg/g蛋白,而谷蛋白大聚体在总蛋白中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面筋持水率越高,十二烷基硫酸钠溶剂的保持力越低。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溶性蛋白的密度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谷蛋白大聚体凝胶的储能模量平台值从13.5 Pa上升至141.6 Pa,损耗模量平台值从5.3 Pa上升至26.2 Pa。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靠近胚乳中心的蛋白质构象结构松散。
    • 冯继克; 郑颖; 李平; 李艳翠; 张自阳; 郭晓娟
    • 摘要: 为有效地对小麦籽粒品种进行分类,判别影响小麦籽粒品种识别的特征,进行基于特征选择的小麦籽粒品种识别研究。首先采集农大3416-18、内乐288、衡水6632、百农419、洛麦28和新麦26六个品种的小麦籽粒图像18000张,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小麦籽粒的颜色特征、形态特征和纹理特征三大类共28个特征值,并对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分别构建不同特征融合模型以及数据降维和数据增强模型。最后进行试验分析,基于纹理+形态+颜色三个特征融合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1.02%,其中基于纹理+形态+颜色特征模型的洛麦28识别率最高,达97.0%;经过线性判别分析,降维处理的小麦特征数据识别准确率达86.19%,模型训练时间仅0.87 s;基于数据增强后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94.26%。试验表明基于特征选择的小麦籽粒识别是可行的,有助于育种工作者对小麦籽粒识别做出更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郑晓; 雷雅茹
    • 摘要: 风吹麦浪,遍地麦香。在滚滚热浪与机器轰鸣中,2022“夏收画卷”火热展开。今年,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从5月28日全面展开,由南向北快速推进。短短一个月时间,人机共舞、颗粒归仓,全国3亿多亩小麦喜获丰收。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小麦籽粒饱满,粒重普遍高于常年,质量是近几年最好的一年。国家在全面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同时,鼓励“优粮优价”,好粮卖出好价钱,这让广大农民钱袋子更鼓、种粮更有劲头。
    • 宋怀波; 王云飞; 段援朝; 宋磊; 韩梦璇
    • 摘要: 小麦籽粒检测在千粒质量计算及作物育种方面有着重要应用,重度粘连籽粒的有效检测是其关键。本研究设计了一种YOLO v5-MDC的轻量型网络用于重度粘连小麦籽粒检测。该网络在YOLO v5s检测网络的基础上,用混合深度可分离卷积(Mixed depthwise convolutional,MDC)模块进行改进,同时将MDC模块与压缩激励(Squeeze and excitation,SE)模块相结合,以达到在基本不损失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减少模型参数的目的。YOLO v5-MDC网络将YOLO v5s特征提取网络骨干部分的卷积、归一化、激活函数(Convolution,Batch normal,Hardswish,CBH)模块替换为MDC模块,减少了模型的参数,经过500次迭代训练,模型的精确率P为93.15%,召回率R为99.96%,平均精度均值(mAP)为99.46%。根据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检测效果,本研究探究了训练次数、不同光源与不同拍摄距离对模型检测结果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在绿色光源下模型检测精确率最高,为98.00%,在5 cm拍摄高度下图像的检测精确率最高,为98.60%。同时本研究在50次迭代下与YOLO v5s、RetinaNet、YOLO v4网络模型的检测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YOLO v5-MDC的mAP为99.40%,比YOLO v5s模型降低了0.06个百分点,但模型所占存储空间最小,仅为13.4 MB,比YOLO v5s模型减少了0.6 MB,对于单幅图像的最大检测时间为0.08 s,平均检测时间为0.03 s。综上,本研究所设计模型能有效实现重度粘连小麦籽粒的检测,同时模型检测效率高,所占存储小,可为小麦籽粒检测嵌入式设备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 侯晓慧; 魏珂; 田继锋; 宋国华; 薛科宇
    • 摘要: 建立一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小麦籽粒中多效唑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利用多壁碳纳米管对QuEChERS方法进行改进,醋酸钠、硫酸镁作为提取剂、多壁碳纳米管为净化剂,提取液氮吹定容,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多壁碳纳米管用量为5 mg时,净化效果较好,满足分析检测要求;多效唑在0.01~0.40 mg·L^(-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9。空白基质加标实验中,多效唑的回收率为89.44%~102.96%,相对标准偏差为3.4%~9.5%。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准确,检测灵敏度高,回收率、精密度稳定,适用于小麦籽粒中多效唑的检测。
    • 程麦凤; 王娇爱; 张晶; 高璐; 党建友; 裴雪霞; 马爱平
    •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农药品种防治蚜虫对小麦籽粒的残留量,2017年—2019年在山西临汾采用大区对比法,开展了不同农药品种小麦灌浆期防治蚜虫对籽粒残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期防治蚜虫,10%吡虫啉、6%联苯菊脂·啶虫脒、40%联苯菊酯、22%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均有残留;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较好的降低残留效果,其在2个试验年度均未检出。该项研究可为绿色防控选择农药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