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菌
复合菌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220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74918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微生物学通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2011全国生物化工技术发展研讨会、生物质能源行业发展与生物炼制技术研讨会等;复合菌的相关文献由5303位作者贡献,包括贾平、娄倩倩、孙旸等。
复合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4918篇
占比:99.98%
总计:675052篇
复合菌
-研究学者
- 贾平
- 娄倩倩
- 孙旸
- 籍立民
- 陈光
- 韩威华
- 沈其荣
- 车振明
- 郭鹏
- 向文良
- 王伟东
- 王彦杰
- 陈永科
- 孙海远
- 张斯童
- 孙春玉
- 曹爱智
- 杨勇
- 苟泽昌
- 赵天涛
- 刘刚
- 李强
- 李明元
- 李荣
- 高亚梅
- 刘晓风
- 尹小波
- 崔宗均
- 晏磊
- 田相利
- 苏瑛杰
- 袁月祥
- 郭芳先
- 马诗淳
- 刘镇
- 王刚
- 闫志英
- 陈五岭
- 陈宏
- 顾欣燕
- 于潇潇
- 孙芳芳
- 李东
- 王斌
- 程薇
- 邓宇
- 邢亚阁
- 郜玉楠
- 陈欢
- 于伟
-
-
袁泽珲;
杨红玲;
张姣锦;
孙云章
-
-
摘要:
拟利用前期筛选的分离于斜带石斑鱼肠道的短小芽孢杆菌SE5、分离于小丑鱼肠道的乳酸乳球菌17和分离于酒曲的酿酒酵母菌Sa,开发一种水产专用发酵豆粕。先通过控制因素,确定复合菌株的配伍比例、接种顺序、最适接种量、温度、料液比和发酵时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结果显示:以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为指标,最佳发酵工艺为:短小芽孢杆菌SE5:酿酒酵母菌Sa:乳酸乳球菌17比例为2:2:1;分别在0 h接入短小芽孢杆菌SE5,12 h接入酿酒酵母菌Sa,24 h接入乳酸乳球菌17;发酵温度30°C,总接种量10%,发酵时间为48 h,料液比1:1。在最优工艺下,发酵豆粕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分别为71.48%和73.29%。
-
-
张海英;
周瑞平;
范轶玲;
罗明有;
邓杰;
游玲
-
-
摘要:
[目的]探究复合酵母菌对浓香型白酒复糟酒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酵母菌Z8Y-15和S633Y-28-1应用于复糟酒的生产,经40 d发酵后,分析各处理糟醅的主要成分及微量呈香呈味成分。[结果]经复合菌剂发酵后糟醅的还原糖和粗淀粉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发酵后糟醅经减压蒸馏后采用高效气相色谱法对馏分中的醇类及酯类进行分析,经复合酵母菌发酵后的糟醅馏分含乙醇的均值为8460.27 mg/L,比对照高出35.88%,有提高复糟酒产量的趋势。复合酵母菌剂还可显著降低丢糟中的正丁醇和苯甲醇含量(P<0.05),显著增加己酸异戊酯含量(P<0.05),极显著增加β-苯乙醇和丁酸乙酯的含量(P<0.01)。糟醅中醇类及酯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使得酒体更醇和,香味更协调。[结论]该研究可为复合酵母菌剂应用于复糟酒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
-
武夏溦;
湛小静;
余佳芯;
陈聪
-
-
摘要:
对2株从垃圾渗滤液中提取到的好氧反硝化菌株PM02和PR07进行形态学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2个菌株分别为摩氏假单胞菌和树脂假单胞菌。对以海藻酸钠(SA)为包埋材料、复合菌比例为PM02∶PR07=1∶1的固定化小球进行垃圾渗滤液尾水处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包埋固定化条件为3%SA、4%CaCl_(2)、交联时间18 h,在pH=7.0、投加量为22.99 g/L、温度25°C条件下固定化小球对NO_(3)^(-)-N、TN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98.48%、76.91%;在此条件下,处理模拟渗滤液尾水,对NO_(3)^(-)-N的去除率能达到100%,比游离菌剂高出了5.82个百分点。固定化复合菌剂性能出众、脱氮效率高。
-
-
郭萌萌;
曹锡;
张科;
杨雨鑫;
王小龙;
陈玉林
-
-
摘要:
为了研究添加饲用复合菌发酵豆粕后营养物质、抗营养因子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本试验以豆粕为发酵原料,按照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接种体积比例不同设置9个组(G1~G9组),其中对照组仅添加试验组所添加菌液等体积的无菌水。在料水比为1∶0.42、温度为37°C、接种量为12%的条件下发酵5 d,在不同的发酵时间(1、2、3、4、5 d)动态取样,测定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发酵结束后,对各组的粗蛋白质、小肽、粗脂肪、粗纤维、大豆球蛋白、有效磷及毒素及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代谢产物的变化,试验分为5组,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组(Bac组)、乳酸菌组(Lac组)、酵母菌组(Yea组)和混菌组(Mix组)以及对照组(CK组),分析发酵豆粕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接菌的接种体积比例为6∶2∶3(G5组)时,发酵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质、小肽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小肽含量增加了34.7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0.05);大豆球蛋白含量降低至(107.19±14.21)mg/g(P<0.05);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也显著下降(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有效提高了黄豆苷元、α-乳糖等有益成分含量。综上所述,添加饲用复合菌发酵豆粕显著降低了大豆球蛋白的含量,同时提高小肽、黄豆苷元和α-乳糖的含量,达到提高饲料品质的目的。
-
-
赵奉龙;
莫庭鸣;
文璨;
颜鸿宾
-
-
摘要:
为降低废弃鸡蛋壳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避免废弃鸡蛋壳中大量的钙元素被浪费,提出了一种将鸡蛋壳中的碳酸钙转化为乳酸钙的方法。该方法以蛋壳粉为实验原料,使用嗜酸小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以固体发酵的方式生产乳酸钙;实验中以发酵产物中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蛋壳粉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发酵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时间和接种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蛋壳粉添加量为8%、葡萄糖添加量为5%、含水量为50%、接种量为18%和发酵时间为96 h的条件下,发酵产物中乳酸钙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6.09%。
-
-
孙苗苗;
李娟;
刘国庆;
周春阳;
韦张其;
吴建鑫
-
-
摘要:
为了提高生物质秸秆降解速度,筛选高效生物质纤维素降解菌系,以富含玉米秸秆的腐烂物为菌源,用纤维素刚果红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初筛,从中分离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初筛由刚果红培养基上透明圈直径大小以及滤纸条崩解能力初步判定;复筛则通过酶活的测定,包括滤纸条酶活的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活的测定进行逐级筛选,从而组建高效菌株复合菌系.结果表明,从腐烂的玉米秸秆中筛选到一组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其C1菌株滤纸酶活相比最高,为8.52 U/mL;N1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最高,为6.44 U/mL.对所筛选的菌株复合菌系测序鉴定发现,复合菌系优势菌系主要组成是栓菌(Trametes)、稻瘟病菌(Sarocladium)、链霉菌(Streptomyces)、未分类的放线菌(Actinomycetales unclassified)、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
-
-
江胜滔;
陈爱萍;
阮俊峰
-
-
摘要:
探讨肠源芽孢杆菌LYC-1及其复合菌对体质量为(150±5.53)g的大黄鱼免疫器官体指数、 免疫细胞数量以及血清免疫成分含量等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随机分为3组,CK组饲喂配合饲料,T1、T2组分别添加0.2%肠源芽孢杆菌LYC-1(109CFU/g)和其复合菌(109CFU/g),养殖100 d后采血取样.结果显示:T1、T2组的大黄鱼头肾体指数、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百分比、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都显著大于配合饲料组CK,而脾脏体指数与对照组CK的差异不显著,对红细胞数量和白细胞吞噬指数也有影响.结果表明,肠源芽孢杆菌LYC-1及其复合菌都可以增强大黄鱼的机体免疫机能,且肠源芽孢杆菌LYC-1复合菌比单一的肠源芽孢杆菌LYC-1效果更好.
-
-
王战;
冷雨茜;
郭世荣;
孙锦;
夏彭飞;
束胜
-
-
摘要:
为缩短木薯渣发酵周期,提升木薯渣基质产品质量,该研究以木薯渣为试验材料,对其自然发酵的4个关键时期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探讨复合微生物菌对木薯渣的发酵效果.结果表明,从木薯渣发酵初始期、升温期、高温期和腐熟期,分别分离出30株、54株、25株和32株菌株.将分离出的菌株接种到刚果红培养基上,筛选出具有降解木质纤维素功能的菌株54株.采用16S rDNA与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比对的方法,鉴定出与木薯渣发酵密切相关的微生物37株,其中细菌类主要以高地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酵效果最佳,放线菌类、真菌类分别以灰略红链霉菌、绿色木霉菌的效果较好.将上述菌株按比例复配形成微生物菌,发现3种微生物混合后的发酵效果最好,可使木薯渣纤维素质量分数降低到24.4%,且失重率显著高于商业菌剂.这些结果说明微生物之间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木薯渣的发酵进程,其中以高地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灰略红链霉菌、绿色木霉菌复合发酵效果最好.
-
-
张秀江;
王品胜;
丁松;
高正龙;
向凌云;
方玉美;
胡虹;
吕文竹
-
-
摘要:
采用含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菌固体发酵构树饲料,以粗蛋白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构树饲料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量9%、培养基初始含水量57%、温度34°C、培养基装料量400 g、发酵时间48 h。构树饲料经发酵粗蛋白和酸溶蛋白的含量分别提高35.23%和70.88%,酸溶蛋白占粗蛋白的比例由40.27%提高到50.89%;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明显;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单宁的含量分别降低25.00%、34.59%、18.53%、85.95%。
-
-
祝建中;
徐菲菲;
丁莹;
李英柳
- 《2016年全国河湖水环境污染治理与黑臭水体整治产学研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制备生物制剂处理废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微生物角度,利用固-液两相喷雾反应器在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配比1:5,含量10%,聚丙烯酸钠含量0.1%,营养剂含量10%下制备固定化复合菌材料,并研究其对污染底泥的处理效果.底泥处理实验中,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复合菌材料优于其他几种材料,能使上覆水体水质的各指标都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底泥有机质降低到0.53%,表明处理水质良好.因此通过两相喷雾法制备固定化复合菌材料,操作简单,成本低,并且在污染底泥中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
-
-
贾倩倩;
王慧
- 《第十五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通过丰盛-饥饿模式在不限氮、磷的条件下从活性污泥中获得了六个可以合成聚羟基烷酸酯(PHAs)的菌群,其中5-150菌群合成能力最强,在有机酸配水中的PHAs合成率最高可达60%以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模拟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组成,得到了复合菌群C,N,P利用、菌体生长和PHAs合成之间的规律关系。结果表明:丰盛期初期,菌群表现为迅速生长,PHAs积累率也不断升高,PHAs合成率和PHAs合成量均在菌群进入饥饿期时达到最高,说明在碳源极其充足时,菌体生长与PHAs积累是同步的。
-
-
黄太鹏;
张永奎
- 《2011全国生物化工技术发展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使用从新疆塔河油田污染土壤分离得到的三株细菌(2#Acinetobacter sp.,4#Kocuria sp.和7# Kineococcus sp.)构建复合菌群,以强化修复塔河油田重油污染土壤。rn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三株菌的最佳接种量为4#菌接种量为0.5%,2#菌的接种量为0.5%,7#菌的接种量为0.5%,得到最佳降解率在7天内达到49.22%。气质联用数据表明复合茵群能降解更多的石油组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