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梁
复合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8526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低温建筑技术、混凝土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现场技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复合梁的相关文献由545位作者贡献,包括葛文杰、刘军考、刘英想等。
复合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85265篇
占比:99.99%
总计:685354篇
复合梁
-研究学者
- 葛文杰
- 刘军考
- 刘英想
- 司魁
- 李来宾
- 杨小辉
- 王珑
- 石胜君
- 石英杰
- 赵志斌
- 郑会玺
- 陈维山
- 马朝波
- 吴平安
- 徐世烺
- 王浩
- 盛美萍
- 肖和业
- 陈卫峰
- 伍希志
- 何佳
- 何小雨
- 何锋
- 刘俊
- 刘儒林
- 刘峰
- 刘洋
- 吴韬
- 姜远顺
- 孙晓燕
- 孙超
- 孟美玉
- 季翔
- 宋林芝
- 房宇晴
- 方本强
- 曹元平
- 曹路
- 朱婷
- 李庆斌
- 李海霞
- 李艳
- 李贤军
- 王向阳
- 王娅蓉
- 王应铭
- 王海龙
- 王艳华
- 白建方
- 石云波
-
-
-
-
摘要:
《建筑材料学报》06/2021定向钢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复合梁的抗弯性能为研究定向钢纤维层厚度对地质聚合物复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不同纤维层厚度的地质聚合物复合梁,并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梁的断裂能随钢纤维层厚度增加而提升,其抗折强度随着钢纤维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
-
余国庆;
王凯;
王宇航;
王锦瑜
-
-
摘要: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功能梯度复合梁(UFGCB)的抗弯承载力,设计6组UFGCB和1组普通钢筋混凝土(RC)梁。通过四点弯曲试验,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功能层厚度与UHPC抗拉强度为设计参数,对UFGCB破坏形态、抗弯承载力以及延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HPC中纤维桥联作用及纤维拉拔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促使UFGCB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UFGCB的抗弯承载力和延性相较于RC梁试件显著提高,且随UHPC厚度的增加,UFGCB的抗弯承载力逐渐增大,延性先增大后减小。UHPC抗拉强度过高不利于UHPC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能力,会造成UFGCB抗弯承载力的减小和延性降低。依据正截面承载力分析理论,建立UFGCB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
-
苏骏;
钱维民;
柯骄
-
-
摘要:
设计了一批受拉区为SFRC、受压区为SCC的钢筋复合梁,分析了纵筋配筋率、SFRC替换层钢纤维体积掺量以及替换层高度对复合梁在四点弯曲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挠度以及裂缝形态的影响,并与普通混凝土梁进行了对比.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出了SFRC/SCC复合梁的承载力表达式,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验证表达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配筋率是提升复合梁承载力的首要因素,1.32%配筋率相对于0.79%配筋率的极限承载力最大可提升24.1%;钢纤维替换层对复合梁的承载力提升并不明显,但对于复合梁的挠度与裂缝宽度控制有明显作用,将替换层高度由50 mm提升至150 mm时,复合梁的挠度和主裂缝宽度最大分别降低了9.2%和77.81%.
-
-
王威娜;
周圣雄;
秦煜;
蔡盛辉
-
-
摘要:
为探究沥青加铺层张开型反射裂缝的发展过程,开展了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层的复合梁三点弯曲试验研究,采用声发射技术对复合梁的损伤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开源数字图像软件Ncorr获取损伤过程的水平向应变场,以荷载、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振幅、AE振铃计数和AE能量研究复合梁的损伤过程.试验结果表明,AE技术对沥青加铺层内部微裂缝及宏观裂缝的发展均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基于AE参数,可将张开型反射开裂过程划分为静寂期、上升期、发展期和残余期4个阶段.静寂期基本没有AE信号;上升期和发展期损伤快速增长,表现为AE信号密集且活跃,与荷载曲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呈现出单峰型特征;残余期复合梁已临近破坏,损伤趋于平缓.张开型反射裂缝扩展过程先沿着接缝两侧,以多裂缝的形式发展,随后其中一条裂缝发展成主裂缝,并持续垂直向上扩展,次裂缝进入停滞状态.研究结果可为反射开裂行为分析提供参考.
-
-
雒敏;
蔺鹏臻;
杨子江
-
-
摘要:
采用试验方法进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增强普通混凝土复合梁的受弯承载力研究,并基于细观力学理论提出复合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式.结果 表明:加载过程中复合梁截面应变与截面高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复合梁满足平截面假定;复合梁受弯破坏过程包括弹性阶段、裂缝阶段和破坏阶段3个阶段;增大UHPC高度,复合梁从裂缝出现到破坏的时间明显增加,且破坏时梁体裂缝明显增多、增长,呈多缝开裂状态,破坏形态趋于塑性破坏;复合梁受弯承载力随UHPC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UHPC高度超过截面高度的一半后,复合梁受弯承载力增大的速度减缓,而后保持不变;复合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式考虑了UHPC高度、纤维率、纤维长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
-
周圣雄;
王威娜;
秦煜;
刘佳亮
-
-
摘要:
为揭示玻纤格栅对复合梁弯曲开裂行为的阻裂机理,本工作开展基于声发射(AE)技术的带缝水泥混凝土板加铺沥青层结构的三点弯曲试验,通过声发射特征参数对比分析有无玻纤格栅夹层两类复合梁的弯曲断裂过程,探究试件损坏过程中AE参数演化特征,通过RA值和AF值分析了复合梁的断裂模式,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玻纤格栅对复合梁弯曲断裂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特征参数可有效识别玻纤格栅的作用时期;玻纤格栅在荷载峰值后逐渐开始承受弯拉荷载,延缓了宏观裂缝的扩展,对复合梁的峰后持荷能力有明显提升作用,但承力时期滞后于沥青加铺对弯曲破坏荷载没有影响;玻纤格栅夹层的存在降低了复合梁拉伸破坏趋势,提高了复合梁弯曲破坏过程中的有序性,使复合梁中的微裂缝从产生、发展以及汇集成宏观裂缝至最终弯曲破坏的变化成为更加有序且渐近的过程,从而使该过程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
-
-
-
伍希志;
史金桥;
李贤军;
黄雪优;
张庆东
-
-
摘要:
重组竹已广泛应用于室内高档装饰、园林景观、室外防腐地板等领域,但重组竹的弹性模量比较小,为钢材的1/7~1/5,应用于建筑领域时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高强度的特性。针对重组竹刚度较小的问题,提出一种重组竹板和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厚板嵌合粘接的新型重组竹复合材料,采用三点弯曲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方法,对CFRP⁃重组竹复合试件的失效模式、荷载⁃位移关系、应变曲线、胶层界面剥离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竹试件失效模式是跨中位置处拉伸区域竹纤维断裂,且出现若干水平分层破坏,CFRP⁃重组竹复合试件的失效模式是CFRP与重组竹层间胶层出现大面积剥离;CFRP⁃重组竹复合试件的变形过程分为线弹性阶段和界面破坏阶段;CFRP可以明显提高重组竹梁的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复合试件弹性模量是重组竹试件的2.33~2.94倍,静曲强度是重组竹试件的1.49~1.58倍;胶层界面剥离是CFRP⁃重组竹复合试件失效的重要因素,胶层界面剥离对复合试件的应变分布和挠度都有较大影响,完全剥离后试件的挠度是未剥离时的3.09倍。
-
-
徐世法;
胡超峰;
胡伦福;
李书飞;
陈涛;
孙传夏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评价不同层间处治措施对水稳碎石基层反射裂缝的防治效果,对室内四点弯曲疲劳试验试件进行改进,设计制作的复合梁试件能够很好地反映水稳基层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检测复合梁试件的疲劳寿命,评价水稳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在SBS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土工布和土工格栅3种层间处治措施下抗反射裂缝的效果.通过试验结果可知采用以上3种防治措施,在500με、1000με、1500με3种应变控制模式下,复合梁的疲劳寿命均得到改善,SBS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防治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土工布,最后为土工格栅.
-
-
-
-
孔凡峰;
曹志远;
唐寿高
- 《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复合材料/混凝土复合梁的材料与构造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一种适合于复合材料/混凝土复合梁力学分析的等效非经典理论方法,给出了基本方程和一般静力解以及非经典理论效应系数,从而为这类新型复合梁提供一种工程实用而简便的计算方法.
-
-
陈兢;
吴霁虹;
徐扬;
刘理天
- 《第五届全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单片制作的四梁悬臂F-P微腔结构,用于MOEMS光开关的制作.为了减小残余应力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采用了具有不同初始应力的材料组成复合梁(氧化硅/氮化硅),氮化硅的张应力为氧化硅的压力所补偿,减小了初始变形,提高了机械灵敏度.经过模拟和优化,得到了带有尽可能小的残余应力且符合光学性能要求的复合介质各层的厚度参数,器件试制结果与之相符.
-
-
-
-
白建方
- 《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就复合材料包覆钢筋混凝土梁(FRP-RC),提出了一种分析其振动特性的近似方法,基于摄动法的思想合理选择里兹函数并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来求解纤维复合材料包覆钢筋混凝土梁的模态特性。这一方法是在等截面均匀梁的模态子空间内实施,它将FRP-RC梁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复杂的变系数微分方程加以简化,转化成一代数方程组来求解.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梁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振频率,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利用本文方法不仅可以简化计算过程而且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对同类问题具有适用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