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损伤评估

损伤评估

损伤评估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48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77842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振动工程学报、兵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7综合管廊规划设计建设创新暨清洁供热发展论坛、2015年度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年会暨互联网+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检测鉴定与加固修复研讨会等;损伤评估的相关文献由1359位作者贡献,包括贾希胜、王润生、杨秋伟等。

损伤评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7842 占比:99.61%

总计:78145篇

损伤评估—发文趋势图

损伤评估

-研究学者

  • 贾希胜
  • 王润生
  • 杨秋伟
  • 王强
  • 陈健
  • 何浩祥
  • 刘利
  • 吕忠达
  • 姜绍飞
  • 张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浩祥; 程时涛; 廖李灿
    • 摘要: 针对实际震损结构可测信息有限、修复加固过程难以模拟以及修复加固后结构性能不易评估的现状,建立梁柱构件端部曲率与顶部位移的关系,厘清残余位移、位移、曲率、损伤指数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有限元中模拟构件修复加固的方法和流程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物理量对构件损伤进行量化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损伤物理量以及修复策略对钢筋混凝土震损结构进行快速修复,对修复后的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震损结构进行快速修复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再遇地震时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风险;在不同的损伤物理量中根据残余位移角量化构件损伤,并指导震损结构快速修复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相对于择件修复策略,择层修复具有更好的效果。
    • 杨永强; 杨耀鑫; 杨游; 左占宣; 公茂盛
    • 摘要: 为了能在震后更好地利用测得的结构动力响应参数快速对结构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文中挑选了最大层间位移角、自振频率相对改变量和顶层加速度放大系数3个参数,分析结构损伤指数与3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提出了一种组合结构体系参数。结果表明,结构损伤指数与最大层间位移角的相关性为高度相关,与自振频率相对改变量和顶层加速度放大系数的相关性均为中度相关。但由于目前地震后难以准确地获得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数据,因此基于自振频率相对改变量与顶层加速度放大系数给出了一种组合结构体系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其与结构损伤指数相关性优于组合前的2个单参数,能较好地预测结构震后损伤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工程地震风险监测和震后损伤快速评估提供分析模型。
    • 徐俊涛; 王强; 朱凯; 黄亚东
    • 摘要: 为研究火灾后隧道衬砌结构的损伤程度和性能特征,对火灾后隧道衬砌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和超声检测,分析不同受火时间(2,3,4 h)下,隧道衬砌混凝土剩余抗压强度和超声波声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0~800°C范围内,不同受火时间下,受火温度和剩余抗压强度、超声波声速和剩余抗压强度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且随受火时间增大,超声波声速和抗压强度逐渐下降;扫描电镜试验说明受火温度、剩余抗压强度和超声波声速三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此外,建立了200~800°C区间范围内,3种不同受火时间下隧道衬砌混凝土抗压强度、受火温度、和超声波声速的计算模型。
    • 倪晓静; 邢渊; 徐荣桥
    • 摘要: 为了定量评估空心板梁桥铰缝损伤程度,为后续维修加固提供决策依据,将单块空心板比拟成正交异性板,视空心板桥上部为铰接正交异性板结构,引入铰缝剪力与铰缝两侧挠度差关系式作为板间传力方程,建立二维可考虑不同位置、不同长度及不同程度铰缝损伤影响的铰缝剪力计算模型(HJSFM),并导出荷载作用下铰缝处剪力Fourier级数形式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以设计荷载和加大荷载下铰缝的损伤演化为依据,提出轻、中、重3级铰缝损伤程度评级方案(HJDRS),形成铰缝损伤评估模型(HJDAM).以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本模型铰缝剪力计算值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并将本铰缝损伤评估模型应用于一座铰缝损伤的空心板梁桥.研究表明,剪力计算模型得到的铰缝剪力的精度满足工程需要,并且该损伤评估模型可行.
    • 何浩祥; 郑家成; 廖李灿; 程时涛
    • 摘要: 为了改进传统损伤检测和识别方法在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的不足,基于分形理论和图像处理技术,提出提取桥梁关键部分表观裂缝特征和分形盒维数的方法,通过建立表观裂缝分形维数和典型力学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损伤评估。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开展T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疲劳加载试验。采用分形理论建立不同疲劳加载和损伤状态下的裂缝分形维数与跨中挠度、一阶频率和静动刚度等实测参数的函数,明确分形维数与损伤指数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基于分形维数的损伤评估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可以通过传统物理参数与裂缝分形维数的稳定函数关系对桥梁疲劳损伤进行精细化评估。
    • 崔莹; 赵均海; 屈展; 方军
    • 摘要: 通过埋地静爆试验,对经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CFRP)加固的埋地钢制油气管道抗爆性能及损伤评价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建立CFRP加固埋地钢制油气管道损伤评估准则。结果表明:在折合距离为0.1m/kg^(1/3)试验条件的浅埋爆炸荷载作用下,普通管道与CFRP管道迎爆面均发生了明显凹陷变形,CFRP管道凹陷变形量较前者降低38.2%,且管道迎爆面及端部连接处易于遭受损伤;普通管道迎爆面超压高于CFRP管道但两者正压持时接近,表明CFRP布可以有效降低爆炸冲击波压力峰值但对于正压持时的影响较小。在进行爆炸荷载作用下管道的损伤判定时同时引入凹陷深度与凹陷长度,最终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管道临界凹陷深长比的固端约束条件下CFRP加固埋地钢制油气管道的超压-冲量(pressure and impulse,P-I)损伤评估准则及判定公式。
    • 侯攀; 彭放枚; 罗志佳
    • 摘要: 目前尚无火灾后桥梁专用评定规范,火灾后桥梁结构检测评估和承载能力评定亟待规范。文中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为依托,提出通过“五步工作大纲法”(初步调查、详勘、确定检算系数、判定、建议)进行火灾后预应力砼梁桥的承载能力评定;采用分层综合评定法评定受灾后桥梁结构技术状况,依次得出各部件、构件及结构总体技术状况;提出火灾后结构参数确定方法,如采用超声-回弹法确定砼强度,采用模态法确定结构刚度损伤程度;最后从验算参数确定、结构模型建立及验算结果判断等方面阐述承载能力验算方法。
    • 范文茹; 王驰
    • 摘要: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具有导电特性,因此可利用电阻抗层析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实现结构损伤检测。考虑EIT电极位置、数量有限以及电场软场特性的影响,其灵敏度矩阵呈现非均匀分布特征,导致场域内不同位置成像效果差别较大。该研究基于传统L1正则化的边缘锐化特性,提出了一种改进L1正则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损伤重建电导率分布规律,发现其在各邻域梯度分布的特征,并利用此特征保留L1正则化可能滤除的有效数据,在保证重建图像锐利边缘的同时,改善了不均匀灵敏度分布导致的区域成像精度差别。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仿真中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相对位置的损伤模型,并且通过搭建的16电极EIT测试系统对损伤CFRP样品进行测试。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1正则化方法不仅能重建更多位置上的损伤图像,而且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类损伤重建图像的精度。
    • 夏天; 周宇; 郑维; 董利; 王志强; 赵天长
    • 摘要: 竹帘胶合板(竹胶板)和自攻螺钉的使用有助于避免夹板剪力墙出现板边撕裂和钉子拔出等不利破坏,其对墙体破坏模式和损伤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对考虑了墙肢长度、钉间距、竹胶板厚度等参数变化的4组竹胶板夹板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其破坏模式、抗侧刚度、极限承载力及端部墙骨柱的抗失稳能力,并采用基于能量的损伤模型对其进行损伤评估。结果表明,竹胶板夹板剪力墙在单调荷载作用下存在端部墙骨柱失稳破坏,实际应用中应通过拼合柱或增加封头墙骨的方式加以避免。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竹胶板夹板剪力墙以螺钉疲劳剪断和顶梁板劈裂破坏为主,并因此表现出明显强度退化和残余变形。减小螺钉间距和增大墙体长度都可以显著提高竹胶板夹板剪力墙抗侧力性能,而改变中心夹板厚度则影响甚微。结合试验现象、损伤指数曲线和我国地震设防水准,将竹胶板夹板剪力墙的损伤分为4个等级:基本完好(损伤指数<0.2,对应小震)、轻微损伤(0.2≤损伤指数<0.55,对应中震)、严重损伤(0.55≤损伤指数<0.9,对应大震)、失效(损伤指数≥0.9,对应倒塌)。
    • 李子轩; 温垚珂; 董方栋; 夏海龙; 彭磊; 郑浩
    • 摘要: 为评估人体靶标在穿戴防弹衣情况下,枪弹钝击或穿透防弹衣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基于真实人体切片数据构建了穿戴防弹衣的数字化人体模型,采用高速摄影机拍摄枪弹侵彻有防护明胶靶标过程,获得明胶靶标内部瞬时空腔的演化数据,并建立瞬时空腔简化模型。采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价单个组织器官的损伤情况,分别基于最大简明损伤评分(MAIS)和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损伤评估算法给出钝击和穿透防弹衣情况下人体相应部位的损伤评分结果,并进行死亡率预测。开发了人体易损性评估软件,获得了某枪弹以不同速度钝击和穿透穿防弹衣人体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某枪弹以速度638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产生钝击损伤,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3、NISS=27,死亡率预测结果为12.88%;当某枪弹以速度714 m/s射击穿防弹衣人体胸部时,枪弹穿透防弹衣直接侵彻人体组织,人体损伤评分结果为MAIS=5、NISS=75,死亡率预测结果为9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