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速冲击

低速冲击

低速冲击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航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7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57604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总体专业分会飞机发展与设计第十次学术交流会、首届非金属材料与构件失效分析学术研讨会、第四届绿色复合材料国际研讨会等;低速冲击的相关文献由1092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小全、汪海、关志东等。

低速冲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7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7604 占比:99.33%

总计:57991篇

低速冲击—发文趋势图

低速冲击

-研究学者

  • 程小全
  • 汪海
  • 关志东
  • 曹海建
  • 林兰天
  • 燕瑛
  • 铁瑛
  • 左洪福
  • 徐瑀童
  • 曾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钢; 高松涛; 王卓然; 马志宏
    • 摘要: 随着各类型短切纤维的生产成本的降低,纤维混凝土得到大规模发展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为保证纤维混凝土在复杂环境的服役安全,该研究分别对素混凝土(plain concrete,PC)梁与纤维长度为6~8 mm且体积掺量均为0.30%的碳纤维(carbon fiber,CF)、玻璃纤维(glass fiber,GF)和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BF)混凝土梁进行低速冲击试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梁和纤维混凝土梁的抗弯失效机理及断裂耗能。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各试件梁的断裂破坏过程,提取并分析对比了跨中竖向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时程曲线及拉压应变时程曲线。详细分析了锤头冲击力和惯性力,并得到等效变形力-位移曲线,计算出各纤维混凝土梁断裂耗能。结果表明,各试件梁的破坏形态均为典型的弯曲破坏,均形成一条竖向主裂缝。GFRC梁断裂消耗的能量最多,相比于PC梁提高了88%。CFRC梁和BFRC梁消耗的能量分别相对于PC梁提高了43%和18%。该研究对不同类型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在低速冲击工况下的力学性能与能量消耗方面的定量化研究结果可为纤维混凝土的工程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顾姝; 蔡长春; 余欢; 徐志锋; 王振军
    • 摘要: 以铝合金ZL301为基体,碳纤维叠层缝合织物为增强体,采用真空压力浸渗工艺制备叠层缝合碳纤维增强铝基(叠层缝合C_(f)/Al)复合材料。通过室温落锤冲击实验,研究冲击载荷及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行为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工业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观测其冲击损伤形貌,分析冲击损伤机理。通过冲击后压缩(CAI)实验,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冲击能量下沿经纱方向的剩余强度,观察压缩试样宏观与微观断口形貌,分析压缩失效机制。结果表明:冲击载荷作用下叠层缝合C_(f)/Al复合材料发生了显著的局部损伤,正面损伤区域出现了较明显的凹坑,而其背面出现明显的沿经向的裂纹,裂纹长度随冲击能量增加而增大,损伤模式主要表现为基体开裂和纤维断裂拔出;冲击后的经向压缩强度随冲击能量的增大而下降,压缩后的复合材料出现了从冲击裂纹端部沿纬纱方向扩展到试样边缘的横向裂纹,压缩宏观断口中纱线结构破坏严重程度随冲击能量的增加而加重,而压缩后的微观断口均呈现出纤维剪切断裂后参差不齐的形貌。
    • 吴铠; 王萍; 李媛媛; 张岩
    • 摘要: 为探究机织物和非织造布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制备了6种不同铺层顺序的机织/非织混杂结构复合材料。分别测试其拉伸、弯曲和低速冲击性能,结果表明,芳纶机织/非织层间交替混杂结构弥补了纯平纹结构复合材料在厚度方向性能差的缺陷,提高了单一结构铺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及抗低速冲击能力,同时其拉伸性能较纯非织造布铺层复合材料有所提升。其中,受力面为非织造布的层间交替混杂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弯曲强度,在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具有最小的减振系数;复合材料中的非织造布层能显著阻止平纹层间损伤的扩展,并使平纹产生以纱线断裂为主的破坏形式。
    • 赖家美; 莫明智; 黄志超; 万义标; 何沛夕
    • 摘要: 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技术制备了缝合和未缝合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并进行了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缩实验,利用深度测量仪检测冲击后的表面凹坑深度。使用Origin软件拟合出了表征损伤阻抗性能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曲线及表征损伤容限性能的凹坑深度-剩余压缩强度曲线。以未缝合复合材料为对比,发现缝合能有效提高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损伤阻抗性能及损伤容限性能。缝合及未缝合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损伤阻抗及损伤容限曲线上均存在拐点,并且损伤阻抗的拐点位置和损伤容限的拐点位置具有一致性。拐点之前,泡沫夹芯板以基体裂纹和层间分层损伤为主;拐点之后,出现了纤维断裂损伤。
    • 王涛; 杨勇新
    • 摘要: 目前对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材料耗能的角度出发开展的,主要的耗能形式是材料的变形和断裂。从材料与结构一体化的思路出发,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复合材料组合板结构,该结构在一般的抗冲击复合材料板(本结构中称为迎冲面板)的基础上,增加置于组合板内部的滑动体。在低速冲击作用下,这种结构形式可以在材料的变形耗能基础上增加滑动体运动耗能,提高组合板的抗冲击能力。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本结构型式的特点,考虑冲击能量、滑动体的滑动角度、滑动体的质量、迎冲面板的厚度等四个主要因素对结构耗能效果的影响进行数值分析研究。采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建模、计算,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滑动体运动耗能这一新型耗能模式是可行的。与滑动体耗能效果的最佳关联因素顺序依次为滑动角度、滑动体质量、冲击能量、迎冲面板厚度。其中,滑动体消耗的能量与冲击能量呈正相关,与滑动角度呈正相关,与滑动体质量呈负相关,与迎冲面板厚度呈负相关的关系。最后,建立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滑动体消能计算公式。
    • 杨文栋; 徐世伟; 齐业雄
    • 摘要: 复合材料夹芯板由薄而硬的蒙皮和多样化的夹芯构成,作为一种轻量化结构,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特点,在准静态和动态载荷下具有优良的承载能力和耐撞性能。但是,复合材料夹芯板在工程应用中容易受到外来物冲击,特别是受到低速冲击后,其表面虽无明显损伤迹象但结构内部可能受损严重。本文介绍了复合材料夹芯板的结构及近年来夹芯板的芯部结构设计,重点归纳不同复合材料夹芯结构低速冲击下的力学性能,并总结相应夹芯板的失效形式。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复合材料夹芯板的重点研究方向。
    • 牛雪娟; 李辰阳; 刘江雨
    • 摘要: 通过窄带曲线铺放技术制备获得变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件,不仅可大大增加结构件设计优化的自由度,还可以改善其机械特性。开发了基于三维Hashin失效准则的VUMAT用户子程序,分析变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低速冲击工况下的渐进损伤行为。以CFRP常刚度层合板和七组不同变刚度铺层百分比的层合板为研究对象,研究变刚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低速冲击载荷下的力学响应特性,以分层损伤面积和能量吸收为指征进行对比分析。变刚度铺层百分比为50%的层合板单层损伤面积相比常刚度层合板减少了2.57%,且层合板底层没有出现分层损伤的完全失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变刚度铺层可以提升层合板的抗弯刚度,并使层合板在低速冲击载荷下吸收能量更少,提高了抗分层损伤性能。
    • 黄朦; 董杰; 郭涛; 王芬; 赵昕; 王士华; 刘丽芳; 张清华
    • 摘要: 通过模压法制备了六种不同形式的聚酰亚胺纤维(PIF)/碳纤维(CF)混杂纤维复合材料,选用20J的冲击能量,对六种样品进行落锤冲击,并对损伤的试样进行C扫描观察其失效机制,研究混杂比和铺层顺序对PIF/CF混杂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PIF加入CF复合材料中是能够改善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当PIF与CF比例为1:3时吸能效果最好,能量吸收率达87.5%;而同种混杂比(1:3)下,当PIF处于冲击面时,材料更具有韧性其吸收的能量高于CF为冲击面的吸收的能量,冲击损伤更加集中面积更小,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更好,其中4层PIF位于CF表面时能量吸收率高达93%,且损伤面积为6.36%。
    • 刘鹏; 蔡应龙; 顾佳辉; 罗维; 张超
    • 摘要: 针对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two-dimensional triaxially braided composite,2DTBC)在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缩(compression after impact,CAI)载荷下的损伤失效机理,开展了2DTBC试样的不同能量低速冲击试验以及相应的CAI试验,并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在低速冲击和CAI试验过程中的温升现象。通过C扫描表征了不同能量低速冲击后试样的分层损伤情况,讨论了试样背面温度场分布特性及其随冲击能量的演化规律;对比分析了2DTBC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与冲击能量的对应关系,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监测了CAI试验中的全局应变场,结合热成像、变形场和光学图像数据,阐明了不同能量冲击后2DTBC的压缩失效特性,讨论了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表征编织复合材料损伤失效行为的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编织复合材料低速冲击和CAI试验中的温度场分布图与编织几何构型有明显关联度;低速冲击试验的温升幅值随冲击能量的增加而快速上升,CAI试验的温升现象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而减弱;分层面积随冲击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随冲击能量的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很好地捕捉试样破坏瞬间释放断裂能所产生的温升现象,温度场图像相较于全局应变场能更好地捕捉破坏的起始位置和失效特征。
    • 赵艺桥; 于涛; 郭逸纯; 沈轶鸥
    • 摘要: 为了提升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采用亚麻纤维增强环氧树脂(FFRP)与具有较高韧性的铝合金薄板进行层间混杂,制得亚麻纤维铝合金层合板(FFML);另外,为了提升铝合金薄板表面积及其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能力,对铝合金薄板进行了一系列表面处理,并与FFRP层合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铝合金薄板可以有效提升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初始刚度、最大冲击载荷及吸收能,并使其破坏模式从脆性破坏转变为塑性破坏;与FFRP层合板相比,经表面处理过的FFML最大冲击载荷与吸收能量分别提升了136%和58%,损伤面积下降了8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