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力吸振器

动力吸振器

动力吸振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939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3143201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振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6年全国声学设计与演艺建筑工程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设备管理、第九届全国设备维修与改造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润滑油与液压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等;动力吸振器的相关文献由20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彭岩、申永军等。

动力吸振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43201 占比:99.99%

总计:3143611篇

动力吸振器—发文趋势图

动力吸振器

-研究学者

  • 李俊
  • 彭岩
  • 申永军
  • 高强
  • 涂奉臣
  • 赵艳青
  • 李强
  • 张针粒
  • 祝明元
  • 龚兴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代晗; 赵艳影
    • 摘要: 提出一种含接地负刚度弹簧的时滞动力吸振器的反共振峰最小优化方法。首先,研究的模型不考虑时滞位移控制和主系统的阻尼,利用固定点理论得到接地负刚度系统的最优结构参数。其次,考虑优化调节负刚度系数,利用反共振峰最小准则,把反共振点幅值控制在给定的足够小的范围内,得到一组最优结构参数,使调控的反共振频率频带最宽。接着,调节主系统的阻尼系数,得到最终的一组最优结构参数。最后,通过幅频响应和时间历程响应曲线证明了反共振峰最小准则的正确性,并且将该研究结果与其他两种等峰优化的吸振器模型的减振效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接地负刚度时滞动力吸振器减振效果的优越性。
    • 刘恒; 周琦明; 潘成龙; 荣吉利
    • 摘要: 为了提高大型运输车行驶中的平顺性,提出将动力吸振器应用于整车振动控制方法。以9自由度整车-路面耦合模型为基础,建立含有动力吸振器的13自由度整车-路耦合动力学方程,运用遗传算法对动力吸振器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动力吸振器安装位置和车辆不同速度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经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能够明显改善车辆的平顺性,在轮胎上方效果最好,动力吸振器在车速大时减振效果更明显。
    • 李浩田; 王海芳; 李凌轩
    • 摘要: 为了实现不同主轴转速下的周铣加工减振,提出了一种刚度和质量可调的半主动型电磁动力吸振器,采用电磁机构和机械方法分别实现吸振器的刚度和质量可调,以此调节其固有频率。提出了吸振器的结构,分析了吸振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耦合模型与非耦合模型下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方法探究了耦合模型与非耦合模型下,在不同主轴转速时吸振器对机床主轴系统的瞬态时域振动抑制效果和稳态频域的宽频制振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此半主动型电磁动力吸振器,至多可以降低机床主轴系统的瞬态时域响应30%的幅值、50%的到达稳态用时和稳态频域响应主振频率30%的幅值。
    • 李艳
    •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颗粒阻尼机理的钢轨动力吸振器,并针对钢轨前两阶pinned-pinned共振模态所处频率建立有限元模型,得出结构的优化参数。结合离散元软件,根据颗粒阻尼结构的频变阻尼比建立有限元钢轨模型,计算颗粒阻尼动力吸振器安装前后的钢轨速度导纳及振动衰减率,推断出颗粒阻尼钢轨在一阶pinned-pinned共振峰峰值处振动衰减率较低,在整体频段内拥有更宽的控制范围;利用有限元与边界元仿真结果计算钢轨的声功率级,得出颗粒阻尼动力吸振器在大于500 Hz频率下能起到良好的降噪效果,而在1 100 Hz频率处效果达到最优的结论,验证了颗粒阻尼钢轨动力吸振器具备良好的减振与降噪性能。
    • 游诗豪
    • 摘要: 文章运用振动信号分析以及模态测试的方法对某车型2300 r/min加速振动问题的产生机制及特性进行了描述,提出了通过修改动力吸振器参数的方式以减小传动轴共振,从而达到降低车辆加速振动的目的,并考虑动力吸振器频率公差范围对共振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于降低车辆2300 r/min的加速振动,提高车内的舒适性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 李利明; 王恒; 申秀敏; 付江华
    • 摘要: 为解决某电动汽车车速在40~60 km/h时车内存在明显的“咚咚声”和低频压耳感问题,进行整车主客观试验,发现是由背门一阶模态被路面激励导致车内噪声被放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背门模态试验,识别出了背门模态参数。根据模态分析理论和动力吸振器原理,对问题进行确认,并设计了1款动力吸振器。对比加装动力吸振器前后车内噪声及背门振动幅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加装动力吸振器后,同样工况下37 Hz附近共振带明显消失,前排噪声峰值降低3 dB(A),后排噪声峰值降低5.6 dB(A),背门振动峰值降低0.05g,主观不适感消失。
    • 周子博; 申永军; 杨绍普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含放大机构的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模型,研究了基于H_(∞)优化准则的系统参数最优解析解。首先,将三要素型黏弹性模型与放大机构引入动力吸振器中,通过拉氏变换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随后,以系统的解析解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系统存在独立于阻尼比的三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将三个固定点调到同一高度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调谐比和最优刚度比设计公式。最后依据H_(∞)优化准则通过最小化幅频曲线的峰值得到了系统最优阻尼比设计公式,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与三种经典动力吸振器在简谐激励下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该模型有更好的吸振效果。
    • 刘海平; 黄志锋; 边新孝
    • 摘要: 考虑不同形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对有限长弹性简支梁动态响应的影响,提出并建立"弹性梁-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模态叠加法,推导得到各阶模态对应幅频响应解析表达式。以弹性梁第1阶振动模态作为振动抑制目标,结合固定点理论和最大值最小化优化准则得到各类型动力吸振器的最优设计参数。以功率流作为振动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建立"弹性梁-动力吸振器"耦合系统的导纳功率流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弹性梁的总功率流和净功率流,以及动力吸振器消耗的功率流,研究不同形式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抑制效果。最后,选择振动控制效果最显著的动力吸振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部分主要设计参数展开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目标控制模态频率附近,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对弹性梁动态响应的控制效果较好,且多个振动模态响应均被有效控制;当阻尼元件和负刚度元件同时接地对弹性梁动态响应的控制效果最佳;众多设计参数均存在最优值。
    • 蒋亦伟; 李德才; 喻峻; 于文娟
    • 摘要: 针对太阳能帆板等长直部件产生的复杂振动,结合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的运动与浮力方程,设计了一种衰减平面内任意方向直线与扭转振动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吸振器仿真模型,研究吸振器充满磁性液体时顶板形状、永磁体直径和永磁体上通孔半径对吸振器悬浮力和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永磁体直径增大或通孔减小会增大吸振器悬浮力和刚度,采用异形顶板时质量块直线行程更大且顶板形状不影响刚度。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永磁体直径与磁性液体加入量对质量块所受悬浮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永磁体较大时质量块所受悬浮力随磁性液体添加而增大的速度更快,为避免“缓坡”的出现,应在质量块上下永磁体位置均匀添加磁性液体。
    • 邵敏强; 张胜发; 杨乐; 黄自力
    • 摘要: 随着飞机液压系统的高压、高功率化发展,液压管路的振动问题开始凸显出来,降低液压管路的振动,对于提高飞机航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航空液压管路进行振动特性研究,获得管路振动固有频率随内部压力和流速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根据液压管路动力学参数可变的特点,设计刚度可调的半主动吸振装置,建立适合复杂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的多软件联合仿真方法,验证吸振装置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振动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对液压管路系统的振动能够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在吸振器有效频率范围内管路振动衰减能够达45dB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