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培养条件优化

培养条件优化

培养条件优化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4219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菌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2002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青年药学科技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会等;培养条件优化的相关文献由78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波、周晓迪、朱育菁等。

培养条件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4219 占比:99.91%

总计:194398篇

培养条件优化—发文趋势图

培养条件优化

-研究学者

  • 刘波
  • 周晓迪
  • 朱育菁
  • 杨宁
  • 肖荣凤
  • 陈燕萍
  • 刘万顺
  • 史怀
  • 张卉
  • 毛艳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君; 饶惠玲; 王耘籽; 黄伟; 吴承祯; 李键
    • 摘要: 解磷微生物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磷,筛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根际高效解磷菌对于缓解南方红壤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磷素受限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南方红壤区不同林龄(2,4,10,15 a)杉木人工林下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分离初筛菌株、液体发酵复筛菌株和16S rDNA测序,筛选、鉴定高效根际解磷菌,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高效解磷菌的最优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15 a杉木根际土壤的解无机磷菌与解有机磷菌数量分别为3.64×105和2.14×105 cfu/g,均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0.05),且各林龄解磷菌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筛选出25株解无机磷菌和20株解有机磷菌,经平板初筛、液体发酵复筛和16SrDNA测序鉴定,分别得到一株解磷效果显著(p<0.05)的解无机磷菌株W1(溶磷量238.08μg/mL,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解有机磷菌株Y9(溶磷量15.04μg/mL,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3)优化后W1的最佳培养条件为1.0%(质量分数)葡萄糖、1.50%(质量分数)酵母粉、初始pH 7.5、装液量30 mL、接种量3%(体积分数)、温度40°C,Y9的最佳培养条件为0.5%葡萄糖、1.25%酵母粉、初始pH 6.0、装液量20 mL、接种量9%、温度28°C.上述结果可为杉木根际解磷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 赵君; 饶惠玲; 冯清玉; 黄伟; 吴承祯; 李键
    • 摘要: [目的]南方红壤区杉木人工林下根际土壤存在低钾胁迫环境,通过筛选、鉴定、优化培养高效解钾菌株,能够丰富解钾微生物资源库,为林木解钾工程菌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与数据支持。[方法]从不同林龄(2,4,10,15 a)杉木人工林下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9株解钾菌,并根据其形态、生长特征选取20株优势菌株,通过测定发酵液可溶性钾含量及解钾率筛选出1株最优解钾菌株,经16S rDNA鉴定确定菌属,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对该菌株的培养基组分与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1)初筛获得的20株测试菌株中,共13株菌株解钾率为正值,即有效分解钾长石的解钾菌占65%。(2)经鉴定,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ltitudinis)的JK13为最优解钾菌,其发酵液可溶性钾含量为81.06μg·mL^(−1),解钾率为60.49%,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3)经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确定菌株JK13在以0.5%甘露醇为碳源、以1.5%酵母粉为氮源、初始pH值为9、装液量为30 mL·100 mL^(−1)、接种量为1%、培养温度为35°C时菌液OD600值显著高于CK(P<0.05)。[结论]属于芽孢杆菌属的JK13具有高效解钾能力,优化后以0.5%甘露醇、1.5%酵母粉为最适培养基组分,培养条件在弱碱、高温下能够显著提高菌株生长量,研究结果能够为改善林木钾素利用提供菌种资源与生物工程支持。
    • 王鹏; 车永梅; 李雅华; 赵方贵; 王耀斌; 姚甲淋; 刘月田; 刘新
    • 摘要: 许多植物根际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难溶的磷和钾等元素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通过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是提高作物产量及减少化学肥料用量的有效措施。3K32菌株是自烟草根际土壤筛选出的一株具有解钾、解磷和固氮作用的多功能菌株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为提高其增殖效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3K32菌株最优培养基含葡萄糖15 g·L^(-1)、胰蛋白胨14 g·L^(-1)、MgSO_(4)0.4 g·L^(-1)、K_(2)HPO_(4)2 g·L^(-1);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0.21°C、pH 8.05、转速140 r·min^(-1)、接种量4%、装瓶量20%。优化后3K32菌株生物量达到2.7×10^(9)CFU·mL^(-1),为优化前的2.278倍。
    • 李艳婷; 郭尚; 郎慧芳; 郭霄飞; 陈楠
    • 摘要: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采自山西的一株野生大型真菌为硫磺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采取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温度、pH对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菌丝体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氮比40∶1,培养温度26.5°C,pH 5,在此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为5.608 mm/d。
    • 杨晓蕾; 李建宏; 姚拓; 陈建纲; 李琦; 张建贵; 王国基
    • 摘要: 为研制复合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剂,提升菌体生物量,提高菌剂促生能力,本研究以3株分离自高寒草地的优良PGPR菌株组成复合菌系,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复合菌系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优化前后菌剂对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复合促生菌剂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甘油13 mL·L^(-1)、蛋白胨9 g·L^(-1)、酵母粉5 g·L^(-1)和碳酸钙5 g·L^(-1);最适培养条件为pH=7.0、装液量30 mL(每150 mL三角瓶)、接种量10%和摇床转速220 r·min^(-1)。此配方下菌剂活菌数达4.6×10^(13)cfu·mL^(-1),较原始配方活菌数提高148.39倍。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复合促生菌剂使青稞的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分别提高了13.05%,22.83%,47.74%,73.21%,93.09%和161.54%,促生效果显著。研究结果为复合促生菌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陈仁霞; 朱葆华; 曹子豪; 李赟; 靳桂勇; 潘克厚
    • 摘要: 筛选活性物质含量高、生长速度快、对温度、光照和盐度等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的藻株对微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内蒙古哈马太湖分离纯化出一株绿藻,基于形态学、18S rDNA和5.8S rDNA部分序列特征鉴定其为Dunaliella sp.。对分离藻株的培养基种类、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优化和研究。研究表明:分离藻株的适宜培养基为Zarrouk培养基。在温度25°C、盐度20、光强200μmol/(m^(2)·s)和初始pH=9.3的条件下,分离藻株的总脂占藻株干质量的24.83%,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45.79%,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2.48%和8.05%。本研究可为在高光和较高pH条件下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α-亚麻酸)提供优良的候选藻株。
    • 左梦楠; 刘伟; 全琦; 张菊华
    • 摘要: 乳酸菌对人类生活大有裨益,是工商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乳酸菌高密度培养是其工业化应用的重要步骤。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可以较低的培养体积和较短的培养周期获得较高的菌体密度,提高发酵速度和发酵效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能够减少后续发酵剂的使用量,并控制设备投资,降低生产成本。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受到生产菌株、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以及发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营养消耗模式、培养基、培养条件、培养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乳酸菌发酵剂的高效制备及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才金玲; 刘洁; 王雨; 张鑫志; 邱琦; 关月
    • 摘要: 文章以杜氏盐藻为实验材料,对杜氏盐藻的培养进行单因素实验,针对碳源、氮源、磷源、盐度、钙离子和镁离子的种类及含量对该藻种生长及β-胡萝卜素、蛋白质和总糖等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影响之下的最佳培养条件,根据各因素的最佳浓度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并针对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盐藻的培养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对盐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盐藻的细胞密度最高可达(4.00±0.17)×10^(6) cells/mL,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和β-胡萝卜素)分别达到了(18.36±0.66)μg/mL、(6.08±0.27)μg/mL和(7.80±0.43)μg/mL;蛋白质积累达到(2.74±0.16)mg/mL;总糖积累量为(2.27%±0.08%),均显著高于原培养基的细胞密度及营养物质积累量。
    • 龙倩; 包浩东; 宁雪萍; 梁家毓; 凌敏
    • 摘要: 为了更好的利用微生物发酵合成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本研究通过对产朊假丝酵母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并选取抗性筛选物乙硫氨酸对出发菌株进行致死率实验,筛选到一株高产谷胱甘肽突变菌株。采用5因素5水平的正交设计实验对发酵合成GSH的培养条件中培养温度、摇床转速、蛋白胨和硫酸铵浓度之比、初始pH值及接种量的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6°C、200 r/min、蛋白胨和硫酸铵浓度之比5:2、初始pH值5.0及接种量10%时突变菌株的谷胱甘肽产量最高,达到了187.31 mg/L,即有利于菌体合成GSH。
    • 宋本超; 赵冬梅; 杨志辉; 赵志; 薛雪; 朱杰华
    • 摘要: 以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解淀粉芽胞杆菌Z17-2为供试生防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最优培养基成分为:麦芽糖20 g/L,豆饼粉10g/L,NaCl 1 g/L,CaCl2 1g/L,MgSO4·7H2O1 g/L;最优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装液量50 mL/250 mL,初始pH 6.0,温度35°C,摇床转速220 r/min.在最优培养条件下,Z17-2培养30 h后达到稳定期,发酵液OD值达到1.591,较未优化前提高120%,抑菌活性提高43.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