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藻
杜氏藻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轻工业、手工业、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586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海洋科学、药物生物技术、食品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大会、第三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研讨会、全国海洋生物技术学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杜氏藻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建国、刘广发、徐贵义等。
杜氏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586篇
占比:99.76%
总计:30660篇
杜氏藻
-研究学者
- 姜建国
- 刘广发
- 徐贵义
- 王培磊
- 陈浩宏
- 曹毅
- 梁志聪
- 吴洪
- 吴芳纯
- 尹顺吉
- 李瑜
- 梁明华
- 王媛媛
- 蔡忠贞
- 袁普卫
- 邓平
- 陈昱
- 陈喜文
- 陈德富
- 曾昌耀
- 杨滔
- 蒋彦
- 宋韡
- 贾立山
- 高帆
- 乔代蓉
- 何羽婧
- 冯佳
- 劳永民
- 叶志伟
- 唐克轩
- 宋德幸
- 徐辉
- 牟春琳
- 王旻
- 白林含
- 谢树莲
- 侯召丽
- 刘鑫
- 南芳茹
- 周韬
- 孙福璋
- 常旭
- 张福
- 徐莹
- 李伯平
- 王何瑜
- 辛乃宏
- 郑绵平
- 高亚辉
-
-
陈仁霞;
朱葆华;
曹子豪;
李赟;
靳桂勇;
潘克厚
-
-
摘要:
筛选活性物质含量高、生长速度快、对温度、光照和盐度等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的藻株对微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内蒙古哈马太湖分离纯化出一株绿藻,基于形态学、18S rDNA和5.8S rDNA部分序列特征鉴定其为Dunaliella sp.。对分离藻株的培养基种类、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优化和研究。研究表明:分离藻株的适宜培养基为Zarrouk培养基。在温度25°C、盐度20、光强200μmol/(m^(2)·s)和初始pH=9.3的条件下,分离藻株的总脂占藻株干质量的24.83%,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45.79%,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2.48%和8.05%。本研究可为在高光和较高pH条件下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α-亚麻酸)提供优良的候选藻株。
-
-
高帆;
尹旭岗;
冯佳;
吕俊平;
刘琪;
南芳茹;
刘旭东;
谢树莲
-
-
摘要:
杜氏藻(Dunaliella)是一类独特的嗜盐单细胞真核微藻,为对该藻不同地理来源各品系间的特征进行总结及分类鉴定,挖掘特色品系,研究搜集国内外20株不同品系的杜氏藻,利用PCR扩增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2-3)基因,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形态学方法对其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利用生理生化研究方法对杜氏藻盐胁迫下的4个代表性指标(最大光合效率、中性脂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和3-磷酸甘油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0株供试藻均属杜氏藻属,ITS和cox2-3的系统发育结果相似,均聚为两大簇,各品系间亲缘关系较为接近;成熟期的D13细胞最大,D14细胞最小并呈长颈形,颜色以绿色或黄绿色为主,鞭毛和眼点各异;D6和D10生长周期短,D18耐盐性最强;D7最大光合效率最高,D6和D18中性脂干重最高,D11的β-胡萝卜含量最高,D7的3-磷酸甘油磷酸酶活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外杜氏藻资源的分类鉴定、特色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
-
宋韡;
徐璐;
汤丽群;
陈庆彬
-
-
摘要:
杜氏藻是绿藻门一类独特的嗜盐单细胞功能微藻,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研究以15株不同的杜氏藻为研究对象,利用经典的生理生化测定方法测定5种不同的生理生化指标,挖掘其中的特色藻株.藻细胞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primolecta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可用于医药业中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反应器,D.viridis中多糖含量最高,可用于工业领域藻多糖的生产与开发,Dunaliella sp中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的酶活力最强,总酶活与其β-胡萝卜素含量正相关.研究结果将为特色藻株的筛选、功能的开发、特色资源的定向选育奠定基础.
-
-
尚常花;
王忠铭;
袁振宏;
谢君;
万霞
-
-
摘要:
为通过改良产油杜氏藻制备生物柴油,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氮限制和氮源充足条件下的产油杜氏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筛选到1 52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众多基因涉及内吞作用、甘油磷脂代谢、醚脂代谢,遗传物质的合成、传递和加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及氮代谢.
-
-
惠伯棣;
许岱;
宫平;
高洁
-
-
摘要:
使用水溶性有机溶剂建立适用于杜氏藻中β-胡萝卜素萃取的方法.以乙酸乙酯为参比,用丙酮、甲醇、乙醇和四氢呋喃4种水溶性有机溶剂,对实验室养殖的杜氏藻体在室温条件下分别进行萃取.用C18-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C30-HPLC分别测定萃取物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几何异构体的组成.通过比较不同溶剂萃取的β-胡萝卜素含量和所消耗的溶剂体积,筛选出适合食品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水溶性萃取溶剂.在进一步考虑各溶剂的食品安全性之后,确定乙醇为最适溶剂.使用乙醇作为萃取溶剂,能够从每毫克(干质量)藻体中萃取得到β-胡萝卜素0.32 μg.其中,总顺式异构体的比例占20.21%(m/m).随后,使用4种碳水化合物和1种蛋白质水解酶对藻体的细胞壁和膜进行破坏.观察原料酶解对β-胡萝卜素萃取量和溶剂消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料酶解可导致其中β-胡萝卜素的损失,并对溶剂消耗无明显改进,不建议采用.
-
-
王梓;
惠伯棣;
宫平
-
-
摘要:
研究杜氏藻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初始pH值和照射光波长对其体内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积累的影响.在实验中,配制不同初始pH值的培养基,用其培养105 d,测定培养液中藻细胞数和β-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的含量.用pH 7的培养基,在白光(全波)、红光(630 nm)和蓝光(430 nm)照射下培养藻40 d,测定培养液中藻细胞数和β-胡萝卜素、叶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杜氏藻本身具有调节环境pH值向中性发生变化的能力.培养105 d后,不同初始pH值范围的培养液(pH 10~13、pH 1~3和pH 4~9)中藻养殖密度依次增加.初始pH 4时,培养液中藻细胞数量可达1 851个/mL,达到最大值;初始pH值范围为7~9时,培养液中β-胡萝卜素(0.489~0.561 μg/mL)和叶黄素(0.610~0.700 μg/mL)积累量较高;初始pH值范围为11~13时,单个细胞内β-胡萝卜素(0.603~0.730 ng)和叶黄素(0.897~0.979 ng)积累量较高.2)杜氏藻养殖密度在全波光、红光(630 nm)和蓝光(430 nm)条件下均可增加.红光和蓝光均可诱导单个细胞中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积累量增加,蓝光效果最佳,单个细胞中叶黄素含量达到0.524 ng,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0.589 ng.
-
-
王婷;
冯佳;
谢树莲
-
-
摘要:
为了优化杜氏藻的培养条件,对采自山西运城盐湖的杜氏藻(Dunliella sp.)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和氮、磷、铁元素对其细胞增殖和β-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杜氏藻的β-胡萝卜紊含量与吸光度OD45cm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吸光值表征杜氏藻β-胡萝卜素含量步骤简单,数据准确,适于高效快速对样品进行测定.杜氏藻在20~25°C,1.0~2.0mol/L NaC1时,较有利于β-胡萝卜素积累.杜氏藻生长至对数期后,高浓度的氮源、磷源都不利于β-胡萝卜素的积累,而铁源在实验期间,对杜氏藻β-胡萝卜素的积累无影响.进一步优化,培养基中有利于β-胡萝卜素积累的NaNO3、KH2PO4和FeC6H5O7的浓度最优组合为0.6200、0.0256、0.0010g/L.本实验得到了较适合杜氏藻积累β-胡萝卜素的培养基,为今后当地开发利用高产β-胡萝卜素藻株奠定了理论基础.
-
-
刘洪岩;
辛乃宏
-
-
摘要:
β - caroten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natural pigment and antioxidant. It is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of food, medicine and heath care, cosmetic, animal feed and so on.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gress on β - carotene at home and abroad on function, production and method of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etc. is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β-胡萝卜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色素和抗氧化剂,它在食品工业、医药保健、化妆品和动物饲料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文章对B-胡萝卜素的功能、生产、提取与检测方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
-
王培磊
-
-
摘要:
研究NaNO3对两种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Dunaliella parva生长速度、色素积累的影响和NaNO3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NaNO3浓度为1.5 mmol/L时,D.salina生长最快,最高密度76.4×104 cell/mL;对照组为16.3×104 cell/mL;低氮有利于D.salinaβ-胡萝卜素积累,β-胡萝卜素最大值105 mg/g出现在0.5 mmol/L NaNO3样中,对照组为45 mg/g;较高的NaNO3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藻液pH开始3d~5d急剧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对D.parva来说,NaNO3浓度为2.5 mmol/IL时生长最快,细胞最高密度为295×104 cell/mL,对照组为15×104 cell/mL;在实验范围内,NaNO3浓度越高,β-胡萝卜紊含量越高,β-胡萝卜素最大值为37.5 mg/g,叶绿素最大值为65 mg/g;建立了两种杜氏藻对NaNO3利用的动力学方程.
-
-
张闯;
张玉苍;
何连芳
-
-
摘要:
类胡萝卜素是对人体有益、色泽鲜艳的一类有机物,现如今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食用色素添加荆之一,市场需求量巨大.微生物法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以其菌种种类多、发酵周期短、产品生理活性高等优点被业界所关注.对比分析利用4类不同微生物生产类胡萝卜素在生产条件、产品特性等方面的异同,提出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措施和建议,为微生物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的深入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