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点
地铁站点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铁路运输、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5335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花卉、设计、城市建筑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等;地铁站点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攀、季彦婕、马新卫等。
地铁站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335篇
占比:99.49%
总计:25465篇
地铁站点
-研究学者
- 刘攀
- 季彦婕
- 马新卫
- 付振寰
- 夏锋
- 孔祥杰
- 孟俊华
- 张宜霞
- 杨维
- 樊晓东
- 樊晓莉
- 涂伟
- 王进忠
- 何捷
- 刘康
- 刘超
- 刘阳
- 吴晓
- 吴海燕
- 周宇
- 周金明
- 孙语晴
- 尹凌
- 张帆
- 易陈钰
- 曹先琦
- 李军
- 李清泉
- 李芳芳
- 杨宏冠
- 杨明刚
- 栾兆亮
- 沈少青
- 王培业
- 相福至
- 罗婷文
- 罗平
- 詹俞堃
- 赵丽
- 郑清菁
- 郭昊尘
- 郭苏明
- 钱龙
- 陈忠暖
- 饶传坤
- 高良鹏
- 高长征
- 高雪
- Elisabete.A.Silva
- He Jie
-
-
韩荔;
李想;
曾险峰
-
-
摘要:
结合成都地铁2019年5月工作日的AFC数据,利用EM算法(expectation-maximum algorithm)与Gauss混合模型,分析成都市156个轨道站点客流曲线的特征差异,并结合平方和误差将其聚类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职住错位型、错位偏居住型、错位偏就业型、交通枢纽型、综合型7种不同类型的地铁站,最后分析不同类型地铁站的区域分布及土地性质。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站点分布具有区域性,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中心区站点类型更多样,可体现城市功能区域时空差异的表现形式,提供城市空间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有助于了解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为未来城市及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
-
石硕
-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进入到全面建设的局面,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运输货物与市民的主要手段,一直都是城市大力建设的重点项目。地铁人流复杂,为了乘客能够安全便捷的到达理想的目的地,一套完善的地铁导视标识系统不可或缺。对比国外一些优秀的标识设计案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导视标识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达标、水平层次不齐的现象,且缺乏相应的标准和系统性。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导视标识设计的研究,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为市民服务、体现城市特色的导视标识系统。
-
-
周卫
-
-
摘要:
随着全民阅读在各地兴起,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也在不断攀升。全民阅读不仅是建设知识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支点,而且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的重点。为了实现全民阅读无死角、全覆盖,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借助城市轨道交通,在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点建设自助图书馆。本文将简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自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
-
-
王亚妮
-
-
摘要: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的意义主要在于引导城市人口布局及加强交通中心,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地铁站点作为主要对象,基于GIS服务区范围分析、CostDistance成本距离分析方法分析评价西安市地铁站点可达性.结果表明:西安市地铁站点可达性以中心城区如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高新区域时间可达性在1~5 min之内,距离可达性在5 min之内,而其他区域由于线路和站点密度稀疏,时间和距离可达性相对较差,建议在现有地铁线路和站点设置基础上,应考虑在雁塔区南部、未央区西北部、灞桥区、西咸新区等区域增加地铁线路和站点,与现有线路组网,推动这些区域建设区域交通中心,引导人口布局,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情况,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
-
张妍
-
-
摘要:
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周边作为聚焦城市活力的区域,往往聚集着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的分布体现了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多元化开发和其对于站点的依赖程度,同时,这些提供了不同功能的设施也是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真实反映。本研究通过获取百度地图POI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GIS分析的方式研究苏州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设施分布,分析设施的多元化、关联度以及所体现的城市功能特征,以期为城市地铁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功能配置提供建议。
-
-
-
韦舒懿
-
-
摘要:
针对近年来我国大型城市发展的扩张阶段中,近郊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存在的人流潮汐问题,本文提出以经济学中的"共享经济"概念与建筑学中的"共享空间"概念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近郊轨道站的三个影响范围实现经济上和空间上的共享,最终形成新的"共享TOD"模式.该模式使站点能够在清晰地解决不同时间点的交通接驳的同时,使开发空间在不同时段中保持高效利用状态,从而提高其商业机会和社区活力.笔者通过提出该模式,探讨了新的经济模式和传统的TOD开发空间如何相互结合的问题.
-
-
武立争
-
-
摘要:
本文采用POI数据,通过GIS软件对合肥市1、2号线站点周边的城市功能进行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站点周边的城市功能结构特征和其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未来地铁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空间优化及TOD发展模式下的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
-
景佳秀
-
-
摘要: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的动脉,不仅是城市的交通中心,也是承载和计算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为解决地铁规划第一阶段还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深圳市蛇口东角头地铁站为例,对地铁站点周边景观营造进行研究,提出地铁站点周边景观营造策略,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
-
刘然
-
-
摘要:
商业综合体和地铁站点的地下空间都应履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职责.本文通过对基于地铁站点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概况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整合,打造特色优质的地下商业空间及提升地下交通空间的通行性和可达性的策略,希望解决当前基于地铁站点的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使其开发与利用更加科学合理,打造趣味性公共空间,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
-
王桂林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地铁站点周边地区是轨道线网的交通性节点,同时也是各类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以地铁站点周边地区的活力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百度热力图数据为基础,建立活力强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地铁站点周边地区活力的外在表征;其次,构建活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开放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定量研究地铁站点周边地区活力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深入探究地铁站点周边地区活力的内在机制.
-
-
顾大治;
张袁;
张元龙
-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城市老城区中植入地铁站点,一方面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另一方面也导致地铁站点及周边空间产生了一些问题与情况.以合肥地铁2号线四牌楼站为例,来对城市老城区地铁站点及周边空间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采集第一手数据,基于空间设计视角解析城市老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要素,从地铁站点内部空间与周边空间两个层面展开多维度分析.针对城市老城区既有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四牌楼地铁站及周边空间更新策略,引导城市老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空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未来各类城市老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
-
陈碧娇;
张桂玲;
陈翰文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历史街区在植入新的轨道交通站点后,原有的人车相对分散均质的交通模式变成了更为集聚的点状交通模式,在增强地区交通可达性、提高片区影响力的同时,也存在较多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最具地区识别性和历史认同感的历史文化片区,也是南京重要的商业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于该片区的地铁站现状存在周边交通通达不畅、一号出入口绕路系数过高、入口公共空间品质较差、无障碍和慢行接驳设施缺失、站点设计标识引导性差等问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情况,总结夫子庙站点交通模式演变特征,并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原因,提出包括采用交通管制缓解拥堵、完善周边步行流线疏解人流、植入公共空间丰富景观效果、完善无障碍和慢行接驳设施便利公共出行和提升出入口标识性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内的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地铁站点及周边空间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
-
李宇轩
- 《第二届中国地下空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会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全国各大城市正迅速发展城市轨道建设,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在相继展开.成都近年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己取得阶段性成就.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成都地铁站点地下空间,在地铁站点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其功能组成以及空间形态.总结出单元线状、单元三角状、多元线状以及多元网状四类空间组织模式,并探索出各类空间组织模式的适用范围.希望为其他城市以及成都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
-
曾德津;
胡嘉晴
- 《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在广州地铁建设大潮背景下,地铁站点出入口发散布设往往结合城市道路格局设置,缺乏前期对地铁站出口行人空间的统筹规划,基于此现象,文章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行人空间研究的范围、研究核心内容以及研究思路.文章剖析了行人空间的组成要素,并分析了地铁站与城市用地空间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构建地铁站域行人空间的结构层次,应用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估行人空间人性化、品质化等级的评估模型.以广州市十八号线横沥站为应用实例,运用文章建立的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初步验证评估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
施念邡;
李奕璇;
胡洛铭;
朱青;
佟鹏;
问贝宁;
张顺顺;
谢瑾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给沿线各站点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客流和商机.已有的研究大都针对地铁站点周边商业空间形态和商业用地展开,而对不同站点周边商业设施的数量、类型,以及与客流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铁刷卡数据和百度地图POI数据,对各站点的客流量、站点周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和规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站点的客流量、商业设施类型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客流量和商业设施数量、多样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发现除西直门和北京南站两个对外交通枢纽外,其余站点周边大部分类型的商业设施数量与客流量显著相关.就站点周边商业设施多样性而言,商圈、旅游区和城郊地区的站点多样性较低,高校、住宅区附近的站点多样性较高.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重视站点周边预留商业用地,合理看待不同类型商业发展,适当修建商业综合体三个方面提出规划建议.
-
-
王倩;
刁晶晶;
温慧敏;
線凯
- 《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研究运用轨道IC卡数据、LBS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量与服务范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POI数据对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量与站点周边不同性质用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高峰时段分布,将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居住型、工作型、双峰型、单峰型和全峰型.此外,对不同类型站点服务范围研究发现,居住型的站点实际服务范围最大居住、就业和商贸类用地周边的站点实际客流远超过服务范围内人口数.研究结果可为未来轨道站点规划提供数据支撑,站点设计应重点关注居住、就业和商贸范围,以更好地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质量及其有效利用率.
-
-
李满杰;
刘永平;
周红平;
田瑞娟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第23届新技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为了全面提升地铁内4G网络容量,使如此庞大的乘客群体验优质的民用通信服务,北京移动联合地铁信息发展公司、京港地铁将D频段引入地铁4G网络.由于地铁站厅建筑结构复杂、场景特殊、施工难度高等方面的原因,通过建设实验站,对建设方式、引入效果进行分析,找到效率最高的方法.着重介绍了采用PADRRU的方式引入D频段进行网络改造的方案及经验.
-
-
张超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轨道交通推动了大城市郊区的快速城市化,人口和各项职能逐渐向外围地区疏解转移,但由于郊区开发建设粗放,就业岗位、配套服务等远远跟不上人口的集聚,导致郊区对市中心依然有较强的依赖性.本文通过对上海近郊两个地铁站点周边居民的出行调查,分析郊区居民去市中心购物的出行特征以及不同的出行环境对居民出行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轨道交通是去市中心购物的主要交通方式,站点地区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可以降低居民去市中心购物的频率;通过改善地铁站点周边的出行环境,优化外围的公交服务水平,增加到地铁站的公交线路,也可以引导小汽车出行转向轨道交通出行.论文的研究可以对郊区站点的规划设计提供建议与参考.
-
-
孙兆熙;
余昊悦
-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用时一年,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统计等手段收集了不同天气、不同时间段单位时间车流量、公交等候人数量等30余组数据,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微积分等学科知识,对地铁3号线站点设立的改进措施进行了论证,得出太原市3号地铁线的3种方案:方案1,初始需要修建的20座站点;方案2,间隔设站,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站点改进方案,关闭部分非重要站点,在初始的20座站点的基础上,关闭掉7座站点,设13座站点;方案3,高峰时刻改变站点设站,针对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人流车流量的特点,以及沿线乘客选用交通方式的偏好,将站点稍作调整,做到最大限度改善交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