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受体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6827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分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遗传学会第七届全国精神病遗传学术会议、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年学术交流会 等;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相关文献由82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千、P·W·曼利、乔治·托帕洛夫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827 占比:99.63%

总计:47003篇

受体酪氨酸激酶—发文趋势图

受体酪氨酸激酶

-研究学者

  • 赵千
  • P·W·曼利
  • 乔治·托帕洛夫
  • 亚历山大·巴克梅尔特
  • 埃利·华莱士
  • 王建东
  • 约瑟夫·雷西卡托斯
  • 申宝忠
  • A.L.肯尼迪
  • B.拉斯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璇; 张懿明; 毛良浩; 邰宁正
    • 摘要: 恶性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细胞突变产生,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如果早期未被及时发现,将发生恶化并转移。最新研究显示,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人群为50-70岁的男性,然而近年来,其在年轻群体尤其是女性中发病率也越来越高[1]。随着黑色素瘤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的出现,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但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常常出现耐药,一旦出现远处转移,对药物治疗的持续应答率仅为30%左右[3]。本文总结了靶向不同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及联合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揭示RTKs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价值,为今后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和联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蔡小云
    • 摘要: cqvip: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及其配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肿瘤相关信号传导网络中一对重要的受体-配体,此信号轴(HGF/cMET)参与并介导了肿瘤发生发展进程,HGF/c-MET途径已成为许多实体瘤中重要的可操作靶标。因此,为了指导临床干预和患者分层,朝着个性化医学发展的目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变得至关重要。
    • 魏相磊; 武玉丽; 鲍东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乳腺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Ca-sitas B 细胞淋巴瘤谱系 B(B cell tymphoma B,CBL-B)、受体酪氨酸激酶(recombinant AXL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AXL)、整合素β2(integrin beta 2,ITGB2)表达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影像学新思路.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0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全数字Ingenia3.0TMRI进行扫描.记录肿瘤直径、形状、边缘、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和ADC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CBL-B、AXL、ITGB2表达水平.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CBL-B低表达、AXL高表达和ITGB2高表达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癌旁组织(x2=19.663、12.711、10.180,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RI特征中的肿瘤直径、形状、早期强化率、ADC值与乳腺癌CBL-B蛋白表达有关(x2=8.904、7.184、9.330,8.706,P均<0.05);MRI特征中的肿瘤直径、形状和TIC分型与乳腺癌AXL蛋白表达有关(x2=11.397、21.951、12.718,P均<0.05);MRI特征中的肿瘤直径、TIC分型、早期强化率和ADC值与ITGB2蛋白表达有关(y2=8.703、10.271、4.193、4.490,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和早期强化率≥100%是乳腺癌CBL-B低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肿瘤直径≥3 cm、形状不规则或毛刺是AXL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肿瘤直径≥3cm、早期强化率≥100%、ADC值≥1.12×10-3mm2/s是乳腺癌ITGB2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乳腺癌MRI特征有助于预测CBL-B、AXL、ITGB2的表达,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 ILC Dover LP近日推出soloPURETM灵活无菌隔离气室。4月15~16日,浪潮网络发布双技术路线战略,“传统技术+开放技术”双足并行,为浪潮智慧计算战略提供端到端的极致联接能力。4月20日,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诺诚健华宣布,公司旗下新型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ICP-033新药研究(IND)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近日,先健科技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LAnavi(TM)分段控弯导引系统已于2021年3月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4月15日,开拓药业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同意基于蛋白降解嵌合体(PROTAC)技术开发的靶向新型雄激素受体(AR)的GT20029(酊/凝胶)开展临床试验,用于雄激素性脱发和痤疮的治疗。
    • 魏丽娜; 程龙; 张德奎
    • 摘要: 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肿瘤已经成为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多数患者在发现病灶时已伴有远处转移,亟待寻找肿瘤早期转移的机制.盘状结构域受体1(DDR1)是一种新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且通过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等多种机制参与到肿瘤的进展过程.该文就DDR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其诊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李忠山; 陈士明; 朱成林; 刘臣海; 黄强
    • 摘要: 目的 检测外被体蛋白复合物亚基β'(COPB2)在胆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COPB2在胆管癌细胞增殖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胆管癌和癌旁组织COPB2的表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COPB2表达的临床意义.通过慢病毒为载体构建COPB2基因敲减稳定转染的胆管癌RBE细胞株(shCOPB2),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OPB2的敲减率,利用PathScan? RTK Signaling Antibody Array Kit试剂盒筛选受体酪氨酸激酶(RTK)信号差异分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COPB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胆管癌组织中COPB2表达的高低与与肿瘤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与对照组比较,shCOPB2组RBE细胞中,COPB2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其敲减效率为85.0%;RTK信号分子表达有差异的共有13个,7个磷酸化水平上调,其中上调最显著的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分子,上调了约39.4%;6个磷酸化水平下调,其中下调最明显的为Src,下调了约为25.5%(P<0.05).结论 COPB2在胆管癌中高表达,可能是胆管癌预后的危险性指标,COPB2敲减后抑制胆管癌增殖,可能通过激活ERK1/2并抑制Src途径实现的.
    • 陈祥义; 于得臣; 张芮浩; 胡一村; 王克平; 周海宇
    • 摘要: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Eph)受体及其配体Ephrin在神经系统的轴突引导、神经祖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Eph和Ephrin的异常表达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以及耐药性等关系密切,参与了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但目前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主要对Eph和Ephrin在原发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导致的骨癌疼痛(BC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陈力; 朱梦柳; 孔祥溢; 王翔宇; 王仲照; 方仪; 王靖
    • 摘要: 盘状蛋白结构域受体1 (DDR1)是受体酪氨酸激酶重要家族成员之一,可以与其配体胶原蛋白特异性结合,导致位于胞内区的酪氨酸激酶缓慢而持续的磷酸化,而异常的酪氨酸激酶的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炎性反应、纤维化等相关.DDR1参与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在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DDR1在乳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乳腺癌及其他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张迎秋; 刘书言; 刘晗
    • 摘要: 受体酪氨酸激酶ErbB2/HER2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乳腺癌、胃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过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过表达的ErbB2受体通过与家族成员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发挥激酶活性,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ErbB2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标,目前临床应用的靶向ErbB2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但是原发或继发耐药现象时常发生并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通过诱导ErbB2的泛素化和内吞降解,可以显著降低细胞表面ErbB2蛋白水平并有靶向治疗的效果.该策略新颖,因此有助于开发出新型ErbB2靶向治疗方案.本文通过介绍受体酪氨酸激酶ErbB2及其当前靶向治疗策略的原理和代表性药物,结合最新科研进展着重探讨ErbB2的内吞降解调控机制,并评述该新颖策略的潜在应用价值,希望为新型ErbB2靶向治疗方案开发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