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改革
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5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预防医学、卫生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835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卫生职业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国际继续医学教育与继续职业发展大会、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文献由1073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毅、吕兆丰、周东海等。
医学教育改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835篇
占比:98.75%
总计:44392篇
医学教育改革
-研究学者
- 吕毅
- 吕兆丰
- 周东海
- 唐红梅
- 夏丹
- 富冀枫
- 朱雪波
- 梅人朗
- 王红漫
- 等
- 胡涵锦
- 谢清平
- 顾鸣敏
- 于双成
- 于雅琴
- 任光圆
- 任旷
- 余丽
- 刘乐乐
- 刘学政
- 刘梅歌
- 刘民
- 刘燕楠
- 刘祯哲
- 刘舒
- 刘进军
- 卢方浩
- 向焱彬
- 吕卓人
- 吕帆
- 吴小冉
- 唐立
- 夏修龙
- 容士元
- 张伟华
- 张兴荣
- 张婷
- 张志远
- 张晓静
- 张洁
- 张澍
- 张艳萍
- 张钰
- 张锦英
- 徐冶
- 徐瑞
- 戎华刚
- 曹德品
- 曾慧卉
- 李丹
-
-
王玥;
宋锦璘;
蒋丹;
蒋琳
-
-
摘要:
“新医科”理念是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教师作为体系核心要素,其专业系统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密切相关,所以新医科理念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构建、发展和创新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新医科”理念下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时代背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起源于美国学术委员会的一项教师发展决议案。它是由高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依据本校未来发展目标而自行建立的。
-
-
-
-
摘要:
1《黔南民族医专学报》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新出期[1998]1049号文件批准公开发行的医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号为CN52-5030/R,ISSN1008-4983),季刊,季末月出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祖国医学、护理学、医学进修专题、医学教育改革、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论文。欢迎从事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工作者踊跃投稿,尤其欢迎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有实践经验的医务人员的稿件。来稿请用A4纸打印并发电子邮件,切勿自创字,标点占1格,英文应隔行打印。不准一稿两投,文责自负,自留底稿,编辑部有删改权。若不愿删改,请说明。来稿请附单位介绍信,证明其真实性和公开性。
-
-
李建成;
谢小飞;
杨东昆;
田瑞雪;
徐丽;
姜丽娜;
陆坤
-
-
摘要:
目的:评价转化式学习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口腔医学教学的影响。方法:以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2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流程和单一的讲授方法;以2013、2014级学生为研究组,采用转化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流程、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学生毕业前理论、职业技能操作成绩及学生毕业考研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理论成绩和职业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考研过线率和录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化式学习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口腔医学教育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
张冰;
李响;
莫自增;
张刚;
杨雪芬
-
-
摘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水平整形医师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整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思索:对整形外科规培医师培养模式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开展线上教育的思考以及如何减轻带教导师和学员教学活动中压力的思考。提出应利用网络及科技资源开展线上教育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临床思维、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的培养;融入“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有效监督管理及其教学评价机制,保证在线教学质量。本文就现存问题提出理论层面的思考与建议,旨在更好地开展整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整形外科住院医师的医疗专业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
-
-
-
摘要:
《医学教育管理》(CN 10-1335/G4,ISSN 2096-045X)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教育管理类学术刊物。原名《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月正式更名为《医学教育管理》,目前为双月刊。该刊本着“学者办刊、学术立刊”的理念,依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委会,依靠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等权威卫生科研、教学管理机构,国内资深医学教育学者组成的强大学术智囊团队为我们的审稿专家与作者群。该刊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也是医学院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争鸣的园地。
-
-
王雨
-
-
摘要: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力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打造一批“金师”“金专”“金课”,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学教育学科体系;强化核心能力培育,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等领域,紧盯地方病防治、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对记者说,他正在梳理贵州医科大学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的思路。
-
-
张戎;
刘新建;
许宁;
王慧娟;
贾佳
-
-
摘要: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为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我校病原生物学系联合病理学系、免疫学系,将多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应用于“人兽共患病学”课程教学中。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信息反馈和教学体会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多学科协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多学科视角及立体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
-
秦琼;
王雅梅;
杨晓梅;
刘华;
孔璐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整合思维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6年募集某校2015级五年临床医学专业28名学生,以及于2019年募集的2018级临床医学(包括儿科学、精神病学)和药学专业的63名学生两个队列分别实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整合案例混合式教学,运用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将线下及线上邮件、微信平台等网络交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医学整合思维训练。结果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进行比较,参与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大班级的平均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法评价较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获得提高。结论基于整合思维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医学高等院校全面推广实施混合式教学仍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及投入。
-
-
陶红;
陈月;
何正梅;
陈侃侃
-
-
摘要:
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医学人才,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回顾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历程,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弊端,直面问题、结合国情,探寻更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是当代医学教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高尖端医学类人才,持续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
王硕;
杨姝雅;
邵然
-
-
摘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规范临床实习管理,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1]。生产实习对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以及在整个临床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实习质量的好坏对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有着直接影响,也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过程[2]。
-
-
柯杨
- 《第二届中国国际继续医学教育与继续职业发展大会》
| 2012年
-
摘要:
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个人行为及医疗体制所覆盖的所有方面。专科医疗是过去一百年以来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最快的医疗环节,成本的提高和医学能力的提高都体现在这一环节,所以通常容易把健康的决定因素放在专科医学这一环节。实际上,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安全程度、保障体系、公平程度等对人类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疾病的治疗、康复、监控、预防也依赖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医疗体制里,更依赖于基层和全科的治疗和监控。所以在涉及到医疗体制和医学教育时,应考虑到个体、群体、民众的健康决定因素的复杂性。本文分析了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就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行了论述。
-
-
-
于春泉
- 《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 2008年
-
摘要:
应用讨论式教学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络病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以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为主线,以教师的点拨、答疑、概括和归纳为支线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本文仅就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
-
-
钟蕙如;
林季萍;
杨贤鸿;
孙茂峰
- 《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
| 2003年
-
摘要:
近年来台湾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教导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及自我评量的能力(谢博生,1997),医师养成训练过程中,临床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不仅是奠定了医学生临床知识、技能的基础,更影响医学生未来从医生涯的选择.目前台湾各大教学医院中医实见习医师的临床训练大多采各科轮流实见习制度,自见习医师开始至实习医师均采取轮流分派至临床中医内科、中医妇儿科、中医伤科、中医针灸科等单位见习及实习.国内外研究大都着重在西医学生对临床教学之学习反应,但有关中医学生部份,则一直乏人研究.本研究目的为提升见实习医师的临床教学品质,本文针对中医各科安排见实习医师临床教学训练反应之现况,进行中医学生对学习反应训练评估之实证调查.以问卷之方式,搜集个案医院自2002年7月起至2003年4月中医临床教学反应之资料,每月全院性进行各科之教学满意及学习评量问卷调查,以中医见实习医师为对象针对其临床指导之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行教学满意度及学习评量,评量结果提供指导医师作为临床教学调整的依据,同时实见习医师反应意见及自我学习评量结果可做为各科在临床训练计画之参考。
-
-
金叶
- 《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
| 2003年
-
摘要: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护理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状况急需改善,要求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国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出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娴熟的语言沟通和健康教育等能力的现代护理人才.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注重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供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