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素质

劳动素质

劳动素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25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职业、上海教育科研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劳动素质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关淑春、姜培祥、孙肇明等。

劳动素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20.9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25 占比:78.95%

总计:1425篇

劳动素质—发文趋势图

劳动素质

-研究学者

  • 关淑春
  • 姜培祥
  • 孙肇明
  • 张永红
  • 王俊铭
  • 王香
  • 聂奎
  • 都基武
  • 马文霞
  • JIAO Xujiao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英杰
    • 摘要: 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内涵。基于心理学构建的劳动素质理论模型,设计科学量化劳动素质调查问卷,选取河南某高校862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表明:在劳动素质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质及其各维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认知和行为分离、情感和行为冲突、意愿强烈但意志缺乏等结构性矛盾或失衡。在劳动素质的影响因素方面,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班干部、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抚养人、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劳动素质具有显著影响,而地域、学历影响不显著。在劳动形式方面,大学生更喜欢社会实践劳动、公益志愿服务劳动和创新创造劳动等高层次的劳动形式,经常参与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应坚持以劳树德,升华劳动价值认知体系;拓宽劳动实践育人路径,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育积极的劳动情感;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形成劳动育人合力,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切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素质
    • 李敏; 芦洁媛; 张苗苗
    • 摘要: 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提升小学生劳动素质对于小学生增强体魄、树立正确的幸福感、树立劳模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可以探索通过搭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平台”、建立“开心劳动”程序等策略,解决劳动教育的瓶颈问题,提升小学生劳动素质
    • 汪盛玉; 陈德洋
    • 摘要: 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增进“何为劳动”的认识、提升“如何劳动”的能力、健全“善于劳动”的素质、养成“唯有劳动才会幸福”的价值观,进而在劳动中学以成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使学生从劳动的“知”上升到对劳动的“爱”,并由此把对劳动的喜爱转换成生活方式和思想品质,但实际上面临着劳动教育支撑不足的外源性困顿和参与劳动教育“具身”约束的内源性困境。为解决现实困境,实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关照,需要设定以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的劳动教育目标,设置以学生特点为依据的劳动课程体系,打造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劳动教育格局,构建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原则的劳动教育机制。
    • 李双星
    • 摘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亿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其中40岁及以下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6%,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农民工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劳动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准。201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民工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6%。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职业技能储备率较低。
    • 胡凤梅; 王允
    •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理想育人环境、形成良好育人氛围,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其中劳动素质是高校学生各项素质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高度可塑性,他们的观念还未完全定型,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将会导致大学生自身劳动观念出现偏差,进而会影响到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很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劳动素质提升。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劳动素质存在问题,分析了校园文化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劳动素质的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 王紫霏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但深入观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会发现,劳动教育仍然是个薄弱环节。
    • 李爱梅
    • 摘要: 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劳动教育能够复归人的本质,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文章旨在解析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性,佐证勤勉劳动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崇高意义.
    • 王海安
    • 摘要: 为探究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本文结合对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现状的分析,从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角度切入,从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精神、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 刘鹏; 刘沫含; 梁昌婷
    • 摘要: 提升高校学生劳动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深入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具有自主教育、教育导向以及开发创造功能的高校文化在学生劳动培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即便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与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的潜在关联,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工作没有得到充分融合。基于此,深度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劳动素质培养实践策略有重大意义。
    • 曹武军
    • 摘要: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对于学生劳动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集体劳动的模式来发挥劳动教育对班集体的塑造价值.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功能是多重性的,劳动教育本身会给学生的身体素质、劳技能力带来直接好处;同时,学生在参与集体劳动的过程中思想品德也会得到熏陶,学生所在的班集体等各种类型的组织也得以通过这种形式紧密凝聚,让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增强自身的团队荣誉感、团队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