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4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1126篇;相关期刊988种,包括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美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六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2014年第十四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等;艺术审美的相关文献由2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庄锡华、李娟、王吉祥等。

艺术审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4 占比:16.43%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11126 占比:83.32%

总计:13354篇

艺术审美—发文趋势图

艺术审美

-研究学者

  • 庄锡华
  • 李娟
  • 王吉祥
  • 蒋燕红
  • 邢庆华
  • 郭金良
  • HE Xuemei
  • 何雪梅
  • 刘慧姝
  • 吕国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橘里橘气; 江江江师兄(插画)
    • 摘要: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和中产“小资”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审美权的较量。专注于“古风”绘画的新古典主义画派备受资产阶级喜爱,而“小资”们更喜欢用光影捕捉真实生活的印象主义画派。最终审美权花落谁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两种画派背后的故事和美学。
    • 张甜甜
    • 摘要: 现代城市中纷繁林立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城市雕塑融合多元化的美术语言,有着精美的造型和美好的寓意。通过城市雕塑艺术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美育中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1]。在中小学美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专业的美术语言欣赏城市雕塑,学会从美术视角感受城市雕塑,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彰显美育价值。
    • 孟庆媛
    • 摘要: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效,尤其在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逐步凸显出来。因此,音乐课程需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基于这一理念,近年来初中音乐教师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与案例,进一步明确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作互动、情景创设、环境渲染、活动体验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逐渐将个人艺术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 徐可欣
    • 摘要: “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器生产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抑或是在人文历史环境方面,都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明代时期的景德镇民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青花写意作为明代陶瓷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体现着中国传统写意画的文人精神,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美学思想。笔者分别通过留白构图、青白色彩、题材、意境、气韵的艺术审美,分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作品之美。
    • 梁世慧
    • 摘要: 导入是教师授课中最小的环节,但导入也是取决一节音乐课成败的关键环节,音乐授课中对于导入的驾驭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想让一节音乐课取得成功,教师必须握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将仞落空。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音乐课,课堂的导入是诀窍,我就从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来谈谈对学生艺术审美健康生活素养的培养。
    • 周姝
    • 摘要: 魏晋时期的“人的觉醒”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隶属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产物,却表现出了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二者在艺术审美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共通性,而且侧面反映了东西方在哲学和对待自然态度上的一致性。以“人的觉醒”为出发点,结合两个时期的艺术审美特点,从人本观念的角度分析艺术创作背后的思想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剖析人文主义精神更深层次的含义,探寻人文主义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 张高峰
    • 摘要: 目的探索文创产品设计中从理念到方法对传统纹样的融入途径。方法为助推我国文创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从传统与时尚结合视角出发,诠释更加丰富而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热点。从宏观视角深入微观,就文创产品和传统纹样进行分析,寻找两者的联系,然后探讨了传统纹样与文创产品相融合的意义,总结了设计原则与具体方向,之后分别对民俗、意境、时尚等层面的融合展开探究,整理具体的应用路径。结论传统纹样在文化性、社会性、审美性、艺术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深度融合,能够对产品形成一种艺术审美与现实价值的双重关照,使其外在形式与内在蕴含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升华,从而将设计的魅力尽数展现。
    • 张依宁
    • 摘要: 新媒体时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虚拟现实技术(VR)的发展使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创作发生改变,受众感知沉浸式艺术的方式突破限制,传受双方的地位互换且渐趋融合,受众自主性增强,地位提升。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变化导致新的审美需求得以形成,不仅将美学推向全新阶段,更对传统艺术审美产生冲击。
    • 田恬; 杨钰淇
    • 摘要: 汉剧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汉剧戏衣是汉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戏衣形制、纹样、工艺等方面的分析,传达汉剧戏衣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作用。汉剧用夸张、凝练、象征等形式呈现汉剧戏衣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近年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渐涨,汉剧戏衣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展现其传统文化魅力,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
    • 何菁
    • 摘要: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同时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人们对城市中公共区域的建造以及空间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只能在公园中看到花草树木及简单的雕塑,这让城市景观雕塑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尽管景观雕塑在城市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忽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人性化设计持之以恒的探索可以让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越来越好。在现代艺术体系中,雕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其艺术特征的差异性可以将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得更加巧妙。雕塑的设计不能忽略实体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雕塑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在对雕塑进行艺术构造时,需要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具体需求和审美需求融入其中,增加人们和雕塑作品的互动。这不仅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传递设计理念,还可以对空间文化意境的营造起到一定助力,从而提升城市公共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