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6237篇;相关期刊707种,包括人才开发、编辑学刊、中国德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全国第五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等;创造性劳动的相关文献由11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天铎、李冰、赵吉伟等。
创造性劳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6237篇
占比:99.75%
总计:437313篇
创造性劳动
-研究学者
- 李天铎
- 李冰
- 赵吉伟
- 陆文强
- 曾绪宜
- 李娜
- 段进朋
- 贾岩
- 郑士贵
- 于皆熙
- 傅建祥
- 关原成
- 刘东菊
- 刘向兵
- 刘志新
- 刘继华
- 刘艳丽
- 吕冰
- 吴荣
- 周克明
- 周敏
- 张军瑾
- 张卓清
- 张双会
- 张明皓
- 张瑜
- 张红
- 张郁
- 张金慧
- 徐先芬
- 徐明顺
- 支果
- 曹林黎
- 朱正国
- 朱胜龙
- 朱迁乔
- 李斌
- 李正堂
- 李维平
- 李苑青
- 李若忍
- 李铁映
- 杨勇
- 杨敬东
- 林清峰
- 林黎华
- 毛翔
- 沈仁干
- 生蕾
- 石超
-
-
李永红;
黄凤;
廖方舟(校对)
-
-
摘要: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文若春华贵出新”。有创意地表达,就是使表达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要写出创意,不妨运用一些“非常”方法。巧用“非常”心思,就能培育创意之花!
-
-
蒋雄超
-
-
摘要:
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可以用于落实创造性劳动。项目化学习支持下的创造性劳动可以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开展,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线。本文在明晰创造性劳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化学习与创造性劳动的内在关联,提出了项目化学习支持下的创造性劳动实践策略,即劳动动机引发、创造方案构想、劳动实践操作、劳动评价提升。
-
-
郭宇;
高妍;
陈雪
-
-
摘要:
劳动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基础性、辐射性价值。劳动教育,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创造性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创造性劳动教育是信息文明时代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是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障。当前,内蒙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由于协同机制缺位、评价体系缺失、平台建设不足,制约了劳动教育持续推进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平衡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范式,强化劳动教育共同体发展载体,推动劳动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四育融合”,势在必行。
-
-
段曼;
刘超
-
-
摘要:
编辑是古老的职业之一,甲骨、简策以及帛书等典籍,之所以入藏流传后世,离不开编辑的选存编订。将编辑作为一门科学,专门建立学科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我国起始于上世纪50、6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通过创造性劳动,进行选题策划、组稿实施、审稿加工等智力劳动,最终输出并生产推动社会进步、读者需要并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其中蕴含的编辑思想和能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
-
张瑛
-
-
摘要:
培养什么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重要特征,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懂得劳动最光荣、崇尚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结合这一重要特征,按照国家育人要求将劳动教育渗透至学科教学之中。作为农村校的地理教师应充分挖掘已有资源和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
-
本刊记者综合
-
-
摘要:
2022年3月,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综合服务中心博研站等集体和个人“十佳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标兵)”称号,她们活跃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乡村振兴的前线、服务群众的前列,她们用辛勤和创造性劳动,演绎着“巾帼逐梦绽芳华”的动人故事,为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巾帼力量。
-
-
汪辉;
黄英杰
-
-
摘要:
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澄明共通的人性,促使人成长,因而,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种人文实践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诞生时内化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形成提升人精神生命质量的人文追求,并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一贯使命。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是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人文内涵。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从自发到自为的精神自觉为必要前提,又以实现人的存在自由为实践目标,前提和目标的良性互动是其走向现实的机理。在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上,大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使其自觉形成共在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自由使其实现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的统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素养使其在实践中将文化理解与理性自由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自由,最终实现精神自觉与存在自由的良性互动。
-
-
何淼
-
-
摘要:
日前,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技工院校开展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为了积极贯彻文件精神,在技工院校开学之际,《职业》杂志特推出关于大国工匠和世赛冠军的系列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成长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践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
-
-
沈佳敏
-
-
摘要:
“创造性”已成为劳动教育的时代重音。何为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目标是什么?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依托课堂进行新时代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创造性劳动主题课堂《科技让梦想成真》为例,探究创造性劳动主题课堂教学策略及应用。一、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当前,随着我国GDP已从世界第二向第一迈进,我们的经济崛起已成了事实。但是没有文明的崛起、经济的崛起也很难持续。我们在道德文明、文化精神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摆脱对他国文明的精神依附,自觉养成强烈的“中国意识”,独立的中国文化品格,并由此俯视世界,去改造本土实践。我们的教育也必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变革。
-
-
熊畅;
陈方嫒
-
-
摘要:
劳动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
-
崔政;
王佳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形成了对工人重复性劳动的广泛替代作用,造成了广泛的焦虑和恐慌.对"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这一问题,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认为,人工智能只具有派生意向性,不能理解和表征自然;但该实验未能正面解释人的原生意向性与自然沟通的内在原理,因而不能进一步解释,人工智能不能实现何种劳动.而这一问题却可在马克思哲学中得到说明:对于自然的认识和表征是基于人类对象性劳动,即实践活动.对象和语言则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创造对象的过程恰恰是原生意向性与自然沟通的内在媒介和桥梁.因此,人工智能只能在人类语言的范围之内,围绕着既有的对象进行重复性生产;而人类则能够突破语言和既有对象,在自然界中摸索新技术、建构新对象,进行创造性生产.也就是说,机器所不能替代的人类劳动的"硬核"是以创造对象和掌握技术为核心的"创造性劳动".
-
-
刘东菊;
吴荣
- 《全国第五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教育劳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社会群体结合成的一个独特的劳动领域.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劳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劳动对象,两者辩证统一于教育劳动过程.在教育劳动中,人是教育劳动的唯一对象,这就决定了教育劳动内容、方式、目的都必须以合乎人本质规定为核心.而人本质的实现过程就表现为人的创造性的实现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劳动在本质上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是教育劳动的根本要求.
-
-
-
-
- 后朴(上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5-27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持幼儿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OTM系统,包括目标导向模块、以师为本模块和发展性管理模块;三个模块的服务对象由其权限层级高低依次包括程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建设核心组和课程建设项目组;所述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建设核心组,课程建设项目组通过教师课程领导力“听·说·做”培训系统进行培训,并最终梳理形成学习成果分别由提供专业支持和引领的部门进行审核、评价、修改后生成课程建设成果,分别上传至三个模块中,形成优质的课程资源。本发明做到赋权教师,专业赋能教师,在课程实施OTM系统全面支持下,帮助园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为教师建立课程实施指南,建立全园性的动态化的课程优质资源库,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