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属
侧耳属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38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菌物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等;侧耳属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金霞、黄晨阳、梁志强等。
侧耳属
-研究学者
- 张金霞
- 黄晨阳
- 梁志强
- 陆荣生
- 韩美丽
- 边银丙
- 邓衍领
- 陈再鸣
- 陈强
- 高山
- 吉林蛟河市食用菌研究所
- 大内谦二
- 奥竹史
- 张克强
- 张志健
- 张洪生
- 张研
- 张金凤
- 曲绍轩
- 李翠新
- 李萌
- 杨大林
- 杨迪
- 梁军锋
- 王龙
- 石川真梨子
- 秦鹏
- 稻富聪
- 罗信昌
- 胡小芬
- 苏启臣
- 赵玉卉
- 郭建春
- 郭瑞
- 马富英
- 高巍
- Birja Pasman
- Nirmalendu Das
- Protik Chowdhury
- SagawaI
- Sha.HSS
- 万鲁长
- 仇志恒
- 何德
- 何铁光
- 余多慰
- 余知和
- 余颖豪
- 佩.DN
- 侯文邦
-
-
王健;
张佳笑;
刘媛;
忻龙祚
-
-
摘要:
杏鲍菇为伞菌目、侧耳属的一种食用菌,其质地脆嫩、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杏鲍菇富含蛋白质、多糖、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钙、镁、铜、锌等营养成分。在传统主食馒头中加入杏鲍菇浆液,可提高其营养品质,并为人们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主食产品。现将杏鲍菇风味馒头加工工艺介绍如下。
-
-
潘涛;
林金德;
余颖豪;
郭丽琼;
林俊芳
-
-
摘要: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侧耳属蘑菇(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的麦角硫因合成酶基因Egt 1进行挖掘,对其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并构建酿酒酵母表达载体,在酿酒酵母EC 1118中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侧耳属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麦角硫因合成基因PoEgt 1、PeEgt 1和PtEgt 1,三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0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93%,联合菌体破碎法并通过体外酶促反应后检测到麦角硫因,产量为(2.5±0.08)mg/L,证明了该基因具有单基因合成麦角硫因的活性。
-
-
殷朝敏;
范秀芝;
樊喆;
史德芳;
高虹
-
-
摘要:
挥发性香味成分是影响食用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侧耳属食用菌挥发性香味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的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共有成分分析研究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结果显示:14种侧耳属食用菌干品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酯类、羧酸类和呋喃类等;其中共有成分8种,分别为正己醛、2-丁基-2-辛烯醛、1-己醇、1-辛烯-3-醇、正辛醇、2-辛烯-1-醇、3-辛酮和1-辛烯-3-酮;此外,醇类化合物在14种侧耳属食用菌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化合物.除佛罗里达侧耳PF6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酮、1-辛烯-3-醇和正辛醛外,其他13种侧耳属食用菌中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均为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共有香气物质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3.627%,主要代表性成分为1-己醇、正己醛、2-丁基-2-辛烯醛、正辛醇、2-辛烯-1-醇、1-辛烯-3-酮和3-辛酮等,它们是影响食用菌风味的关键性香味成分.
-
-
王庆武;
兰玉菲;
崔晓;
安秀荣
-
-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营养和环境条件对侧耳属3个主要栽培种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培养特性的影响,明确了侧耳属3个种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平菇为25°C、杏鲍菇为30°C、秀珍菇为25°C;最适pH值,平菇为6~7、杏鲍菇和秀珍菇均为6;最适碳源,平菇为果糖、杏鲍菇为淀粉、秀珍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平菇和秀珍菇为酵母膏、杏鲍菇为牛肉膏.
-
-
宋金鱹;
曲绍轩
-
-
摘要:
秀珍菇又名袖珍菇、姬菇、小平菇和紫孢侧耳,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菇形小巧玲珑,菇体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菇肉鲜嫩清脆,烹调容易,产品易于运输、保鲜和贮藏,深受消费者和栽培者的欢迎。
-
-
-
-
摘要:
消失了164年的"卵孢侧耳"真菌侧耳属真菌的多数物种都可食用,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卵孢侧耳就属于侧耳属真菌的一种。该种真菌早在1852年就被英国真菌学家贝克利发现,并作为蘑菇属的一个新种发表了论文。此后虽有人将该种转隶到侧耳属或作为侧耳属其他物种的异名处理,但自该种发表以来,在世界上一直就再没有发现该种的新个体。因此,在世界上该种一直只有一号标本。近期,研究者在我国西藏和云南海拔3000米.4200米的亚高山森林中再次发现了”卵孢侧耳”,并根据新近采集的标本对该种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位置进行了深入研究。
-
-
李翠新;
刘志曦;
何德
-
-
摘要:
侧耳属真菌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食药用真菌,对该属真菌的准确鉴定对菌种的分离纯化和提高菌株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其种类繁多,种群复杂,形态差异大,且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分类鉴定不易,常会引起争议.首次将COXⅢ基因用于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侧耳属菌种经PCR扩增和测序后得到13种侧耳属真菌的COXⅢ部分序列,并使用粒子群算法得到DNA序列的二维聚类图,用PHYLIP软件构建其系统演化树,探讨侧耳属真菌的系统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金顶侧耳、桃红侧耳和鲍鱼菇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侧耳属菌种的亲缘关系较远;阿魏蘑和白阿魏蘑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糙皮侧耳、阿魏蘑、杏鲍菇关系较近.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形态学证据,说明COXⅢ基因可以很好地对侧耳属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
-
邹亚杰;
张美敬;
仇志恒;
雷敏;
张金霞
-
-
摘要:
侧耳属真菌分布广泛、是大型真菌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其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保健和医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侧耳属真菌通过产生木质素氧化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等酶类降解多环芳烃、染料、工农业废弃物等有害物,并广泛应用于纺织厂、造纸厂、橄榄油厂废水及城市废水的处理.同时,侧耳属是食用菌家族中利用基质最为广泛的真菌,可以多种农业、林业、轻工业等废弃物为基质进行栽培生产,且生物学效率较高,具重要农业生产应用价值.
-
-
-
王龙;
秦鹏;
赵玉卉;
郭瑞
-
-
摘要:
以5个不同侧耳属菌株为研究对象,在其试管菌丝生长阶段,采用不同高低温处理培养,以期培养出耐高温、耐干燥的优良菌种,同时对比分析了同一菌株不同型在甘肃甘南高海拔地区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5个不同侧耳属菌株(PG型)在菌丝体生长阶段短时间内均能忍受50°C左右的高温,经恢复生长后的PGS型菌株菌丝(变温培养后)较PG型菌株生命力更加旺盛在当地高温栽培季节(每年7-8月),PGS型菌株显示出了较强的耐高温和抗干燥的能力,其现蕾期和采收期较PG型菌株均至少提前3d,且子实体朵型紧凑,叶片肥厚,韧性较强;PGS型菌株生物转化率比PG型菌株至少高出5%左右.
-
-
-
-
高山;
湖北民族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曲绍轩;
边银丙;
黄晨阳;
高巍
-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侧耳是重要的经济和环境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但是侧耳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一直不甚明确,给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带来困难。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的方法已不能完全澄清其复杂的关系。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给侧耳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rn 核糖体DNA(rDNA)的部分序列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较为理想的系统发育标记。rDNA的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大亚基(large subunite rDNA,LSU rDNA)片段(即28SRNA)等是在侧耳系统发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片段,为侧耳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来,诸多真菌专家正在探索侧耳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寻求更为合理的侧耳属分类方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