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鼠尾藻

鼠尾藻

鼠尾藻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植物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663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国海洋药物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鼠尾藻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刚、刘玮、吴海一等。

鼠尾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6634 占比:99.71%

总计:46771篇

鼠尾藻—发文趋势图

鼠尾藻

-研究学者

  • 丁刚
  • 刘玮
  • 吴海一
  • 王翔宇
  • 孙修涛
  • 詹冬梅
  • 王飞久
  • 李美真
  • 汪文俊
  • 徐智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宇; 李冰; 郭广鑫; 任贻超
    • 摘要: 为开发大红海参人工养殖技术,采用海带粉、鼠尾藻粉和仿刺参复合饲料3种常见饵料投饲大红海参,分析各组大红海参的生长及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从营养组成角度筛选适于大红海参人工养殖的饵料成分。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投饲组大红海参体壁脂肪酸组成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红海参体壁n-6和n-3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饵料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大红海参能够通过以上两种短链脂肪酸合成长链的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投饲海带粉组的大红海参特定生长率最高,同时体壁含有更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投饲复合饲料的大红海参具有最高的n-3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及n-3不饱和脂肪酸/n-6不饱和脂肪酸。从体壁脂肪酸含量水平分析,海带粉比鼠尾藻粉更适合大红海参的人工养殖,以海带为基础原料且具有更高n-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复合饲料,能为大红海参提供更均衡的营养。
    • 赵志方; 秦松; 刘正一; 唐君玮; 肖圣志; 钟志海
    • 摘要: 流动的海水可以为海藻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对其生长和繁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生理生态学模拟实验,大多忽略了这一重要的环境因子。大型海藻虽然被认为是第4类"蓝碳",但关于其固碳能力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以调节流速的大型海藻固碳能力测量系统,既可以测量大型海藻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对无机氮、无机磷的吸收速率,也可以测量可溶性有机碳的释放速率。结果显示,与静止(0 m/s)相比,中流速(0.033 m/s)和高流速(0.094 m/s)均能提高鼠尾藻的净光合速率、净初级生产力、可溶性有机碳释放速率以及对无机氮、无机磷的吸收速率,且最大值均出现在高流速下。此外,鼠尾藻的可溶性有机碳释放速率随净初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本测量系统可为大型海藻固碳能力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 鲁佩瑶; 臧宇; 薛颂; 孙燕; 朱美玲; 梁硕; 唐学玺
    • 摘要: 为了研究紫外线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性别差异响应特征,本研究分别关注其雌、雄藻体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的活性氧生成与清除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究了鼠尾藻活性氧清除系统对UV-B辐射增强的性别差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能够诱导鼠尾藻活性氧含量上升,且雌性藻体的活性氧(O_(2)^(-)和H_(2)O_(2))含量低于雄性藻体。UV-B辐射增强条件下,雌性藻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于雄性藻体,雌性藻体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雄性藻体,雌性藻体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中主要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高于雄性藻体。以上结果表明,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鼠尾藻雌性藻体的活性氧清除能力高于雄性藻体。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UV-B辐射增强条件下,鼠尾藻在活性氧清除水平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 隋增行
    • 摘要: 底栖硅藻是一种附着性的单细胞藻类,是稚鲍的主要饵料。底栖硅藻的培育是人工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⒈藻种的选择。选用当时当地繁殖生长的适宜底栖硅藻作藻种,一般可选择小型的舟形藻、菱形藻和心形藻等。这些藻类可以从常流水的海水管口或在贮积海水的池壁上用海绵或脱脂棉等擦取,清洗到三角烧瓶中,培养后加以选择。亦可将塑料薄膜挂于海区的养殖筏架上,等5~7天采集到一定量的底栖硅藻后再洗刷下来供接种用。或从海上取回鼠尾藻等褐藻类在过滤海水中洗刷,将附着的底栖硅藻刷下,所得藻液用双层NX103筛绢过滤2~3遍作藻种,但此法所得藻类多半为较大型的楔形藻、卵形藻、菱形藻等。
    • 王昭晶; 罗巅辉; 聂开颖
    • 摘要: 目的 对鼠尾藻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理化特性、微观结构和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热水提取法及DEAE-Sepharose CL-6B和Sephacryl S-300 HR柱层析分离纯化鼠尾藻多糖,利用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HPSEC)、气相色谱法(GC)、红外光谱法(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炎症相关因子的mRMA表达.结果 得到两种鼠尾藻均一多糖STP-Ⅰ和STP-Ⅲ,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29和350 kDa,糖含量均超过96%.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STP-Ⅰ是网格状结构,STP-Ⅲ是线状且螺旋缠绕结构.活性研究表明,STP-Ⅲ能更好地抑制脂多糖(LPS)诱导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系炎症因子TNF-α、IL-6和COX-2的mRNA表达量,在150 μg·mL-1质量浓度下,STP-Ⅲ对炎症因子TNF-α、IL-6和COX-2的mRNA表达抑制率均超过95%.结论 鼠尾藻多糖具有抗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可以作为潜在的抗炎药物开发.线状缠绕的鼠尾藻多糖STP-Ⅲ较网格状的STP-Ⅰ能更好地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
    • 王晓艳; 乔洪金; 黄炳山; 王成强; 李培玉; 李宝山; 王际英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10.02±0.03)g]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变化,评价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铜藻(Sargassaum horneri)、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海带渣、石莼(Ulva lactuca L.)及混合藻粉在刺参幼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了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 显示,1)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刺参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极显著高于其他各藻粉组(P<0.01),海带渣组刺参的WGR和SGR最低,肠体比(IBR)和脏体比(VBR)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藻粉对刺参存活率(SR)影响不显著(P>0.05);2)不同藻粉对刺参体壁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影响不显著(P>0.05);3)鼠尾藻和混合藻粉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海带、海带渣和石莼组,海带渣组最低(P<0.01);藻粉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刺参粪便的酸不溶性灰分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4)鼠尾藻组和混合藻粉组刺参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海带渣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刺参的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添加任一海藻均未达到替代鼠尾藻的饲喂效果,但多种海藻混合添加,其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与单独添加鼠尾藻效果一致.
    • 袁艳敏; 刘福利; 梁洲瑞; 汪文俊; 孙修涛
    • 摘要: 利用鼠尾藻(Sargassun thumbergii)、菱形藻(Nitzschia)、石莼(Ulue pertusa)和绢丝藻(Callithamnion corymbos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光、蓝光、红光照射,1%硝酸铵、1%柠檬酸、3%硫酸铵处理不同时间,淡水浸泡不同时间3种杂藻清除方法,系统研究光质、药物和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及杂藻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 显示,对于相对生长速率(RGR)、表观光合速率(Pn)及表观光合速率与呼吸耗氧速率(R)的比(Pn/R),鼠尾藻幼孢子体在蓝光下均明显大于在白光和红光下,而菱形藻则在红光下较大,且鼠尾藻幼孢子体与菱形藻在蓝光下的Pn比明显大于其在白光和红光下的Pn比.结果 显示,鼠尾藻幼孢子体若与菱形藻进行竞争,在蓝光下相对于在白光和红光下更有优势.硝酸铵、硫酸铵、柠檬酸药物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伤害具有不可逆性;对鼠尾藻嫩芽的伤害较小,且可恢复正常;对石莼的清除效果不明显,对绢丝藻有伤害.淡水处理对鼠尾藻幼孢子体有伤害,对鼠尾藻嫩芽伤害较小,对石莼影响不大,对绢丝藻有伤害.研究表明,在鼠尾藻幼苗早期培育过程中,可增大蓝光的照射或减少红光的照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鼠尾藻的生长且抑制菱形藻的生长;在鼠尾藻早期幼苗的杂藻清除中,应避免使用1%硝酸铵、1%柠檬酸和3%硫酸铵处理,会对鼠尾藻幼孢子体产生伤害;鼠尾藻育苗早期不宜使用淡水浸泡除去杂藻,鼠尾藻嫩芽每次淡水浸泡30 min,可清除杂藻,且对藻体无伤害.
    • 王乐; 李丽; 牟海津
    • 摘要: 以鼠尾藻为原料,运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鼠尾藻中岩藻黄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和响应曲面法确定了工艺参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电喷雾质谱法(ESI/MS)对经过硅胶层析柱分离纯化后的岩藻黄素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是:乙醇体积分数为80% (v/v),超声时间32 min,超声起始温度52°C,液料比10 mL/g,L-抗坏血酸的添加量0.8%,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岩藻黄素粗品得率为(0.455±0.046) mg/g.经硅胶层析柱纯化后的岩藻黄素纯度约86.88%±1.34%,得率为(0.048±0.002) mg/g.采用该法制备高纯度的岩藻黄素工艺简单,产物得率高,为其今后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技术支持.%Ultrasonic technology was used to assist the extraction of fucoxanthin from Sargassum thunbergii.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MS)method were developed for the analysis of fucoxanthin that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ultrasonic extraction model was as follows:Ethanol concentration 80% (v/v),ultrasonic starting temperature 52 °C,extraction time 32 min,and solvent to material ratio 10 mL/g,the dosage of L-ascorbic acid 0.8%,extract two times,the fucoxanthin extraction yield was(0.455 ± 0.046) mg/g.Afier purification,the purity of the fucoxanthin isolated was about86.88% ± 1.34%,and the extraction yield was(0.048 ±0.002) mg/g.This method that prepared the high purity fucoxanthin was simple and the extraction ratio was high,which would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it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the futur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