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分布和输运特征,于2007年7月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上覆水和间隙水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O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1)潮间带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80μmol/L和0~24μmol/L,平均浓度分别为30μmol/L和10μmol/L,均为由近岸向海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10~50μmol/L,平均浓度为30μmol/L,由近岸向海由北向南逐渐降低;PO4-P浓度在0~0.12μmol/L间变化,平均浓度为0.04μmol/L,整体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2)潮间带间隙水中NH4-N浓度变化范围为120~180μmol/L,平均浓度为140μmol/L;NO2-N浓度变化范围为0~16μmol/L,平均浓度为6μmol/L,由西南部近岸的高值区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2~24μmol/L,平均浓度为10μmol/L,除近岸的低值区,整个区域浓度变化不大;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μmol/L,平均浓度为0.3μmol/L,由西北和东南两个高值区向其他区域逐渐降低;SiO3-Si浓度变化范围为30~80μmol/L,平均浓度为50μmol/L,由近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为探讨潮间带区域沉积物营养盐的输送方向,进行实验室淋溶实验,结果表明:落潮时DTN和DTP浓度都是由沉积物表层向底层递增,低潮和涨潮时DTN和DTP浓度则反相变化。根据化学计量限制计算,P和Si都可能成为该区域底栖藻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子,其中P是首要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