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压

颅内压

颅内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0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5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340篇;相关期刊710种,包括临床麻醉学杂志、创伤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等;颅内压的相关文献由7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赛、季忠、章翔等。

颅内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5 占比:87.87%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1.16%

专利文献>

论文:340 占比:10.96%

总计:3101篇

颅内压—发文趋势图

颅内压

-研究学者

  • 张赛
  • 季忠
  • 章翔
  • 费舟
  • 周冀英
  • 王玉海
  • 刘运生
  • 李辉
  • 卢亦成
  • 安红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佩涛; 杨学; 许州; 陈艳艳; 王少兵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检测与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S100B蛋白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实施手术治疗的HIH患者82例,患者术后均使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进行颅内压监测,并检测术后24 h血清HSP70、S100B水平。术后28 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CP、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ICP、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术后28 d,82例患者中有24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3分,纳入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出血量、术后ICP、术后24 h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脑疝、中线移位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脑疝、术后ICP、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均是影响HI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ICP、术后24 h血清HSP70及S100B分别以25.04 mmHg、5.02 ng/mL、209.63 ng/mL为最佳截断点,三者单独及联合预测HIH预后不良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595、0.509、0.484、0.658,AUC分别为0.839、0.804、0.740、0.922,联合预测的约登指数及AUC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术后ICP及术后24 h血清HSP70、S100B水平升高可增加HIH患者预后不良风险,且三者联合对于预后预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张丹
    •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5例,给予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和观察组(65例,给予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颅内压、血相关指标(血浆神经肽Y、血清铁蛋白)水平及NIHSS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降压起效时间及降压持续时间。结果:治疗7 d后,两组颅内压、血浆神经肽Y、血清铁蛋白水平、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压起效时间较短,降压持续时间较长(P<0.05)。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予以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可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降压起效时间较短,持续时间较长。
    • 邵高峰
    •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2021-09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减压术治疗的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颅减压术式分为标准大骨瓣组和常规骨瓣组,各51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术后1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的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7]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检测颅内压水平。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NIHSS、GCS、BI评分,以及颅内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标准大骨瓣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标准大骨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骨瓣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以及颅内压力,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 丁月燕
    • 摘要: 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临床领域的常见疾病,具有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长等特征,为了尽可能帮助患者实现早日康复的治疗目标,现代医学已经将脑血管疾病治疗作为临床医学重点研究内容。高压氧在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应用了50余年,大量临床医学研究数据表明,高压氧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对于延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寿命,提高患病后期的生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价值。基于此,文章简要对高压氧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 张艳丽; 吴雪梅; 樊海梅; 任国勇
    • 摘要: 目的研究呼吸系统顺应性与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脑血管病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患者30例,根据呼吸系统顺应性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呼吸系统顺应性组[呼吸系统顺应性(Crs)≥45 ml/cmH_(2)O,A组)和低呼吸系统顺应性组(Crs0.05)。结论对于呼吸系统顺应性正常的重症脑血管病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不同水平PEEP对颅内压无明显影响,但会降低脑灌注压和平均动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而对于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的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使用PEEP对颅内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影响。
    • 汪桂亮; 刘亚云; 汤云; 于涛; 王奎; 窦云有
    • 摘要: 目的观察声门下吸引操作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间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记录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患者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呼吸(RR)。比较操作前中后患者ICP、CPP、SpO_(2)、MAP、HR、RR变化。结果声门下吸引操作过程中SpO_(2)、HR、MAP、RR、ICP与操作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操作可引起颅内压升高以及生命体征的短暂波动,但对脑灌注压无影响。
    • 蒋成芳; 唐敏; 袁萍; 吴凌云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床头抬高度数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分别实施床头抬高0°、15°、30°、45°,对比不同床头抬高度数下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床头抬高15°、30°、45°的颅内压水平低于床头抬高0°,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颅内压水平低于床头抬高15°,患者床头抬高45°的脑灌注压水平低于床头抬高0°(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可降低患者术后颅内压并保证脑灌注压。
    • 龚天兰; 肖子文; 薛爱存; 邱芳; 魏洪
    • 摘要: 目的观察气腹条件下不同特伦伯格体位家兔颅内压力的变化及脑水肿情况。方法36只普通级雌性新西兰兔均分为A、B、C组(A组平卧位、B组头低位20°、C组头低位30°),建立家兔CO_(2)气腹模型,在气腹后2、3及4 h测量家兔颅内压力,处死家兔后测量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学变化。结果3组家兔的颅内压力、脑组织含水量随人工气腹后时间延长(2、3、4 h)呈上升趋势,A组0.05);随头低位角度增加,家兔颅内压力和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A组0.05)。结论气腹时间及T位的倾斜角度会影响家兔颅内压和脑水肿,但脑水肿的病理改变可能与气腹时间有关而与体位无关。
    • 封晓燕; 董月娇; 焦薇; 陈军辉; 史亚琴; 王玉海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期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无锡太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5例行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8例,女性87例;年龄11~83岁,平均46.2岁。其中112例单纯行颅内压监测(ICP组),153例行ICP监测+脑电双频监测(BIS)+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多模态监测(多模态组)。比较两组患者30d全因病死率、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同时比较两组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差异。结果随访6~40个月,多模态组患者30d全因病死率显著优于ICP组(16.0%vs.26.7%,P=0.039),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多模态组肺部感染率(67.8%vs.48.6%)、钠离子异常发生率(76.2%vs.56.9%)及脱水药使用剂量均优于ICP组(P0.05)。结论多模态监测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的疗效,降低30d全因病死率、低温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脱水药物的使用,值得推广。
    • 江敦清; 陈孝菁; 宋熙文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与常规大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大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CT蝶鞍层面颞肌厚度、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甘露醇应用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开始减压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T蝶鞍层面颞肌厚度高于术前,颅内压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GC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甘露醇应用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应用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效果更佳,能加快颅内压下降,减少甘露醇应用剂量,促进GCS评分恢复,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