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
颅内压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0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5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340篇;相关期刊710种,包括临床麻醉学杂志、创伤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等;颅内压的相关文献由7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赛、季忠、章翔等。
颅内压
-研究学者
- 张赛
- 季忠
- 章翔
- 费舟
- 周冀英
- 王玉海
- 刘运生
- 李辉
- 卢亦成
- 安红伟
- 敬树林
- 李维平
- 杨力
- 王磊
- 刘俊
- 孙建
- 张勇
- 彭承琳
- 朱诚
- 沈鹏冰
- 王维平
- 苏强
- 蒋超超
- 辛志成
- 钱志余
- 任海军
- 冯华
- 刘勇
- 吴钟华
- 周晓平
- 曾红科
- 李夏良
- 杨涛
- 王伟
- 等
- 董吉荣
- 蔡学见
- 许红梅
- 黄伟
- 龙连圣
- 冯军峰
- 匡永勤
- 孙杰
- 张强
- 徐勤义
- 易声禹
- 朱胜强
- 梁冶矢
- 江基尧
- 熊利泽
-
-
吴佩涛;
杨学;
许州;
陈艳艳;
王少兵
-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检测与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S100B蛋白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实施手术治疗的HIH患者82例,患者术后均使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进行颅内压监测,并检测术后24 h血清HSP70、S100B水平。术后28 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CP、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ICP、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术后28 d,82例患者中有24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3分,纳入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出血量、术后ICP、术后24 h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脑疝、中线移位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脑疝、术后ICP、血清HSP70及S100B水平均是影响HI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ICP、术后24 h血清HSP70及S100B分别以25.04 mmHg、5.02 ng/mL、209.63 ng/mL为最佳截断点,三者单独及联合预测HIH预后不良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595、0.509、0.484、0.658,AUC分别为0.839、0.804、0.740、0.922,联合预测的约登指数及AUC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术后ICP及术后24 h血清HSP70、S100B水平升高可增加HIH患者预后不良风险,且三者联合对于预后预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
张丹
-
-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5例,给予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和观察组(65例,给予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颅内压、血相关指标(血浆神经肽Y、血清铁蛋白)水平及NIHSS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降压起效时间及降压持续时间。结果:治疗7 d后,两组颅内压、血浆神经肽Y、血清铁蛋白水平、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压起效时间较短,降压持续时间较长(P<0.05)。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予以高渗盐水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可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降压起效时间较短,持续时间较长。
-
-
邵高峰
-
-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2021-09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减压术治疗的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颅减压术式分为标准大骨瓣组和常规骨瓣组,各51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术后1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的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7]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检测颅内压水平。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NIHSS、GCS、BI评分,以及颅内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标准大骨瓣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标准大骨瓣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骨瓣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骨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以及颅内压力,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效果。
-
-
丁月燕
-
-
摘要:
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临床领域的常见疾病,具有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长等特征,为了尽可能帮助患者实现早日康复的治疗目标,现代医学已经将脑血管疾病治疗作为临床医学重点研究内容。高压氧在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应用了50余年,大量临床医学研究数据表明,高压氧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对于延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寿命,提高患病后期的生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价值。基于此,文章简要对高压氧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
-
张艳丽;
吴雪梅;
樊海梅;
任国勇
-
-
摘要:
目的研究呼吸系统顺应性与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脑血管病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患者30例,根据呼吸系统顺应性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呼吸系统顺应性组[呼吸系统顺应性(Crs)≥45 ml/cmH_(2)O,A组)和低呼吸系统顺应性组(Crs0.05)。结论对于呼吸系统顺应性正常的重症脑血管病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不同水平PEEP对颅内压无明显影响,但会降低脑灌注压和平均动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而对于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的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使用PEEP对颅内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影响。
-
-
汪桂亮;
刘亚云;
汤云;
于涛;
王奎;
窦云有
-
-
摘要:
目的观察声门下吸引操作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间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记录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患者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呼吸(RR)。比较操作前中后患者ICP、CPP、SpO_(2)、MAP、HR、RR变化。结果声门下吸引操作过程中SpO_(2)、HR、MAP、RR、ICP与操作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操作可引起颅内压升高以及生命体征的短暂波动,但对脑灌注压无影响。
-
-
蒋成芳;
唐敏;
袁萍;
吴凌云
-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床头抬高度数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分别实施床头抬高0°、15°、30°、45°,对比不同床头抬高度数下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床头抬高15°、30°、45°的颅内压水平低于床头抬高0°,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颅内压水平低于床头抬高15°,患者床头抬高45°的脑灌注压水平低于床头抬高0°(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可降低患者术后颅内压并保证脑灌注压。
-
-
龚天兰;
肖子文;
薛爱存;
邱芳;
魏洪
-
-
摘要:
目的观察气腹条件下不同特伦伯格体位家兔颅内压力的变化及脑水肿情况。方法36只普通级雌性新西兰兔均分为A、B、C组(A组平卧位、B组头低位20°、C组头低位30°),建立家兔CO_(2)气腹模型,在气腹后2、3及4 h测量家兔颅内压力,处死家兔后测量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学变化。结果3组家兔的颅内压力、脑组织含水量随人工气腹后时间延长(2、3、4 h)呈上升趋势,A组0.05);随头低位角度增加,家兔颅内压力和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A组0.05)。结论气腹时间及T位的倾斜角度会影响家兔颅内压和脑水肿,但脑水肿的病理改变可能与气腹时间有关而与体位无关。
-
-
封晓燕;
董月娇;
焦薇;
陈军辉;
史亚琴;
王玉海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期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无锡太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5例行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8例,女性87例;年龄11~83岁,平均46.2岁。其中112例单纯行颅内压监测(ICP组),153例行ICP监测+脑电双频监测(BIS)+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多模态监测(多模态组)。比较两组患者30d全因病死率、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同时比较两组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差异。结果随访6~40个月,多模态组患者30d全因病死率显著优于ICP组(16.0%vs.26.7%,P=0.039),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多模态组肺部感染率(67.8%vs.48.6%)、钠离子异常发生率(76.2%vs.56.9%)及脱水药使用剂量均优于ICP组(P0.05)。结论多模态监测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的疗效,降低30d全因病死率、低温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脱水药物的使用,值得推广。
-
-
江敦清;
陈孝菁;
宋熙文
-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与常规大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大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CT蝶鞍层面颞肌厚度、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甘露醇应用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开始减压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T蝶鞍层面颞肌厚度高于术前,颅内压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GC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甘露醇应用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应用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效果更佳,能加快颅内压下降,减少甘露醇应用剂量,促进GCS评分恢复,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
-
-
任嵘;
孙畅宁;
杨艳伊;
江浦;
王坤;
杨勇;
邢长洋;
段云友;
袁丽君;
曹铁生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由于颅腔的封闭性,常规颅内压监测有创且禁忌症、并发症较多.因此无创定量颅内压测定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医学难题.大量文献已证实颅内压、眼底静脉压与眼内压的高度相关性.为设计一种利用超声探头通过测压仪水囊对眼球加压观察眼底静脉状态的方法快速无创定量颅内压,建立了体外模型来寻找眼内压与测压仪水囊内压的关系. 方法:由于眼球的不可压缩性,本研究用两个水囊分别模拟眼球和测压仪水囊,设计并实施一些列体外模型实验。由于双水囊挤压实验的诸多影响因素,我们首先设计了平板单水囊实验。平板单水囊实验旨在研究外力加压时单个水囊内压强变化的影响因素,双水囊挤压试验旨在研究双水囊挤压时水囊内压强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之后进行的有限元分析.是为明确此无创颅内压测量新方法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结果:双水囊相互挤压时的水囊内部压力与水囊的弹性性能和初始压力高度相关。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模型实验结果的趋势显示一致。 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当测压仪水囊与眼球弹性性质和初始压力保持一致时,即可实现颅内压的无创、定量和实时监测。
-
-
王丽娟;
陈丽敏;
陈盈;
包立阳;
邢英琦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有创性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临床急需无创、可重复性的评估ICP的方法,近些年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评估ICP成为研究热点,证实了这种无创性技术可有效地诊断高ICP,然而该技术是否可动态监测ICP变化以及评估高ICP治疗效果尚不清楚.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1日到2015年10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可疑高ICP需进行腰椎穿刺的患者,在腰椎穿刺之前由2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进行ONSD检测,运用Philips超声系统9-3MHz线阵探头轻柔地置于患者闭合的眼睑上,进行横断面及矢状面扫查,保存双侧视神经鞘清晰的图像。 结果:共收集了60例患者(37例高ICP患者),入院时ICP与ONSD密切相关(r=0.798,P<0.001)。其中25例高ICP患者(平均年龄35.16±12.4岁。 结论:超声检测ONSD可无创、简便、动态评估ICP变化及评估高ICP的治疗效果。
-
-
-
-
李向成;
李勤;
胡华;
蒋福刚
- 《2016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五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和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21例,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均小于8分.出血部位:均为多发脑挫裂伤,脑室系统均有积血.采用Codman ICP Express TM颅内压监护仪及近红外线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的监测方法进行连续监测. 结果:患者治疗1个月时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Ⅰ级(良好)5例,Ⅱ~Ⅲ级(轻残)10例,Ⅳ~V级(重残)5例,死亡1例. 结论:通过持续颅内压和脑氧饱和度监测监测可以及时了解ICP及rS02的变化.对于术后控制脑水肿,减少甘露醇的用量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积极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Zixi Wang;
王子溪;
Yulong Zhao;
赵玉龙;
Xiawei Meng;
孟夏薇;
Qi Zhang;
张琪
- 《第十四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前用于颅内压监测主要方式有直管式探头、光纤探头以及植入设备三种,其中颅内直管式探头监测属于有创监测,虽然有感染伤口的风险,但依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颅内压监测手段.本文针对直管式探头的制作工艺,提出了一种新的直管式探头的封装工艺,研制了一种基于微压力传感器的颅内压监测探头.通过将金线和漆包线用导电银胶直接相连的电气连接方式,大大的降低了探头的整体体积,且保证了良好的导电性能,提高了封装后的使用寿命;敏感元件采用了自主研发的MEMS微压力传感器芯片,降低了制作成本.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直管式探头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度好等优点.传感器的封装过程并未对传感器产生较大影响.
-
-
许毅;
刘科
- 《2015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四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对颅内占位及颅内压不一致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寻找两者不一致的原因,并探讨其对手术指征的影响. 方法:对200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其头颅CT的占位效应及颅内压监测结果的差异,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发现容易产生差异的病种,并分析其对手术指征的影响. 结果:本组病例中出现了39例颅内占位及颅内压不一致病例.其中占位效应重(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CT示脑沟脑回消失,环池不清,有减压手术指征)而颅内压正常或稍高的情况常发生于"脑肿胀",其原因考虑:1、由于脑组织密度不同,相同的占位产生的颅内压力有差异,2、在压力一容积曲线的转折部位容易产生占位效应与颅内压不相符合情况,3、某些特殊病例,如脑脊液鼻漏严重患者,脑组织变"干",会造成"脑肿胀"假象,而实际颅内压监测结果却呈低颅压状态.以上病例根据颅内压结果选择保守治疗.占位效应轻而颅内压很高或持续上升常发生于脑千周围占位和静脉窦区占位。如对21例重度全脑室积血铸型患者行双侧脑室积血引流+尿激酶灌洗治疗后,有30%非脑疝患者、50%脑疝患者在引流通畅情况下颅内压再次上升且颅内压持续高于40mmHg,在对脑千周围减压后,颅内压可平均下降至27.6mmHg。对10例横窦硬膜外小血肿(<10ml)行颅内压监测,大部分病例出现颅压持续上升,脱水治疗无效,最终需手术治疗,术后颅压立即下降。仅部分非主引流静脉窦受压患者保守治疗成功。以上病例均考虑重要区域的动脉、静脉受压引起的颅内压升高,需行手术治疗。 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颅内占位及颅内压力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又会出现矛盾。占位效应重而颅内压轻的患者常见于"脑肿胀",占位效应轻而颅内压很高或持续上升常发生于脑干周围占位和静脉窦区占位。由于手术目的之一是为了缓解颅内高压,因此应该根据颅内压力而非占位效应来决定是否手术;但如果患者占位效应虽没有引起颅内高压,但导致了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时,也应该考虑手术,以减轻神经功能障碍。
-
-
辛志成;
吴钟华;
龙连圣;
王开磊;
李夏良;
蒋超超;
苏强;
王伟;
章元;
胡夷
- 《2015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四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rn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患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参数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关系. 方法:选择40例行有创ICP监测的PADBS患者(观察组)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TCD床旁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peak velocity,Vs)以及博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并记录即时ICP值.观察组患者按ICP进行分组,将其TCD各参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随着ICP的升高,Vd、Vm、Vs均呈下降趋势,而PI、RI则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Vd在ICP轻度升高时即明显下降(P<O.05),而Vs只有在ICP重度升高时才明显下降(P<O.05),PI与ICP的相关系数最大(r=O.874,P<O.01). 结论:TCD可以无创监测PADBS患者ICP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曹付强
- 《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颅内压的变化是颅内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对颅内压的监测是颅脑疾病的预防、发现及处理的重要前提.其监测方法分为创伤性和无创性两种.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的凸显,使无创的应用得到了发展,本文就现在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主要介绍了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颅内压监测的进展,指出随着医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通过建立统一模型,无缝融合多种生命体征参数和不同方法检测到的生理特征参数,可以实现颅内压无创综合检测,因此研究开发新型无创颅内压综合检测方法,提高临床适应性,实现准确、方便、动态、廉价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
李彦腾
- 《2015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四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最近,一些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颅脑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VNS可以减少创伤后癫痫发作,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调,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总的来说,VNS对颅脑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迷走神经分布的广泛性和纤维构成的混合性,其作用机制肯定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的,各作用机制之间也存在重叠或交互影响。上述的几种理论多为动物实验或小规模的病例研究得出,VNS用于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是否利大于弊,如果确实能够使病人受益,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采取治疗的时机、调节的具体参数等问题,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