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创监测

无创监测

无创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8319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健康之路、中国医疗设备、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无创监测的相关文献由420位作者贡献,包括季忠、吴水才、杨郁林等。

无创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83194 占比:99.98%

总计:483284篇

无创监测—发文趋势图

无创监测

-研究学者

  • 季忠
  • 吴水才
  • 杨郁林
  • 余珍珠
  • 刘华
  • 吴海燕
  • 吴银秋
  • 李孟泽
  • 杨春兰
  • 盛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穆雪纯; 马红
    • 摘要: 目前肝组织活检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有创性、花费高、可能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较难被患者接受和重复操作,临床上迫切需要安全、可重复进行的无创监测方法。依靠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能较好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在临床上不断更新和发展。
    • 何鑫; 武秀权; 费舟; 费霏
    • 摘要: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CP)增高发生率高,其监测对于临床有效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ICP的监测方法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类,虽然目前以有创ICP监测为主,但无创ICP监测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针对4种与视器相关的无创ICP监测方法如视神经鞘直径、眼内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比较不同无创ICP监测方法的原理、应用现状和优劣势,为拓展无创ICP监测新方法、优化神经重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
    • 杨萌; 戴小华; 郭光华; 闵定宏; 廖新成; 张红艳; 付忠华; 刘名倬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策略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度及以上烧伤患儿,其中男150例、女85例,年龄3个月~12岁.入院后计划按照国内小儿烧伤休克补液公式采用电解质、胶体及水分对患儿进行补液,根据患儿精神状态、末梢循环、心率、血压、尿量等适当调整补液量及速度.统计所有患儿补液8h与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和计划输入电解质量、胶体量、水分量、液体总量.根据补液8h尿量情况,将所有患儿分为尿量≥1 mL· kg-1·h-1的尿量维持满意组(119例)和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不满意组(116例),计算患儿补液8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根据烧伤总面积,将<3岁(155例)、3~12岁(80例)年龄段患儿均分为15%~25%体表总面积(TBSA)组和>25%TBSA组,计算或统计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尿量,统计患儿伤后48 h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无创监测指标以及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疗效指标水平.统计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治愈、好转出院、自动出院及死亡情况等预后及转归指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所有患儿补液8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胶体量、水分量及液体总量均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094、5.096、13.256、7.742,P<0.01);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水分量与液体总量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288、-13.252、3.867,13.183、-13.191、10.091,P<0.01),实际输入胶体量与计划输入量相近(P>0.05).补液8h,与尿量维持不满意组比较,尿量维持满意组患儿电解质系数和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水分系数明显升高(Z=2.574,P<0.05).<3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尿量明显降低(Z=-3.867、-6.993、-3.417,-5.396、-5.062、1.503,P<0.05或P<0.01),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48 h疗效指标中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ALT水平则明湿降低(Z=-2.720、-3.099、-2.063、-2.481,P<0.05或P<0.01);伤后48 h其余疗效指标及无创监测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12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伤后第2个24 h胶体系数明显降低(Z=-2.042、-4.884,-2.297、-3.448、-2.480,P<0.05或P<0.01),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和伤后第1、2个24 h尿量及伤后48 h无创监测指标与疗效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共17例患儿发生并发症.235例患儿中,治愈211例,占89.79%;好转出院5例,占2.13%;自动出院16例,占6.81%;死亡3例,占1.28%.结论 严重烧伤小儿早期液体复苏电解质量超出公式计算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患儿较重度烧伤患儿在液体复苏时应适量增加补液量;3~12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患儿较重度烧伤患儿在液体复苏时应适当增加胶体量;无创监测指标可用于监控严重烧伤患儿血流动力学和指导其液体复苏.
    • 汪玲; 陆英慧; 王天佑
    • 摘要: 目的 探讨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超声造影对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抗血管生成治疗反应的无创监测价值.方法 将16只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贝伐单抗治疗组(治疗组),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建模2周后,治疗组小鼠给予0.2 mg贝伐单抗瘤内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周注射3次,连续治疗2周.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靶向VEGFR-2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d和治疗14 d行超声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各参数随治疗时间变化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31的表达.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裸鼠肿瘤组织的体积分别为(0.247±0.019) mm3和(0.307±0.03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治疗组TIC曲线上升斜率(K1)、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分别为3.77±0.62、(3.82±0.21)s和(24.35±3.34) dB,与对照组[分别为2.93±0.31、(4.47±0.50)s和(30.10±2.35) d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鼠超声造影PI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2=0.898,P=0.017).结论 靶向VEGFR-2超声造影评价贝伐单抗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与TIC指标中K1、TTP和PI等参数的差异变化有关,靶向VEGFR-2的超声造影对无创监测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具有重要价值.
    • 陈坤; 刘利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Masimo Radical-7脉搏血氧仪检测新生儿无创血红蛋白浓度的准确性,并探讨无创血红蛋白检测技术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新生儿病房2015年5 ~ 10月收治新生儿,在静脉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数值(tHb)的基础上于采血前采用Masimo Radical-7脉搏血氧仪检测新生儿无创血红蛋白浓度(SpHb)值,将收集的157对有创静脉血tHb与无创SpHb数据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的分析.结果 (1)tHb和SpHb测定结果分别为(137.36±20.80)g·L-1和(136.68±21.35) g·L-1,n=157,t=0.758,P=0.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Hb与SpHb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58,P<0.001).(3)Bland-Altman研究显示95%一致性的上下限(-21.4~22.8)g·L-1,其中有6个点(3.82%)在95%一致性界限外,151个点(96.18%)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 采用Masimo Radical-7脉搏血氧仪检测新生儿无创血红蛋白浓度与有创采集的静脉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对于诊断贫血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沈晨; 施巍; 杨治荣; 郭智霖; 范其亮; 吴祎炜
    • 摘要: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救治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s welling,PADBS)患者的辅助作用,为无创ICP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4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取得病例组53例,对照组61例,分别给予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和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分型颅内压检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48h内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时间的生存分析,病例组中住手术时间为35.6个月,对照组中位DFS为33.5个月,两组患者检测进行手术时间的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创ICP检测患者继发性出血率为3.2%,脑脊液感染病况为7.9%;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ICP检测患者住院天数短于有创ICP检测患者(P<0.05).结论:无创ICP应用于PADBS治疗的临床价值与有创ICP相当,但无创ICP更便捷、创伤小,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检测.
    • 唐剑; 周和平; 王绍波; 陈新生
    • 摘要: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实时无创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颅内压(IC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4例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术后病人,采用近红外光谱与有创颅内压监测仪持续监测rScO2、ICP,同时记录脉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监测结果的关联性.结果 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程度和rS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越好的组其rScO2值越高,术后rScO2早期会出现下降,最后随颅内高压缓解后再次呈上升趋势.但4例死亡病人伤后rScO2主要呈下降趋势,上升不明显.rScO2与ICP呈显著负相关(r=-0.882,P<0.001),rScO2与CPP呈显著正相关(r=0.938,P<0.001).结论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无创监测脑组织rScO2,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cO2)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after operation which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Methods Twenty four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after emergency operation were given continuously monitoring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Meanwhile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were monitored.The correlation of monitoring results was analyzed by SPSS statistics analysis.Results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brain injury and rScO2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rScO2 reduced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As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relieves it increases.But the rScO2 in 4 cases of death decline as others subsequently it increased while the ascending trend was not obvious.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ScO2 and ICP (r=-0.882,P<0.001),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ScO2 and CPP (r=0.938,P<0.001).Conclusions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can accurately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 余珍珠; 黄惠君; 冯晋兴; 宋宁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无创心输出量测定技术(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Uscom)动态监测心力衰竭新生儿的心输出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Uscom无创监测40例心力衰竭新生儿心力衰竭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48h和40例正常新生儿的左右心输出量变化.结果 心力衰竭新生儿的左、右心输出量分别为(0.38±0.15)L/min、(0.65±0.26)L/min ,较正常新生儿的左、右心输出量明显下降[(0.59±0.25)L/min、(0.88±0.41)L/min(P均0.05);治疗后24h、48h,左、右心输出量分别为(0.61±0.28)L/min、(0.62±0.22)L/min和(0.92±0.36)L/min、(0.93±0.24)L/min,较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Uscom技术监测心力衰竭新生儿的心输出量是方便可行的,可指导临床治疗.
    • 庄燕; 陈明祺; 戴林峰
    • 摘要: 危重症患者休克的发生率相当高,休克不能及时纠正将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准确鉴别休克原因并及时有效处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快速、有效地鉴别导致患者休克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成为危重症领域重要课题,各种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使得临床医生可以较好地判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及时评估治疗效果.随着电子计算机、影像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单一、间断、有创监测到多参数、连续、微创或无创监测,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帮助.过去十余年间,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监护病房及手术室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微创及无创监测技术.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或者超声多普勒技术实现对心输出量的监测,目前应用较多的监测方法包括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及食管多普勒;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主要通过连续动脉压力波形分析或生物电阻抗法/生物电反应法来测量心输出量.微创及无创监测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用最小的创伤来提供连续的心输出量参数,并实时显示患者的液体反应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在本文中作者主要总结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