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3届中国医师论坛
第3届中国医师论坛

第3届中国医师论坛

  • 召开年:200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3-04-20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3届中国医师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对血脂的影响.rn 方法:将年龄>60岁的286例住院病人分为高血压组(EH)、2型糖尿病组(T2DM)和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EH+T2DM),比较和分析三组以及各组男女患者血脂变化情况.rn 结果:EH合并T2DM组的血浆总胆固醇(TC)5.19±1.16mmol/L、低密度脂蛋血胆固醇(LDL-c)3.42±1.17mmol/L水平明显高于EH组的TC4.62±1.14mmol/L、LDL-c2.58±0.82mmol/L(P<0.01),明显高于T2DM组的TC4.86±1.22mmol/L、LDL2.56±0.95mmol/L(P<0.01),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3±0.33mol/L明显低于EH组1.32±0.38 mmol/L和T2DM组1.24±0.31mmol/L(P<0.05):T2DM组中甘油三脂(TG)2.79±2.2mmol/L水平较EH组TG2.13±1.03mmol/L、EH+T2DM组TG2.07±1.13mmol/L明显升高(P<0.01);EH组中女性TC、LDL-C、TG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T2DM组中女性TG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1).阴合并T2DM组中HDL-c水平男性明显低于女性(P<0.01).rn 结论:老年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时脂质代谢紊乱的类型和程度有所不同,两者合并时,紊乱程度加重;老年女性较男性血脂水平升高更明显.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女性不同体重指数对脉压的影响.rn 方法:将老年女性345人、老年前已绝经女性425人共770人按体重指数〈23,23-25,>25各分为3组,共6组.测量770人的血压、身高、体重.用方差分析对老年女性组不同体重指数组间,相同体重指数不同年龄、性别间进行比较.rn 结果:1.老年女性体重指数<23组、23-25组、>25组的平均脉压分别为53.8mmHg、57.2mmHg和63.0mMHg.老年前女性体重指数<23组、23-25组、>25组的平均脉压分别为44.2mmHg、46.9mmHg、50.6mmHg.2.在相同体重指数组间的比较:各老年女性组脉压均大于老年前女性组(p<0.001);3.老年女性不同体重指数间的比较:<23组与23-25组间p=0.09,<23组与>25组间p=0.006;23-25组与>25组间p<0.001.4.老年女性、老年前女性中脉压>60mmHg者分别占39.4%、15.5%.rn 结论:1.老年女性的脉压随着体重指数的递增呈增高的趋势. 2.老年女性的脉压增宽与增龄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血流动力学改变.rn 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谱勒检测30例EISH患者及28例老年健康对照组左心收缩功能及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rn 结果:EISH组左心收缩功能指标:SV、CO、EF、CI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62+9.08cm3vs 60.71+8.16cm3:4.75+1.00L/min vs 4.12+0.92L/min:67.35+5.72% vs59.81+5.50%:2.64+0.41L/min/m2 vs2.26+0.35L/min/m2,(p<0.05-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ISH组脉压差水平与上述各参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0.56、0.46、0.45,同时研究组心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EISH存在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主要表现在左室收缩功能亢进、长期处于高心排血量及高负荷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EH合并脑梗死及38例健康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增高,血压昼夜波动变小,节律波动减弱.结论:ABPM有助于帮助高血压人群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问题,因此成为世界性研究热点。近年来对老年性痴呆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本文从AD的诊断及量表应用、AD的分子遗传学、AD与血管性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AD的脑血流变化,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分析顽固性高血压(RH)患者占高血压人群比例、临床特点,为诊断与处理RH提供依据.rn 方法:连续收集本院心内科高血压门诊和病房诊治的患者,通过正规诊断同时按照程序给病人正规服药治疗,如果应用含一种利尿药在内的三种或以上降压药物治疗一月后,血压仍在140/90 mmHg或以上者为RH,并对这些病人进行分析.rn 结果和讨论:①共收集838例病人(男480例),年龄在14-83岁,RH 272例,占总数的32.46%,提示我国重症、疑难复杂高血压病人多.②在RH患者中,白大衣高血压(WCH)106(女70)例;继发性高血压和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者82例;单纯顽固性高血压84例,分别占RH患者总数的38.97%、30.15%、38.88%,因此在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应重视筛选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③单纯RH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多,24h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出现夜间血压下降规律,且靶器官损害明显.
  • 摘要:本文选择2002年3月-2002年10月期间,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63例,均为服用氨氯地平治疗1月后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通过总结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耐受性,初步探讨高血压临床分期与氨氯地平降压疗效的关系。
  •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心脑血管病社区防治示范点黔灵镇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rn 方法:于2001年4月在贵州省心脑血管病社区防治示范点黔灵镇对15岁以上人群6372人进行普查并随机抽样2400人进行问卷调查.高血压诊断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rn 结果:检出高血压1490人,患病率达23.42%,患病人群中,知晓率仅17.1%,治疗率仅13.0%,控制率仅4.6%.rn 结论:社区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应引起重视采取得力的社区防治对策.
  • 摘要:高血压病(EH)与糖尿病(DM)均为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且常同时并存,导致大量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本文拟就两者流行病学、危害、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分别就WHO-ISH (1999) EH治疗指南推荐的首选降压药作简单评价。
  • 摘要:糖尿病病人发生高血压的比率较非糖尿病病人高1.5-2倍,患者同时有糖尿病及高血压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远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单纯糖尿病患者。在一般人群中,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6倍,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倍,高血压加上糖尿病则显著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大于两者相加的关系)。本文介绍了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与血糖的目标,对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进行了简述。
  •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在不断上升,如今已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除胰岛素抵抗外,往往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亦并存于2型糖尿病患者,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对于2型糖尿病的处理不仅要控制血糖,更应针对伴随胰岛素抵抗而存在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介绍了血糖的控制标准及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阐述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做一论述。
  • 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L)是1954年由Conn JW首次报道的一种以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高血浆醛固酮浓度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又称Conn综合症。它是由于肾上腺皮脂腺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四类:醛固酮分泌性腺瘤,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癌,异位醛固酮分泌性肿瘤。本文对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提出从醛固酮/肾素比值来诊断原醛症是不恰当的,应以血浆肾素活性(PRA)的下降和血浆醛固酮水平PA的升高两个方面来描述。
  • 摘要:颅内高压是神经科的急危重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ICP)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拯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颅内压监测多为创伤性检测方法,有创法可较准确地反映颅内压水平,但技术要求高,护理繁杂,并发症(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出血)较多,仅在部份神经外科术中使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广大神经内科医师仍依靠临床经验推测患者颅内压水平,这导致脱水剂的混乱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可以较敏感的反映视通路受损,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视乳头水肿,球后视神经增粗等改变,导致fVE传导减慢。本文拟采用fVEP与创伤性颅内压检测法同时监测颅脑外伤术后病人的颅内压,比较两者的相关、一致性,探讨使用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可行性。
  • 摘要:体外循环技术是现代心脏外科得以发展的基础。Buffolo等成功地开展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本身对心脏和机体的损害。但这一术式仍然离不开体外循环,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体外循环准备。现对本院准备实施的210例OPCAB手术体外循环的准备情况进行了分析。
  • 摘要:血管造影技术和与此相关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开辟了人类对冠心病认识和治疗的新纪元.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我们已知血管壁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的发生发展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最近几年来发表的许多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再分析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与大动脉僵硬度增大密切相关的脉压(pulsepressure, PP)增加是较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pressure, DBP)更显著的预后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因此,对大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确切的预后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动脉功能及其检测情况,分析了动脉缓冲功能的影响因素,对脉压、主动脉僵硬度和心血管危险做一探讨,并提出药物对动脉弹性的影响。
  • 摘要:90年代被外科医学界喻为追求“微创外科”的年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大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免去了体外循环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且明显减低医疗费用,所以引起了广大心脏外科医生的兴趣。近两年,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实验研究应用于临床。在这种新型的手术方式中,机器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机器人的性能是决定手术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机器人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作简要综述。
  • 摘要:目的:分析和报道20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和技术方法.rn 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分别于5个不同的单位完成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占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5%.年龄62.1±4.9岁.男性15例,女性5例.第一次手术距离第二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9年,左主干病变2例,双支病变2例,3支病变1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3.3%±21.2%.20例全部存在血管桥的堵塞,合并原有病变加重或新发病变10例.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均按非体外循环方式进行.rn 结果:1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手术中因心律紊乱而中转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时间291.4±34.5分钟.远段吻合口数目平均为2.7±0.6个,全动脉化8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8例.住院死亡率0%.1例术后4小时静脉桥急性血栓形成堵塞1例,经再次手术取栓并局部溶栓后好转.随访中远期死亡1例,术后残余心绞痛2例,其中1例造影发现其中1根新血管桥再次狭窄,心功能不全2例,均药物治疗.rn 结论: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非体外循环方式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而其微创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rn 方法:12例OPCAB手术术中使用IABP辅助,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低下5例,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2例,心脏明显扩大1例,所有病人术中不易搬动心脏.rn 结果:12例OPCAB全部成功,远端吻合口数3.7±0.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22.3±9.5小时.术后死亡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病人顺利恢复.rn 结论: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手术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值、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32例射血分数小于30%的冠心病患者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n 方法:2000年2月至2002年3月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32例,全部经左心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在0.16-0.30之间,平均0.271±0.035%.合并心梗史27例,急性心肌梗塞后1个月内10例,不稳定心绞痛25例.NYHA心功能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级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两支病变2例,三支病变28例,左主干病变7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69mm,平均57.3±4.0mm.rn 结果:32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6±1.0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8例,其中13例均在手术中安放.手术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8天死于心室颤动和术后2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有2例术后出现左心功能衰竭,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4例术后心室颤动,有3例复苏成功.随访远期死亡2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另有3例慢性心功能不良.rn 结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而长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并伴有与肺对毒性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的炎症反应。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国家卫生院十分重视COPD防治研究。本文指出流行病学中COPD的不少危险因素还有待阐明,应注意早期诊断,采取积极的态度,COPD可防可治。
  • 摘要:经口/鼻面罩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yentilation,NIPPV)早期主要用来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近10年来该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研究证明,NIPPV可以减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插管率,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医务人员应对无创-有创通气的区别与联系有正确的认识,掌握NIPPV的应用范围和指征,并规范地进行操作,以确保达到预期疗效。本文对无创与有创通气进行了比较,并从应用范围、指征及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了简述。
  • 摘要: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群健康重要疾病。PTE在我国也绝不是少见病。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因多种诱因其病,涉及临床多个学科,但许多临床工作者认为PTE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对PTE缺乏认识,以至造成PTE误诊率、漏诊率高,使许多PTE患者丧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受编辑的委托,本文从PTE发病机制的角度,联系PTE的临床分类,解释PTE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非心源性肺水肿和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和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在机械通气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概念,提高了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从而使ARDS的死亡率已有明显降低。本文介绍了以往对ARDS的认识及传统的机械通气策略,简述了对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一些新认识和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
  • 摘要:呼吸运动过程首先是驱动压力的变化,使胸膜腔压力改变,最终导致肺的容量改变。肺容量改变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系列的压力的改变。驱动压力来源于呼吸肌肉的收缩(自主呼吸时)或呼吸机(机械通气时)或两者的共同作用。需要克服胸廓和肺的各种阻力。各种阻力的大小又与肺容量和流量的动态变化相关。呼吸动力学机制的测定是指呼吸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征的测定,包括压力、顺应性、阻力和呼吸做功等的测定。本文介绍了呼吸力学监测技术的应用范畴、检测原理和方法。呼吸动力学的检测是探讨呼吸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和经验的积累,逐渐成为临床诊断的方法。尤其是在危重监护医学中的应用,对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美国AHA于1974、1980、1986、1992年以及欧洲复苏学会1992、1996、1998年均发表过复苏指南。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的制定,首次由世界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联合制定,其内容更具广泛性、先进代表性、权威性,其中重大的改变有15点,本文分别进行了分析,并简述了成人BLS指导原则及ACLS指南的改变。
  •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基底节调节运动功能机理、PD病理生理特征性改变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神经影象技术能清楚地区分基底节的各部分结构,使外科立体定向技术得以提高。现代外科包括MRI基础上的立体定向术,术中的电生理技术能精确地在清醒患者确定脑内的靶点,1987年Benabid等开展了脑深部微电极刺激(DBS)法治疗帕金森病及顽固性震颤,减少由于丘脑损毁术所发生的高死亡率。由于DBS的安全性和肯定的疗效,逐渐取代了损毁术。本文介绍了脑深部电刺激的机制,简述了DBS治疗PD的适应症概况,并就DBS治疗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 摘要:失语症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是脑卒中,脑外伤和脑肿瘤等大脑疾病的常见症状,约l/3以上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失语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交流能力,影响了患者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能力,对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关于语言的康复治疗是否有助于失语症恢复,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双耳分听试验(Dichotic Listening Test,DLT)是一种研究语言功能偏侧化的非侵入性方法。国外学者将其用于拉丁语言认知研究,已进行了大量工作。自此方法引入国内以来,已有学者用此方法进行了正常人和脑损害但不伴失语的患者汉语认知的研究。但用双耳分听试验对汉语失语症患者进行研究,国内尚无报道。本研究对30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自然恢复进行了长达6月的系列研究,并对其中23例进行了数字分听,旨在对汉语失语症自然恢复作较为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双耳分听试验,初步探讨汉语失语症恢复机制。
  • 摘要:失语症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脑卒中是引起失语症的主要原因,失语症也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之一。对失语症的科学研究己进行了一个多世纪,有关失语症恢复的早期研究,多为报道性临床观察。近20年来,随着各种现代技术的显著进步,对失语症恢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新观点,进一步指导了失语症治疗,并为其它认知功能研究提供了线索。本文对失语症的自然恢复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失语症恢复的机制,并对失语症的治疗做一论述。
  • 摘要:医患之间应是一种相互信赖、亲密合作的关系。和谐、完美的医患关系是获得良好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得到充分地解放,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的医患关系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在医疗过程中,作为医疗主体的医生如果没有对其语言及行为、医疗技术与伦理道德方面有尽可能完善的要求,如果医疗机构没有从管理、经济、服务、质量、宣传等方面尽善尽美地为患者去着想,就会埋下矛盾与冲突的隐患,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本文旨在对目前医患关系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文章从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滞后性、医疗对象物化与非人格化的趋势、医患之间民主化的滞后、医疗商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及现有卫生法制法规建设的滞后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 摘要:在大多数国家急性期康复医疗都是纳入医疗保险的。这是因为通过许多卫生经济学研究证明:发展康复医疗不仅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而且可以使患者的功能恢复的更好。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体制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剧烈竞争的形势,如何使我国康复医疗事业生存和健康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对“关于将康复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的建议”的内容进行了简述,并例举了“关于将康复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的可行性分析”、“纳入综合医院医疗保险的主要病种和标准界定”、“康复医疗医保准入项目及分类”等附件以作说明。
  • 摘要:在ALLHAT(The Au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ing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入选的高血压病人中,10355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20-189mg/dl,甘油三酯(TG)低于350mg/dl,被开放随机分别接受普伐他汀(40mg/d)或常规治疗,平均随访4.8年主要终点为总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联合计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致死性冠心病(冠心病事件)、不同原因的死亡和癌症。本文对ALLHAT降脂研究部分与其他同类试验的不同进行简述,主要就研究设计为开放性、入选病人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
  • 摘要:本文在调脂领域,对血脂异常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受人关注而令人困惑的9个问题,从其由来、国内外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以及作者或多数学者的倾向性意见,——作了简要讨论,供临床医师在调脂治疗或研究工作中参考.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总体效果差,非药物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在目前房颤众多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中,阵发性房颤的经导管消融治疗最为成熟,患者的获益/风险比最高,因而倍受重视。本文概述阵发性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策略及评价,以及现阶段阵发性房颇经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选择。
  • 摘要: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rtional neuroradiology)(血管内神经外科学)是神经外科及介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介入技术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的新兴学科,是介入技术中最复杂、最困难、最具风险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医疗技术标准管理管理办法的规定,现特制定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准入标准。本文介绍了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准标准的基本要求与管理情况,并对介入神经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进行了简述。
  • 摘要:目的:总结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rn 方法:我院自2001年6月21日开展介入治疗以来至2003年2月20日,行CAG303例、PTCA+支架术192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MI)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74例,经股动脉途径271例,经桡动脉途径32例.并发症情况,死亡2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心包填塞1例,急诊PCI并发无再流现象11例,假性动脉瘤2例,血管神经性迷走反射5例,心功能恶化2例,造影剂过敏2例.rn 结果:死亡2例,1例为女性48岁,第4次再发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急诊冠脉造影(CAG)后,再用ALl导引导管行介入治疗时,出现右冠全程夹层,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为女性70岁,再发广泛前壁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导引导丝通过罪犯血管再通后发生无血流,出现“心血管崩溃”死亡.并发AMI1例为一中年男性,术后1小时支架内新鲜血栓形成,导致LAD急性闭塞,给予尿激酶150万μ静脉溶栓,LAD再通.并发急性心包填塞1例,为男性,63岁,CAG示冠脉三支病变,再行第二次PCI时,应用AL1为导引导管对右冠行介入治疗时,球扩后发现右冠开口至第二转弯后长夹层,立即植入2个支架,安返监护病房,1小时后出现血压下降、大汗,立即给予心包穿刺及心包引流,并行急诊冠脉搭桥术.急诊PCI74例中11例(14.9%)并发了无再流现象,其中大多数(7例)出现了冠脉急性闭塞的剧烈表现,需升压药和冠脉内硝酸甘油等紧急处理;大多数(8例)发生在球囊预扩成功后,7例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有特效,其中1例置入支架后血流恢复,1例发生在置入支架后,经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血流恢复,1例为血栓性病变球扩成功后无血流,置入支架及冠脉内硝酸甘油无效,经冠脉内溶栓(尿激酸40万μ)30分后血流恢复.提示无再流主要是冠脉微血管弥漫性痉挛所致致,支架可以治疗无血流现象,也可导致无复流现象.2例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加压包扎均治愈.5例血管神经迷走反射,静脉给予阿托品、多巴胺,加快生理盐水滴注.2例心功能恶化给予控制液量,利尿剂治疗,均好转.2例造影剂过敏,给予激素等抗过敏治疗,均治愈.rn 结论: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并发症,处理适当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 摘要:介入影像学,是指创建某一精巧通道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影像学。目前介入影像学的内容是创建一个人工的“通道”,或再经过该通道进行“观察”、“置入”或“消除”的操作.人工通道的建立过程和最终结果要求是巧妙的,方法和技术灵巧高明,思路超过寻常.观察的目的包括科学研究和诊断疾病;而置入和消除的操作的目的,主要是治疗疾病,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包括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本文试图从器官与系统的角度来阐述介入影像学在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2,3).主要根据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来进行归纳.
  •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1-2-Cyanoacrylate,NBCA),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探讨NBCA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作用.rn 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应用血流导向漂浮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性进入畸形血管团内注入不同浓度的NBCA(与碘苯酯混合调制).术前、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作影像学对比并长期随访.rn 结果:病灶完全栓塞一例(单支供血、单支引流);3例多支供血伴深静脉引流者均大部分栓塞(栓塞70%以上).即刻脑血管造影可见畸形团部分或全部不显影,循环时间减慢.rn 结论:NBCA以为一种永久性液体栓塞剂,可以很好地闭塞动静脉畸形病灶,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 摘要:介入性操作和治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处理,包括围手术期内造影室/导管室的室内环境和空气、医疗设备和器材以及病员和工作人员的消毒/灭菌;此期间所需作的一般性诊疗护理工作;此期间的各种用药(包括造影辅助用药和麻醉剂)以及发生于此期间的急危症的急救处理等。作为一个临床科室,围手术处理是与介入治疗技术同等重要,在一些专业著作中已有个别章节作过阐述,但随着近年来消毒/灭菌技术的改进、药物治疗的新观念和新药的出现、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医疗法规和条例的出台,回顾对比原有的“围手术处理”,其中部分内容就显得过时低效、缺乏法律依据性,为此,本文在原有的“围手术期处理”内容基础上,对其提出改革意见,以更切合现今介入临床的需要。
  • 摘要:腺苷(Adenosine)是一种嘌呤核苷,由糖苷键连接腺嘌呤和核糖而成。它是腺苷酸的前体,又是其代谢产物。许多细胞能“出产”腺苷,同时也有腺苷的受体。受体的激活通常可降低这些细胞或器官的总体作功和耗氧,因而腺苷是一种“抑制性代谢产物”(retaliatory metabolites)。本文介绍了腺苷代谢的概况,对腺苷受体和心脏效应进行简述,并就腺苷的临床应用、剂量、用法及副作用进行了说明。
  • 摘要:近20年来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已成为我国人群总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高血压是心血管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全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对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防治知识的培训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贯彻实施,使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可喜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12亿人口中患高血压人数己近1亿的现状,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血压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其中高血压治疗及管理的连续性是影响降压疗效及预后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笔者认为目前高血压治疗及管理的连续性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各级医院两个层面上。本文对这两方面进行了简述。
  • 摘要: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论文是否能尽快发表,尽快得到公众的认可。论文是否能发表,主要取决于其学术质量,即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然而,符合学术质量水准的论文是否能尽快通过审稿流程,尽早刊出,除了与编辑部的工作程序和编辑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审稿专家的审稿时滞等有关外,还与作者投稿前的准备工作及对修改稿件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笔者在工作中的体会,对如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加快论文的发表做一简述,同时对如何确保学术质量的问题及投稿常见问题进行了说明。
  •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核心的问题是神经细胞损害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众所周知,缺血后的神经细胞损害病理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细胞自身损害机制和神经细胞与其周围的损伤级联反应过程。因此,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手段。在进行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治疗过程中,应该选择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方法。近20年来,人们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等角度进行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治疗的研究,探讨了许多从理论上可行的治疗方法及手段,尤其是在动物实验性治疗研究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部分在临床方面也有了可喜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的相关机制以及其相关的保护性药物。
  • 摘要: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对于ST段抬高的AMI(STEMI),其治疗主要目的是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心肌的快速、完全、持续性再灌注恢复,溶栓和机械性冠脉血流的恢复可改善左室功能,缩小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但无论溶栓或冠脉内介入治疗,早期快速的血运重建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期冠脉再通对STEMI预后的影响,分析了死相关动脉完全再通的意义及续性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
  • 摘要:运动ECG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测手段之一,但传统ST段指标诊断C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限制了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新出现的心率调整的ST段降低方法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尚有争议。本文探讨了心率调整的ST段降低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CAD的价值,并把ST/HR斜率和ST/HR指数两种指标和传统ST段指标进行了系统比较。
  • 摘要:医疗纠纷旨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在认定上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或法律调解与裁决,方可了结的医患纠葛,即构成了医疗纠纷,但不一定构成医疗差错事故。本文介绍了目前医疗纠纷的现状和特点,对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医疗纠纷的原则要点。
  • 摘要:高血压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5%。同时,它也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本文介绍了我国人群高血压现状及流行趋势,研究指出,除遗传因素外,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是,基线血压、体重指数、饮酒和心率增快,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
  • 摘要: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HE)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出现血压显著地或急剧升高(通常舒张压>16kPa(120mmHg)),常伴有急性或进行性的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高血压急症是由血压急剧升高引起的,对靶器官功能及生命预期性威胁,必须紧急或及时处理。本文介绍了高血压急症的分类与治疗原则,并对常见高血压急症的诊疗情况进行了简述。
  •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高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即SBP降低10-14mmHg和DBP降低5-6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40%。目前,高血压的防治有了长足的进展,血压的控制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既:从对舒张压治疗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本文指出最近几年来的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收缩血压(SBP)的增高是与预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关系更为密切的因素。而收缩压增高及脉压增加实际上是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比索洛尔(bisoprolol)、哌唑嗪(prazosin)对培养的SHR和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胶原合成的影响.rn 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CFs,用3H-脯氨酸掺入法分别观察卡维地洛、比索洛尔、哌唑嗪干预下两组大鼠CFs胶原合成的情况.rn 结果:①不同浓度的卡维地洛(10-8~10-5mol/L)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CFs 3H-脯氨酸掺入率,与wistar大鼠组相比,SHR组CFs受抑制的效应更强.②同等浓度比索洛尔对两组大鼠CFs 3H-脯氨酸掺入率表现出轻度抑制.③同等浓度哌唑嗪对两组大鼠CFs 3H-脯氨酸掺入率均无明显作用.rn 结论:卡维地洛呈浓度依赖性抑制CFs合成胶原,其作用机制部分与阻滞肾上腺素能β受体有关.
  • 摘要:心房颤动是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相关的卒中多数来源于心房的血栓栓塞,但其中25%是由脑血管疾病、其他来源的栓子栓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由于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房颤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机制也没有完全确定。本文介绍了心房颤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与危险因素,对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防治策略进行简述,并就房颤抗凝治疗—华法林用药方法进行了论述。
  • 摘要: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指一组心外科技术,它避免了体外循环或常规的正中胸骨切口,减少创伤,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命名和方式繁多,本文对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国内目前已开展的手术分别进行简述,并就微创心脏手术的目的、手术病人的选择、医疗费用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 摘要:回顾近年来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比较胸部小切口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颤或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心血管外科介入手术、胸腔镜手术以及机器人手术的特点,展望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前景.
  • 摘要:因导管介入性治疗应用广泛,且导管的设计各异,本文对导管介入性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等治疗效果比较肯定,且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做详细介绍。并就管内支架在先心病中的应用及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导管介入性治疗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 摘要:本文介绍了微创冠心病患者外科麻醉的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情况,就麻醉计划、术后镇痛及围术期血液保护进行了简述,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原则进行了论述。
  •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和心脏外科技术的提高,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增加高危患者的手术机会以及避免伤口影响美观,已成为倍受医患双方关注的问题。本院选择性应用小切口、心脏跳动下的微创技术进行心内直视术37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右进胸微创切口心脏跳动下的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价值.rn 方法:从1999年11月至2003年1月,我们采用右前侧胸小切口路径,在心脏跳动下行房间隔缺损(ASD)24例修补术,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10例矫正术.rn 结果:所有病人随访2~20月,没有手术中和手术后死亡,没有手术后并发症,没有胸部切口相关的发病率,没有手术后并发症.体外循环20~70分钟,平均45分钟,术后呼吸机协助呼吸2.0±1.2小时。rn 结论:右进胸微创切口心脏跳动下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内直视手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技术.
  • 摘要:目的:论证Caspase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的活性作用,测定sFas和FasL的血中浓度以及Caspase抑制剂对心肌的保护作用.rn 方法: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设对照组;实验组静脉投与Caspase抑制剂(DEVD).股静脉采血后,取出心脏.应用免疫印迹法、TUNEL法、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rn 结果: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原被水解活化.实验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DEVD的投与可以使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数减少大约30%.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sFas水平有显著差异.rn 结论:Caspase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应激所必须的中介物,DEVD能够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我们提出,DEVD可能对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为Caspase抑制剂尽早应用于心梗早期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总结研究3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病人在ICU监护管理、促进术后恢复的经验.rn 方法:完成OPCAB手术的患者常规带呼吸机进入心脏外科ICU开始进行监护.持续心电监护,所有病例连续Swan-Gan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按常规拔管指征脱离呼吸机辅助,血色素低于9.0g/d1输压积红细胞.rn 结果:351例OPCAB手术病人进入ICU监护.平均机械通气时间9±5h,输血80例,心脏指数(CI)平均3.6±0.8L/min/m2,第一天引流液平均509±294ml,平均监护时间59±26h,并发症12例,发生率3.41%,包括新发脑梗塞1例,第二次开胸止血3例,围手术期心肌梗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致命性心律失常反复室颤1例,无纵隔炎和败血症发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2例,辅助时间42±30h.3例在30天内死亡,住院期间共死亡5例,住院死亡率1.4%.rn 结论:成功的OPCAB手术是病人术后监护期间并发症减少、死亡率降低的重点,平稳的监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促进病人早期康复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50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危险因素评价的特点.rn 方法:1999年8月至2002年4月连续501例OPCAB手术,死亡8例.通过回顾分析临床资料,采用不同形式的单因素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rn 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慢性肾功能不全、正性肌力药物种类和机械通气时间依次是本组OPCAB手术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二次手术、心梗1周内等属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危险因素不构成OPCAB手术的危险因素.rn 结论:OPCAB手术较cCABG手术危险因素减少,体现出OPCAB手术良好的微创效果.尚有待于大规模多中心的综合评价结果的验证.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rn 方法:1996年10月至2002年5月在国内15个中心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98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79.5%,OPCh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85.2%.年龄平均61.6±9.0岁,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合并34.6%存在心肌梗死病史,58.2%存在不稳定心绞痛,18.7%为左主干病变, 76.9%为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7%±16.8%.其中二次手术者占1.5%,急诊手术占9.9%.rn 结果:2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数目3.1±0.9个,65.6%的手术使用乳内动脉,18.0%的手术使用桡动脉.13.5%合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5.2%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14例,死亡率为1.2%.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7例,术后大出血2例,术后昏迷伴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大面积脑梗塞2例,术后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中,围术期心梗占0.4%,急性左心衰占0.3%,严重心律失常占1.2%,呼吸系统并发症占2.0%,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1.2%,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0.7%,出血二次开胸占1.0%,胸骨愈合不良占0.6%.rn 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如何培训与推广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 摘要:目的:分析4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的临床应用与特点.rn 方法:1996年9月至2002年4月分别在6个不同的单位实施MIDCAB手术22例,年龄41-80岁,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7.196±12.3%.4种类型手术分别为:Ⅰ型(全麻左前外侧LAST切口)15例;Ⅱ型(全麻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小LAST切口)2例;Ⅲ型(连续硬膜外麻醉清醒状态下LAST切口)3例;Ⅳ型(全麻胸骨中下段LESS切口)2例.rn 结果:所有MIDCAB手术均成功,并同期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1例.手术时间110.4±13.2分钟.术后无死亡病例,1例LESS切口愈合不良,没有其他并发症.随访中有1例术后1年出现右冠状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成功.其余患者均没有心绞痛症状,心功能良好.rn 结论:MIDCAB手术安全可靠.4种不同类型手术中,以Ⅰ型术式最常用,Ⅱ型术式微创效果最好,值得推广;Ⅲ型术式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而Ⅳ型术式最易于掌握.
  • 摘要:在过去四年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IPF)的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础是对疾病认识上的进步。只有了解了从IPF到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在概念上的变化过程,才能提高对这一类致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而2002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协会(ERS)对IIP的分类发表的共识意见对疾病名称和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的界定。本文对1967年-1998年IPF病理学分类的变化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进行介绍,对2000年IPF局限为UIP的专用名词加以说明,并对2002年IIP的新分类进行了简述。
  • 摘要: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它在医院药费总额中占到40%左右,因此能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关系重大。近年来有为数众多的不同类别新抗菌药不断投入临床使用,同时导致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种类及其耐药性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迫使临床医生要不断更新知识及观念。本文从临床角度就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几类抗菌药物及抗菌药物投药新观点加以概述。
  • 摘要:尽管我国哮喘的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为低,但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哮喘患病率有增高趋势。如何更好在我国开展群防群治,除了加强领导与组织以外,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必须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具体来说,是推进AAAAI原则,即认知(Awareness),接受(Acceptable),可行(Available),可承受(Affortable)和改进教育(improve education)。本文对此分别进行了简述。
  • 摘要:溶栓治疗是肺栓塞(PTE)治疗的最重要进展之一。近十年,随着对PTE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超声检查右室结构和功能的重视,对PTE进行危险分层以及溶栓方案的改进,现代PTE的溶栓治疗已变得更安全有效和简便。抗凝治疗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基本治疗方法。主要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的抗凝作用不能满足PTE或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抗凝要求。本文对肺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与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并发症、治疗方案选择等内容进行了简述。
  • 摘要:近年日益认识到血管功能及结构变化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作用具有巨大影响,新研制的某些有效、简便可重复的无创检测,大大促进了对血管功能的研究,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并矫正了许多年来临床某些错误认识。本文对动脉缓冲功能、反射波时间、增加动脉僵硬因素、动脉顺应性改变与心血管病、心血管药物对顺应性影响等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 摘要: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为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可伴有其它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很少报道为双肩疼痛,中老年人各脏器处于退行性改变,导致骨关节病多发,“肩周炎”是骨关节病的一种,也是中老年人肩痛的常见原因,所以临床上肩痛的中老年人容易考虑为“肩周炎”,使部分缺血性心脏病病人被延误诊治。本文对本院临床上肩痛与缺血性心脏的鉴别情况进行总结。
  • 摘要:神经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内自1988年开始召开了6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研究内容,由宏观、大体、细胞、形态、结构到分子、功能,一个系统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能表达多种系统(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受体,一个系统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能表达多种系统(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介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不同系统的细胞间通过分子水平进行对话。本文对经典的神经免疫性疾病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可能与免疫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并对方法学与治疗进行了简述。
  •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国内死因调查中居首位,其中70%以上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可由颅内或颅外动脉血管病变引起,特别是颈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确定血管病变的部位,是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关键。超声波技术对于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变的检测具有简便、经济、可重复性、快速安全的特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双功能多普勒(Color Duplex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Cerebral Doppler,TCD)技术相结合,早期、准确地检测出颅内外动脉硬化的组织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确定病变的部位(颅内或颅外),为临床选择实施治疗的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介绍了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检测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并就CDFI与TCD同步检测的优势进行了简述。
  • 摘要:认知功能是指人脑准确获取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癫痫患者常常伴有认知功能的障碍。本文介绍了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对其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就具体诊断方法与防治进行了讨论。
  • 摘要:近年来膜片钳技术、选择性神经毒素、基因的克隆和测序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膜结构和膜通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道是由聚合的蛋白质组成的膜结构,包含水性的中央孔道,形成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控制离子出入细胞,从而引起细胞的去极化和超极化。不同的离子通道的功能障碍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钙通道是目前结构和功能研究最为透彻的通道,其功能障碍可以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对钙通道的结构、功能及钙通道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进行了综述。
  • 摘要: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的流行病学和观察性研究早已显示,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LDL-胆固醇的水平与冠心病危险性呈连续的正相关关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他汀类药物的问世,提供了降低血清胆固醇、特别是LDL-胆固醇水平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一系列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特别是4S、CARE、LIPID、WOSCOPS和AFCAPS/TexCAPS等五项大规模试验的结果,从临床角度证实了LDL-胆固醇水平增高的危险性,证实了显著降低LDL-胆固醇水平能够显著减少冠心病事件并降低死亡率,证实了他汀类药物的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效益。心脏保护研究(HPS)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大样本各类人群的研究,为他汀类药物的效益和安全性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证据。本文对HPS试验进行介绍,并对该试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目前HPS试验仍在对入选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以了解他汀类药物在实质性地降低胆固醇水平5年之后,是否会对癌症或其他临床重大事件有任何滞后的影响。
  •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这一病人群起病急,危险程度十分不均一。如何对ACS进行早期诊断,及时的危险分层和合理的临床干预是减少其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的关键。2002年笔者对ACS的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ST段抬高和不抬高ACS的多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的相继发表,使其在危险评估和治疗决策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进展,当然尚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从UA/NSTEMI方面进行综述和讨论,主要就保守治疗与早期有创干预的新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新趋势及抗凝治疗问题进行了介绍。
  • 摘要: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肺栓塞发病率高,临床易漏诊,未经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为30%,但经过充分治疗死亡率可降低至2-8%。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提高肺栓塞的正确诊断率,降低漏诊率,本文复习了大量国外文献及肺栓塞的临床试验,并对106例肺栓塞病例进行了分析。
  • 摘要:缺血性肾病(Ischemic Renal Disease,IRD)是指供应一支或两支肾脏的血管出现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或闭塞(通常指管径狭窄大于70%),供应肾脏的血流不能满足肾脏代谢的需要,造成肾脏缺血,肾小球滤过率(GFR)显著下降的病理状态。本文分析了肾脏缺血的原因,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解剖部位及疾病发生率,并就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与ARAS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对ARAS的病理表现、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 摘要:高血压既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又可导致心脑肾的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涉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即高血压学(Hypertensionology)。本文介绍了高血压的诊断原则与病情分析,对高血压处理方法和原则进行简述,并对重症复杂高血压的处理做一综述。
  • 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对高血压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先于高血压出现,并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改变高血压传统观念,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现状,并对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新药开发、基因治疗等进行展望。
  • 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精氨酸加压素(AVP)诱导的新生SD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为防治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以培养的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CFs为实验模型,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CFs,运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3H-脯氨酸掺入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AVP诱导CFs增殖和胶原合成作用及甲羟戊酸(Mevalonate,MVA)干预的影响。rn 结果:(1)CFs的3H-脯氨酸掺入率随着siM干预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10-6mol/L Sim和10-5mol/L Sim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264±27.83cpm/2000cells、169±25.93cpm/2000cells,明显低于对照组361±41.86cpm/2000cells(均P<0.01);(2)MTT比色法A490值随Sim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10-6mol/LSim、10-5mol/L Sim组的A490值分别为0.221±0.038和0.163±0.021,均较对照组A490值(0.396±0.039)显著的降低(均P<0.01);(3)10-5mol/L Sim+10-3mol/L MVA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MTT 比色法A490值分别为388±51.49cpm/2000cells和0.419±0.051,均显著高于同组10-5mol/L Sim(均P<0.01)。rn 结论:Sim抑制AVP诱导的CFs增殖和胶原合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甲羟戊酸(MVA)代谢途径实现的.
  • 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mterleukin-6 IL-6)对精氨酸加压素(AVP)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p27蛋白表达的干预效应.rn 方法:以培养的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CFs为实验模型,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碘化丙啶标记细胞DNA、p27蛋白的单抗和标记了FITC的二抗标记细胞内的p27蛋白,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FCM)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p27蛋白表达阳性率.rn 结果:(1)10-7mol/L AVP和10000U/ml IL-6共同作用组CFs的MTT法A值(0.407±0.014),明显高于AVP单独作用组(0.386±0.011)(P<0.01);(2)AVP+IL-6组CFs的S期细胞百分率和细胞增殖指数(PI)显著高于AVP组,而G0/G1期百分率明显低于AVP组(均P<0.01);(3)AvP+IL-6组CFs的p27蛋白表达阳性率(60.20±1.67%)明显低于AVP单独作用组(63.30±1.85%)(P<0.01).rn 结论:IL-6能够增强AVP诱导CFs增殖效应,p27蛋白可能是IL-6和AVP调控CFs增殖共同的细胞内靶蛋白.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危害在其对重要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脏改变,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衰和猝死有密切关系,其预测价值超过除年龄增长以外的其他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能否逆转LVH是衡量降压药是否理想的重要指标。诸多研究表明,ACE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逆转LVH,改变左室重构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报道较少,本文就这方面作初步探讨。
  • 摘要:医事纠纷通常又称医疗纠纷,是指医疗相对人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行使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存在有医疗违法或违规行为,侵犯了医疗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引发的医疗争议事件。本文分析了医疗纠纷增加的原因,介绍了医学科学与医疗行为的特征,简述了处理医疗纠纷的特殊原则,并对医疗事故的认定与处理中的法律误区进行讨论。
  • 摘要:目的:研究β3-肾上腺素受体AR基因(Arg64)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IR)综合征之间的关系。rn 方法:测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n=65)及正常受试者(n=65)体重指数、腰臀比值、血压,测定其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聚合酶链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检测IR患者及正常对照者β-AR基因的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出现频率。rn 结果:IR组Arg64等位基因频率(0.38)明显高于对照组(0.18)(P<0.05);Arg64等位基因频率与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度、IR成正相关(r=0.53、0.58).危险因素高聚集(≥3项)组Trp64和Arg64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61%和39%,低聚集(<3项)组则分别为78%和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n 结论:代谢危险因素聚集者有明显IR:IR患者β3-AR基因Arg64多态性的发生率增加;β3-AR基因Arg64多态性与代谢危险因素聚集、胰岛素抵抗有关,β3-AR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尿液α1微球蛋白(α1-MG)与高血压病(EH)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了105例EH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者的尿液微量白蛋白、白蛋白、α1-MG、β2-MG.同时测定空腹血尿素氮、肌酐、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EH患者尿α1-MG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尿液α1-MG的测定有利于EH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观察高胰岛素血症对高血压病人血脂的影响.rn 方法:将120例住院病人分为高血压病组(EH,60例)、高血压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组(EH+高Ins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并做分层分析.rn 结果:血浆高甘油三脂(TG)水平在高血压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组中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分别为2.35±1.05和1.59±0.68)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患者的血将TC在两组中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患者(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血将TG、LDL-c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高胰岛素血症使高血压病人血浆甘油三脂水平升高,且与性别和年龄关系不大.
  •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临床价值.rn 方法:观察86例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均进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99mTc-DTPA、99mTc-EC),测定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根据血清肌酐(SCr)水平分为3组,A组:SCr≤106μmol/L:B组:132μmol/L≥SCr>106μmol/L;C组:SCr>133μmol/L.同时进行血尿素氮(BUN)、血尿酸(SUA)、尿α1-微球蛋白(α1-MG)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在SCr正常水平,其ERPF、GFR、α1-MG已部分开始升高,随着SCr上升,ERPF、GFR进一步下降,α1-MG进一步升高.rn 结论: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能更早期的反映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rn 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rn 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类型发生率减低可作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 摘要:目的:对比硝苯地平缓释片与波依定治疗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将75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硝苯地平缓释片)40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40mg/日,疗程四周;B组(波依定)35例,口服波依定5mg~10mg/日,疗程四周.rn 结果:A组(硝苯地平缓释片)总有效率87.5%:B组(波依定)总有效率91.43%:两组不良反应均少,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别.rn 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与波依定均可有效的降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 摘要:目的:观察吸烟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及对心脏结构的影响,对吸烟高血压患者提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rn 方法:50例吸烟男性高血压患者(吸烟组)与57例年龄、体重指数相同的不吸烟高血压患者(不吸烟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rn 结果:(1)吸烟组24小时、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压负荷均高于不吸烟组,SBP及负荷均相差显著(P<0.05-0.01),24小时、白昼DBP及白昼舒张压负荷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夜间DBP及其负荷相差显著(P<0.05).(2)吸烟组24小时、白昼及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下降率及血压波动范围均小于不吸烟组(P>0.05).(3)吸烟组最高与最低血压均大于不吸烟组,最低SBP和DBP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4)从24小时血压波动曲线图显示:吸烟24小时SBP、DBP均高于不吸烟组;收缩压7-18时偶有显著差异,而下午6点后到夜间血压总是相差显著(P<0.05):舒张压在24-3点相差显著(P<0.05),其他时间几乎无显著性差异.(5)吸烟组心率与不吸烟组相同(P>0.05).(6)吸烟组与不吸烟组LVMI.分别为98.61±14.89和90.81±16.26(P<0.05).rn 结论:本文结果提示吸烟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和最低血压均明显高于不吸烟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夜间睡眠中血压升高,从而对心脏结构影响更大,对其治疗要注意降低夜间血压及保护靶器官,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更合适.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方法.rn 方法:选择近5年我院经临床检查或病理证实的PA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7-78岁,平均46.44±12.63岁,为PA组.选择同期住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7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8.42±12.40岁,为EH组.所有受试者卧床休息8h以上,次晨空腹卧位及起床活动2h后立位分别采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卧位、立位血浆醛固酮(PAC)浓度,立位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计算PAC/PRA比值,分析比较PAC、PRA、AⅡ浓度及PAC/PRA比值在诊断PA中的临床价值.rn 结果:1.两组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别,PA组似乎女性更多(占40%);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PA组均较EH高(P<0.01).PA患者发生低血钾者有36例,占72%,血钾水平为1.39-3.47mmol/L.2.PA患者血浆PAC水平高于EH组,尤其卧位PAC有统计学差别(P<0.05).血浆PRA明显低于EH患者(P<0.01).3.单纯立位PAC/PRA比值大于20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52.6%;比值大于5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4%和67.0%;若比值大于20联合卧位PAC大于16ng/dl为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1%和65.2%;若比值大于50联合卧位PAC大于16ng/dl为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6%和70.6%.rn 结论:1.PA患者血压水平不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明显高于EH患者,说明血压高、控制差是PA的一个特点.2.血浆卧位PAC明显高于阴患者,血浆PRA水平明显低于EH组,证实PA患者具有高PAC和低PRA的特点.3.以立位PAC/PRA比值大于50,联合卧位PAC大于16ng/m1为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提高,用作PA的筛选指标,可以提高PA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医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知晓情况调查以期深入对《指南》学习,普及并指导临床工作.rn 方法:对六家医院内科医师为主的各科临床医师350名不记名问卷调查。rn 结果:共收加328份问卷,调查前看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9.64%,心内科医师占83.33%,普内科占43.35%,其它科25.50%.t检验心内与普内及与其它科对照均p<0.01.对高血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心内科与普内科及其它科医师也有显著差异.rn 结论: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知晓率心内科医师>普内科医师>其它科医师,对高血压治疗目的及目标血压均超过四分之三,但仍然心内科医师>普内科>其它科.各科医师均应加强《指南》培训学习.
  • 摘要:汉防已甲素是从粉防已科千斤藤属植物粉防已的根块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类生物碱。最近体外研究揭示该药为钙通道拮抗剂,并且有抑制肾小球硬化大鼠肾小球ECM沉积作用。本研究对其与肾病综合症大鼠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 摘要:近年来,由于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的广泛应用,对血压昼夜变异(circadian variation)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清晨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大规模试验研究证明: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好发于清晨,与清晨高血压现象(the early morning rise in bloodpressure)有关。因此,控制清晨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对清晨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作用,以及清晨高血压控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以便临床重视清晨高血压的处理。
  • 摘要:近10年来,由于许多临床研究应用了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估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夜间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关系日益被重视。最近,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chool of Medicine)White WB教授指出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仍高,即非杓型血压(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remains high,i.e.non-dipper circadian bloodpressure profile)要比夜间血压下降大于10%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1994年,我国学者刘力生、龚兰生教授就夜间血压的变化提出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正相关,与脑卒中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并指出夜间血压水平对是否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可能比白昼或全天血压水平更为重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应该提出夜间高血压的概念。因而,控制夜间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以减少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就夜间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对靶器官的损害,以及夜间高血压控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以引起临床重视。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疾患,盐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ity)可定义为相对高盐摄入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盐敏感性高血压即指高盐摄入引起血压显著升高,而限制盐摄入可使升高的血压下降。大量研究发现,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离子转运缺陷与信息传导异常可能是高血压病(尤其是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介绍了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分析指出限盐是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防治的核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减少盐量会影响人们长期形成的味觉习惯。因此,研究开发出一种不影响味觉习惯,但又能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钙的复合离子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 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启动)共同作用引起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局部髓鞘破坏和继发轴索损害。异常免疫功能主要由T细胞介导,参与免疫应答的活性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临床特点是病变不同时期复发和病变空间的多灶性。临床上对合并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瘤,白血病等)应用异基因HSCT治疗后,自身免疫疾病得到明显的持久缓解,应用HSCT治疗MS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可以明显地阻滞复发过程,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了依据。鉴于异基因移植因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和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从而使异基因移植在治疗MS时受到限制。本文应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tation, APBSCT)移植术治疗进展型MS患者,现对治疗的初步结果进行报道。
  • 摘要:甘露醇是一种比较古老,结构简单,但在神经科却人人耳熟能详、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对甘露醇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甘露醇降颅压是有效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这就涉及颅内压的监测问题,只有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动态变化,对甘露醇治疗的反映,才可能全面评价甘露醇的价值。因此,颅内压监测成为临床降颅压治疗的瓶颈。本文分析了脑梗塞的血压与颅内压问题,并对颅内高压的监测方法进行了简述。
  • 摘要:颅脑病变与其他脏器疾病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由于颅腔容积的相对固定不变,导致病变后的一些代偿机制如脑血流量的增加和组织水肿等会演变成为加重脑损伤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造成颅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残疾或死亡。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增高导致脑损伤加重或死亡的机制是:一半球缺血-缺氧性损害,原因是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下降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减少;二由于颅内占位效应导致脑组织受压与机械变形。所以,在颅脑病变中监测颅内压和一些相关指标如:脑血流量、脑内氧分压、CO2分压、脑PH、脑的温度等的变化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指标的监测方法分有创和无创两大类。
  • 摘要:神经影像学研究,尤其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的神经功能成像研究,为了解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病因、病理机制和长期治疗后并发症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且有助于研究行为变化和外科介入有效的潜在机制。本文介绍了影像学研究在上述方面的最新进展。
  • 摘要:近年来膜片钳技术、选择性神经毒素、基因的克隆和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我们对膜结构和膜通道有了深入的理解。通道是由聚合的蛋白质组成的膜结构,包含水性的中央孔道,形成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控制离子出入细胞,从而引起细胞的去极化和超极化。不同的离子通道的功能障碍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钠通道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功能障碍可以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回顾了离子通道尤其是钠通道的结构、功能及钠通道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 摘要: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为存在于骨髓腔内的多潜能干细胞,在不同生物环境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生成多种间充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所提供的微环境包括其分泌的可溶性物质、细胞表面分子和细胞外基质。所以,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可以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以其中一种因素为主。为了分析是何种因素发挥主要作用,本文使用新生SD大鼠中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和成年SD大鼠股骨和胫骨来源的骨髓基质细胞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制备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骨髓基质细胞膜片段悬液和固定的骨髓基质细胞,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下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行为。结果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与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分子密切相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