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江苏省第十三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江苏省第十三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江苏省第十三次麻醉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连云港
  • 出版时间: 2008-05-0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江苏省第十三次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麻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麻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除了要培养麻醉专科医师之外,配套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培养麻醉科护士已成当务之急。到目前为止,对于麻醉护士的编制还没有得到国家的明文规定,麻醉科早已成为临床一级科室,临床科室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士,麻醉护士的出现是必然的,为尽早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麻醉护理工作,提高麻醉质量,需及时呼吁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合理配备麻醉护士编制,给她们一个责、权、利分明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本文介绍了对麻醉科护士的认识,分析了麻醉科护士的培养目标与层次,就麻醉科护士的正确使用做一说明。
  • 摘要:心脏病患者常有收缩功能不全,然而现代的观点认为舒张功能异常在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方面起到主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和识别心脏的舒张期充盈异常对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评价心脏舒张功能和左室充盈压力的主要方法。该文主要综述心室舒张功能的生理、病理和舒张功能异常的评估、诊断与治疗进展。
  • 摘要:这篇最新的报告包括了从1995年被ASA采用的“血液成分疗法的实践指南”以来发布的资料。也包括了以前发表的一些更广范围内的资料和建议。2005年10月25日委员会通过,同年11月2日ASA同意出版,2006年麻醉学杂志全文刊出。实践指南是能够帮助执业医生和病人在卫生保健方面作出决定的一些系统的建议,由于临床的需要和限制,这些建议可被采纳,修改甚至被拒绝。实践指导方针并不作为标准或绝对的要求,也不能保证产生任何具体的结果。实践指南会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而做出修订,它提供的是通过对当前资料的分析,综合了专家观点,公开讨论以及临床可行性的基本性建议。
  • 摘要:鞘膜内应用高浓度的局麻药可能引起脊髓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表现为短暂性神经综合征和马尾综合征。本文就近十年来对此毒性的临床研究和发生机理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摘要:人类体温需保持于37℃基本稳定不变,才能保证代谢和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本文现就围术期体温调节异常的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处理方法。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的调节异常
  • 摘要:本文介绍了肺移植术围术期监测的概况,分析了肺移植等重危患者围术期同时监测PAP, Sv02及呼吸力学的重要性,就医院肺移植术的开展及其麻醉管理做一说明。
  • 摘要:麻醉医师复杂决策和行为的经验性研究表明,麻醉决策与传统概念上的医学决策完全不同。传统医学上的决策都是在相对静态、结构良好的条件下作出的,如高血压患者是否应用药物X来治疗?在内科学和放射学中常把“诊断”作为单独的任务等,这些决策的过程不像麻醉中动态的、具有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循证医学和模拟研究证实麻醉医师在动态决策中的认知过程模式与其工作绩效及患者安全密切相关。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全新的概念,强调目标性,重视过程与沟通,是医院管理水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正在得到众多医院高级管理层的青睐。因此,培养乃至规范麻醉医师的认知模式是今后学科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国内以前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故作一专题探讨。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5美国小儿心肺复苏指南的了解,回顾了心肺复苏的历史,分析了我国心肺复苏的现状,探讨了心肺复苏的有关程序。
  • 摘要: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综合征(ALI/ARDS)的主要方法,然而机械通气是把双刃剑,合理的应用将使重危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机械通气治疗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尤其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综合征(ALI/ARDS)中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大,主要涉及传统的气压伤和高容量损伤,萎陷肺泡周期性的开放和闭陷所引发剪切力的损伤以及不合理的通气所引发的生物性损伤等。本文将详述VALI的发病机制以及小潮气量、限压通气、呼期末正压通气、肺复张手法、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等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进展。
  • 摘要:目的: 采用二尖瓣与肺静脉血流频谱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PCABG)吻合远端血管期间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rn 方法: 39例ASAⅡ或Ⅲ级,行择期OPCABG手术的患者,利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连续心排血量技术监测OPCABG患者术前、吻合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回旋支(Cx)和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变化。主要指标包括经二尖瓣血流频谱(TMF)的舒张早期充盈波(E波)、舒张晚期充盈波(A波)、E/A比率、E波减速时间;经肺静脉血流频谱(PVF)的收缩波(S波)、舒张期波(D波)、S/D比率、肺静脉逆流波(AR波)和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播散速度(Vp);面积减少分数(FAC)、HR、MAP、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排血量指数(CI)等各项指标。rn 结果: 与术前比,在吻合目标血管期间,经二尖瓣口血流频谱(TMF)各时间点A波流速明显加快(P<0.05);E波流速轻度增快,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显著加快(P<0.05);E/A和DT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比,在吻合目标血管期间,经肺静脉血流频谱(PVF)S波和AR波流速无明显变化,D波流速明显减慢(P<0.05或p<0.01),而术后S波、D波与AR波流速明显加快(P<0.01);但S/D始终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比,各时间点血流播散速度(Vp)明显减慢(p<0.01),术后则明显增加(P<0.01)。与术前比,吻合期间和术毕各时点的HR、MAP、PCWP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吻合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和回旋支(Cx)时,CVP明显上升(P<0.05):在吻合目标血管期,CI无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显著提高(P<0.01),术后FAC则明显增加(P<0.05)。rn 结论: 冠心病患者术前普遍存在以左心室松弛功能减低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CABG后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迅速改善,依然存在舒张功能减退;在固定和暴露吻合目标血管期间,可加重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而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目前常规的监测手段解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限。TEE监测可更好解释这种改变。
  • 摘要:目的: 观察垂体后叶素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rdiac angioplasticbridge graft sugery,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rn 方法: 20例行择期CABG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组。麻醉诱导后至手术结束,采用乳酸林格、人工胶体和红细胞悬液维持CVP和PCWP在8.10cmH2O左右,维持HCT不低于30%。分别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维持稳定的IBP。目标IBP 70mmHg,HR60次/分。观察MAP、HR、ST-T、CVP、PAP、PCWP、SVR、PVR、CO、尿量,间断监测动脉血气、手术时间、出血量。rn 结果: 两组病人MAP、HR、ST-T变化平稳;CVP在搭PDA时显著升高,两组问无明显差异。PCWP在搭PDA时显著增加,两组间无明显差异。SVR在搭PDA时显著增加,两组间无明显差异。CI在搭PDA时显著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AP在搭PDA时显著升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垂体后叶素组PVR组内无明显差异,去甲肾上腺素组PVR在搭ADA和PDA时显著增加,与同时间点去甲肾上腺素组的PVR相比较,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P<0.01)。倍他乐克使用量:垂体后叶素组使用量为5.9mg,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为11.2mg,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rn 结论: 垂体后叶素较去甲肾上腺素更能很好地稳定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 摘要:目的: 观察分次预注咪唑安定对老年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方法:65岁以上,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16)。Ⅰ~Ⅲ组为实验组,诱导前5min分别静注咪唑安定0.01mg/kg、0.02mg/kg及0.03mg/kg。Ⅳ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2ml。各组5min后补注咪唑安定至0.05 mg/kg。随后以芬太尼2μg/kg、依托咪脂0.3mg/kg和罗库溴铵1mg/kg行麻醉诱导,经口气管插管。记录入室后安静状态下(T1)、预注咪唑安定后5min(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气管插管后即刻(T4)、1min(T5)、2min(T6)、3min(T7)、4min(T8)和5min(T9)的BP、HR、SpO2、RR,分别在T1和T9时点抽取动脉血,测血清皮质醇。结果:①各实验组预注咪唑安定后的BP、HR与安静状态相比均有降低(P<0.05)。②Ⅳ组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HR及相应的变化率显著高于各实验组(P<0.05),其中Ⅲ组的SBP和HR的变化率与Ⅰ组相比,下降显著(P<0.05)。③气管插管后5min,各组的SBP、MAP与安静状态下值相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各实验组的HR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Ⅳ组的HR与安静状态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静状态下相比较,插管后5minⅣ组的皮质醇显著增高(P<0.01),各实验组的皮质醇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与诱导前一次给予咪唑安定相比较预注咪唑安定诱导能有效降低老年人全麻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 摘要:目的: 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以下简称霍姆HSH)对兔外伤性颅内压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rn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48只,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损伤兔模型,于伤后早期(伤后一小时)按实验分四组,其中一组假手术组,其余三组经耳缘静脉给以霍姆、甘露醇和生理盐水。比较治疗时、治疗后30、60、120、180、240min的颅内压和血钠的变化,动物处死后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兰测定对血脑屏障的影响。rn 结果: 霍姆和甘露醇组用药后颅内压迅速下降,维持时间霍姆略长于甘露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霍姆和甘露醇组均可明显降低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与NS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损伤侧霍姆和甘露醇组可使脑组织含水量稍有减少,但与NS组比无统计学差异;损伤侧霍姆和甘露醇组脑组织伊文氏兰含量明显低于N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霍姆组给药后血钠明显升高,两小时后恢复正常。rn 结论: 霍姆具有和甘露醇一样的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和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PLDD治疗中激光能量的选择及其对治疗效果之间的影响。rn 方法: 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2月应用PLDD技术治疗的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参考操作过程中的观察、CT图象和患者症状变化等确定实际治疗能量,在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和一年进行随访,并根据MacNab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rn 结果: 一年后总有效率86.44%,总优良率76.27%,不同能量组之间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 PLDD操作中,根据临床观察确定PLDD的实际激光能量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定范围内激光能量可能不是影响疗效的决定性因素。
  • 摘要:目的: 观察七氟烷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cAMP在七氟烷麻醉中的作用。rn 方法: 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成5组,每组8只,吸入1.5%的七氟烷,分别在未吸入七氟烷时(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2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免疫法测定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的cAMP含量、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及磷酸二酯酶(PDE)活性。rn 结果: 在对cAMP含量的影响上,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和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cAMP含量升高,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皮质和清醒期组皮质、海马、脑干cAMP含量降低(P<0.05或0.01)。在对AC活性影响上,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麻醉期组的皮质、海马、脑干及恢复期组皮质、海马AC活性升高,与麻醉期组比较,清醒期组皮质、海马、脑干AC活性降低(P<0.05)。在对PDE活性的影响上,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PDE活性下降,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清醒期组皮质、海马、脑干PDE活性升高(P<0.05或0.01.)。rn 结论: cAMP在七氟烷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在体外循环围术期对脑损伤蛋白S100BB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rn 方法: 3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达拉奉组(E组)、对照组(C组)各15例。E组将依达拉奉0.5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于体外循环前30分钟内静脉输注,C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开始时(T1)、CPB结束时(T2)、CPB结束后6h(T3)、24h(T4)、48h(T5)测量S100BB水平,统计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rn 结果: 两组血清S100BB蛋白峰值均出现在CPB结束时(T2),且明显升高(P<0.01)。C组CPB结束时血清S100BB蛋白明显高于E组(P<0.05),C组CPB结束后6h、24h较E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E组术后谵妄1例,认知功能障碍7例,C组术后谵妄3例,认知功能异常9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 依达拉奉可减少脑损伤蛋白S100BB在体外循环围术期的表达,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行腭咽成形术(UPPP)的麻醉特点是,患者一般身体较胖,气道狭窄,长期慢性缺氧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围手术期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气管插管、拔管等均可发生致命的危险。本文现将近年来从事该手术麻醉的体会做一总结。
  • 摘要: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行业专家共识。此专家共识并不其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 摘要:据国内外统计PONV占全部住院手术患者发生率约20%-37%,大手术发生率达35%-50%。高危PONV患者发生率达70%-80%,日间手术患者则为20%-80%。近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全身麻醉后发生率仍高达20%-30%o。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小时内,但也可能持续达5天之久。本文分析了PONV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PONV程度的评分,探讨了PONV的发生机制、抗呕吐药的分类以及防治PONV原则。
  • 摘要:麻醉后肌松残留(RNMB)并不少见,也是PACU病人发生并发症和意外的主要原因之一法国一份调查显示,术中应用维库澳按的病人进入术后恢复室RNMB发生率为42% 。本文介绍了产生残余作用的原因及危害性,对残余作用的评估及残留肌松作用的拮抗做一说明。
  • 摘要:在麻醉实践中,经常感到麻醉质量的提高和控制不是靠简单的会议和决议,不是靠制定繁杂的制度所能解决。麻醉医生对自身医疗责任意识的提高,对医疗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与手术医生和ICU医生的交流,都对麻醉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有重要意义。由此产生最起码的直觉,麻醉质量与围术期医疗密切相关,围术期医疗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作为科主任必须带头身体力行,督促检查。
  • 摘要:近年来随着胸部外科手术、麻醉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术前肺功能的检查以预测开胸乎术后并发症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使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不断下降,手术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从而使部分以前认为是高危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许多学者对开胸术前、后的肺功能比较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本文探讨了围术期肺功能的评估及围术期肺功能保护。
  •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各种精神症状出现的同时,疼痛作为一种疾病症状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并试图通过药物、物理、甚至精神方面的干预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本文探讨了脊髓角质细胞与疼痛的关系。
  • 摘要:日间手术正在广泛开展,日间手术病人康复和出院的影响因素正为人们所关注。目前认为导致离院延迟和再入院的主要因素为术后恶心呕吐(PONV)、疼痛与困倦。使用抗吐药及避免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可以减少呕吐和术后镇静;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和联合β一受体阻断剂或α2一受体激动剂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和减少PONV。禁饮和禁食不仅影响到术前生理状态,同时也影响PONV和术后意识状态。因此,适度的水平衡和营养状态可能是小和中等程度日间手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日间手术术前禁饮、水平衡及禁食。
  • 摘要:江苏省麻醉质控中心于2007年对全省麻醉恢复室(PACU)设置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于年底在南京召开的省麻醉质控会议上向全省11级以上医院300余名麻醉科主任进行了汇报。会上大家就PACU设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一致建议省卫生厅应该用医疗文件形式下发各级医院,成立PACU。本文以其为据,探讨设置PACU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摘要:2002年Delin SL对165项多中心调杳显示:中、重度疼痛29.7%。中、重度疼痛32.2%; Apfelbaum几等对美国的一项调查(250例患者)显示:即使己经接受治疗但仍表现为急性疼痛80%中度、重度或极度疼痛65%:还有2004年加拿大的一项对5703例患者的调查显示:即使接受了多模式镇痛,但仍在术后24h表现为中、重度疼痛的患者达26.2%。还有术后镇痛有许多并发症需要预防,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参差不齐,任重而道远。总之,要想解决许多急性疼痛问题,提高自控镇痛质量是重中之重。做好这项工作,麻醉科责无旁贷,不仅要从医疗技术着手,还要从理念、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医疗设备等方面切实抓好这项工作,使病人享有高品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本文就提高病人自控镇痛(PCA)质量的一些临床策略做一简要说明。
  • 摘要:目的: 研究国产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用于心脏手术一个较低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68例首次接受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ASA≤Ⅲ级,根据四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0.1,0.2,0.3或0.4μgkg-1min-1,随机分为四组(即R1,R2,R3或R4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和调控依托咪酯的恒速输注,分别复合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的全凭静脉麻醉,研究心脏手术转流前各种伤害性刺激(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别记录各事件点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度指数(ACI)以及BIS值。MAP,HR或二者同时增加超过基础值的20%,视为有临床意义,表明这些患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结果: 四组间及各事件点前后的CI,SI,SVRI,ACI和BIS值无统计学意义。R3和R4组能较好地预防MAP和HR的增加(P<0.05)。结论: 瑞芬太尼0.3或0.4μg kg-1min-1复合依托咪酯恒速输注在体外循环转流前期间可以减轻应激刺激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可等同于来自文献的更高剂量的瑞芬太尼而不影响心脏泵的功能。
  • 摘要:需行髓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衰退,甚或伴有严重疾患,选择全身麻醉者要求术中病情稳定,术后复苏快且平稳是麻醉管理的要点:医院于2006年6月-2007年5月收治4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髓关节、膝关节置换术,且手术后镇痛采用切口处注射罗哌卡因、吗啡的老年患者,本文主要观察全麻期间持续输注艾司洛尔在老年患者行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情况。
  • 摘要:LPS是革兰阴性菌外膜的组成成分,侵入机体后,在脂多糖结合蛋白介导下,与巨噬细胞膜上的CD14结合,通过核因子(NF-кB)信号等途径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超氧阴离子的产生而引起炎症反应。而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通过释放OZ一和TNF-α等细胞因子引起超常的炎症反应。氧胺酮是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能够与NMDA受体离子通道结合,阻断钙离子通道。氯胺酮能够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升高,但是氯胺酮是否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从而抑制O2的生成进而发挥抗炎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以肺泡巨噬细胞系NR8383为研究对象,观察氯胺酮对LPS刺激的O2生成及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干预作用,旨在探讨氯胺酮对LPS诱导的O2生成以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摘要:临床医生面对一些不精确、非特异性的信息指导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提出“如何达到最佳的氧供”这一问题。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侧参数通常不够灵敏,有时还会使临床医生对循环血量产生错误的估计。然而临床医生的正确处理是很重要的,可避免过多、过少或不恰当的补液复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但维持血液容量又是临床医生优化氧供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随着医学技术进步,目前评估心脏前负荷方法除CVP, PCWP外,越来越多采用微创监测新技术:经动脉波形分析技术, TEE技术。作者初步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脏前负荷的变化,并比较三种侧量心脏容量负荷方法。
  • 摘要:主治医师负责制是现代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医院科室管理模式之一。国内实施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本文作者从华西医院博士毕业后,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探索主治医师负责制在中小医院或者专科医院中的实践可能性。本文主要介绍了主治医师负责制在医院科室质量管理中的一些实践及情况。
  • 摘要: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早年曾用于全身麻醉。利静脉注射多卡因常用于治疗外周神经性疼痛。近年来,不断有文献证实围术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以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加速病人术后的早期恢复。本文浅谈了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在术后镇痛中的一些新应用。
  • 摘要: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医院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高龄手术病人也是越来越多。COPD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小气道病变的总称,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显著增高。老年COPD病人容易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使病人的住院费用猛增。如何减少老年COPD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已成为麻醉及外科医生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病例的全面分析,结合近期国内外文献,对老年COPD病人围术期处理做一个简单的讨论与总结,同时介绍2006年美国医师协会颁布的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策略指南。
  • 摘要: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病死率较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一项70万自然监测人群10年间发生的3261例急性冠心病事件为研究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冠心病事件病死率为63.17%。医院内病死率为39.13%,医院外死亡者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倍。这些资料说明了冠心病自身的自然风险。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冠心病患者与应激以及某些外来有创性干预因素叠加时,风险将进一步加大。目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心脏或非心脏病手术的情况日趋普遍,因此,冠心病病人手术尤其是高危冠心病病人手术的麻醉处理,无疑是一个挑战。本文介绍了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及处理,对手术与否的选择、术中管理及术后镇痛做一探讨。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好高血压病人的麻醉有助于减少病人的风险。本文介绍了高血压相关标准、分期、高血压病人相关脏器损伤、择期麻醉手术高血压病人延期手术的标准等,分析了高血压病人的术前准备、围术期血压的测量、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与麻醉管理。
  • 摘要:静脉血氧定量是指通过测定静脉血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来反映组织氧合程度、组织灌注水平的指标,可动态及准确地反映氧平衡变化和组织氧代谢状态,它反映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变化明显优于其他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静脉血氧定量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目前SvO2及ScvO2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脓毒症及重大外科手术中,通过对全身氧代谢的监测来指导临床治疗,本就SvO2及ScvO2生理学原理、监测技术、围术期临床应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给予鼠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IF)对糖皮质激素(GC)释放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32只SD大鼠250-300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1ml):MIF低剂量组(MIF-L组,rMIF50ng)、中剂量组(MIF-M组,100ng)和高剂量组(MIF-H组,200ng)。静脉注射rMIF后持续观察大鼠血压和心率6h,并于注射前,注射后5min,3,6,12,24h分别取血检测血浆皮质酮浓度。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给予rMIF10、20ng/ml孵育后分别测GR和HSP90蛋白的表达。结果:外源性给予rMIF后各组大鼠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注射rMIF后三组血浆皮质酮浓度分别升高到197%(MIF-L组),200%(MIF-M组),248%(MIF-H组),与对照组92%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差异(n=8,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使用10、20ng/ml rMIF孵育3h后心肌细胞GR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但糖皮质激素受体附件蛋白HSP90的表达分别减少到62%(10ng/ml组)和64%(20ng/ml组)。结论: 对健康大鼠模拟注入脓毒症血浆近似浓度的MIF对循环机能没有明显影响,但促进大鼠GC释放,提示MIF对心血管机能的增恶作用依赖于原发病理状态。外源性投入MIF不影响心肌细胞GR蛋白表达,但减少GR附件蛋白HSP90表达数量,可能是脓毒症GR机能减低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2.4%七氟醚(SEV)对感染性休克大鼠炎症反应、脏器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空白组(Sham组,单纯开腹关腹手术);感染性休克组(用CLP组,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SEV-Ⅰ组(CLP法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1小时后吸入2.4%SEV 30min);SEV-Ⅱ组(CLP法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3小时后吸入2.4%SEV30min)。各组均在感染性休克模型建立后1h、3h、5h记录HR、MAP和血浆TNF-α、IL-1、MDA、NO浓度变化。休克模型建立后5h,监测每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直径(LVEDD、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变化。在心功能测定后各组大鼠予以处死,取心脏、肺、肝、肾组织监测NF-KB活性(EMSA)。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同第一部分(每组n2=10),观察CLP休克后12h存活率。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休克组、SEV-Ⅰ组和SEV-Ⅱ组大鼠的HR、MAP、LVEDD、LNESD、FS%、CO明显恶化(P<0.05),但三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Sham组血浆TNF-α、IL-1、MDA、NO浓度和各脏器的NF-KB活性均低。CLP休克后1h、3h、5h,CLP休克组、SEV-Ⅰ组、SEV-Ⅱ组的上述参数均显著增高(P<0.05);但SEV-Ⅰ组的上述参数在CLP休克后5h,较之CLP休克组、SEV-Ⅱ组有明显改善(P<0.05)。Sham组大鼠存活率为100%,而休克组,SEV1h组,SEV3h存活率为0~10%,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感染性休克后早期吸入2.4%七氟醚30分钟可能通过抑制NF-KB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感染性休克鼠的炎症反应,但不能改善休克动物的脏器功能和12h死亡率。这些结果提示尽管七氟醚被认为可提供缺血损伤脏器的保护作用,但作为感染性休克病人麻醉剂的益处还需进一步探索。
  • 摘要:本研究对心梗后频发室颤行OPCABG手术麻醉处理1例患者进行介绍,本例患者常年高血压,吸烟史,此次突发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急诊行PTCI术,安装临时起搏器,术后仍旧频发室颤,考虑患者急性心梗后体内内分泌神经系统失调,交感肾上腺髓质过度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另外患者焦虑,应激,进一步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同时血电解质紊乱,血钾较低,使得患者心室纤颤闽值降低,频发室颤,加重心肌损害。患者经内科治疗后虽然活动能力及心绞痛症状得到改善,但是心肌受损仍然十分严重,冠状动脉阻塞的程度并无彻底好转,故此麻醉前的临床心脏功能评估欠可靠性客观性,必须结合客观检查综合判断。
  • 摘要: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胰岛素受体及其底物表达和磷酸化的影响。rn 方法: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30只。建立HIRI大鼠模型(肝门阻断30min后再灌注2h),P组从肝门阻断前20min以10mg.kg-1·h-1注入丙泊酚直到再灌注2h结束,I/R组以等量速度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测定肝门阻断前(T1)及肝门阻断30min后冉灌注2h后(T2)血糖值。检测两组大鼠肝组织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Irβ)、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蛋白及其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rn 结果: 与T1比较,两组大鼠T2点血糖均明显升高,但I/R组更为明显。与P组比较,I/R组大鼠肝组织Irβ、IRS-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减少了22.8%(P<0.01)和24.1%(P<0.01)。rn 结论: 与I/R组比较,丙泊酚改善了Irβ、IRS-2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表达水平,从而减轻了HIRI导致的血糖升高。
  • 摘要:临床上挠动脉穿刺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围术期有创血压监测及介入治疗,术后动脉留置针拔除时如压迫不当可引起局部血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动脉留置针拔除后的局部止血效果,作者研制并与企业合作生产了带报警动脉止血绷带,并介绍了其设计原理及应用经验。
  •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明显增长。老年人有其固有的病理生理特点,除原发病外常并发全身各系统多种疾病,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老年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现将医院麻醉恢复室近两年来老年病人(> 65岁)的管理体会做一总结。
  • 摘要:临床上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较为困难,其对传统性镇痛药物反应相对较差;如糖尿病继发的神经病变常缺乏根治的治疗方法。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痛苦,改善与提高患者架体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疼痛科医生圣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口服加巴喷丁结合神经阻滞、止痛药物应用等综合性措施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以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疼痛10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尤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继发的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有所改善与好转。
  • 摘要:心肌病(cardiomyopathy,CM)是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本文介绍了心肌病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探讨了该病的麻醉处理原则。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