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年逸仙心血管病论坛
2014年逸仙心血管病论坛

2014年逸仙心血管病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11-28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师协会;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会议文集:2014年逸仙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表现可轻可重,而疼痛的严重性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相匹配,其临床意义也各有特点.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既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危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也包括如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等对患者生命影响轻微的疾病.来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胸痛患者至少有一半患者的胸痛并非心脏源性胸痛,因胸痛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2/3不是心源性胸痛.因此,如何快速将不同类别的胸痛患者甄别开来,尤其是快速筛查出高危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作出诊断和针对性措施,对降低胸痛患者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基础疾病不同,其产生机制也不一样。遇到胸痛患者,最重要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威胁生命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的缺血性胸痛是临床医师最关注的,但其他非缺血性胸痛如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气胸等也应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
  • 摘要:过去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缺血性心脏病的的死亡率增加了1倍,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此而死亡.随着缺血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在中国的重要性逐年增加,特别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到此类事件的80%以上.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探讨了早期医疗与急诊流程,溶栓治疗,PCI治疗,CABG治疗以及并发症的治疗。提出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的风险评估及康复计划。
  • 摘要: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与缺血或缺氧相关的可逆性的心肌需求/供应不匹配现象,通常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并反复出现,不过也有可能自发出现.目前认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①斑块相关的心外膜动脉阻塞:②正常或有斑块动脉局限或弥漫的痉挛;③微血管功能障碍;④既往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冬眠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尽管通过辅助检查可以确立诊断,仔细的病史的问诊对胸痛的诊断也很重要,还能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怀疑稳定性冠心病应行静息心电图,生化检查,超声心动图,部分患者行胸片。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转变,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减轻症状,减少缺血发作次数,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所有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而言,其治疗策略还包括如下方面:定期危险评估和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PCI和CABG等。
  • 摘要:心血管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中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特点是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同期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缺血性卒中却呈上升趋势,预示着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包括卒中和冠心病在内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正在升高.心血管病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心血管病的危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更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的数目和程度。总体危险的评估方法现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得到的半定量分层方法,另一种是根据前瞻队列研究结果,采用连续变量(continuous variable)得出的危险评估模型来估算心血管发病或死亡危险(概率)。对于重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的管理及其防治原则参见本书有关章节。本文仅介绍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主要是指饮食、运动、吸烟、喝酒等。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肥胖和超重的基础。
  • 摘要:动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前者导致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后者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等疾病.动脉血栓形成于高剪切力环境下,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也包含少量的纤维蛋白,因此其防治主要在于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当然抗凝治疗也有一定效果;静脉血栓多在低剪切力环境下形成,主要包含纤维蛋白及被凝聚其中的红细胞,血小板成分比较少,因此,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防治手段.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统称抗栓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以及PCI术后,抗栓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凝药物的进展很快,近年来陆续有多种新型抗凝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rn 考虑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价格,华法林仍然还是将来一段时间内首位口服抗凝药物,但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毕竟为房颤等患者的抗凝提供新的选择。目前还有数种新型抗凝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edoxaban和betrixabao。rn 消化道出血是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对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常规使用PPI是否能降低出血风险?己有的唯-一项RCT:COGENT研究由于研究资金问题提前结束。目前正在进行的COMPASS研究将能回答这个问题。rn 关于DAPT的最佳疗程,目前指南推荐至少1年。但是,支架类型、病变特征、患者病情等方面不同,所有病人不能都采用统一的DAPT疗程。目前有数个研究正在验证短于1年或长于1年的DAPT疗程的效果。这些研究将丰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rn 长期抗凝联合DAPT导致出血风险明显增加,那么对于同时有长期抗凝适应证(如AF、瓣膜病、机械瓣)的CHD患者,最佳的抗凝抗血小板搭配方案(药物种类、疗程)是什么?正在进行的PIONEER AF-PCI, REDUAL PCI研究将能给人们提供有益参考。
  • 摘要: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分布在基层,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广大社区/乡镇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更加规范基层高血压的管理,掌握和应用好该指南,将能提高中国高血压防治水平。探讨了高血压的检出,诊断与评估;治疗目标,药物治疗时机,生活方式干预,药物的选择,预防与教育,高血压的管理,以及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双向转诊条件等问题。
  • 摘要:目前相关指南指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BB)和利尿剂这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起始或维持治疗药物.随着特殊人群降压治疗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某类药物相应地被推荐优先用于特定人群.本文分类对老年高血压,年轻人高血压,妊娠患者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脏疾病,高血压伴脑卒中,高血压伴肾脏疾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症,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病,围手术期高血压等几类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处理进行相关的讲述.特殊人群就是具有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等影响降压药物使用或能够从某类降压药物治疗中最大程度获益的高血压患者.这些人群在限盐、饮食方式改变、减轻体重、戒烟和适量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方面同一般人群基本相似,但其特有的临床特点决定了其降压药物选择和血压达标的特殊性.
  • 摘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是继ACEI之后的新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心脏后果预防评估(HOPE)研究证实,ACE工(雷米普利)能降低未出现左室功能不全的心血管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力衰竭(HF)的发生率,为心血管高危患者提供心血管保护作用。由于该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能耐受ACEI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咳嗽、低血压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因此人们设计用ARB替代ACEI或与ACE工联用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期待研究结果能证实ARB与ACEI同样有效,且耐受性更好,从而给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选择。rn 从作用机制来看,ACEI和ARB两者都能阻断AngⅡ的作用,但是ACEI减少缓激肤降解,促进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释放,故扩血管作用强于ARB; ARB在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方面似乎并不优于ACEI,ACEI+ARB双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获益相对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无优势;ARB在减少脑卒中再发方面与安慰剂相比也无明显优势;对于HFNEF患者ARB并不比常规HF治疗方案更有效;ARB不能预防或减少房颤的发生或复发;ARB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与安慰剂类似。所以,目前ACEI仍然是首选,只有不能耐受ACEI时,方以ARB替代ACEI,尚不推荐ACEI+ARB联合用于高危心血管病患者。
  • 摘要:以P波、P波和QRS波相关性、PR间期以及QRS波形态等,浅谈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正常人的心脏电活动起自窦房结,按一定频率规律地发出冲动,经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传导至心房及心室,使之顺序激动.如果心脏起源和/或传导激动产生异常,称之为心律失常.诊断一份心电图,在了解临床资料情况下,一般可按下列步骤对其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这些步骤包括定准电压、心率分析、心律分析、P波分析、PR间及PR短分析、QRS波分析、ST段及T波分析、QT间期分析、U波分析等.根据P波的特征寻找P波并确定P波的起源部位是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分析PR间期、QRS波形态以及P波和QRS波之间的关系,往往可以对常见的心律失常作出相应的诊断.
  • 摘要: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快的特点,如不能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都可能遇到.探讨了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颜动和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室性期前收缩,宽QRS波心动过速,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室性自主心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额动(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风暴,缓慢性心律失常等十三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原则和诊治建议。
  • 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上部位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它的特点是阵发性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发作时心率一般160~220次/分,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部分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如常人,发作间隙长短不一.心脏电生理检查提示室上速多系折返引起,由适时的房性早搏激动.少数因自律性增高所致.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内、房室交界区及房室旁路,其中以房室旁路及房室交界区最多见,故临床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的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期患者应根据病人原有的心脏病、既往发作的情况以及对心动过速的耐受程度作出适当处理;预防性药物治疗仅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愿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导管消融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规治疗手段,治愈率可达95%~110%。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基本机制在于消融房室旁路、或消融房室结慢径路达到治愈的目的。
  • 摘要: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又称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ENEF),既往称之为舒张性心力衰竭(DHF).HFPEF是各种心脏疾病(高血压、心肌缺血、肥厚型心肌病等)引起左室重构和/或左室肥厚,导致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进而左心室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心脏收缩功能大致正常、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本文介绍了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蝎的临床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估舒张功能的指标以及诊断流程。治疗方法包括控制高血压,控制心率,降低静脉负荷,治疗心肌缺血,运动辅助治疗以及新型药物治疗等。
  • 摘要: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重要死因.中国成人慢性心衰的发病率约为0.9%,其中男性0.7%,女性1.0%,目前在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患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心血管疾病.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由于其简便、无创、易重复,可实时观察心脏功能及结构,成为早期识别心衰、辨别病因的重要检查工具,因此也是心衰诊治中不可或缺的常规检查.心衰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进行如下方面评估:测量心功能,识别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区分左、右心病变,估测肺循环压力,诊断心包、心肌或心瓣膜疾病,鉴别诊断心衰病因,筛选适合器械治疗的患者,协助评估患者容量负荷,从而为诊断心衰、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 摘要:随着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患者从中获益,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生存期.介绍了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和适应证,包括持续性缓慢型心动过缓,阵发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心脏起搏治疗,最后分析了最佳起搏模式的选择。
  • 摘要: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室速),简称室速,是指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肌传导纤维、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频率超过100次/min,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自发性室性电除极活动.发作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室速,称为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0秒,或虽未达30秒但已有意识丧失的,称为持续性室速.室速每次发作的QRS波形相同且稳定的称为单形性室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称为多形性室速.约90%的室速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明确的病因,约10%的室速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称为特发性室速。室速可起源于左室,也可起源于右室,发生机制以折返为主,也有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器质性室速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无效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或射频消融。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率高且能根治,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介绍了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治疗策略,分析了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窦房结抑制剂,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新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肾素抑制剂,利钠肽,钙增敏剂等药物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远期生存率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通过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恢复心室收缩协调性,改善心脏功能,延缓CHF的进展,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为CHF的治疗开创了新途径.CRT可纠正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减少心内分流,逆转左室重构;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探讨了CRT治疗CHF适应证的建议,CRT的植入技术,判断CRT有无应答的标准,术后管理等问题。
  • 摘要:介绍了冠状动脉造影用于诊断目的、治疗目的和非冠心病心脏手术前的适应证;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对冠脉造影结果分析与评价;分析了经股动脉途径常见并发症,经桡动脉途径常见并发症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禁忌症包括狭窄程度<50%的病变,缺乏客观缺血证据的病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探讨了造影剂肾病定义及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 摘要: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具有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高的特点。NSTE-ACS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客观检查(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两大方面。危险分层是NSTE-ACS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NSTE-ACS危险分层大致可分为早期危险分层及出院前危险分层。早期危险分层目的是明确诊断并识别高危患者以作出紧急血运重建或保守治疗的策略并初步评估预后;出院前风险评估则主要着眼于中远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复发并选择合适的二级预防措施。治疗包括血运重建治疗及药物治疗两方面。
  • 摘要: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功能不同。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继发性血脂异常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可采用医学营养治疗,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药物治疗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胆酸鳌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调脂药物等。普及健康教育,提倡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及体育运动,预防肥胖,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并与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宣教相结合,以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本文以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基础,同时结合近期更新的2013版《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3版ESC指南》)、《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进行简述。包括血压测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寻找无症状器官损害。根据血压程度进行的高血压的分级及心血管危险分层是启动高血压治疗、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应综合前述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临床症状及并发疾病进行综合评估。
  • 摘要: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疾病,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年龄的增加、合并症和并发症、器官损伤等重要的因素会导致血压难以控制。血压测量作为主要的诊断手段至关重要,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还应该筛查可能存在的继发性原因,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病等,并在诊断中辨别出真性或假性的难治性高血压。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血压,而合理、最佳、可耐受剂量的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是控制血压的关键。合理选择降压药和剂量、遵循药物治疗的原则制定运用不同机制降压药的联合治疗是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中最有效果的方案,而其中应包括一种噻嗪类利尿药如氯噻酮,因为它具有长效的作用和较好的降压效果。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期待更安全、更高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 摘要: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未来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必然趋势,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治疗。目前主要的非药物治疗包括:高血压肾动脉去交感神经导管消融术,压力感受性反射激活疗法,控制并改善生活方式,限制盐的摄入等。虽然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但肯定会不断地完善提高,结合使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未来的高血压治疗中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避免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β受体阻滞剂是20世纪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尤其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能够长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减少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n 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并早于RAAS等的激活。儿茶酚胺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早己确定,并主要通过日受体通路介导。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从未被超越过。日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活性所产生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其他类药物所无法取代的。旦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的治疗地位不可动摇,争议仅限“单纯性高血压”的部分人群,β受体阻滞剂应选择脂溶性、无内在拟交感活性、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循证医学总原则指导下权衡利弊,平衡用药的获益与风险,正确选用β受体阻滞剂,真正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医疗和社会资源消耗严重的特点.在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早在1962年即被证实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至上世纪70年代,CCB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CCB具有降压作用肯定、疗效个体差异小、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少等特点.自2000年以后,CCB在治疗高血压中的一线地位得到广泛认同,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CCB的使用率居于首位.在目前所有的高血压指南中,CCB均作为一线用药被推荐.其中,绝大部分临床试验中所使用的CCB均为二氢吡啶类CCB,也是本文叙述的重点.rn 基于有关CCB在降压幅度、靶器官保护方面的证据,特别是二氢吡啶类CCB,因其无绝对禁忌症,目前主要指南均将CCB作为高血压患者一线药物推荐。对于合并其他临床情况的选择方面,若合并左心室肥厚、稳定性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内中膜增厚及老年人,可将CCB作为优先选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CCB具有联合用药的独特优势,可与其他一线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ARB联合应用,二氢吡啶类CCB还可与旦一受体阻滞剂联用。rn 总的来说,CCB作为一种古老的降压药物,在抗高血压数十年历程中不断发展,目前奠定了其作为抗高血压一线药物的基础。具有降压效果确切、降压幅度大、个体差异小、无明显禁忌症(二氢吡啶类CCB)及良好的联合用药基础等特点,是一类优秀的抗高血压药物。
  • 摘要:宽QRS心动过速(wide complex tachycardia,WCT)是较为常见的、疑难的快速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鉴别难点之一.其中VT占WCT的比例约80%以上。本文所介绍的三种WCT鉴别诊断四步流程法——Brugada 4步法,Vereckei四步法,单aVR导联四步法,各有优劣,且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误诊率。若能综合三种判断后相互印证,则更有助于临床诊断。正如前述,单凭心电图特征诊断具有先天局限性,少数WCT患者可以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进行确诊。对急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临床不能及时鉴别SVT或VT时按室速处理,尽快行电复律。
  • 摘要: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包括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或消除、预防心脏性猝死.现代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经导管消融治疗、起搏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包括病因的治疗与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一直是防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亦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最为方便的治疗手段.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先考虑的三个方面:(1)是否需要用药,即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2)选用何种药物其危险/效益比最小;(3)首选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
  • 摘要:心房颤动在普通人群中,目前估计的心房颤动(房颤,AF)发生率大约1.5%-2%,且随着平均寿命的稳定延长,AF的发生率将持续升高.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AF而住院的患者占所有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绝大部分.同时,AF患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呈数倍增加,且与显著增加的死亡率相关.AF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的重要心血管挑战,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AF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当患者考虑AF要进行治疗前,首先要明确是否AF.评估症状程度以及寻找病因和相关疾病。当AF被诊断后,应评估脑卒中风险并选择抗凝策略;根据AF分类和症状严重程度采取复律、节律控制和/或室率控制;根据AF的潜在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相应的AF“上游”治疗。节律控制方法策略中,显示了射频消融适合于那类患者。目前AF治疗治疗指南明确的把射频消融作为安全有效治疗纳入其中。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射频消融在不同类AF患者的适应症及证据级别情况。
  • 摘要: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共同通路.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目前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由此造成了严重社会和经济负担,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研究热点.尽管近些年来,心衰诊断和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以往临床上对心衰诊断往往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然而临床上许多心衰患者症状和体征可能表现并不特异,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很难做出快速准确诊断.生物学标志物能更准确地对心衰进行分类、分级、分层,更能客观评价预后及治疗效果。生物标志物能够发现心衰早期患者,筛选出更需要ICD或者CRT-D等昂贵治疗的患者,使他们获益最大。应用心衰生物标志物,特别是BNP/NT-proBNP给心衰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深入研究这些标志物变化,有助于阐明心衰发病机制,从而更好地治疗心衰,并最终改善预后。
  • 摘要: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称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早药物治疗的总策略为:无论何种早搏,有特点病因者在去除病因后早搏常可消失。不宜盲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对较顽固的室早,不宜以早搏完全消失为终点。只要能控制到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即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目的是:(1)改善症状;(2)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3)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4)避免心脏扩大或心功能损害。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导管射频消融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具备进一步推广的前景。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探讨了急性心衰的诱因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介绍了急性左心力衰竭的一般处理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方法;以及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竭、急性大块肺栓塞所致急性右心衰竭、右侧心瓣膜病所致急性右心衰竭的治疗方法。
  • 摘要:通过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心力衰蝎患者中应用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循证证据,适应症等问题,提出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严重危害国民健康,而中国目前的ICD预防性心脏性碎死,每年不到3000台的ICD植入,并未在国内广泛使用,使用数量也是极其有限,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家,且中国ICD治疗植入的均为二级预防居多,而中国将近50万人濒临心脏性碎死的威胁,ICD预防心脏性碎死,任重道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