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
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

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0-07

主办单位:山东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勃起功能障碍(ED)属于中医学“阳痿”、“阴痿”、“筋痿”、“阴器不用”、“宗筋弛纵”等范畴。是指男性阳事痿而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满意的性生活为特征。ED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Ciuliano等报道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患病率为 67%。国内张庆江等报道为56%。总之,糖尿病患者的 ED 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3-4倍,糖尿病男性病人约有23%-60%并发ED,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约为30%,40岁以上者约为50%,7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者可达70%以上,与非糖尿病相比较,糖尿病患者ED的发病要早10-15年。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者发生 ED可能性较发病5年以下者高出1倍。同时,ED可能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早期标志。ED给糖尿病患者造成了难以言表的痛苦。近年来,中医药在研究防治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等方面,对近10年关于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芦颗粒治疗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将128例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参芦颗粒和鲁南欣康治疗4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浆ET、NO水平的变化。rn 结果:⑴参芦颗粒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6.77%,鲁南欣康组总有效率为90.48%,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⑵参芦颗粒和鲁南欣康两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85.48%、85.7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⑶参芦颗粒和鲁南欣康两组心电图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77.42%、74.6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⑷参芦颗粒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明显增加,血清内皮素(ET)水平降低,与鲁南欣康组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参芦颗粒能缓解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内皮功能,提示参芦颗粒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增加NO,抑制ET而实现的。
  •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复脉饮治疗女性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35例,单纯西药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用药同对照组,并加用复脉通络饮,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改善情况。rn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女性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本文通过多种中药给药途径治疗(DPN),结合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地:观察自制中药洗剂对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及腓神经电生理的影响。rn 方法:应用自制的中药洗剂治疗痛性糖尿病足痛40例,并与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B12、布洛芬对照组30例进行随机对照。rn 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腓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rn 结论:中药洗剂对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未发现过敏等不良发应。
  •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非糖尿病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数据,为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选择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普通人群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的血糖测定,观察年龄、性别、血压、BMI、腰臀比、生活运动方式、冠心病高血脂病史等参数与OGTT后2h血糖的关系。rn 结果:872人中检出糖耐量减低者138人,占15.8%,IGT者年龄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比例51.5%,高血脂比例37.7%,冠心病、糖尿病家庭史比例27.5%均高于正常组。rn 结论:对于社区中老年居民应积极行OGTT测定,以早期发现和干预糖代谢紊乱。
  • 摘要:本文对程益春教授糖尿病分型证治经验进行了介绍。根据糖尿病的发病特点,程教授提出了“肾”、“脾”在糖尿病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肾气不足、脾气亏虚是消渴病的病理基础,而五脏俱虚是消渴病的病理转归。在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中,结合西医学糖尿病分型,创造性的提出了1型糖尿病从肾论治,2型糖尿病从脾论治。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属疑难病症,严重危害国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和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运用“补肾法为主,选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辨证加减相关药味施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同时简要举案例论证并总结治验体会,供同道参考。
  • 摘要:本文对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了阐述。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诊断的金标准。糖尿病肾病治疗措施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降低体重,合理使用降糖药物。饮食疗法是根据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决定每日摄取热量。运动疗法可通过增加肌肉对萄萄糖摄取利用而降低血糖,糖尿病肾病Ⅳ期以后不适当的运动疗法会加重肾损害,应引起注意。药物治疗方面应采用中西结合方法,一是严格控制血糖,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糖尿病肾病早期,宜选用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30%时,则禁用口服降糖药,应使用胰岛素治疗。二是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为糖尿病肾病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糖尿病肾病的降压目标是低于130/80mmHg,若蛋白尿大于1g/d,血压控制度低于125/75mmHg。三是降脂,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两个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能加速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进程。降脂的靶目标是总胆固醇低于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低于3.6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高于1.1mmoL/L。四是透析治疗和肾移植,已进入终末期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尽早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五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并发水肿、腰痛、关格等范畴,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临证时当辨证施治用药。中药内服分为肝肾阴虚,水湿内停型;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阳虚血瘀,水气凌心型;湿毒上泛,胃气上逆型共四型。同时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以排毒泄浊法治疗,提高疗效。多途径联合治疗,多管齐下,标本兼顾,临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本文对中西医结合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倡中西医结合,规范中西药结合,但绝对不是中药西药乱掺和。中医药学发展滞后的瓶颈如何打破,中西医药结合之路到底指向何方,要靠一代又一代中西医同仁联手不懈努力。一方面重新对经典中医文献书籍系统化科学化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逐一阐明单味药物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复合方剂的作用机制,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中医创新途径。期望不久的将来,祖国医学能更好的惠及人类,传播世界。
  • 摘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眩晕、头晕等且患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基于糖尿病阴虚为本,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而发生。多为本虚标实,其本虚常为肝肾阴虚,其标实常夹痰夹瘀。若单纯使用西药降压治疗,多有副作用,因此,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研究本病,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在这方面辨证施治,显示了优势,弥补其不足,它具有降压作用缓和,疗效巩固,不易复发等特点,和西药同用,可以起到减轻西药副作用,增强降压作用的效果。还在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该病在治疗上应以益肾养阴为基本原则,宜标本兼顾,整体调治,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辨证施治。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对糖尿病健康管理问题进行了阐述。糖尿病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三大疾病,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糖尿病大国。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0倍,全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78年的0.7%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7%。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已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6000万。但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管理并不十分理想,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普遍偏低。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科学有效地管理糖尿病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教育体系,糖尿病专业管理、教育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知识都严重匮乏。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现状得不到改善。目前,我国糖尿病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1∶10000的惊人比例。据统计,我国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年直接医疗费用中,80%都用于患者的并发症相关治疗,只有20%用于患者预防、早期干预和普通治疗,其中,用于糖尿病教育培训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我们健康管理模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健康管理是系统的健康教育,规范治疗服务、生活方式管理服务、糖尿病危险预警及危险性管理的保障机制!
  •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糖尿病中90%以上为2型,2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IR)和进行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慢性亚临床炎症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有关。因此,目前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发展。其中主要涉及的炎症因子有白细胞介素(IL)、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LP)等。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早在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中医药在防治T2DM及其并发症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对中医药干预T2DM有关炎症因子IL、CRP、TNF-α、LP的实验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
  • 摘要:本文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中医没有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之名,糖尿病前期为现代医学名称,根据病因病机及相关临床症状属于中医文献中的:“脾瘅”、“食郁”、“肥胖”、“消渴”等范畴。最古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气也。”明确指出脾瘅的成因为五谷之气过盛溢出,典型表现为口甘即口中甜腻,病因为多食甘美肥厚之物,预后由于长期嗜食甘美,形体肥胖,脾胃蕴热、内聚陈气阻滞气机,不给予控制进一步发展成为消渴,同时也指出治疗可用兰草。由此可见“脾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均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临床特征“形体肥胖,腰臀围比和体重指数异常升高,食欲亢盛,体质壮实,但耐力降低”相似,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吕仁和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的观点。
  •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临床证型分布特点。rn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40例患者,收集其四诊信息,填写病例采集调查表,最后将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系统聚类处理,结合专家组评定意见,筛选出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群。rn 结果:糖尿病前期可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阳上亢、阴虚热盛、湿热蕴脾5个证型,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最多。rn 结论:本研究按照严格的标准收集四诊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筛选了糖尿病前期的5个规范化中医证型,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供临床和研究参考。
  • 摘要:高脂血症(HLP)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含量的异常增高。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发病原因,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关系。而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特征使4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高糖、高脂毒性以及其协同作用加快了疾病发展,产生多种并发症,对人体危害更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单纯西药治疗服药时间长,且有副作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疗效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
  • 摘要:本文阐述了2009年中药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糖尿病防治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进展,主要就研究深入的机制探讨的论文给予了综述。
  • 摘要:2009年中药对糖尿病合并症防治作用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脑病、肾病等多种并发症防治探讨方面。本文阐述了09年中药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实验研究内容。
  • 摘要:高脂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40%以上合并有高脂血症,并且高血脂与糖尿病相关的特殊危险因素如高血糖、糖基化终产物、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液流变学变化、氧化张力和血管功能紊乱等协同作用,使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更高、发病更早、程度更重、发展更快。所以预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对预防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高脂血症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对早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rn 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研究糖尿病发生、发展特点基础上,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症状体征、生化检查特征,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及治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其与中医古代所称“痰湿”、“膏脂”相通,气阴两虚、痰瘀壅阻是本病基本病机,脏腑主要涉及脾、肾两脏,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特点,治疗则以健脾燥湿、化痰祛瘀为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组成糖脂消复方,经现代技术研制成新剂型,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方面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证实糖脂消无论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还是动物模型均有显著疗效,高血糖、高血脂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得到改善,且无任何明显毒副作用。希望本研究,能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丰富治疗手段,为今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为治疗大法组成的糖胃安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胃排空功能的影响。rn 方法:确立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以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症状体征、胃排空功能为指标进行观察。共选择糖尿病胃轻瘫患者354例,分为糖胃安治疗组(213例)和吗丁啉对照组(141例),治疗组在给予达美康作为基础降糖药物的同时服用糖胃安颗粒,对照组在给予达美康基础降糖的同时服用吗丁啉。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固体及液体胃排空时间。rn 结果:临床研究显示糖胃安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整体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减少胃排空时间方面都明显高于吗丁啉对照组。糖胃安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总有效率为93.40%,而吗丁啉对照组有效率为65.46%,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固体及液体胃排空时间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吗丁啉对照组(P<0.05)。rn 结论: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为治疗大法组成的糖胃安方,不仅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增加胃动力。对糖尿病胃轻瘫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摘要:本文通过对132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组用糖肾丸。一月后分别观察有效率,检测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TP/24h)、血肌酐(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尿常规。结果表明: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或0.01)。糖肾丸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减少尿蛋白。
  • 摘要:目的:观察以“健脾益气、调肝解毒活血”为治则组方的糖肝康对糖尿病肝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rn 方法:确立糖尿病脂肪肝的诊断标准,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的队列研究方法,以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相关指标(包括ALT、AST、GGT、Tbil)、血糖系列指标、血脂系列指标为主进行观察。研究共选取120例糖尿病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同时给予糖肝康颗粒,对照组60例,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同时给予降糖甲片和肌苷片。治疗8周后观察糖肝康对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统计并分析糖肝康治疗糖尿病肝损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rn 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肝康对糖尿病肝损伤患者的总体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素相关指标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P<0.01或P<0.05),同时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rn 结论:以“健脾益气、调肝解毒活血”为治则组方的糖肝康不仅能够改善糖尿病肝损伤患者的症状、体症,而且能够较好地治疗脂肪肝,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同时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糖肝康对糖尿病肝损伤患者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尿蛋白则病情不可逆转,进行性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因此,如何早期预防 DN的发生、阻止其病情进展、延缓其进程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肾病中取得一定疗效,并显示出较好前景。本研究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自拟“平消益肾合剂”配合西药治疗早期DN,取得了比较满意效果。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病变主要为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本病起病隐匿,早期肾功能常正常,通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生临床期肾病,则预后不良,肾功能呈持续性减退,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故应积极进行防治。糖尿病肾病分五期。一旦进入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则肾功能出现不可逆损害,故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阶段的治疗非常关键。现代医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可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但尚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于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选择住院病人,运用补肾健脾,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100例,并与仅控制血糖治疗100例进行了对照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解毒汤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疗效及机理。rn 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益气解毒汤,两周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rn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脂、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rn 结论:益气解毒汤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有较好疗效,能对抗高血糖对心脏及胰岛功能的损害。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rn 方法:95例糖尿病肾病Ⅳ期、V期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卡托普利和百令胶囊治疗,观察期间每月检测1次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测糖化血红蛋白,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围。rn 结果:随访治疗半年,治疗组尿蛋白量明显下降,血肌酐降低(P<0.05),甘油三酯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晚期肾病疗效肯定,有推广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胃轻瘫临床效果。rn 方法:严格控制血糖及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连续用药1周后观察疗效。rn 结果:30例患者中27例疗效显著,仅3例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有效率90%。rn 结论:四君子汤在糖尿病并发胃轻瘫治疗中疗效可靠。
  • 摘要:本文对120例糖尿病患者舌下静脉进行观察,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舌下静脉明显异常。血糖可能是主要因素,体外血栓试验与其有密切关系,与病程呈正相关,与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紫舌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表明:舌下静脉异常,尤其是(Ⅲ)级,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外在特征。
  • 摘要:目的:探索中药保留灌肠及配合尿毒清颗粒口服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rn 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由八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浓煎后行保留灌肠,另外配合尿毒清颗粒口服,观察相应指标变化。rn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口服尿毒清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疗效。
  • 摘要:本文从元气学说探讨了消渴病的本质。传统上认为消渴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通常采用滋阴降火的原则治疗,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消渴病的表象是水谷精微堆积,即高血糖状态,日久可形成瘀热浊毒,损害血脉和机体。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水谷精微蒸化的动力,元气不足则水谷精微不为脏腑组织所用。所以说元气不足,蒸化无力乃消渴病的本质。
  • 摘要:糖尿病,中医谓之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身体消瘦或尿有甜昧、尿糖阳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中老年多发的临床常见病证。祖国医学对于消渴的治疗,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消渴系全身性疾患,在临床上有本证、兼证等多种不同表现,病同证异,因而具体治法颇多。本文对糖尿病中医治疗七法进行了归纳。
  • 摘要:目的:探讨参麦降糖颗粒对高脂饲料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的药效作用,研究参麦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以小剂量链脲做菌素腹腔注射配合高热量饮食饲养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以李光伟指数、灌胃30分钟后胰岛素和血糖增加值的比值(△I30/△G30)说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能力的变化;以下肢骨骼肌组织糖原含量、琥珀酸脱氢酶活力说明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变化;以糖尿病大鼠组织SOD、MDA水平说明抗自由基作用的改善。rn 结果:与造模组大鼠相比,参麦降糖颗粒能明显改进△I30/△G30(P<0.05),增加大鼠下肢骨骼肌糖原含量(P<0.05)和琥珀酸脱氢酶活力(P<0.01),可以明显升高血清SOD活力,降低肝组织MDA含量(P<0.01),对李光伟指数未见明显影响(P>0.05)。rn 结论:参麦降糖颗粒通过增加胰岛β细胞分泌能力,促进骨骼肌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清除自由基,具有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摘要:本文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历代医家关于消渴病(糖尿病)的论述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对该病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认识、证候诊断、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归纳为四个发展演变时期:从《内经》时代至两宋时期为奠基时期,金元时期为成熟时期,明清至建国时期为发展时期,建国后至今为创新时期。在全面考察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时下“养阴清热是根本,益气活血是关键,阴阳双补防兼证”的治疗思路。
  • 摘要:本文对酸甘化阴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此,养阴法成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治法,酸甘化阴法是其中常用方法之一。酸甘化阴法肇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指将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后产生滋养阴液、生津益气功效的一种治法。两种性味的药物,一敛一滋,既能滋生阴津(甘寒、甘凉滋生津液),又能防止津液丢失(酸收固摄津液),养阴之力更佳。酸甘化阴的常用药物中,酸味药物常用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木瓜等,甘味药物常用甘草、人参、熟地、麦冬、山药、玉竹、天花粉、石斛、沙参、梨皮等。甘味药物有甘温、甘寒(或凉)之别,临证时可根据病情和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用。古代医家应用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病,首推仲景肾气丸。此后,孙思邈、李杲、吴鞠通、楼英、刘鸿恩等医家也对酸甘化阴法也有所论述。近现代医家中,施今墨、祝湛予也有许多酸甘化阴法治疗糖尿病的验方。临床应用酸甘化阴法时,应特别注意甘味药的选择,避免采用含糖分较多,有升血糖作用的药物,如党参、石斛、竹叶等。常见甘味降糖药有人参、女贞子、山药、生地、天花粉、玄参、玉竹、白术、麦芽、枸杞、葛根、薏苡仁等。临床治疗糖尿病时,可辨证优先选用上述甘味药。目前,对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层次也较低。应重视酸甘化阴法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机理的研究探讨及临床疗效的观察。
  • 摘要:本文对从脾肾阳虚论治糖尿病腹泻的临床体会进行了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和抗生素的广泛利用,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已明显减少,而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日趋严重。糖尿病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较普通人群明显增加,高达76%,其中腹泻的发生率为8%-22%,这类患者一般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长,也有学者认为糖尿病腹泻在1型糖尿病患者多见,一般为慢性腹泻,临床上常表现为顽固性间歇性无痛性腹泻,可与便秘交替出现,棕黄色水样便,量教多,可伴脂肪泻,持续数天至数周,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但经常发生于夜间,而西医便常规、结肠镜等理化检查是阴性。从中医看来1型糖尿病跟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性腹泻都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原有糖尿病史,有反复腹泻,症见便溏泄泻,完谷不化,或五更泻,伴饮食减少,神疲畏寒,四肢乏力,气短懒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而且糖尿病腹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血糖水平的控制,并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代谢紊乱。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见于糖尿病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而且常合并神经病变。西医在治疗这类慢性病的时候一般没有很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中医在辨证论治上有很大的优势,临床常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寒湿不化型、阴虚夹湿型施治,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运用中医针灸的方法,温经通络,调畅气血,补中益气,建脾和胃,涩肠止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