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铜鼎

青铜鼎

青铜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077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南方文物、文博、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第十二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第八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九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等;青铜鼎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田率、丁大庆、余义等。

青铜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6.4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2077 占比:92.97%

总计:2234篇

青铜鼎—发文趋势图

青铜鼎

-研究学者

  • 田率
  • 丁大庆
  • 余义
  • 余松林
  • 刘齐军
  • 宋海楠
  • 方烽
  • 杨新建
  • 杨春
  • 汪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琪
    • 摘要: 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群中最为重要的器型。青铜鼎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商至东周时期,青铜鼎在器型、纹饰和社会功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文章以春秋战国青铜鼎为研究对象,从器型、纹饰和礼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原地区的青铜鼎的特点,从而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制特征和社会功用进行梳理。
    • 郭林森
    • 摘要: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中,七件一套的青铜圆鼎较有特色,这些青铜圆鼎除了具备历史、文物等价值之外,对于设计学而言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分析这些青铜圆鼎的设计特征,归纳其功能设计、材料与工艺设计、造型与装饰设计等关键要素,并尝试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独尊儒术等方面阐释其中的设计思想,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些青铜圆鼎。
    • 摘要: 汉代进一步发展了先秦的计量制度,为器物设计中的标准化、规格化、系列化打下了基础。汉初的计量制度多沿用秦制。当时,官府和民间制作的许多铜器、漆器、陶器上有重量、容量、尺寸的铭记,其量值和秦朝基本一致。如:南昌海昏侯墓葬出土的一件铭文为“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第二”的青铜鼎上明确标明了容量及重量,说明当时的计量单位是有科学体系的,但是这时期的计量单位不是很稳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武帝时期才基本固定下来。王莽时期还制作了一种铜制游标卡尺,它长14.22厘米,分固定尺和活动尺两部分。尺的正面刻有寸、分等刻度。从原理、性能、用途看,与现代游标卡尺功能十分相似。这种卡尺在当时用途非常广,很多器具如青铜、金器、玉器等精密加工都使用这种工具,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为当时器物设计的规格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 胡冰(文/摄); 张萌(文/摄)
    • 摘要: 鼎最早是作为炊食器出现的,陶制而成,用来烹煮食物。青铜鼎出现后,除却煮牲、盛牲之用,还有祭天敬祖、宴享宾客、赏赐功臣、记颂功德、随葬的功能,逐渐成为代表奴隶主贵族身份、重要地位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被视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商代墓葬中发现的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西周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级森严的列鼎制度。所谓列鼎,最早由郭宝均先生提出,是指一组性质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也有人把这种鼎的组合称为“升鼎”制度。
    • 摘要: ——6月18日,上海博物馆“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开幕,呈现商代晚期至战国有铭青铜鼎21件,彰显中国青铜时代的风貌。展品均为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成立以来,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慷慨捐赠。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时隔17年再度在上博聚首,尤堪瞩目。
    • 丝丝
    • 摘要: 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青铜大鼎历来为国之重器,也是社稷象征,近来,文博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文物展览当属“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此特展展出了自股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品数量虽然不多,却跨越了3000年青铜文明,呈现了鼎盛期、转变期和更新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风格,亦涵盖几乎所有鼎的造型类型且流传有序,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
    • 王双强
    • 摘要: 捧着童年时期泛黄的黑白相片,我们每个人都会倍感温暖,如烟往事,竟历历在目。金石重器的纸本传拓,恰是伟大中华民族最初年华的黑白照。而且,这些黑白照的“底片”,非寻常轻薄的塑料胶片,而是铸刻着方块汉字的青铜鼎彝钟盘。它们代表着人类古老年代最高超的冶炼技术、耿耿于天地间浑朴苍茫的审美意志和笃厚从容、开阔坦荡的治国胸襟,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见到中华民族来路与出处所弥漫的文化、科技、艺术、政治等澎湃力量,为之骄傲,且倍受鼓舞,奔赴更加美好的前程。这种至今仍可感召、团聚、激励十四万万人的力量,在中国取代了宗教,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力量。
    • 丰丕松
    • 摘要: 青铜在古代称之为"金"或"吉金",其呈现青绿色,主要是纯铜与锡、铅等其他金属的合金。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其不仅累积了古人的智慧,还在使用上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意识形态上体现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青铜文化占据一席之地,作为流传千年的精美器皿,青铜鼎以其独特造型和别致纹饰,散发着恒久的历史古韵。本文以春秋窃曲纹青铜鼎为例展开赏析。
    • 提莫
    • 摘要: 某博物馆发生了一起珍贵文物盗窃案:一尊铸于战国时代的青铜鼎被窃。盗贼相当狡猾,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文物不翼而飞,这给破案增加了难度。追回青铜鼎这个重任落到了警局王队长的肩上。王队长是一位资深的老刑警,侦破过许多疑案,而且对古文化也颇有研究。他接到任务后想:盗贼偷了文物一定会销赃。
    • 续鸿明(专题统筹)
    • 摘要: 9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10月20日,上海博物馆推出"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近年来,青铜器大展不断,关注和研究青铜器及铭文成为热点,不仅在学术界,文博界、收藏界乃至在艺术市场风头正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