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郑振铎

郑振铎

郑振铎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2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662种,包括炎黄纵横、编辑学刊、中国出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四届四校博士生学术论坛、活在“现代”的“传统”:国际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专题研讨会、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等;郑振铎的相关文献由104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福康、郑振铎、陈振文等。

郑振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2 占比:99.6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2%

总计:1246篇

郑振铎—发文趋势图

郑振铎

-研究学者

  • 陈福康
  • 郑振铎
  • 陈振文
  • 李俊
  • 郑尔康
  • 佘小云
  • 泰戈尔
  • 老猫
  • 舒乙
  • 向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文倩
    • 摘要: 《猫》是郑振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猫》开篇总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小背景﹕“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果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随后便展开了第一只猫的故事:这只猫是新生的,毛色花白且有光泽,性格十分活泼。为了突显它的活泼,作者还对它展开了细致的动作描写。
    • 武亚非
    • 摘要: 近日,笔者趁着闲暇阅读了薛林荣先生所著的《鲁迅的饭局》一书,跟随作者从一次次饭局中走进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管窥鲁迅从1912年5月至京到1936年9月在上海辞世这24年间的生活、创作和思想轨迹。在“鲁迅的饭局”上,光照时代、名传后世的大家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萧红、郁达夫、茅盾、郑振铎等先后相聚,实乃人生快事。
    • 管新福
    • 摘要: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 郑元会; 张帆
    • 摘要: 提倡“血和泪文学”口号的郑振铎大力译介泰戈尔“爱和美”为主题的抒情诗,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戈尔热”,并对中国诗学转型产生影响。然而,郑振铎“血和泪”的文学主张与其对泰戈尔“爱和美”的诗歌主题在译者行为中如何融合的问题,在学界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郑振铎“血和泪”的文学主张体现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学的人民性和革命性;郑振铎对“爱和美”诗歌的翻译给新文学带来了以世界性和理想性为特征的人类主义诗学观念。探究郑振铎“血和泪”文学书写与其对泰戈尔“爱和美”诗歌翻译书写之间的发展性关联,可以折射出20世纪初“五四”新诗学观念中革命性与理想性、人民性和人类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翻译对中国新文学诗学观念转型具有历史贡献。
    • 摘要: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郑振铎)爱的苦痛,像澎湃的大海,在我的生命里放歌;而爱的快乐,像鸟儿在花丛中吟唱。(泰戈尔)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 高丽娜
    • 摘要: [目的/意义]郑振铎是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藏书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古籍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珍贵宝藏,日军占领上海之际,我们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摧毁和掠夺。在此背景下,郑振铎先生冒着生命危险联合出版界人,对小说、戏曲和有精美版画的稀见书籍开展中华古籍文献抢救行动。为国家抢救中华文献应该是郑振铎毕生的重要成就之一。[方法/过程]在简要介绍郑振铎生平事略、著述与收藏概况的基础上,分析郑振铎先生抢救中华文献的原由和决心。从书名、作者与责任方式、册数、版本几方面对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中所收录图书进行梳理和统计,发现整个抗战时期郑振铎抢救的中华文献达3800多种。[结果/结论]还原郑振铎蛰居上海孤独、清冷的生活,通过描述抢救《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事件,反映其所遇到的困难和所抢救中华文献的重要性,突出郑振铎先生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中华文献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 周金霞
    • 摘要: 完整的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情感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郑振铎先生的《猫》,语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在貌似平淡文字的背后,却透射着人性情感的弱点,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理解了生命的丰富。讲授本文,要立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人间冷暖。
    • 张涵瑜(执教); 蒋红森(点评)
    • 摘要: 师:(导入)本单元一只《猫》让我们认识到了郑振铎深刻的反省意识与文人的悲悯情怀;《动物笑谈》让我们感受到了几只小动物的可爱与作者的执着和专注;单元的最后一课《狼》又将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大意与书下注释,课后咱班一个同学想把这个故事绘成一个画本,可是他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帮他完成这个画本,让经典活起来。请大家齐读题目。
    • 王轩
    • 摘要: “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头是威廉·约翰·汤姆斯提出的“Folklore”一词,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是梅光迪。梅光迪虽然借用了汤姆斯的概念,实质上却在延续郑振铎的观点。此后,在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相分离的过程中,形成了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鲜明的历史特征。随着“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以及鲍曼的“表演理论”等理论的传入,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中国民间文学的概念经历了一场革命性转变。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是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的重视和强调。现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及使用,大致描绘出民间文学概念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作为进入民间文艺学的起点。
    • 丁庆富
    • 摘要: 《猫》选自创作于1925年的《家庭的故事》,作者郑振铎秉承"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倡导"血与泪"的文学主张,由向外观照社会转变为向内审视自我.文本强调"自我意识"的生成,能够正视自己的一切生命本能,并在生命自觉的指导下懂得修缮自身,努力实现人性中善良、仁爱、公正等美好品质.下面,笔者拟从"叙事""情感"和"人性"三个角度解读篇文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