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藏书家

藏书家

藏书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7篇;相关期刊517种,包括四川图书馆学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1江西图书馆年会暨江西省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0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等;藏书家的相关文献由1141位作者贡献,包括韦力、徐雁、曹培根等。

藏书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7 占比:92.9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97 占比:6.36%

总计:1525篇

藏书家—发文趋势图

藏书家

-研究学者

  • 韦力
  • 徐雁
  • 曹培根
  • 刘尚恒
  • 范凤书
  • 谢其章
  • 郑伟章
  • 丁宏宣
  • 孟宪钧
  • 巴特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
    • 李雪; 李宗辑
    • 摘要: 康熙年间,清廷重启明史馆,因史料缺乏,遂向民间广泛征书,且一改顺治年间修纂《明史》的诸般禁忌,强调所征之书虽有忌讳之语,也不治罪,这为藏书家广泛参修《明史》提供了契机。清初藏书家与《明史》修撰关联密切,从进献、借阅所藏史籍,到草拟、编纂《明史》稿,乃至审阅、考订《明史》稿本,藏书家以多种方式参与《明史》纂修,且成绩斐然。藏书家与官修《明史》的互动,反映了清初特殊历史背景下清廷编修《明史》过程中政治与学术、官方与私家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
    • 季羡林
    • 摘要: 我确实有个书斋。我十分喜爱我的书斋。这个书斋是相当大的,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了顶的阳台,大大小小,共有八个单元书的册数从来没有统计过,总有几万册吧。我从来不以藏书家自命,然而坐拥如此大的书城,心里能不沾沾自喜吗?
    • 摘要: 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
    • 摘要: 印监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箱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造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调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对此,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及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教授在参与编撰中华书局《海外中文古籍目录》的过程中,于辩识印章之余,汇考了一批江苏藏书家之印鉴,并略加考,以为拾遗补阅。此举不仅有助于发据被遗忘的近代江苏藏书家,亦能作为《海外中文古籍目录》有益补充,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藏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 郭文静
    • 摘要: 朱之赤是明末清初时期苏州地区的书画收藏家,字守吾,号卧庵,别署烟云逸叟。家有“留耕堂”,鉴藏巨精,宋椠元钞充栋,时人皆重之,然而其性淡泊,寡交。清朝统治后为朝天宫道士,耄耋之年仍以抄书藏画为乐。他家藏的知名书画如宋克《急就章》、文徵明尺牍、董其昌山水画等,皆为明代书画精品。《梦园书画录》收录其钤印书画七件,《石渠宝笈》收录其钤印书画十二件。然而,朱之赤生卒年及其家世均不详,成为一道难解之谜。该文考证朱之赤的生卒年,并对其字号、家族方面的问题予以进一步修正、补充、说明。
    • 李传玺
    • 摘要: 想到泾县黄田去,还是前几年在 望江帮扶时。雷池在清朝时出了个倪 模,有人说他是有清一代安徽最大的 藏书家;也有人说不是。为了考证, 我去翻看了有关书籍(20世纪20年代 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有关 倪模的词条介绍),于是还看到黄田 的朱家当时藏书也比较多,而且建了 个藏书楼叫“培风阁”。
    • 摘要: 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对此,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及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教授在参与编撰中华书局《海外中文古籍目录》的过程中,于辨识印章之余,汇考了一批江苏藏书家之印鉴,并略加考辨,以为拾遗补阙。此举不仅有助于发掘被遗忘的近代江苏藏书家,亦能作为《海外中文古籍目录》有益补充,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藏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 摘要: 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对此,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及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在参与编撰中华书局《海外中文古籍目录》的过程中,于辨识印章之余,汇集了一批江苏集藏书家之印鉴,并落加考辨,以为拾遗补阙。此举不仅有助于发掘披遗忘的近代江苏藏书家,亦能作为《海外中文古籍目录》有益补充,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藏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 摘要: 无识别印鉴作为我国特有的藏书文化之一,是自古至今连绵不断的藏书文化传承的时代缩影,展现了我国独特而深厚的藏书文化底蕴,体现了文人聚书、读书、刻书的崇书情怀,也映照出中文古籍流转的历史传播轨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藏书文化尤为灿烂。迨至近现代,藏书之厄,接二连三,藏家或凋零,藏书或云散,搜罗不易,考索尤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