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元混合物

二元混合物

二元混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527350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武汉工程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二元混合物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段远源、吴江涛、何茂刚等。

二元混合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27350 占比:99.99%

总计:1527497篇

二元混合物—发文趋势图

二元混合物

-研究学者

  • 段远源
  • 吴江涛
  • 何茂刚
  • 刘志刚
  • 吴元欣
  • 张颖
  • 林鸿
  • 王为国
  • 白鹏
  • 闵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欢; 丁国良; 周发贤; 庄大伟
    • 摘要: 制冷系统中的有效充注量的计算依赖于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动态析出特性。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制冷剂在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建立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实验方面,采用了外压骤降时制冷剂会析出的原理,搭建了动态溶析实验台,通过测量溶液折射率得到了R410A制冷剂在POE68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的实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骤降,制冷剂几乎同步析出,质量分数呈现急速下降、缓慢下降并最后稳定的动态变化趋势;随着压降幅度的增大,制冷剂最大析出速率增大,质量分数每秒最大下降16.4%,制冷剂质量分数稳定的时间变短,最短仅有4 s。建模方面,基于一维质量扩散原理,开发了能够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析出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质量分数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
    • 黄荣谊; 齐轩; 王丹丹
    • 摘要: 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研究了异丙醇(IPA)和二氯甲烷(DCM)二元混合物的分子间缔合行为和玻璃化行为。常压下测定了IPA与DCM二元混合物在293.15 K和298.15 K下的密度,并计算了其超额摩尔体积。研究发现,计算的超额摩尔体积在两个温度下均呈不对称的S形曲线特征,其归因于分子间的堆积效应以及自缔合和交叉缔合竞争效应。同时,结合红外光谱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该二元混合物的分子间缔合行为作了深入探讨。此外,研究了该二元混合物在摩尔分数为0.85和0.25时的介电行为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二元混合物中分子间缔合行为与混合物组成密切相关,而且其组成对混合物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 陈佳男; 蒋文明; 刘杨; 曹学文
    • 摘要: 为了研究旋流对超声速喷管中CO_(2)凝结特性的影响,基于气-液两相流动控制方程、凝结模型和CO_(2)表面张力模型,建立了CO_(2)-CH_(4)二元混合气体旋流凝结流动的数学模型,模拟了CO_(2)在超声速喷管中的旋流凝结过程。数值结果表明:在旋流流动过程中,CO_(2)凝结成核过程中释放大量潜热传递给周围介质,使过冷度迅速下降,气体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气体过冷度依然大于0,为液滴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强旋流和壁面边界层的存在导致凝结参数沿喷管径向分布不均匀,并且增加旋流强度会增大液滴碰撞几率和喷管液化效率,但旋流强度增大同样会限制气体膨胀特性和喷管过流能力。
    • 郭长皓; 鸦明胜; 徐幼林; 郑加强
    • 摘要: 固液混合技术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固体分散、溶解和浸出、结晶和沉淀、固体催化反应以及粉剂农药混合等领域的一种重要操作技术。固液两相混合的均匀性对产品的生产或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综述了固液两相混合技术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固体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机理,讨论了常见的两大类固液两相混合方法,即化学分散法与物理分散法。其中化学分散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与偶联剂以及进行电化学改性;物理分散法包括使用搅拌釜、撞击流混合器、射流混合器、静态混合器、动态混合器进行的机械混合以及超声分散和通过静电分散进行的预分散。同时介绍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固液两相分散混合均匀性的检测方法,如探针、图像分析处理、超声衰减、动态光散射、电阻层析成像等。最后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固液两相混合技术未来在多元化、智能化方向上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吴薇; 胡双启; 胡立双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无水乙醇、甲醇、正丁醇、正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以及不同配比的二元混合液体自燃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这些二元混合可燃液体,其自燃点会随着低自燃点液体的增多而降低;但对于高温下发生反应的乙酸乙酯与甲醇混合溶液,其自燃点不符合此规律.当二元混合液体两组分的自燃点相差较大时,其混合液体自燃点介于二者纯溶液之间;当两组分的自燃点值较大且相差较小时,其混合液体自燃点低于二者纯溶液的自燃点.当混合溶液的溶质中有异构体时,混合溶液的自燃点会出现骤变的情况.
    • 王小杰; 霍佳宁; 刘纪东; 马英杰; 方立德; 李小亭
    • 摘要: 针对原始McAllister三体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差问题,提出考虑温度影响的改进模型。基于搜集所得的29种二元混合物黏度数据,通过对McAllister三体模型的交互作用参数(ν_(12)和ν_(21))进行研究发现,模型参数ν_(21)和ν_(12)、ν_(12)的无量纲参数νr和热力学温度T的无量纲参数Tr间,均呈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对比实验的黏度数据,新模型的总体平均相对偏差为0.75%。利用未参与建模的黏度数据对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McAllister三体模型可用于273.15 K
    • 席国君; 刘子涵; 雷广平
    • 摘要: 高效分离CH_(4)/N_(2)混合物是实现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的关键之一。基于原位封装策略采用一锅法将FeTPPs成功封装至CuBTC的孔隙中,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强化CH_(4)/N_(2)混合气体吸附分离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FeTPPs的封装增强了吸附剂与CH_(4)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削弱了吸附剂与N_(2)间的相互作用,因此FeTPPs的封装有利于CH_(4)/N_(2)混合气体的吸附分离。基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计算发现,在几乎不损失CH_(4)吸附量的情况下,常温常压下FeTPPs@CuBTC复合材料对CH_(4)/N_(2)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性可达5.4,是CuBTC的1.28倍,也高于目前已报道的大部分zeotile和MOF材料。证实了FeTPPs封装策略在低浓度煤层气分离领域的应用潜力,也为新型吸附剂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 高亚慧; 夏淑倩
    • 摘要: 近年来,二氧化碳(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CO_(2)-EOR)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充分了解CO_(2)-烃类混合物的热容性质是该项目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此性质的研究非常有限。基于绝热量热法,搭建了一个绝热量热计,测量了温度为317.15~353.15 K,压力高达29.49 MPa时,CO_(2)-碳氢化合物(正己烷、正辛烷、十一烷、环己烷、乙苯)二元液相混合物的比定容热容(C_(v))数据,共获得335个数据点。此外,采用预测模型(结合热力学关系的PR状态方程)和经验模型计算C_(v),计算平均绝对相对偏差(AARD)分别为0.81%~3.66%和小于2.56%。经验模型的形式简单,但PR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实验测得的C_(v)数据以及建立的两种计算模型对CO_(2)-EOR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
    • 林子昕; 田伟; 安维中
    • 摘要: 针对传统变压精馏工艺分离碳酸二甲酯(DMC)/甲醇(MeOH)共沸物存在的高能耗问题,提出了基于热泵辅助的改进变压精馏工艺,并探索了不同热泵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该研究在ASPEN PLUS模拟平台上进行。首先,设计出传统的热集成变压精馏工艺(H-PSD),并通过塔总组合曲线分析了传统工艺用能瓶颈和工艺改进方向;然后,提出了4种不同型式的热泵辅助的改进工艺,并通过模拟技术取得不同方案的设计参数;最后,采用组合曲线和经济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热泵方案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研究表明,各种热泵方案中,基于中间再沸器的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的节能效果及经济性最好。与传统热集成变压精馏比较,过程能耗降低了24.31%,年均操作费用降低了29.43%,年度总成本可降低12.58%,体现了热泵辅助工艺的良好节能效果和经济性。
    • 刘福国; 赵中华; 刘科; 王守恩
    • 摘要: 采用传统采样分析法对电厂混煤混合均匀性进行评估存在较大困难。将掺混原煤看作是各种成分符合不同概率分布的混合物,在原煤掺混而成的混煤中,某种成分的概率分布由原煤该成分分布、混合比例以及颗粒混合状态共同决定。以挥发分作为示踪成分,考察了掺混过程中挥发分概率分布的变化,在给定原煤挥发分分布和混煤挥发分样本集的情况下,采用最大似然原理对混煤中各种原煤掺混比例和标准差进行估计,进而对混合状态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掺混模型对实际掺混系统的预测结果与原煤消耗量的统计数据吻合良好;多工况仿真实验也表明,掺混系统混合质量越差,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