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9篇、会议论文242篇、专利文献96843篇;相关期刊838种,包括石油化工、兵工学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等; 相关会议18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等;状态方程的相关文献由414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洪来、彭昌军、段远源等。

状态方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9 占比:1.90%

会议论文>

论文:242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96843 占比:97.86%

总计:98964篇

状态方程—发文趋势图

状态方程

-研究学者

  • 刘洪来
  • 彭昌军
  • 段远源
  • 童景山
  • 盛宏玉
  • 胡英
  • 郭天民
  • 王钊
  • 范家让
  • 黄秀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永旺; 贾涛
    • 摘要: 为了克服立方型状态方程在计算液相热力学性质时精度较差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描述存在氢键作用的HFO类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文中以新型环保制冷剂R1234ze(E)为研究对象,利用立方型加缔合(CPA)状态方程,通过关联文献中的饱和蒸气压、饱和液体密度、饱和气相密度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R1234ze(E)制冷剂CPA状态方程的5个可调参数。在此基础上,使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写了工质的CPA状态方程的计算机求解程序。研究结果表明:CPA状态方程计算的饱和蒸气压、饱和液体密度和饱和气体密度与文献值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分别为0.43%,1.33%和2.41%;高压液相密度与文献值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为3.50%。
    • 梁俊伟; 罗向龙; 杨智; 梁颖宗; 陈健勇; 陈颖
    • 摘要: 混合工质在相变过程存在温度滑移现象,能与冷热源更好地匹配从而提高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性能,成为ORC工质研究热点。混合工质组合和数量巨大,常规方法用于混合工质筛选及与系统参数的同步优化难度较大。建立了基于Perturbed-Chain Statistical Associating Fluid Theory(PC-SAFT)状态方程计算物性的混合工质三级筛选与ORC系统同步优化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极端梯度提升预测气液平衡初值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实现工质筛选与系统参数的同步优化。从26种常用工质组成的纯工质库组合混合工质,根据温度滑移、压力初筛合适的混合工质,有效减少搜索范围。通过混合工质筛选与ORC系统参数同步优化,以净功和㶲效率为目标得到的工质分别为R12/perfluoro-pentane和R40/R160。分析对比了不同热源进口温度下不同目标时工质组合与ORC运行参数优化结果。
    • 张克舫; 王照亮; 刘安源; 吴明铂
    • 摘要: 热力学能和焓是工程技术中用途广泛的热力学状态参数,压力越高,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值越小,这与我们一般的感性认识背道而驰.本文采用宏观实际气体状态方程求偏微分及热力学能统计定义微观的角度,推导分析了压力对实际气体热力学能的影响,从理论上证明了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减小这一规律.
    • 刘碧强; 曹海山
    • 摘要: 多孔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分离提纯、气体储存和工业催化等领域,吸附等温线的测定对研究吸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容积法易受管路温度均匀性影响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流量校准的吸附测量方法。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误差传递,并对比了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和仪表精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增大校准球体积和样品室容积可提升传统容积法测量精度,提升样品量、比过剩吸附量、密度和仪表精度,可提升两种方法的测量精度。相比传统容积法,基于流量校准的吸附测量方法误差因子数量更少,可实现更低的测量误差。研究成果对提升容积法吸附测量精度具有指导意义。
    • 王小惠; 常磊; 周明正; 张涵月
    • 摘要: 在燃料电池宏观层面上,提出了电池运行时水平衡计算模型。通过理想气体等一系列简化假设,分别以状态方程和含湿量方程两种推导方式计算燃料电池运行时电池进口水、反应生成水和电池出口水,这两种推导方式无偏差。实验中,电池恒电流运行数小时,采用电池阴阳极出口接汽水分离器的方式,将液态水和气态水分离,液态水的质量称量得到,气态水的质量通过水平衡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即通过将水平衡模型与实验耦合,计算实验中电池阴阳极水平衡及电池总体水平衡。结果表明,电池总水平衡的误差在±3%以内。由此可见,水平衡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燃料电池运行当中,对研究燃料电池运行时水的跨膜运输及水淹现象具有指导意义。
    • 王中友; 李星翰; 甘云丹; 施逸蕾; 刘福生; 仲凯; 苏健军
    • 摘要: 为了研究炸药爆轰产物的演化规律,建立了产物自由膨胀模型和等体积放热模型,基于自编热化学程序(DLCHEQ)和多种经验方法,计算了标准爆热弹实验中PETN、RDX、HMX和TNT 4种炸药产物从CJ点到常温点的组分和热力学状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基于DLCHEQ计算的3个重要物理量(CJ状态、准静压和爆热值)都与实验值吻合很好,远小于其他方法的计算误差,验证了DLCHEQ的可靠性。CJ点后产物组分间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反应。计算揭示了外界条件对产物组分间反应的影响规律:敞开空间爆炸时产物发生吸热且大量生成气体的反应;封闭空间爆炸时产物发生放热且大量消耗气体的反应。计算还预言了4种炸药可能存在独特的组分对称现象:CJ点爆轰产物主要组分和低温点(300~400 K)基本一致。
    • 周斌
    • 摘要: 2022年4月9—10日,第10届亚洲制冷空调大会(ACRA)在线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制冷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和重庆市制冷学会协办。本次会议共收录论文138篇,以中、日、韩为主的1000多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报告有:韩国大学Yong Tae Kang教授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提升的核心技术和下一代应用》、浙江大学徐象国教授的《利用低品位能源和潜热回收的新型吸收热泵技术》、九州产业大学Ryo AKASAKA教授的《低GWP制冷剂基本状态方程的发展现状》、勤益科技大学管衍德教授的《采用CFD模拟研究采用不同制冷剂的高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特性》。
    • 康颢; 沈瑶; 王博文; 赵彦珍
    • 摘要: 针对线性动态电路手工求解困难的问题,使用Python语言设计并开发线性动态电路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可自动求解动态电路在稳态下的各结点电压与支路电流;采用状态方程与龙格库塔法自动求解任意阶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数值解。借助Pygame库开发可视化界面,用户可通过鼠标与命令行操作进行电路原理图的交互式绘制、数据自动分析以及结果显示。该软件的开发,为线性动态电路的仿真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且实用的途径,同时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手段和电路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借鉴。
    • 张家庆; 刘朝晖; 李宇; 宋晨阳
    • 摘要: 基于流体动力学层流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ille)定律,利用双毛细管法,对高密度空天动力燃料JP-10液态黏度进行实验测量,测温范围326.6~671.2 K,测量压力2.0、3.0、4.0 MPa,扩展相对不确定度2.88%~4.96%(置信因子k=2)。通过纯物质环己烷动力黏度的测量,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标定,实验结果与NIST数据库平均相对偏差在1.22%以内,最大相对偏差绝对值为2.04%,实验结果与推荐黏度值在2.0 MPa时平均相对偏差为1.25%,4.0 MPa时平均相对偏差为1.61%,最大相对偏差绝对值为3.50%,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选取临界压力状态的黏度值作为参考状态值,通过引用Yaws液相有机化合物的黏度经验公式,结合SRK状态方程对绝对速率理论黏度模型进行了改进,耦合实验数据,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碳氢燃料的高温高压液相黏度的推算模型。采取共轭梯度法和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值在2.00%以内,最大相对偏差绝对值小于4.50%,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
    • 郑雅欣; 那仁满都拉
    • 摘要: 利用新提出的Gilmore-NASG模型,在考虑液体可压缩效应的边界条件下,研究了可压缩液体中气泡的声空化特性,并与利用原有KM-Vd W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KM-Vd W模型,由于Gilmore-NASG模型采用新的状态方程来描述气体、液体以及由可压缩性引起的液体密度变化及声速变化,所以用Gilmore-NASG模型得到的空化气泡的压缩比更大、崩溃深度更深、温度和压力峰值更高.随着驱动声压幅值的增大,两种模型给出的结果差别愈加明显,而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大,两种模型给出的结果差别逐渐减小.这表明,在充分考虑泡内气体、周围液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共体积的变化所导致的介质可压缩特性下,气泡内的温度和压强可能达到更高值.同时, Gilmore-NASG模型还预测出了气泡壁处液体的密度变化、压力变化、温度变化以及液体中的声速变化.因此, Gilmore-NASG模型在研究高压状态下气泡的空化特性以及周围液体对气泡空化特性的影响方面具有优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