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说诗

说诗

说诗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1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专利文献257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瞭望、文史知识、读书等; 说诗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凡木、何庆善、叶文举等。

说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57.73%

专利文献>

论文:257 占比:42.27%

总计:608篇

说诗—发文趋势图

说诗

-研究学者

  • 凡木
  • 何庆善
  • 叶文举
  • 周作人
  • 彭复旦
  • 梁衡
  • 流沙河
  • 王英志
  • 舒芜
  • 詹福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东晋)葛洪; 孙婷婷(导读)
    • 摘要: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④,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 胡中惠1
    • 摘要: 宋代的苏轼曾断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这番话可谓响当当,在当时真可能振聋发聩,今天读来,则有些大言欺世了。苏东坡是诚实的人也是有水平的人,不会说言不由衷的话,而且也不是乱说话的人,可是,先不说诗,仅书法绘画而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堪称一座高峰,可是后来的米芾、王铎等也不差什么呀?
    • 顾随
    • 摘要: 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中国后世少伟大作品,便因小我色彩过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伟大天才的诗人,应有圣佛不度众生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出发点是小我、小己,而发展到最高便是替全民族、全人类说话了。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 王贝贝1
    • 摘要: 2017年夏来到北京,参与新教育的种子研训营活动。在教育论坛看过太多一线教师对于新教育的近乎执迷的狂热,下意识告诉我:理性点,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看新教育到底有何魅力。太久太久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被人引领着细细品悟一首诗。都说诗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强烈的情感。
    • 梁道本【美】
    • 摘要: 哑哑的诗歌读下来如洗冷水澡。诗人始终保持一种冷写实的关学姿态,不是明朗激动的表达,而是冷淡平静的写实,以至于时而给读者带来“被抽空”的感觉。这并不等同于说诗是空虚的.在被抽空的敏弱和散落之中,会泛起清爽的回味。如《恋曲2007》,君在远方我思君式的表达当中带有既不迫切又不酸楚的怀念,仿佛相隔千里也没关系,而抒情者隐藏了相思莫负的温暖。
    • 邹建朋
    • 摘要: 《诗经》中的《汉广》一篇,向来都被认为是意境深远,引人遐思的佳作。然而对于《汉广》的旨意,说诗者各抒己见,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先陈述历代主要的解说此诗观点,再通过近年新发现的《孔子论诗》竹简中关于《汉广》篇的论述,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一些探索。认为本诗明言“之子于归”。此诗之主旨必关乎婚姻。此篇当是周代婚姻制度中“待礼而成”的反映。
    • 摘要: 胡迎建诗依从情而产生,这一命题,是西晋陆机最早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文赋》)。“绮靡”是华丽的意思,诗要讲藻饰。“缘情”说是强调诗的艺术本质。魏晋南朝诗重情,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重视情感的抒发,偏重于个性化,与“诗言志”重在教化略有不同。但骨气不够,在陆机稍前,有大臣张华的诗,即被钟嵘讥为“儿女情多”。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为的是自娱以抒情,“酣觞赋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游销怀才不遇之忧。刘勰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文心雕龙·情采》)认为诗言志并吟咏情性,以发舒牢骚愤怨,讽喻在上者,此兼融志与情而言。
    • 摘要: 2017年元月8日,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理论新著《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文采阁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丁国成、岳宣义、王改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杨匡汉,中华诗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志新,中国国学中心顾问蔡世平,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首席研究员陈定家等20多位诗词(歌)界、出版界、高校及新闻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 摘要: 谈起诗,有人说诗是;麦驾于人间烟火之上的感慨,有人说诗只是那说谈吟唱间的寻常表达。其实,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大家经历不尽相同,感悟也就自然千差万别。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甚至高于生活。诗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意,也能在诗中更好地回味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