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67204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院、中国医院管理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5绿色医院建筑与后勤管理国际研讨会暨博览会暨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年会、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等;诊疗模式的相关文献由80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琦、刘平、赵舒武等。
诊疗模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204篇
占比:99.54%
总计:67514篇
诊疗模式
-研究学者
- 王琦
- 刘平
- 赵舒武
- 边育红
- 刘超
- 尹梅
- 王明
- 王永炎
- 黄柳
- 刘雅
- 周炜
- 周计春
- 姚革
- 徐先荣
- 徐喆
- 徐浩
- 成肇智
- 是俊凤
- 本刊编辑部
- 李刚
- 樊亚东
- 段学燕
- 潘晨麟
- 牛杰
- 王平
- 王莹
- 禹梦雅
- 秦环龙
- 葛国曙
- 葛建一
- 赵林度
- 邢祥
- 邢风举
- 郑成中
- 陆秉
- 陈娅
- 陈杰明
- 陈海亮
- 顾泳
- 颜新
- 魏军平
- A.Pollack
- Brigitte Ausfeld-Hafter
- CAI Wa
- CAO Li-juan
- CHENG Bingmei
- E.Schechtman
- GU Shen
- HE Yu-wei
- JIA Liang-liang
-
-
王晨宇;
赵学萍;
贾玉梅;
黄晓梦;
武亚楠;
黄先涛
-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后,"互联网+医疗"诊疗模式在临床得到一定推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调研了"互联网+医疗"模式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情况,初步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互联网+医疗"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
-
王莹;
樊亚东;
王倩;
解露露;
赵泽宇;
赵舒武;
王丽;
徐喆;
贾贝田;
王怡杨;
边育红
-
-
摘要: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吴咸中院士表示:未来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应定位于高层次发展,病证结合是尤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吴院士指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关键在于明确诊断,重点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积极协同,合力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巨大优势,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不断向前迈进。
-
-
王磊;
徐寅平
-
-
摘要:
中医辨体思维是中医的传统思维方法,其“未病先防,病后防复”的理念以及“中医个体化诊疗”是其鲜明特色。多专业一体化诊疗作为近年来形成的治疗中风病的新型诊疗模式,体现了“中医整体化诊疗”特色,已逐渐被临床认可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探索,将中医辨体思维用于中风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兼顾中医个体化与整体化的优势,能够降低中风病患者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诊疗水平,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
毛一晴;
康定鼎;
张博文;
肖佳文;
马文杰
-
-
摘要:
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已被证实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人体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国内MDT诊疗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本研究以嵌入性理论为指导,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度剖析现阶段国内MDT诊疗模式的具体实践内容,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嵌入”行为与“脱嵌”窘境,从理念、制度(组织内部)、活动、资源、文化、外部协作、外部制度7个维度构建MDT诊疗的多维嵌入模型,以此为基础从医院内部层面、政府层面、基层机构层面以及患者层面提出MDT诊疗模式的优化策略。
-
-
杜洪振;
冯景玉;
张玉杰;
毛瑞勋;
程沈诺;
王晓红;
张孝刚;
姜影
-
-
摘要:
慢性肩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类型之一,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慢性肩痛的方法繁多但局限性大,智能康复诊疗模式在慢性肩痛的康复方面克服了传统慢性疼痛诊疗中的诸多不足。为了明确智能康复模式在慢性肩痛康复方面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国内智能康复研究众多,但无针对慢性肩痛问题开发的相关智能康复系统。通过总结,以慢性肩痛的智能评估、干预为例就“智能康复”诊疗模式的概念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同时概括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和展望。
-
-
陶红;
李俊;
杨攀;
柏力萄
-
-
摘要:
桥本甲状腺炎是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病程长、临床症状及病机复杂多变,辨治上存在一些难点。“三辨”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在“三辨”诊疗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依体预防,辨体施治”“衷中参西,辨病议药”“脏腑定位,辨证分型”,灵活地将辨体预防、辨病分期和辨证分型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分析桥本甲状腺炎的证型演变及证治规律,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
-
李甲民;
王小菊;
吴彬才;
邱华安;
胡国恒;
王行宽
-
-
摘要:
王行宽教授倡导张仲景"病脉证治"的中医学诊疗模式,首要辨病,次要辨证,证从脉出,然后处方。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与演变,论述了对当下"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思考与困惑,对"病脉证治"的诊疗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
-
赵鸣芳
-
-
摘要: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病辨证并治强调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同步进行。现代中医界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上是辨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回归经典,传承精华,从恢复“证”的本义做起,提倡辨病辨证并治精神。
-
-
詹洪春(文/图);
潘锋(文/图)
-
-
摘要: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我国患者终末期肾衰和透析的主要病因,日前在海口举办的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上,多位与会学者以线上+线下形式分享了国内外DKD最新研究和诊疗进展,并指出预防DKD发生需要加强早诊和对糖尿病患者的全面综合管理,建立多团队协作诊疗模式,与内分泌科协作共同保护患者心、肾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
-
何敬远
-
-
摘要:
医院建筑作为特殊的民用建筑,集功能性、专业性、人文性、复杂性、多样性、安全性等特性于一体。医疗专项工程是医院建筑与其他类型建筑的重要区别。净化工程、物流系统、实验室建设、医用气体系统、辐射防护工程、净(纯)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标识系统等都是医疗专项的建设内容,须由专业的单位来完成。同时,门诊、急诊、住院、医技、发热门诊、方舱医院等功能的建设均有具体的要求,须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只有把专业的医疗系统与建筑有机结合,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技术、诊疗模式、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需求,才能建出功能完善、流程合理、运行高效、环境舒适的医院建筑。
-
-
LI Xi-hai;
李西海;
JIA Liang-liang;
贾良良;
LIU Xian-xiang;
刘献祥
- 《第四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暨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2018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诊疗模式,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以宏观层面的证候为关注点,而在微观层面的精细化与量化上有所不足,精准医学在微观层面的优势正是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因此,文章以辨证论治为立足点,以精准医学为切入点,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采用类比-综合-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辨证论治在整体宏观思维指导下,汲取精准医学微观层面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念,形成宏观与微观并重的辨证方法,实现方法学上的突破,从而开启中医精准辨证与精准论治的新模式.
-
-
刘雅
- 《第五届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当前,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各大医院门诊逐渐从以往大内科、大外科的"一对多"诊疗模式,转变为以专病、专科为特色的"一对一"诊疗模式.按照疾病种类、学科类别等不断细分,其效果显而易见,但也存在各专科重局部、轻整体,疑难杂症患者奔波于各专科之间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院于2011年10月,成立了疑难病会诊、多学科联合门诊和肿瘤评估中心,目的是为了提高疑难病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效率,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
-
-
-
黄柳
- 《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 2020年
-
摘要:
根据科技部的精准医疗计划,中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成本要求降低的今天,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关键的解决之道之一.基于此,数字革新为精准医疗带来了独有的发展机会,显著提升了诊断的效率.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实现数字化医疗推进精准医疗、转化诊疗模式并改善患者体验,开创中国医疗新格局.
-
-
-
周炜;
ZHOU Wei;
LUO Lu;
骆路;
CAO Li-juan;
曹丽娟;
赵济平;
ZHAO Ji-pin;
刘倩;
LIU Qian;
谭双;
TAN Shuang;
LIU Hai-xuan;
刘海璇;
ZHANG Bei;
张蓓;
LI Yuan;
李源;
LI Meng;
李萌;
LI Ran;
李然;
孟笑男;
MENG Xiao-nan;
何玉伟;
HE Yu-wei;
GU Shen;
谷深;
张树源;
ZHANG Shu-yuan;
LIU Shan-shan;
刘珊珊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首届国际中医外治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确定异常经络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教科书辨证取穴法进行比较,观察两者疗效的差异,并分析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有无优势. 方法:用随机法将138例中风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0次后观察疗效,并比较3个月后疗效.指标采用中风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S-QOL)、经络分布状态及证型与经络分布相关性分析. 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SS-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SS-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治疗后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SS-QO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改善中风后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中风患者的经络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足厥阴、手足少阳的经脉异常为主,于足太阳、足少阴、任督脉经络病变较少.各个证型与一定的经络具有相关性. 结论:中风患者经络分布具有特异性,不同证型与相应经络具有相关性.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可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
-
-
-
庞凡;
刘雅;
孙文雯
- 《第五届全军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及人民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患病后的诊断及治疗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医院规模不断扩大,门诊逐渐从以往的大内科、大外科的一对多诊疗模式不断地细化,转为专病、专科的一对一诊疗模式.但是一对一诊疗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解决疑难杂症患者就诊不同专科,患者来回奔波的困境.多学科协作门诊诊疗是多对一的诊疗模式,即多个专业的医生联合会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可以使患者的病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病患的治愈率,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是目前国际上积极倡导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