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融合率

融合率

融合率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5164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电力教育、菏泽学院学报、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3届湘雅国际脊柱外科学术大会、2008年生物炼制技术交流和产业化研讨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化工应用技术开发热点研讨会、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等;融合率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立岷、孟纯阳、张卫红等。

融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5164 占比:99.94%

总计:135247篇

融合率—发文趋势图

融合率

-研究学者

  • 刘立岷
  • 孟纯阳
  • 张卫红
  • 袁文
  • 高峰
  • 刘浩
  • 叶林强
  • 唐强
  • 唐晶晶
  • 唐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娇
    • 摘要: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患儿双眼视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患儿手术前后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结果患儿正位率高于手术前,欠矫率及过矫率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双眼视功能同时视(Ⅰ级)比例高于术前,近立体视、融合(Ⅱ级)、远立体视(Ⅲ级)比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周边融合率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患儿正位率,明显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正位维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任博文; 韩振川; 吴剑慧; 刘建恒; 刘庆祖; 毛克亚
    • 摘要: 腰椎融合手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否实现腰椎椎间融合是评估手术远期疗效的关键指标,因此对腰椎椎间融合的正确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腰椎椎间融合情况是评价腰椎融合常用手段,在术后椎间融合效果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旨在汇总目前评估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方法,评价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为临床选取合适的影像学方法评价腰椎椎间融合情况提供理论证据。
    • 刘瑞芳; 王傲泽; 陈秋; 王艺伟; 张晗妍
    • 摘要: 细胞融合是细胞生物学的一项核心技术,也是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内容。聚乙二醇(PEG)诱导的细胞融合法是目前最经济、简单的细胞融合技术。因影响细胞融合效果的因素很多,难以把握,导致细胞融合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判断和描述,因而无法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本文综述了以鸡血细胞为实验材料时,不同条件下聚乙二醇诱导的鸡血细胞融合效果,期望找到适合的探索方向,以达到优化细胞融合的条件,从而提高PEG诱导细胞的融合率
    • 唐小勇; 何斌
    • 摘要: 脊柱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脊柱创伤、脊柱肿瘤、退行性病变及脊柱发育畸形的常规技术.脊柱椎体间融合能使植骨融合节段达到坚固骨性固定,又可撑开和维持正常椎间融合高度.但脊柱融合失败是脊柱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大量临床观察表明目前脊柱融合在使用内固定的情况下有10%~15%的不融合率.许多研究者在动物体内探讨新的手术方式、融合器及植骨材料对融合率的影响.但动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大型动物更能模拟骨移植材料或脊柱器械在人体的生物力学情况,而小型动物在概念策略方面的研究更有优势.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但对动物的选择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就以不同动物构建脊柱椎间动物模型的特点作一相关综述,以期为动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唐强; 钟德君; 王清; 廖晔晖; 唐超; 马飞
    • 摘要: 背景:目前相关报道认为椎间植骨体积是影响椎间融合率的因素之一,但相同植骨体积因个体差异导致椎间植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不同,椎间植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对椎间融合率的影响鲜有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时自体骨植骨面积比对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共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上下终板面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术中使用Cage大小及自体骨取骨量,术后测量自体骨植骨面积(椎间与上下终板接触的自体骨面积),取其均值;根据术后1周测量的自体骨植骨面积占终板总面积百分比分为A组(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比24%)。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X射线片及CT检查,观察3组患者术中融合器置入方向,记录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比、椎间融合Brantigan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测量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检验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比较分析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对椎间融合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椎间植骨面积测量结果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分别为0.924和0.913;(2)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3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A组患者27例,其中融合器斜向置入26例,横向置入1例;B组患者32例,其中融合器斜向置入2例,横向置入30例;C组患者34例,斜向置入1例,横向置入33例;(4)3组患者术中自体骨取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高度A组大于B、C组(P=0.022,P=0.000),自体骨植骨面积A组小于B、C组(P=0.000,P=0.0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椎间融合率A组(70.4%,88.9%)低于B组(84.4%,100%)和C组(88.2%,100%),Brantigan评分A组低于B组(P=0.027,P=0.020)和C组(P=0.018,P=0.001);(6)末次随访3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314),椎间隙高度丢失A组大于B、C组(P=0.007,P=0.013),椎间植骨融合成骨增加面积A组低于B、C组(P=0.003,P=0.000),3组融合率及Brantigan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02,P=0.712);(7)提示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比≥16%可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减少后期椎间隙塌陷的风险。
    • 唐强; 钟德君; 王清; 廖晔晖; 唐超; 马飞
    • 摘要: 背景:目前相关报道认为椎间植骨体积是影响椎间融合率的因素之一,但相同植骨体积因个体差异导致椎间植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不同,椎间植骨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对椎间融合率的影响鲜有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时自体骨植骨面积比对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共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上下终板面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术中使用Cage大小及自体骨取骨量,术后测量自体骨植骨面积(椎间与上下终板接触的自体骨面积),取其均值;根据术后1周测量的自体骨植骨面积占终板总面积百分比分为A组(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比24%).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X射线片及CT检查,观察3组患者术中融合器置入方向,记录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比、椎间融合Brantigan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测量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检验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比较分析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对椎间融合率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椎间植骨面积测量结果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分别为0.924和0.913;②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3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A组患者27例,其中融合器斜向置入26例,横向置入1例;B组患者32例,其中融合器斜向置入2例,横向置入30例;C组患者34例,斜向置入1例,横向置入33例;④3组患者术中自体骨取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高度A组大于B、C组(P=0.022,P=0.000),自体骨植骨面积A组小于B、C组(P=0.000,P=0.000);⑤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椎间融合率A组(70.4%,88.9%)低于B组(84.4%,100%)和C组(88.2%,100%),Brantigan评分A组低于B组(P=0.027,P=0.020)和C组(P=0.018,P=0.001);⑥末次随访3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314),椎间隙高度丢失A组大于B、C组(P=0.007,P=0.013),椎间植骨融合成骨增加面积A组低于B、C组(P=0.003,P=0.000),3组融合率及Brantigan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02,P=0.712);⑦提示椎间自体骨植骨面积比≥16%可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减少后期椎间隙塌陷的风险.
    • 郜德龙; 方忠; 徐勇; 李勇; 吴巍; 李锋
    • 摘要: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Cage)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ACDF手术者45例(48节段),收集其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椎间隙高度.术后3、6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结果 随访时间为(16.18±6.78)个月(6~25个月).与术前的数值比较,45例病人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58%(31/48)、93.75%(45/48)、100%(48/48);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25±0.50)mm、(8.85±0.46)mm、(8.25±0.48)m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无Cage脱出、位移等情况发生.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用于ACDF手术可提供早期的稳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且安全性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