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45445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儿童视觉发育保健及弱视斜视防治学术会议、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间歇性外斜视的相关文献由79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堪兴、付晶、张伟等。

间歇性外斜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5445 占比:99.92%

总计:445806篇

间歇性外斜视—发文趋势图

间歇性外斜视

-研究学者

  • 赵堪兴
  • 付晶
  • 张伟
  • 阎丽
  • 孙卫锋
  • 孙恒
  • 褚航
  • 郭立云
  • 李月平
  • 洪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于冰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联合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及对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患儿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结果:术后3个月,训练组斜视度数低于30度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视、视觉融合以及立体视患儿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视觉质量评估结果为优的患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联合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更有助于降低患儿斜视度数,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和视觉质量。
    • 万茜茜; 刘贺婷; 许育新; 张青; 王家凤; 陶黎明
    • 摘要: 目的定量测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角度,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分析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确诊并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9例,同时收集门诊立体视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35例,每个受试者均拍摄双眼正常瞳孔下眼底照相,并使用photoshop软件测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比较间歇性外斜视组和正常组视盘黄斑夹角的差异,分析双眼眼底旋转之差与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组及间歇性外斜视组左眼DFA均大于右眼(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DFA角度较正常人增大,观察眼底旋转有利于评估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指导手术方案的设计。
    • 于娇
    • 摘要: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患儿双眼视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患儿手术前后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结果患儿正位率高于手术前,欠矫率及过矫率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双眼视功能同时视(Ⅰ级)比例高于术前,近立体视、融合(Ⅱ级)、远立体视(Ⅲ级)比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周边融合率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患儿正位率,明显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正位维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马根方; 颜世传; 王立
    •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式可调整缝线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接受斜视手术的3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些患儿的年龄为6~10岁,平均年龄(7.8±1.6)岁。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术中后徙外直肌时均预置改良式可调整缝线,采用稳固的单套双结法将改良式可调整缝线缝合在原肌止端,术后观察眼位2日。患儿术后的斜视度若≤-8 PD或≤+5 PD,可评定其疗效为治愈。患儿术后的斜视度若>-8 PD或>+5 PD,应于2日内在表面麻醉下进行缝线调整,调整缝线2日后拆线出院。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患儿进行随访,对患儿的术后眼位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2日内,为4例患儿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了缝线调整,其中欠矫1例(斜视度为-10 PD),过矫3例(斜视度分别为+10 PD、+8 PD、+10 PD)。过矫患儿将调整缝线拉紧2~3 mm,欠矫患儿将线结再后徙3 mm。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位正位率分别达96.88%、96.88%、93.76%。结论:改良式可调整缝线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患儿术后近期眼位的正位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避免二次甚至多次手术风险。
    • 姜红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外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21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n=108例,7岁后实施)与观察组(n=108例,7岁前实施手术),对比两组视远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以及融合功能、双眼同时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和家属对患儿外观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视远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融合功能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双眼同时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外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7岁前实施手术可显著提升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改善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外观满意度。
    • 孙永芳; 童世琼
    • 摘要: 目的:研究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运城立明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对照组患者行矫正术及配镜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行矫正术、配镜及视功能训练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在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双眼视功能为3级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中黄斑立体视恢复正常患者的占比、眼位为正位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远距客观外斜视度的差值、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近距客观外斜视度的差值、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远距主观外斜视度的差值、术后6个月与术后7 d近距主观外斜视度的差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进行视功能训练可有效缓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眼位及黄斑立体视情况,提高其治疗效果。
    • 李秋慧; 黎昌江; 王兆堰; 黄梦运; 洪娟; 李小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内直肌截除术与单眼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术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于琼海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64例小儿集合不足型IXT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A组(n=90)与B组(n=74)。A组行单眼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组行双眼内直肌截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前后斜视度、眼位、双眼视功能及近立体视情况。结果B组术后12个月远近斜视度差显著少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分级、近立体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内直肌截除术与单眼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术对小儿集合不足型IXT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 桑可欣; 蔡敏; 郅瑛; 陈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计108例患儿随机数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各5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视近及视远斜视度与IXTQ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立体视功能提高比例高出对照组,降低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近及视远斜视度低于对照组,IXT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疗效确切,能改善其视觉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采用。
    • 沈降; 楼红; 王鹏赟; 龙永华
    • 摘要: 目的:基于VR的视知觉学习治疗方法对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0例)和训练组(B组30例);A组仅进行屈光矫正或戴空框眼镜;B组,在屈光矫正或空框眼镜的基础上进行1周1次院内基于VR的视知觉学习训练,随访6个月;待6个月后,A组开始进行1周2次院内基于VR的视知觉学习训练,同时B组停止训练,随访6个月。结果:开始训练6个月后,B组33 cm和5 m斜视度数较6个月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结论:基于VR的视知觉学习治疗方法能在短期内有效减少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度数,并能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患者的眼位回退情况。
    • 陈国阳; 屈倍倍; 张露萌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立体视锐度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6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2例,A组接受同视机训练,B组接受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C组接受同视机训练联合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立体视锐度、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变化程度。结果 治疗后C组立体视锐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C组视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治疗后C组斜视度改善程度优于A、B组(P<0.05)。结论 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能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其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