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假关节

假关节

假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1580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第一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等;假关节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雷伟、黄耀添、吕荣等。

假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580 占比:99.78%

总计:51694篇

假关节—发文趋势图

假关节

-研究学者

  • 雷伟
  • 黄耀添
  • 吕荣
  • 崔赓
  • 梅海波
  • 赵黎
  • 马平
  • 杨柳
  • 伍江雁
  • 刘尧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培琳; 朱朝晖; 赵晓斌; 王红艳; 彰金; 李颖; 周通
    • 摘要: 病例例1:男,73岁,确诊前列腺癌1周,未治疗,腰疼半年,无外伤史,为了解有无骨转移行全身骨显像检查。检查方法:患者经静脉注射^(99)mTc-MDP 925 MBq(25 mCi)(药物由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 h后采用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型号为Infinia vc hawkeye 4的SPECT/CT行全身骨前、后位静态显像并加做SPECT断层显像,静态显像采集能峰为140 keV,窗宽20%,矩阵256×1024,探头旋转轨迹为自动人体轨迹。
    • 范鑫
    • 摘要: 肋软骨属于透明软骨,其远端连接肋骨共同组成肋,其中第一肋软骨的近端连于胸骨柄,与锁骨近端共同构成胸锁关节,无论是胸锁关节的病变还是第一肋软骨本身的病变都可能导致肋软骨的骨质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肋软骨开始出现钙化的现象,第一肋软骨出现的最早。临床中常遇到第一肋软骨钙化后中断形成假关节的征象[1],这导致对第一肋软骨是否骨折的诊断难度增大。本文旨在通过多层螺旋CT对正常成人肋软骨假关节的形成进行分析鉴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任博文; 韩振川; 吴剑慧; 刘建恒; 刘庆祖; 毛克亚
    • 摘要: 腰椎融合手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否实现腰椎椎间融合是评估手术远期疗效的关键指标,因此对腰椎椎间融合的正确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腰椎椎间融合情况是评价腰椎融合常用手段,在术后椎间融合效果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旨在汇总目前评估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方法,评价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为临床选取合适的影像学方法评价腰椎椎间融合情况提供理论证据。
    • 刘尧喜; 莫莎莎; 梅海波; 陈琰; 郑宇; 朱光辉; 杨戈; 向仕婷; 谭谦; 伍江雁; 刘昆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和分析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病变骨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取CPT伴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NF1-CPT组)、CPT不伴NF1 患者(非NF1-CPT组)和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对照组)的胫骨骨膜标本.采用基于TMT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各组胫骨病变骨膜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分析.设定倍数变化≥1.5或≤0.66且P值<0.05作为筛选差异表达蛋白的阈值.以在线工具DAVID和STRING生物信息学资源用于生成差异蛋白的GO注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结果 NF1-CPT组中有347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212种上调、135种下调;非NF1-CPT组中有467种差异蛋白,其中281种上调、186种下调.NF1-CPT组与非NF1-CPT组共有差异蛋白231种,除HLA-DRB1(在NF1-CPT组中上调而在非NF1-CPT组中下调)外,其余230种差异蛋白在两组中表达趋势相同(上调117种、下调113种).有116种蛋白质仅在NF1-CPT组中发生改变(上调94种、下调22种),236种蛋白质仅在非NF1-CPT组中改变(上调164种、下调72种).与非NF1-CPT相比,NF1-CPT组的47种蛋白质变化1.5倍(P<0.05).结论 CPT病变骨膜组织与正常胫骨骨膜组织蛋白表达存在差异,NF1-CPT与非NF1-CPT的病变骨膜蛋白表达也存在差异,有助于对CPT发病机制的理解.
    • 蔡秋萍; 荣玲; 李祥微; 林斌斌
    • 摘要: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是由于儿童发育异常导致的胫骨畸形,表现为胫骨成角畸形、髓腔狭窄或者囊肿等,最终形成不愈合的假关节。该病男、女发病率相当,左侧受累稍多于右侧,双侧同时受累者十分罕见,约有50%的患儿同时患有神经纤维瘤病。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多次手术,而做好首次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对后续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 李慧
    • 摘要: 目的:分析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的先天性假关节的X线、CT表现、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假关节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前接受X线、CT三维检查.结果:其中6例发生在胫骨,1例发生在尺骨,1例发生在腓骨,同时合并胫骨骨折.7例骨干形态弯曲,1例骨干形态未发生改变.8例均发生在骨干中下1/3处.7例假关节断端成角畸形,7例X线表现为假关节近远端变细变尖呈锥状,局部骨质增生硬化,骨髓腔闭塞,无骨疵及骨膜反应.1例X线表现为假关节近端局部膨大,骨质密度减低,囊性变,其远端骨质硬化,骨髓腔闭塞.7例冠、矢、横状位三维CT重建表现为假关节近远端骨质增生硬化,骨髓腔闭塞,1例冠、矢、横状位三维CT重建表现为假关节近端见囊样低密度骨质破坏,呈囊样改变.结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的先天性假关节X线上具有典型的特点,三维CT重建对先天性假关节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空间优势.
    • 黄源; 谢鏗辉; 梅海波; 谭谦; 赵昕; 欧阳雅琦; 易银芝; 莫莎莎
    • 摘要: 目的 了解帕米膦酸二钠用于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辅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期间初次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并完成3剂治疗CPT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帕米膦酸二钠的用药方案均为第1天0.5 mg/kg,第2和3天1.0 mg/k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3 h).监测静脉给药过程中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集第3剂治疗结束后2~3 h患儿外周静脉血复查血钙和血磷.将患儿按年龄分为≤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儿共81例,男性54例,女性27例;年龄0.4~15.4岁,≤1岁组10例,>1~3岁组46例,>3岁组25例.用药后,81例患儿中34例(42.0%)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0°C)共53例次,39例次发热程度为1级(38.0~39.0°C),14例次为2级(>39.0~40.0°C);各组第2剂用药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第1、3剂用药后(均P<0.05);3个年龄组间发热反应发生率及发热程度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患儿经药物或物理降温后体温均在1~16 h内降至38.0°C以下.第3剂用药后患儿血钙和血磷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2.06+0.17)mmol/L比(2.42±0.12)mmol/L,(1.01±0.23)mmol/L比(1.71±0.18)mmol/L,均P<0.001],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6.8%(46/81)和19.8%(16/81),但均无明显症状.结论 帕米膦酸二钠用于儿童CPT的辅助治疗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和无症状性低钙血症、低磷血症;发热经干预可很快恢复,血钙和血磷水平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
    • 秦泗河; 郭保逢; 石磊; 臧建成; 赵俊
    • 摘要: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相关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NF1相关胫骨假关节伴下肢短缩畸形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27±8.3)岁(范围17~44岁).假关节畸形均位于胫骨中下段.既往均有1次以上手术失败史,其中1例有5次不成功的手术史.所有病例假关节处均出现重度前弓成角或内翻、外翻畸形,合并胫骨短缩(10.8±3.7)cm(范围5.6~16.5 cm).术前重度跛行者4例,佩戴支具(或持单拐)行走者8例.家族史中父亲遗传7例,母亲遗传5例.术中切除胫骨假关节及其周围增厚的骨膜及纤维组织,切开延长挛缩的跟腱,打通胫骨髓腔;于胫骨近端截骨,置入髓内钉穿踝关节固定,术中截骨后即刻矫正胫骨前弓畸形,恢复胫骨轴线;假关节截骨处取自体髂骨植骨,Ilizarov外固定跨踝关节固定.术后第7天开始以0.5~1 mm/d的速度行胫骨延长,采用X线阶段性观察评估假关节愈合、肢体长度、下肢力线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7.6±14.7)个月(范围31~80个月).全部病例达到假关节临床骨性愈合,其中9例接受了促进骨愈合与矫正残余畸形的二次手术,假关节部位骨基本愈合后降低外固定刚度,患肢全负重行走.胫骨延长(8.4±2.5)cm(范围5~12 cm).外固定佩戴及骨愈合时间为(31.5±3.7)个月(范围25~37个月).延长期间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重度软组织及骨性感染并发症,髓内钉均未取出.末次随访按照下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评分为(2.4±0.3)分(范围2.1~2.8分),9例为优、3例为良,优良率为100%.结论 Ilizarov胫骨延长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NF1相关胫骨假关节能同期矫正成角畸形及双下肢不等长,缺点是治疗周期与佩戴外固定器时间偏长.
    • 周恒才; 马超; 夏计划; 冯杰; 拾坤; 张建伟; 刘光旺; 张兆川
    •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 ~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 (9/48),假关节翻修率12.5% (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 (4/73)、1.4% (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024、4.698,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 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