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膜

骨膜

骨膜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87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21篇;相关期刊244种,包括中国骨伤、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北京口腔医学论坛暨2014北京口腔医学会学术年会、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全国创伤学术会议等;骨膜的相关文献由227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春义、邵新中、胡蕴玉等。

骨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1 占比:50.5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15%

专利文献>

论文:421 占比:48.28%

总计:872篇

骨膜—发文趋势图

骨膜

-研究学者

  • 李春义
  • 邵新中
  • 胡蕴玉
  • 周雄
  • 孟钊
  • 陈振光
  • 马平
  • 唐康来
  • 孙红梅
  • 林贤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雪峰; 唐翔宇; 项毅; 杜虎羽; 杨春宝; 张敏; 陶科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髂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采用自体髂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2~49岁,平均(32.52±6.48)岁。据Hepple的MRI分期:Ⅲ期8例,Ⅳ期11例,Ⅴ期2例;根据距骨九宫格分区法,1区1例,4区14例,6区5例,9区1例。术前及术后进行CT及MRI检查,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3~35个月,平均(18.72±6.42)个月,均未见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供区也没有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患者VAS由术前(7.10±0.77)分降低到术后(1.76±0.77)分(P<0.05),AOFAS评分由术前(48.43±8.1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7.01±4.25)分(P<0.05)。结论使用自体髂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安全有效,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 王熙岚; 邹德辉; 石雪英; 张亚倩; 杨金月; 田振志; 闫泽昊
    • 摘要: 至骨针法是以刺激骨膜、神经及松解深筋膜为治疗特色的新型针法,擅长治疗临床各类急慢性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尤其对深在性、痉挛性、顽固性、传导性的痛症方面疗效较佳。本文详细介绍了至骨针法治疗肌肉骨骼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痛的病因病机、机理探讨及医案分享。
    • 孟超; 罗钒洋
    • 摘要: 针对传统骨膜来源受限、供区发病率的问题,提出用静电纺丝技术制作具有成骨和抑菌功能的仿生型骨膜,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柔性电子器件。通过对仿生型骨膜和柔性电子器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别负载淫羊藿苷(ICA)和莫西沙星盐酸盐(MOX),标记为PGM-PI纤维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抑菌性,能够承受手术和组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应力;药物释放规律与高发生率的感染和骨再生过程匹配,可以作为仿生型人工骨膜使用。柔性电子器件具有的较高的透气性,用于临床时,能提供较高的舒适度。
    • 谭奇超; 庞河; 彭鑫; 彭中华; 魏波
    • 摘要: 骨膜是一种广泛附着于骨皮质表面的特殊结缔组织。骨膜中富含大量多能干细胞,这些骨膜来源的干细胞拥有较高的细胞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潜能,并且能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促进骨痂形成和血管形成从而加速骨折愈合。本文查阅了近年来关于骨膜来源干细胞的提取和鉴定、成骨潜能、促血管形成及组织工程应用方面的进展,希望为骨膜来源干细胞促进骨修复/骨重建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许雨薇; 曹韵; 文博; 林樾; 郑东风
    • 摘要: 目的探讨13例头皮鳞状细胞癌(SCC)侵袭至骨膜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鼓楼临床医学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3例头皮SCC侵袭骨膜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病历、影像、病理等资料),手术治疗方式均为皮肤肿瘤切除术+颅骨外板磨削术+局部皮瓣转移术+植皮术。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1年,10例患者生存状态良好,无复发及转移迹象,疗效满意;1例患者多处复发转移,半年后死亡;2例患者植皮区成活欠佳,行二期手术后愈合良好。结论当头皮SCC侵袭至骨膜时,颅骨外板部分或全部磨除可有效减少肿瘤的复发。
    • 陈健; 刘康; 张锡平; 王镖; 杨新佑; 邱尔钺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骨膜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收治的19例Wagner分级为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50~80岁,平均(58.84±5.80)岁;糖尿病病程(9.63±2.31)年,糖尿病足溃疡病程(9.47±3.29)周。采取胫骨骨膜牵张术进行保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手术前后趾端血氧饱和度、足温、踝肱指数、Wagner分级,采用双下肢CT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患肢血运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静息疼痛改善情况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手术时间(41.32±1.9)min,术中失血量(50.21±6.69)mL。术后3个月患者的趾端血氧饱和度、足温、踝肱指数、Wagner分级、VAS及SF-36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CTA均可见下肢远端小血管和牵张区域侧枝循环的形成,部分血管向远端延伸。结论胫骨骨膜牵张术能有效改善下肢血运,促进创面愈合,避免截肢,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
    • 张防; 姜新强; 杨建军; 杨凯; 陶祥贞; 赵留静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骨膜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骨膜牵张技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8.26±3.74)(59~79)岁。患足溃疡面Wagner分级为2级2例,3级10例,4级8例;溃疡部位为足趾12例,足底5例,足背2例,踝及足跟部1例。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患足足趾血氧饱和度、患足皮温、踝肱指数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下肢CT血管成像(CTA)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患者术后足趾血氧饱和度、患足皮温和踝肱指数均优于术前,且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呈持续改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CTA显示患肢循环形成,下肢动脉较术前增多且增粗,并形成交织网。术后3个月1例患者病死,死因是基础病导致呼吸衰竭。其余19例患者患足溃疡面均愈合良好,坏死平面均未增加,患肢肤色均恢复正常。结论采用骨膜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近期疗效。
    • 周安琪; 唐渝菲; 吴秉峰; 向琳
    • 摘要: 背景:组织工程骨膜以其优良的成骨潜能在骨组织的损伤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利用骨膜制定一种最理想的骨再生策略仍待阐明。目的:从共性与个性2个角度,对骨膜的组织结构、成骨效应及应用作一综述,旨在探讨骨膜组织工程中的一些尚未阐明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新的修复策略。方法:应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主要的检索词为“periosteal osteogenesis;periosteum tissue engineering;PDC;PEM;periosteal structure;scaffold of periosteal tissue engineering;vascularized periosteum;骨膜成骨;骨膜组织工程;骨膜来源细胞;骨膜细胞外基质;骨膜结构;骨膜组织工程支架;血管化骨膜”,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骨膜是基于天然骨膜结构而设计的,天然骨膜中的各成分被广泛运用于骨膜组织工程。然而,目前对于骨膜的不同成分或其组合所带来的成骨潜能认知仍旧有限,如何设计最理想的组织工程骨膜也尚待阐明。在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骨膜修复策略,称为“共性+个性”策略,这一策略将在考虑通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的骨膜组织工程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上对骨修复的治疗需求。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以获得良好的临床骨修复效果,在未来骨膜组织工程的研究中具有着重要意义。
    • 常文辽; 赵杰; 孙晓亮; 王锟; 吴国锋; 周剑; 李树祥; 孙晗
    • 摘要: 背景:骨膜作为祖细胞和生长因子的存储部位及募集性支架,在骨组织供血和骨的形成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制一种结构和功能上都能模拟天然骨膜的人工骨膜材料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目前人工骨膜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截止至2020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periosteum,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regeneration, repair”.结果 与结论:人工骨膜通过支架、细胞、因子3大要素模拟天然骨膜的结构和功能,为骨膜组织修复及骨再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目前人工骨膜主要可分为细胞片层类骨膜材料、脱细胞支架类骨膜材料及人工合成支架类骨膜材料.细胞片层类人工骨膜材料制备较简单,是较早投入临床使用的组织工程骨膜材料;脱细胞支架类人工骨膜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天然结构或成分;人工合成支架的材料来源丰富且便利,同时具有较低的免疫反排斥应发生率.这些人工骨膜材料均展现出良好的促骨修复效果.然而,目前对于人工骨膜结构和功能的仿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材料选择、理论设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以使其在生物仿生功能方面更加成熟.
    • 周安琪; 唐渝菲; 吴秉峰; 向琳
    • 摘要: 背景:组织工程骨膜以其优良的成骨潜能在骨组织的损伤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利用骨膜制定一种最理想的骨再生策略仍待阐明.目的:从共性与个性2个角度,对骨膜的组织结构、成骨效应及应用作一综述,旨在探讨骨膜组织工程中的一些尚未阐明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新的修复策略.方法:应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主要的检索词为"periosteal osteogenesis;periosteum tissue engineering;PDC;PEM;periosteal structure;scaffold of periosteal tissue engineering;vascularized periosteum;骨膜成骨;骨膜组织工程;骨膜来源细胞;骨膜细胞外基质;骨膜结构;骨膜组织工程支架;血管化骨膜",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组织工程骨膜是基于天然骨膜结构而设计的,天然骨膜中的各成分被广泛运用于骨膜组织工程.然而,目前对于骨膜的不同成分或其组合所带来的成骨潜能认知仍旧有限,如何设计最理想的组织工程骨膜也尚待阐明.在此,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骨膜修复策略,称为"共性+个性"策略,这一策略将在考虑通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的骨膜组织工程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上对骨修复的治疗需求.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以获得良好的临床骨修复效果,在未来骨膜组织工程的研究中具有着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