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伊利扎罗夫技术

伊利扎罗夫技术

伊利扎罗夫技术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173380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中国骨伤、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伊利扎罗夫技术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秦泗河、郑学建、滕星等。

伊利扎罗夫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73380 占比:99.94%

总计:173480篇

伊利扎罗夫技术—发文趋势图

伊利扎罗夫技术

-研究学者

  • 秦泗河
  • 郑学建
  • 滕星
  • 焦绍锋
  • 王振军
  • 王满宜
  • 臧建成
  • 郭保逢
  • 黄雷
  • 彭爱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王刚; 章乐成; 严超; 吕胜松; 张月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 ~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2.首先行骨感染灶清除、骨缺损区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 ~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 ~ 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 ~ 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 ~450 d[(322.9 ±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 ~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 顾建明; 杜辉; 崔雅南; 何啸天; 石航; 周一新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截骨单臂架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9例跖骨短小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8例,年龄为(24.5±4.2)岁(18~31岁),共14足,均为第四趾短小,其中4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受累.使用背侧入路安装Orthofix外固定mini轨道支架,临时固定第四跖趾关节,微创截骨后进行骨延长.记录病人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跖骨长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1±16.6)个月(6~53个月).病人术前第四跖骨长度为(47.9±4.9)mm,跖骨短缩(15.6±2.4)mm(12~20 mm),术后延长(16.5±3.5)mm(12~23 mm),延长比例为34.9%±8.3%.延长骨痂在术后3~4个月完全骨化,带外固定架时间为(3.5±0.5)个月.病人对足部外观满意,AOFAS评分从术前(86.2±3.9)分恢复到术后(93.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6,P<0.001).1例病人因外伤后皮肤裂伤,跖趾关节半脱位,行外固定架拆除、清创缝合、关节复位、克氏针固定.1例病人因跖趾关节屈曲挛缩,行关节松解复位、克氏针固定术.6例病人有针道感染,经换药以及抗生素治疗后控制,无深部感染发生.所有病人无骨不连,足趾坏死,以及足趾感觉障碍的情况.结论 微创截骨单臂架跖骨延长术手术创伤小,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尤其适用于治疗短缩超过15 mm的先天性跖骨短小症病人.
    • 廖喜; 周德勇; 陈述; 燕华; 史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Ponseti方法治疗大龄儿童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玉林桂南医院收治的36例(49足)儿童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负重位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根据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前是否进行Ponseti石膏矫正分为A组(未进行Ponseti石膏矫正)和B组(进行Ponseti石膏矫正).A组18例(24足),男13例,女5例,年龄为(9.5±2.3)岁(6~14岁).B组18例(25足),男12例,女6例,年龄为(9.8±2.1)岁(6~15岁).A组患儿直接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B组患儿予Ponseti系列石膏矫正4~10次后行经皮跟腱松解术,然后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两组患儿术后均佩戴足踝矫形器固定8~10周.两组患儿术后随访时行负重下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并记录胫距角变化.采用国际马蹄内翻足研究会评定标准(ICFSG)评价术后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马蹄足畸形矫正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结果 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8个月(36~75个月).术后2年随访,两组胫距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8,P=0.017).A组24足,ICFSG评分优11足、良5足、可4足、差4足,优良率为66.7%;B组25足,优20足、良1足、可4足,优良率为84.0%,两组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7,P=0.034).B组马蹄足畸形矫正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均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有2例出现皮肤坏死,3例血管神经损伤,2例钉道感染;B组无相关并发症.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联合Pon-seti方法治疗儿童僵硬性马蹄内翻足可取得良好疗效,矫形效果满意,能最大程度保留足的外形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朱跃良; 蔡明; 徐永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21例皮瓣难以覆盖的肢体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56岁[(37.8±11.2)岁].创面部位:下肢15例,上肢6例.缺损面积:1.2 cmax1.0 cm~22.0 cmx17.1 cm.肢体创面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和部位,使用Ilizarov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缓慢牵张,并根据创面的皮肤闭合角度调整牵引方向.观察创面减张牵引、创面愈合时间.采用伤口临床愈合评分评估术后5,30 d伤口愈合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绘制创面愈合生存曲线,观察创面减张牵引中位时间、愈合中位时间及最终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4.5±1.7)个月].创面经过装置减张牵引后均得到明显缩小,减张牵引时间为6~23d[(7.8±2.3)d],创面愈合时间15~47d[(23.0±3.3)d].临床愈合评分术后5d为(3.2±0.9)分,30d为(0.7±0.2)分(P<0.05).Paley分类并发症出现15个问题,0个障碍,0个后遗症.创面生存曲线显示减张牵引中位时间为16 d,创面愈合中位时间34 d.最终创面直接关闭愈合10例,植皮愈合8例,缝合愈合3例.所有创面愈合后无复发.结论 对于皮瓣难以覆盖肢体创面,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可有效闭合,促进创面愈合,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创面复发率低.
    • 马会旭; 赵丽红; 隆晓涛; 刘曦; 刘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60岁[(40.3±12.1)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1/3段15例,中1/3段20例,远1/3段17例.骨缺损类型:开放性骨折后骨缺损2例,感染性骨不连29例,萎缩性骨不连21例.清创截骨后骨缺损长度3.0~5.8 cm[(4.2±0.8)cm].24例行Ⅰ期直接断端短缩加压再延长术,28例行截骨短缩加压、Ⅱ期再延长术(平均间隔时间2.8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末次随访时采用Ilizarov方法与研究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对骨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36.5±10.3)个月].伤口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性愈合时间9 ~ 20个月[(14.5±3.8)个月].EFI为1.2~1.9个月/cm [(1.5±0.2)个月/cm].术后钉道感染14例(感染率27%);骨断端愈合不良1例;2例骨延长段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不良;2例术后患侧肢体较健侧分别短缩1.8cm、2.0 cm.末次随访时WBC [(6.0±1.4)×109/L]、CRP [(6.8±1.7) mg/L]、ESR [(10.5±6.1)mm/h]较术前[(9.2±2.2)×109/L、(31.7±22.1)mg/L、(45.8±31.3)mm/h]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ASAMI评分:骨愈合优31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为85%;患肢功能优28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1%.结论 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可彻底清除感染或缺血性骨病灶,通过牵张成骨技术完成断端持续加压促进断端愈合及肢体延长,实现肢体重建并促进骨性愈合和功能恢复.
    • 秦泗河; 郭保逢; 石磊; 臧建成; 赵俊
    • 摘要: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相关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NF1相关胫骨假关节伴下肢短缩畸形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27±8.3)岁(范围17~44岁).假关节畸形均位于胫骨中下段.既往均有1次以上手术失败史,其中1例有5次不成功的手术史.所有病例假关节处均出现重度前弓成角或内翻、外翻畸形,合并胫骨短缩(10.8±3.7)cm(范围5.6~16.5 cm).术前重度跛行者4例,佩戴支具(或持单拐)行走者8例.家族史中父亲遗传7例,母亲遗传5例.术中切除胫骨假关节及其周围增厚的骨膜及纤维组织,切开延长挛缩的跟腱,打通胫骨髓腔;于胫骨近端截骨,置入髓内钉穿踝关节固定,术中截骨后即刻矫正胫骨前弓畸形,恢复胫骨轴线;假关节截骨处取自体髂骨植骨,Ilizarov外固定跨踝关节固定.术后第7天开始以0.5~1 mm/d的速度行胫骨延长,采用X线阶段性观察评估假关节愈合、肢体长度、下肢力线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7.6±14.7)个月(范围31~80个月).全部病例达到假关节临床骨性愈合,其中9例接受了促进骨愈合与矫正残余畸形的二次手术,假关节部位骨基本愈合后降低外固定刚度,患肢全负重行走.胫骨延长(8.4±2.5)cm(范围5~12 cm).外固定佩戴及骨愈合时间为(31.5±3.7)个月(范围25~37个月).延长期间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重度软组织及骨性感染并发症,髓内钉均未取出.末次随访按照下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评分为(2.4±0.3)分(范围2.1~2.8分),9例为优、3例为良,优良率为100%.结论 Ilizarov胫骨延长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NF1相关胫骨假关节能同期矫正成角畸形及双下肢不等长,缺点是治疗周期与佩戴外固定器时间偏长.
    • 朱跃良; 徐永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骨搬移后牵张成骨不良的X线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胫骨骨搬移患者321例,其中42例(13.1%)X线片显示成骨不良;男27例,女15例;年龄4~65岁,平均33.1岁;成骨不良发生部位:胫骨近端26例,胫骨干3例,胫骨远端13例.胫骨缺损长度为3.5~21.7cm,平均6.7 cm.胫骨骨搬移并发的牵张成骨不良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纵向型缺损,横向型缺损,虫蚀型缺损,全长型缺损.治疗的主要流程为:全身评估、局部评估、调架刺激和手术干预.调架刺激方法包括减调、停调、回调、手风琴技术,手术干预主要为二处截骨和植骨.使用外固定指数评估牵张成骨愈合及矿化情况,以Pa1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估肢体功能.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71±11.7)个月(范围24~72个月).成骨不良分型:纵向型缺损25例(59.5%,25/42),横向型缺损8例(19.0%,8/42),虫蚀型缺损2例(4.8%,2/42),全长型缺损7例(16.7%,7/42).经治疗后,除2例截肢外,其余40例成骨不良均愈合,恢复行走功能.40例外固定指数为1.55~2.83个月/cm,平均1.76个月/cm.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标准:优27例,良10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92.5%(37/40).治疗后再次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3例),骨搬移段轴向偏移(4例),马蹄足(2例),截肢(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2%(11/42);经对症处理后均纠正.结论 根据X线表现,胫骨骨搬移中的截骨处成骨不良可分为纵向型缺损、横向型缺损、虫蚀型缺损、全长型缺损;按分型采用全身及局部对症治疗、调架刺激和手术干预,成骨不良的补救结果优良.
    • 彭越; 吴增玉; 庄乾宇; 仉建国
    • 摘要: 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Ilizarov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中文文献以Ilizarov、伊利扎诺夫、伊里扎诺夫、伊利扎洛夫、伊里扎洛夫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 system,SinoMed),英文文献以 Ilizarov method、Ilizarov technique、Iizarov treatment 为关键词检索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21 年 1月之前所有与Ilizarov技术相关的文献,并提取作者、期刊、国家、机构、关键词、被引率等数据,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来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同时,利用VOSviewer等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 共检出中文文献1 789篇、英文文献1 709篇.2020年中国Ilizarov技术相关SCI文献年发表量居全球第一.发表英文文献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和中国.中文文献载文量排名前5的期刊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及《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发表英文文献最多的核心期刊有7种,其中JCR分区骨科Q1区期刊有Clinical Or-thopaedicsand Related Research、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British Volume)、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VOSviewer 的可视化关键词聚类分析将中文文献中的研究方向分为6类,其中相对较新的研究热点是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以及糖尿病足的治疗,英文文献中的研究方向可分为4类,相对较新的研究热点是感染及创伤后骨缺损的修复.结论 全球对Ilizarov技术的研究产出持续增长,来自中国的研究已成为Ilizarov技术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向同中有异,具有中国特色的Ilizarov技术研究方向正逐步得到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未来Ilizarov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
    • 蔡成阔; 石博文; 计国旗; 冯元超; 舒衡生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外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的断端位移并计算出断端的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N·m、7N·m、10N·m扭转负荷下的断端扭转角度,计算断端的扭转刚度.结果 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端的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的轴向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 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 N/mm]、半针组[81.92(79.42,82.40) N/mm]、橄榄针组[76.83 (72.45,79.47) 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 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N·m逐渐增至10N·m,各组PE棒断端的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 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n/°]、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 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端均可以增加外固定架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端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端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端及骨折断端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端之间的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的力学环境.
    • 曾纳新; 王栋; 王斌; 李岩; 张永红; 秦泗河; 曹政; 游艺; 甘萌; 彭新宇; 徐威; 吴文皋; 许进军; 汤银魁
    •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 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C(范围34.00~36.60°C),术后为(36.23±0.46)°C(范围35.50~36.90°C),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 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