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生成,牵张

骨生成,牵张

骨生成,牵张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1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口腔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专利文献170932篇;相关期刊15种,包括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等; 骨生成,牵张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季易、崔杰、沈卫民等。

骨生成,牵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70932 占比:99.96%

总计:171002篇

骨生成,牵张—发文趋势图

骨生成,牵张

-研究学者

  • 季易
  • 崔杰
  • 沈卫民
  • 陈建兵
  • 邹继军
  • 陈海妮
  • 伊彪
  • 李自力
  • 王兴
  • 何小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益略; 宋涛
    • 摘要: 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面部发育不足、面中部凹陷的情况,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正颌外科的治疗以解决颌骨畸形问题.文章以作者近10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为基础,结合文献报道,对青少年和成人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进行了适当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手术方案,是作者对唇腭裂正颌外科治疗方案系统性优化的初步总结.
    • 王斌卿; 童海洲; 翟俊雅; 郑益略; 吕洋; 尹宁北; 宋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手术效果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的唇腭裂修复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后,采用经鼻引出上颌骨坚固外固定牵引支架,牵引3~4周;牵引完成后立即行上颌骨坚固内固定.对患者术前、牵引完成即刻头颅CT颌面部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术前、后各指标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4~ 25岁.牵引完成即刻上、下颌形态与术前相比,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前移(10.69±9.01) mm,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角增加(13.53±7.14)°,上牙槽平面角增加(3.97±5.87)°,下颌平面角增加(4.65±3.67)°,前面高增长(5.63±4.41) mm.上颌骨向前下方移位,中面部突度增加,轮廓获得改善.牵引过程会对下颌骨位置产生一定影响,15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中、重度张口度下降,在牵引结束进行固定后再配合张口训练,张口受限自行缓解;1例同时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通过关节手法复位、上颌骨固定及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张口受限和脱位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 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能够有效前移上颌骨,使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改善面部轮廓,并且明显缩短牵引治疗时间,但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张口受限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 崔颖秋; 张娜; 周思茵; 张云燕; 赵树蕃; 毛喆
    • 摘要: 目的 确定行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的牵引力方向.方法 (1)利用锥形束CT获取1例15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颌面部DICOM格式数据,采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0、Workbench 16.2软件建立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2)在验证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进行MDO,荷载6种不同方向的牵引力:沿髁突中点至下颌颏点连线,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沿髁突中点至下颌颏点连线,平行于矢状面;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颌骨表面;沿下颌升支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牵引力大小均设定为100 N.(3)测量不同方向牵引力对关节盘应力、截骨面位移、颞骨应力、髁突压力的影响.结果 (1)在关节盘最薄区域,关节盘上、下表面所受应力最小的牵引力方向为"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2)在相同大小牵引力作用下,各截骨面沿牵引方向位移差距不大,效果基本一致.(3)施以"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与"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2个方向的牵引力时,颞骨的应力(0.42416、0.46697 MPa)小于其他4种情况(0.64387~0.98117 MPa),且这2种牵引力均为沿下颌体方向,力分解之后对髁突的压力(59.712、60.470 N)亦小于其他4种情况(80.098~99.769 N).结论 采用DICOM数据建模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沿下颌体方向,平行于颌骨体部表面"及"沿下颌体方向且平行于矢状面"方向的牵引力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在设计MDO牵引方向时,除要考虑手术对颌骨和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之外,还应权衡牵引力方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以保证行MDO时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最小.
    • 陈海妮; 季易; 崔杰; 陈建兵; 孔亮亮; 沈卫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牵引成骨术治疗新生儿Pierre Robin序列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牵引成骨术治疗的新生儿Pierre Robin序列征的病例资料,设为三维数字化辅助组.术前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设计,制作并3D打印截骨导板,完成下颌骨截骨术.以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未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的新生儿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病例资料为对照.术后3个月复查颅面CT,了解下颌骨生长情况,对复发率、延长器钛钉脱落率、感染率、二次手术率、神经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对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组共纳入345例患儿,男215例,女130例,年龄3~28 d,体质量1.8~3.2 kg,所有患儿手术顺利,效果满意,与术前设计非常接近.术后3个月复查颅面CT示下颌骨正常生长.对照组共纳入377例患儿,男230例,女147例,年龄6~28 d,体质量1.6~3.6 kg.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组复发率、延长器钛钉脱落率、二次手术率、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29%(1/345)、0.29%(1/345)、0.58%(2/345)、0.29%(1/3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6%(7/377)、2.92%(11/377)、2.65%(10/377)、2.92%(11/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感染率分别为7.83%(27/345)和7.69%(29/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三维数字化技术干预可作为降低术后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01).结论 在牵引成骨术治疗新生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术前设计和制作截骨导板,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Kim Byeong Seop; 陈骁俊; 孙梦哲; 韩文卿; 林力; 言颖杰; 朱勇敢; 柴岗
    • 摘要: 目的 评估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骨截骨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方法 选择2018年5至1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PruzanskyⅡ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术前拍摄CT,通过Mimics 19.0设计截骨方案,制备金属手术定位片.术中在手术定位片的引导下,行半面短小畸形的截骨、牵引器置入术.待牵引达到术前设计的长度后结束牵引,拍摄CT.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对术前和牵引完成后的2组下颌骨数据进行配准,随机选取截骨面上的6个点获得误差值,取其平均值记作截骨面之间的距离误差,同时计算截骨面之间的夹角,记作角度误差.距离误差采用2 mm作为参考值,角度误差采用5°作为参考值,在SPSS 25.0中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入组10例半面短小畸形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3~8岁,平均4.9岁,左侧3例,右侧7例.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器置入术,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牵引 成骨效果良好,面部不对称改善明显,咬合平面偏斜的情况基本矫正.通过Geomagic Control配准,可直观展现术前和术后下颌骨的误差分布,2组下颌骨拟合的误差为(0.94±0.92)mm.截骨面之间的距离误差为(2.05±0.40)mm,角度误差为(4.76±1.95)°,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属手术定位片辅助半面短小畸形下颌骨截骨具有可行性,精确性较高,有利于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朱跃良; 徐永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骨搬移后牵张成骨不良的X线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胫骨骨搬移患者321例,其中42例(13.1%)X线片显示成骨不良;男27例,女15例;年龄4~65岁,平均33.1岁;成骨不良发生部位:胫骨近端26例,胫骨干3例,胫骨远端13例.胫骨缺损长度为3.5~21.7cm,平均6.7 cm.胫骨骨搬移并发的牵张成骨不良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纵向型缺损,横向型缺损,虫蚀型缺损,全长型缺损.治疗的主要流程为:全身评估、局部评估、调架刺激和手术干预.调架刺激方法包括减调、停调、回调、手风琴技术,手术干预主要为二处截骨和植骨.使用外固定指数评估牵张成骨愈合及矿化情况,以Pa1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估肢体功能.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71±11.7)个月(范围24~72个月).成骨不良分型:纵向型缺损25例(59.5%,25/42),横向型缺损8例(19.0%,8/42),虫蚀型缺损2例(4.8%,2/42),全长型缺损7例(16.7%,7/42).经治疗后,除2例截肢外,其余40例成骨不良均愈合,恢复行走功能.40例外固定指数为1.55~2.83个月/cm,平均1.76个月/cm.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标准:优27例,良10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92.5%(37/40).治疗后再次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3例),骨搬移段轴向偏移(4例),马蹄足(2例),截肢(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2%(11/42);经对症处理后均纠正.结论 根据X线表现,胫骨骨搬移中的截骨处成骨不良可分为纵向型缺损、横向型缺损、虫蚀型缺损、全长型缺损;按分型采用全身及局部对症治疗、调架刺激和手术干预,成骨不良的补救结果优良.
    • 黄元亮; 卢建建; 滕利
    • 摘要: 牵张成骨技术自20世纪末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以来,因其手术创伤小、耗时较短,且术后效果稳定,已广泛用于矫正颅缝早闭畸形.现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颅缝早闭的牵张成骨术式种类繁多.为便于患者及外科医师了解各类术式优缺点,选择恰当的治疗策略,作者对临床常见内置牵张器牵张成骨、弹簧辅助牵张成骨,外置牵张器牵张成骨进行综述,并对其并发症及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估.
    • 秦泗河; 臧建成; Dror·Paley
    • 摘要: Ilizarov技术催生了骨再生和肢体延长,是20世纪骨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进化论、系统控制论、再生医学、人工智能、3D打印等参入临床,突破了既往骨科的范畴,从头颅、脊柱、骨盆、手指、足趾以及神经性溃疡,缺血性坏疽等几乎都能实施再生、修复与重建,进一步证明了生物力可激发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本文追溯了肢体延长术100多年的历史,阐述了最初的截骨、延长理念和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技术以及牵拉成组织技术等重要的生物学理论及其在前苏联,欧洲,北美等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介绍了从Wagner、Bastiani、Orthofix、Ilizarov外固定器到全髓内骨骼延长钉等手术器械的优势、劣势和改良;展示了牵拉成组织技术跨越多学科、不同组织再生重建的临床应用.在肢体延长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以及各国学术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肢体延长起源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Ilizarov技术前期即骨外固定自主研发和肢体弹性延展延长期、Ilizarov牵拉成骨延长技术期、后Ilizarov技术时代以及应力调控主导下的肢体再生延长与重建期,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 季易; 孔亮亮; 崔杰; 陈建兵; 沈卫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uzon综合征,1例为Pfeiffer综合征.用超声骨刀在后颅采用枕骨结节上截骨方法进行截骨,在双侧颅骨颞枕部安装2个2 cm的延长器,其中4例患儿行双侧人字缝钛板固定(人字缝固定组),3例未进行人字缝固定(未固定组).均于术后5d开始牵张进行延长,每日每侧1次,每侧0.4~0.8 mm/d,10~15 d延长期,6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同时拆除钛板.均于术前及6个月固定期后拆除延长器前,测量2组患儿额枕周长与头颅指数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畸形都有明显改善,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后颅充分延长,而未固定组患儿枕部低平,后颅形态扁平.2组患儿均无死亡、颅骨坏死、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头颅指数均较手术前降低,固定组术后头颅指数降低20.5%±5.8%,高于未固定组的17.5%±5.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均较手术前增加,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增加(2.7±0.4)cm,显著高于未固定组的(1.7±0.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13).结论 后颅牵张成骨术治疗颅缝早闭症患儿时,用钛板固定人字缝可使后颅成为一整块颅板进行后颅牵张成骨,枕部扁平畸形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后颅饱满,效果优于未固定人字缝患儿,尤其适用于严重综合征型的低龄患儿.
    • 陈亦阳; 刘佳玉; 黎凡; 高梓君; 郝建锁; 罗冬元; 邬文莉; 王洪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婴幼儿下颌骨牵张成骨术中截骨线的选择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7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08例婴幼儿下颌骨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31例,女77例,年龄8d至4岁,平均6个月.其中罗宾序列征162例,第一、二鳃弓发育不良37例,Treacher-Collins综合征2例,其他先天性畸形7例.在牵张成骨术中,根据患儿下颌骨畸形特征选择不同的截骨线:(1)对于下颌骨体部过短者,术中采用直线截骨线延长体部.(2)对于下颌骨升支过短者,术中采用折线截骨线延长升支.(3)对于下颌骨体部长轴与升支长轴夹角过大者,采用弧形截骨线改变下颌角角度.结果 208例中采用直线截骨38例、折线截骨129例、弧线截骨41例.其中4例直线截骨患者出现乳牙胚损伤,6例直线截骨患者和2例折线截骨患者出现前牙区开(牙合),弧线截骨患者未出现牙胚损伤和(牙合)关系紊乱.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6.2个月.所有患者截骨牵张区域愈合良好,未出现骨段坏死或者骨不连.结论 应根据婴幼儿下颌骨畸形特征设计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截骨线,可减少牙胚损伤、(牙合)关系紊乱等并发症.%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select osteotomy l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Methods From May 2013 to July 2018,208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mandibular deformity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Guangzhou Women and Children Medical Center,including 131 males and 77 females,with the age range of 8 days to 4 years,mean age of 6 months.Their clinical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re were 162 cases of Robin sequence,37 cases of the first and branchial arch anomalies,2 cases of Treacher-Collins syndrome,and 7 cases of othe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During the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ifferent osteotomy lin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dibular deformity:(1) For short mandibular body,the straight osteotomy line was used to extend the mandibular body.(2) For short mandibular ramus,a polygonal osteotomy line was used to extend the ramus.(3) For the increased mandibular angle,a curved osteotomy line was used to change the angulation.Results Linear osteotomy was used in 38 patients,polygonal line osteotomy were used in 129 patients,and curved osteotomy was performed in 41 patients.Among them,4 patients with linear osteotomy had deciduous embryo injury,6 patients with linear osteotomy and 2 patients with polygonal osteotomy had open occlusion,and patients with curved osteotomy did not have tooth and mandible damage,or malocclusion.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to 5 years.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6.2 months.All osteotomy healed well,without osteonecrosis or nonunion.Conclusions For the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osteotomy line could be individualized,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dibular deformity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which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such as dental damage and open occlusio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