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像,三维

成像,三维

成像,三维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106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8篇、专利文献540594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成像,三维的相关文献由431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驰华、陈雁西、张坤等。

成像,三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8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540594 占比:99.82%

总计:541542篇

成像,三维—发文趋势图

成像,三维

-研究学者

  • 方驰华
  • 陈雁西
  • 张坤
  • 杨剑
  • 张元智
  • 强敏菲
  • 王勇
  • 刘萍
  • 钟世镇
  • 陈春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邱淑婷; 朱玉佳; 王时敏; 王飞龙; 叶红强; 赵一姣; 刘云松; 王勇; 周永胜
    • 摘要: 目的:探索数字化技术构建姿势微笑(posed smile)位口唇对称参考平面(symmetry reference plane,SRP)的方法,实现姿势微笑位口唇SRP的自动化构建,并评价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收集18名研究对象的三维面部和牙列数据,基于赋权普氏分析(weighted Procrustes analysis,WPA)算法和区域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分别构建每位受试者WPA算法和初学者ICP算法的姿势微笑位口唇SRP作为实验组,以专家定义的“真值平面(truth plane,TP)”作为对照组,比较WPA算法和初学者ICP算法确定的SRP与TP间的角度差异。将姿势微笑位下WPA算法自动获得的口唇SRP应用于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进行临床初步应用评价。结果:18名受试者姿势微笑位下WPA算法建立的口唇SRP与TP角度差异为1.78°±1.24°,初学者ICP算法建立的口唇SRP与TP角度差异为7.41°±4.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牙美学设计时,参照姿势微笑位下WPA算法自动获得的口唇SRP进行前牙修复体美学设计,受试者评分为(8.48±0.57)分;常规数字化方案按照原有牙列对称平面进行修复体设计,受试者评分为(5.20±1.31)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PA算法自动构建的姿势微笑位口唇SRP较初学者ICP算法更准确,与“真值平面”非常相近,可以为口腔美学分析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参照WPA算法自动构建的口唇SRP进行前牙修复体设计,能有效促进医患交流,提高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 沈晓菲; 刘颂; 夏雪峰; 康星; 宋鹏; 王峰; 王萌; 赵阳; 杜峻峰; 陆晓峰; 管文贤
    • 摘要: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10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2组(第一阶段35例 vs.第二阶段65例),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指标包括平均累计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力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及ASA评分方面均具有可比性。第一阶段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0.8±50.6)min,显著高于第二阶段手术患者的(174.5±30.9)min(P<0.05);两组患者在预估出血量方面,中位预估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100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第一阶段患者手术时间曲线呈现明显上坡趋势,而第二阶段患者手术时间曲线呈现下坡趋势。两组患者在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致为35例,手术者及团队能顺利跨过学习曲线,进行成熟的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 杨滨; 袁亮; 张克; 王晓华; 孙彬; 谭洪波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术中使用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差异,以初步探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采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38膝),其中男10例(11膝),女25例(27膝),年龄(67.7±6.9)岁(范围49~81岁).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与术前三维规划的截骨厚度的差异;对比术中使用的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假体型号的差异;以评价其手术截骨厚度、角度和对假体型号预测的精度.结果 截骨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为:股骨远端内侧(-0.1±1.6)mm、股骨远端外侧(-0.5±1.6)mm,股骨后内髁(0.8±1.7)mm,股骨后外髁(0.0±1.7)mm,股骨前髁(0.0±1.4)mm,胫骨平台内侧(-0.3±1.4)mm,胫骨平台外侧(0.3±1.5)mm;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2 mm与<3 mm的比例分别为:股骨远端内侧78.3%、96.88%,股骨远端外侧87.8%、93.94%,股骨后内髁71.3%、85.71%,股骨后外髁77.14%、91.43%,股骨前髁88.46%、100%,胫骨平台内侧85.29%、97.06%,胫骨平台外侧83.78%、94.59%.手术中使用股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34例(89.47%),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4例(10.53%),无相差大于0.5号以上的病例;手术中使用胫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14例(36.84%),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23例(60.53%),与术前规划相差1号为1例(2.63%),无相差大于1号以上的病例.结论 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截骨量较为精确,假体型号规划准确,采用该技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精度.
    • 董金付; 陈剑锋; 孙春荣; 陈一峰; 杨国荣; 曹冀为; 汪庭军; 陆文; 周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模型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LAG)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行LAG的84例胃癌患者分为三维组(n=42)和CT组(n=42).CT组使用CT图像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应用,三维组依据CT数据采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患者三维腹腔血管重建,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应用.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结论 三维腹腔血管重建技术应用于LAG术中准确评估患者腹腔血管的分型及变异情况,在术中提供重要决策作用,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宋彬略; 周童飞; 梁辉; 谢秉局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x2=4.931,t=5.884、6.375,均P<0.001);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x2=14.806,P<0.001),且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l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x2=8.093、5.878,P=0.004、0.015).结论 较X线检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 岳兆国; 张海东; 杨静文; 侯建霞
    • 摘要: 目的:通过体外模型比较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个性化基台(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ustomized abutments,CCA)与成品基台(stock abutments,SA)对粘接剂残留的影响,同时初步评价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定量评估残留粘接剂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所需20个工作模型皆取自同一例已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接受了右上中切牙种植手术的患者.通过个性化愈合基台成形植体周软组织后,测得植体平台位于颊侧黏膜下5 mm.利用个性化转移杆取模后灌制20副工作模型,并根据基台种类及粘接边缘位置将工作模型分为四组,每组5个:CCA1(穿黏膜高度5 mm,即平齐黏膜粘接边缘)、CCA2(穿黏膜高度4 mm,即黏膜下1 mm粘接边缘)、SA1(穿黏膜高度3 mm,即黏膜下2 mm粘接边缘)和SA2(穿黏膜高度1 mm,即黏膜下4 mm粘接边缘).在工作模型上模拟临床粘接过程并清除多余粘接剂后,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得残留粘接剂的体积,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二维图像获得残留粘接剂面积百分比,利用称量的方式获得残留粘接剂的质量,并分析三维扫描方法获取的体积与传统评价方法所得的面积百分比及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冠-基台复合体粘接边缘均有粘接剂残留.其中,CCA组残留粘接剂的体积明显小于SA组[(0.635 3±0.535 4)mm3 vs.(2.293 8±0.943 8)mm3,P<0.001],面积百分比及质量也显著低于SA组[面积百分比:7.57%±2.99%vs.22.68%±10.06%,P<0.001;质量:(0.001 5±0.001 0)gvs.(0.003 7±0.001 4)g,P<0.001],而三者在CCA组及SA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扫描所得残留粘接剂的体积与传统评价方法所得残留粘接剂的面积百分比及残留粘接剂的质量间均具强相关性(r>0.75,P<0.001).结论:与SA相比,CCA能更有效地减少粘接剂的残留.基于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评估残留粘接剂的方法切实可行,但其效度和信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 穆海丽; 田福聪; 王晓燕; 高学军
    • 摘要: 目的: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评估玻璃体和通用型复合树脂用于后牙充填的耐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48名患者共108颗患牙(每组各54颗),随机分配用玻璃体(Beautifil II,简称BF)或通用型复合树脂(FiltekZ350,简称Z350)进行充填.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和4年,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对充填体进行临床评价并拍照和制取模型.使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扫描模型后,对图像进行配准和计算磨耗深度,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4年回访43名患者,回访率为89.6%.BF组和Z350组各有4例和3例出现脱落、继发龋、充填体折断和牙髓坏死.两组充填体的4年存留率均为95.8%,符合美国牙医协会(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标准(3年存留率>90%).0~6个月两组充填体的磨耗速率最快,随后磨耗速率的下降趋于平缓,BF组4年总磨耗深度为(58±22)μm,Z350组为(54±16)μm(P>0.05),耐磨性均符合ADA标准(3年磨耗深度<100 μm).两组充填体均表现为围绕咬合接触区形成凹坑状磨耗(I型)和充填体发生均匀磨耗(11型).术后4年,I型磨耗充填体中,BF组的磨耗深度大于Z350组(P<0.05),Ⅱ型磨耗充填体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结论:玻璃体的4年存留率和耐磨性均符合ADA标准,用于后牙(牙合)面重咬合接触区时,玻璃体的耐磨性略逊于复合树脂,用于非重咬合接触区时,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 黄新瑞; 李莎; 高嵩
    • 摘要: cqvip:1冷冻电镜的发展背景在人类基因组测定之后,人们发现仅从基因组序列的角度无法完整、系统地阐明生物体的功能,因此,研究以蛋白质为主体的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研究甚至原子水平结构的研究[1-2]。透射电镜本质上有原子尺度分辨率的能力,但由于生物样品易受辐照损伤、图像衬度差、信噪比低的特点,使其对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比较困难[3-4]。
    • 杨国庆; 芮敏; 独行业; 殷小军; 张云庆
    • 摘要: 目的 探讨Corona Mortis(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及位置,为骨盆前入路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112例患者(224侧半骨盆)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8~92岁.将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观察CMOR动脉的发生率、起源及走行情况,比较该动脉在男性与女性、左侧与右侧半骨盆发生率是否有差异,测量该动脉直径、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以及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计算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面垂直距离的比值.结果 224侧半骨盆中,共发现40条CMOR动脉,发生率17.86%(40/224);男、女发生率分别为19.12%(26/136)、15.91%(14/88),左、右侧发生率分别为 16.07%(18/112)、19.64%(22/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75、0.487,P值均>0.05).CMOR动脉直径为(2.01±0.34)mm;该动脉与耻骨上支上缘最短距离为(3.41±1.22)mm;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为(58.34±6.42)mm,男性(55.15±3.25)mm、女性(64.26±6.69)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P<0.01);该动脉到耻骨联合所在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与同侧髂前上棘到该矢状垂直距离的比值为0.38±0.04,男性0.36±0.03、女性0.42±0.04,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7,P<0.01).结论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构建出CMOR动脉的三维模型,并对其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有助于术前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指导术中入路,降低损伤CMOR动脉的风险.
    • 高薇; 毕永峰; 叶明; 王中; 虞正权; 陈罡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内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内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 ±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 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